文章吧手机版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10 02:13: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精选

  《地下室手记》是一本由(俄罗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一):渴望生活,生活本身却与意识冲突。

  敏感地意识到痛苦,想要复仇,想要打破,又囚于固有道德,最后只好自我安慰,偏偏又聪明地认识到这安慰是自我安慰。 迷茫,迷茫,不知该如何生活,做什么?追求什么?信仰什么?为了什么? 在这种迷茫面前无能为力,只好转向虚无主义,否定自己,否定世界,否定一切,幻灭,颓废,在纠结的折磨里崩溃,继续生活,继续崩溃,不断循环……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二):读这本书让我太痛苦

  这是我看过最让人难过的书了

  陀师何止是在剖白自己,他简直看透了我灵魂的渺小丑陋。

  我已经到了想起要读这本书,心里就不自觉痛苦的程度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哈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嘿嘿嘿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三):汹涌的意识奔来

  

十分精准细节的负面心理活动,把人的卑劣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地下室人物”心理描写非常极端、夸张,但其实都是普通人会有(但掩藏起来的)的丑恶嘴脸。

或许在阅读的时候了解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更能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但其实毫无了解也不影响贴合当下社会背景。

不管哪个时空,人类真是始终如一啊。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四):自白式的非个人自白

  一份可以当做案例作为参考的自我剖析作品,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当做賺稿费的自言自语。(在此请原谅我这么说,并无他意,感谢)

  .

  不说其他,书里文字都有。

  说来狡猾,来点轻松的,简单拎一两个。

  比如教你如何了解作者笔下口剑腹蜜者的那些绝对,绝对不会用嘴说出来的内心独白。还有看似自黑实则变着法的教你怎么夸自己。

  笑了,还教你如何在幽默的同时又具备深意…

  .

  文字表达,是门艺术。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五):病态的矛盾心里

  

书中的“我”是一个自卑、敏感、病态的人,一方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他反抗被所谓“理性”操纵自己的思想,将自己隐藏起来,用自己卑微的阿Q精神麻痹自己,默默的享受自己的痛苦;另一方面他却无法忍受自己脱离社会和他人的关注,幻想自己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地位,渴望操控别人、虐待别人。这两种矛盾的心理,使他处于一种病态的狂热的思想不断反复的状态之中。如本书的介绍所说,«地下室手记»集中体现了陀氏的哲学(除了没有宗教思想),从他后面的小说中的人物身上,都能看到这种病态、狂热和矛盾。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六):为我而哭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陀笔下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心理疾病,过于偏执癫狂,或过于不沾世事,总的来说,恶或善,精神方面的思考总要多过实际生活的考量,都像孩子般天真。 地下室人是怎样一个人呢,大可以诠释清醒地可笑又可怜。自视甚高,不甘于自己的境遇,永远是环境的错,以自己为第一主角考虑一切,任性地上演一出出闹剧,永不妥协,拒绝改变,想要什么都不用做而一切皆如我意,然而又十分明白这绝不可能,于是自怨自艾,破罐破摔,肆意地伤害别人又产生无可救药的悔意,可笑、种种自作自受的行为反竟成了不得不如此的悲叹! 他并非不明白阳光的美好,只是某种奇怪的自尊心强烈地阻挠着他,要如此,不得不如此,非但不能不如此,还须有宗教情怀天之使命般享受痛苦的快乐且必得如此。 这样的人,确适合永永远远地待在地下室角落里,成为你我崩溃前的寄托。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七):地下室人的悲剧也能投射到我们每个人身上

  先看了第二部分再看第一部分,通篇读完感觉主人公颠三倒四,忽左忽右。地下室人是个既自卑又自负的人,像只刺猬一样,既希望拥抱大众,与他人融洽相处,又不知如何切入,总是适得其反引起他人反感,然后缩回自己的地下室,顾影自怜,睥睨众生。地下室人的主要问题便是,无法与他人平等相处,过于内生性思维。其实,各人活自己的,别人真没功夫管你这些小情绪小心思。但即便明白这些道理,他还是会成为地下室人,因为他的悲剧是注定的,无父母,在亲戚家寄人篱下,送去学校后便弃之如敝屣,因而在学校里也注定被孤立,十几岁的半大孩子,都已鬼精鬼精的了,势利得很,无所依的同学马上就能被发现。可悲的是,从来没被爱过的他,阴差阳错遇到了一位可能爱他的失足女,却也被他的歇斯底里给赶走。相较于罪与罚里有母亲妹妹挚友爱的罗季昂,地下室人实在悲惨得多。然而探究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曾与地下室人产生共鸣,从他的悲剧找寻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八):《地下室手记》

  “我总是特别喜欢在暮霭降临的时候在这些街道上走来走去,那也正是那里密密麻麻挤满了各种各样的行人、手艺人、小商贩的时候,他们满脸愁容,忧心如焚,为了每天的工钱,挨家挨户,四处奔走。我喜欢的正是这种蝇头小利的奔忙,这种原生态的庸庸碌碌。”让我印象最深的,竟然不是二二的四的论述、不是要证明他是人而不是管风琴上的梢钉、不是跟丽莎之间浓厚描写,而是着渺小不起眼的一句话。我能想象出地下室人在街上走时,像一个局外人一样,观察着这个世界,窥探人类社会的千姿百态,喜爱这种原生态的庸碌,也把自己隐在地下室中。 第一部分读的有点喘不过气,极端、压抑、胸闷。就像书中说的,我已经穷途末路,人在穷尽的时候,就也不怕什么了,因为也没什么可失去了。第二部分的描写才让自己渐入佳境,遇到丽莎时,以为自己高她一等,刻意羞辱、劝她从良,没想到被她看到自己窘迫潦倒、衣衫褴褛的一面… 不敢说一遍就把地下室人读懂了,毕竟创作年代和时代背景都与现在有所不同,也许我们每人多多少少都有带一点地下室人的特征。身份焦虑、身份认同是社会发展代谢出来的产物,陀的刻画深度就不用再重复赘述了。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九):住在高楼里的地下室人

  第一段读起来的确很晦涩难懂,主人公自己喃喃自语些不明所以的东西,但看过了第二部分再回看第一段,这本书就成了近几个月最爱。原来那些“不明所以”的独白里面存在这么多个“我”。 陀妥这次创造的矛盾的个体,是个没有名字的男人,他一面在心里建起孤傲的城墙,另一面又在外在亲手推倒,一面渴求人们认同自己,另一面又焦虑冲动的激化关系的矛盾。还在深夜翻来覆去不断的责备卑鄙的自己。隔天继续这周而复始的轮回,于是他在这地下室里越住越久,住的越久越焦虑越渴望别人的认同,但住久了还会习惯,习惯到心里默默排练好的桥段,在即将发生的前一秒都会本能的躲避回地下室的自己。这个男人就是内向的另一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镜子,有在内心深处咬牙切齿不断责备自己折磨自己的我,有满怀怨恨自怨自艾的我,有追慕虚荣急求被认同的我,有那个躲在地下室不想被明面的世界发现的我,这本书里有我的黑暗面,不仅仅是我…… 都说《地下室手记》读起来觉得那就是自己,放下书看友邻,原来我们都是相似的个体。所以在现实中那些明面上的房子里,住着的都是些地下室人,这份不约而同的焦虑感,或许看完它才能走出这幽暗密闭的地下室。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十):It said your idol is paranoid with a catchy smile.

  因之你在暗默的无能中咬牙切齿,沉入奢侈的怠惰,感到连一个让你仇恨的对象都没有,你甚至永远找不到一个人让你发泄你的恶意。于是你了解它只是一个面具、一个戏法、一个骗局,它只是一个谜团,既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它是什么人。但姑且就这一骗局不说,在你之内仍旧已有一种疼痛,而你对它越是不能了解,你内心的疼痛就越是厉害。

  刚看第一章的时候,我以为主人公是因为追求所谓的美与崇高而感到这个世界处处令人厌恶。以为这本书的中心是社会的伦理与人内在意志的冲突。我相信人有天生的共情能力,那种浪漫的色彩,也相信人有无知的恶,专门搞破坏的天赋,也许是因为人有思想吧。看到过一句歌词“他时刻需要对岸,无论是哪一边”。

  第二章真的是把主人公的内心剖析的很干净,我感觉他有点像高阶版阿Q。纪德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揭示了“心理与道德范畴的某些真理”。我可能看人太“灵肉分离”了??一个人的思想和身份地位一定要是正比吗?而且为了对自己的耻辱而去伤害别人,而变的发狂。生活中每个与“自在的善”不和谐的瞬间,一定都会对自己产生影响,也许是更疯狂,也许是更缄默。(我更喜欢后者吧)。

  总要去试着忍受,顾城在他的书里写“满世界都是吃来吃去的嘴巴”,可是做一个人,就是一个必须吃东西的东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