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人格 地下室手记》是一本由[俄国]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重人格 地下室手记》精选点评:
●|103:56|
●很棒的心理小说,现在看来也很有共鸣。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天堂,还有一个地狱
●《双重人格》一个人和自己打架的故事吧。但这种拖沓的文笔现在看起来真是不舒服极了...
●就是一脚滑过去的事情,哎。
●看得我快喘不过气来。
●所谓爱就是被爱的人自觉自愿地把虐待他的权利拱手赠予爱他的人。好喜欢地下室手记,对自己有种恍然大悟和羞耻感。“廉价的幸福好呢,还是崇高的痛苦好?”
●The Double: Not the most artistically mature, but certainly brings out some secretive smiles of the reader from time to time.
●“我的所谓爱就意味着虐待和精神上的优势。我一辈子都无法想像还能有与此不同的爱,甚至有时候我想,所谓爱就是被爱的人自觉自愿地把虐待他的权利拱手赠予爱他的人。”——在“活的生活”之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复杂而真实的,因而“爱”这样的词汇,其实是高度概括的,在概括一种无法概括的东西。 而只有想象与虚构的生活,可以呈现出黑白两分,泾渭分明的特征,例如在这里,地下人认为爱就是“虐待和精神的优势”。 但人面对真正的“爱”,立即能够感受到真实自我的复杂,与真实的对方的复杂。可惜丽莎在最糟糕的时候遇到了地下人,他成为地下人认识到真实感受的工具。一个不习惯“活的生活”之人,只能一再通过犯罪与罪的感觉来打破这些泾渭分明的偏见。陀氏与卢梭和托尔斯泰不同,有的仅仅是一个真的感受到自己的罪孽,但还会继续犯罪的人。
●陀之《双重人格》,其对人类精神的观察,对脆弱心灵的把握,足以使人在他的面前惊疑止步。这部小说之后,滥觞于后现代的精神分析作品,没有一部超越他的。但陀的志向,又不是心理分析,他是深刻的“现实主义者”。他是圣徒,是先知。别林斯基是愚夫,他喜欢陀的《穷人》出于误解,但到双重人格,他就不能了解陀的意图了。
《双重人格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一):要全懂除非问陀思妥耶夫斯基
没大看明白,而不大明白一直是吸引的继续看下去的最大动力,希望最后一切谜团解开。结果是,书在我的疑惑中就结束了。太意识流了,精神分裂也不带这样的吧,明明就是写的两个人的啊,自己可以和自己吵架吗?自己可以扯自己的领子骂吗?而且别人也都看到两个人了啊。到底是怎么回事嘛。而且大戈的性格怎么会分裂出小戈那么一个坏家伙来呢。到底是不是精神分裂,反正我是看了书评才知道是。
《双重人格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二):内心行为的极大揭示,令人感到赤裸裸的思维~
这算是我读妥氏的第一部小说吧,从开始,一下进入主人翁的内心世界,展示出的是一个极其善良人的心灵,他很包容别人,是吧?他对自己的算是敌人的那个人也比较包容吧,是不是呢?他对自己的仆人,叫做彼得鲁什卡也还行吧,虽然他的仆人对他很不善意,他的内心世界对这些人的仇恨是一个正常人理所应当有的,而他控制自己情绪爆发的力量,那是来自理性呢,或者有人会说那是阿Q般的精神,但我并不认为那是很阿Q。也许是有点吧,反正,作者是赞赏这个人物的。
《双重人格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三):《双重人格》感觉还是不太成熟
不是太像一个大家的手笔,场景的描写比较乏味,给人的印象不是太深刻。作者故意为之的混乱的语言以及人物让人看了之后感觉有娇柔造作的嫌疑。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因为作者的想法很奇特,思想很新奇,很喜欢。虽然我只是很快的度过,不过给我的印象还是有的。
感觉还可以,时间多的话可以读下,如果时间不多,还是算了把。没有太重要的价值。
《双重人格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四):化身
这是一篇和处女座穷人完全不一样的短篇小说,双重人格呓语般的奇异性,艰涩的阅读体验,灵光一闪般的共鸣,全部融合在一起,这作品完全不属于俄国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范畴,所以也怨不得那些一门心思盼望陀为社会主义穷人代言的人会对他后续的作品发展感到失望。
但我倒是明白了弗洛伊德会对陀感兴趣的原因,即使从他这么早期的作品中,就已经看出罪与罚之中精神折磨的影子来。
一个人到底能不能不依赖他人,老老实实的社会之中生存下去?是否一定要像分裂出来的那另一种人格一样,极尽讨好圆滑之能事,善于利用一切心机手段才可生存?
为什么既想清清白白不依赖他人,又要期待别人的认可与尊敬呢?为什么要对自己毫无心机的做事手段感到羞耻呢?为什么总是有一种“我也可以耍手段只是我不想做”的这种错觉呢?
这是高尚?还是愚蠢?抑或只是自欺欺人呢?
《双重人格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五):廉价的幸福,还是崇高的痛苦?
“究竟怎样生活更好些?是廉价的幸福,还是崇高的痛苦?”这是《地下室手记》全文最引起我思考的一句话。或许这句话有些绝对,因为幸福不一定就是廉价的,而痛苦也不一定是崇高的,但若是宏观上定要在两者间做一个抉择,诚实地说,平凡而怯懦的我可能还是会选择廉价的幸福。所谓崇高的痛苦,意味着一种隔绝,孤立,以及巨大的放弃,它将使人被置于一个孤独醒彻的世界,在无尽的反抗中追求更高的意义,“他就像接受创伤一样接受生命”。面对这份“崇高”,我畏惧了。我想起了我的自私、虚荣以及懒惰,并且认识到,若要在社会人群之中立足,我将无法全然抛弃摆脱它们,甚至有时需要“使用”它们。我也没有勇气背负上一些伟大的使命,也无法确定那些伟大的使命是否选择我。我承认我的平凡、渺小与浅薄。崇高的痛苦,若将它置于整个人生的长度,那实在太漫长了。我注定是个无法自由的人,这是选择廉价幸福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