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食物简史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10 01:27: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食物简史读后感锦集

  《食物简史》是一本由林江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食物简史》读后感(一):和我们息息相关的食物简史

  了解我们人类的历史——从食物开始

  这本书讲了世界范围内最出名,最著名的100种食物的由来及菜谱。里面有很多图片,有来自于博物馆的图片,也有很多珍藏的食物最开始的图片,上个世纪的广告图片,食谱做法。从某个食材的前世今生开始讲起,然后回到这个食物中途的一些发展的关键图片,最后加上这个食材的特色菜谱。看了之后让人觉得非常舒适。喜欢了解食物的前世今生的应该都很喜欢。

里面有我最喜欢的冬阴功汤,“冬阴”在泰语里面的意思是酸辣,“功”指的是虾子。所以就是酸酸辣辣的虾子汤。泰国的酸辣和我们重庆的不太一样,他们的酸取自于当地的皱皮柠檬

  《食物简史》读后感(二):超实用美食指南

  对于资深吃货来说,了解食物的历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在了解食物史之后,你会觉得食物更加有意思,在品尝和制作的过程中会更有趣味性。

  食物的历史往往和自然的更迭史、人类的进步史、文明的发展史等挂钩。食物反应出来的历史轨迹是非常奇妙有趣的。

  由林江编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食物简史》就是这样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它通过100种食物的简史将人类简史浓缩其中,既让吃货们对食物更加了解,又在“吃吃喝喝”中增长了知识。这本书图文并茂,简单但明确地讲解了这100种精选食物的时间、起源和相关人物,还列举了如何制作或使用这些食物的方法并配以精美绝伦的食物“肖像”——这简直就是一本超实用的美食指南。这本书涵盖了现在非常有特色的100种东西方美食,看似在讲述食物的历史,实则将人类和文明的历史巧妙融于其中。

  古话讲“民以食为天”,老话道“抓住一个男人的胃,先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我道照顾好男人那颗贪吃的好奇之心亦很重要。为什么这样讲呢,就比如我老公,他每次吃到好吃的东西,都会研究这道东西是怎么做的,有怎样的配料,有时候还会去百度一下这道菜的前世今生。那么,如果我能做出同样的好味道,还能在这个味道上夸夸其谈,满足他的胃和他的好奇心,那么他被我牢牢抓在手里就不在话下啦。所以了解食物的前世今生以及潜藏在其中的历史,是非常有必要的。由此可见,这本《食物简史》是多么的实用。

  另外,吃东西也是和朋友交流的一种方式,和朋友聊聊吃吃喝喝什么的最容易增进感情了。我有一个“吃友”,她就是在吃这方面博学多才,不仅能带我去吃各种美食,还能制作各种吃食满足我的胃,聊起吃喝的来历更是不在话下——这就让她在圈子里十分地受欢迎。

  而且,这本书里提供的食谱也比较地道。配料比简单清楚,做法清晰明了。对于吃货来讲,这种简单粗暴还能做成美味的食谱最是受欢迎了。尽管这里有些菜品制作起来不是很方便,食材也很不大众,但是对于以后去餐厅吃饭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

  对于深夜看这本书的我来说,实在是太难了,直接看饿了。好了,不说了,我要照着书里给出的食谱弄个泡菜饼填饱肚子去了。至于减肥什么的,还是等吃饱了再说吧。

  《食物简史》读后感(三):食物简史:给你一场抵挡不住的食物饕餮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叫《水果传》。通过这部纪录片,我对很多水果的契约发展以及它的整个历史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没有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不知道菠萝它是倒着长的,然后蔓越莓它是长在水里面的,也不知道火龙果它的根茎就好像仙人掌一样。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它不仅仅带给了我一场关于水果的饕餮盛宴,它还让我从一个水果小白,变成到了一个具备对于水果了解的小欢喜。正是因为这部纪录片,它带给我很多思考,咱们身边常见的东西的渊源的一种角度。咱们的生活当中,除了水果,还有许多的食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对于这些食物的渊源的感兴趣就是非常强烈的。 幸好,在这段时间里面,我遇见了《食物简史》这一本书。它给我提供了一个途径去了解咱们身边非常熟悉的食物的渊源。对于咱们每天都在吃的米饭,对于咱们每天都在喝的茶叶,对于咱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油盐酱醋茶,我们都十分分了解吗?我知道,有的小伙伴肯定会说,自己对这些东西十分的了解,因为自己每天都在触碰这些东西。有的小伙伴也会提出疑问,虽然说我每天都在吃这些东西,可是自己对于它的一个发展历史过程,它起源于哪里自己是不清楚的。 这些疑惑都不重要,因为这些疑惑在这一本书里面,作者都会给咱们列出非常详细的讲解来为我们解惑。这本书里面,作者会对每一种食材进行详细的解说,告知我们它的起源以及相关的人物。如果你也是一个非常名副其实的吃货,那么,我觉得,这本书你也值得拥有。 例如,在人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物——酒。这本书里面,作者就会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对于酒的酿制材料与方法都是不同的。在咱们中国,对于酒的酿制,咱们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白酒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在中国,有许多关于白酒的著名酒厂以及酒的种类。传统认为白酒有活血通脉、助药力、增进食欲、消除疲劳,陶冶情操,使人轻快并有御寒提神的功能。 可是,在西方的话,众所周知,西方是以果酒为主。果酒就是用水果本身的糖分被酵母菌发酵成为酒精的酒,含有水果的风味与酒精。在果酒中,葡萄酒是世界性产品,其产量、消费量和贸易量均居第一位。其次是苹果酒,在英国、法国、瑞士等国较普遍,美国和中国也有酿造。这是在酒上面,东西方具有不同的饮食特点。 其实,在食物这一方面,很多地方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比如,咱们南北方的食物就差别很大,因此了解食物,和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食物简史》读后感(四):地球的独家馈赠 ——万物的色彩和滋味

  打开这本书的瞬间——惊喜!

  不禁对中信出版社拍一波彩虹屁!品质高,色彩好,质量佳!

  食物,一种比爱情还要被人常称道的事物!食物,来自天然,后天经过人类的精细加工,满足人类的口腹之欲,是地球的独家馈赠,我们口中食包括了万物的色彩和滋味。一口咀嚼,就包含了地球上的风和雨露,月光和太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自古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样样不可缺少。这个热闹的世界从人类存在的那一天开始,就存在食物,知道人类成为食物链的顶端,人类的食物变得热闹多样起来,吃饭不再是为了果腹而已,还有其他的东西在!我们越来越追求风味和样式,排场,文化,特色······

  人类将食物的烹调变成了一种文化,一种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的文化!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而美好的生活当然离不开食物的点缀,我们热爱生活的标准之一可能就是如何丰富我们的餐桌,丰富我们的饮食!爱做饭的人,生活的热情不会太差。但我们天天在吃,时时谈论吃,却很少受到系统知识的教育,没有一门课专门讲食物,对食物的生产教育寥寥无几,我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甚至还有人为了自己不通厨艺而沾沾自喜,但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历来荒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

  一言以蔽之,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只餐风饮露,他要吃饭!孔夫子说——君子远庖厨,但没说君子不吃饭!

  翻开这本《食物简史》后,你会发现食物的历史也着实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文化。书中记录的100种食物,有的贴近生活,你天天都要吃,但你发现你们确实最熟悉的“陌生人”,你甚至说不出来它们为什么叫那个名字,人类又是如何在上千年之前发现这种食物的烹调秘诀的!这本书让你在几分钟之内就能了解一种食物的前世今生,在文章后半部又会给出一篇详细的食谱给你机会亲身实践。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那么请你也读一读,试一试,尝一尝!

  你会发现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是个喜爱它发狂而以身涉险的人,他随时等待毒发身亡;你会知道原来香蕉的名字——banana在阿拉伯语中是手指的意思,而1990年柏林墙的倒塌,才让东德人实现了香蕉自由;马库斯·加维乌斯·阿皮基乌斯(《论烹饪》的食谱作者)这位狂热的美食爱好者因为没有钱继续吃美食,选择了毒死自己;你会惊讶的发现原来山葵和辣根是两种东西;你会发现我们吃的巧克力可能不含有可可,我们吃的香草冰淇淋也没有真正的香草,真正的香草提取自一种兰花,最早生长在墨西哥。

  在讲美食的同时,介绍了更多的历史,涉及到的历史名人,从亚里士多德到达芬奇,从忽必烈到康熙乾隆,可谓妙趣横生!亚里士多德记录过自己吃蝉的经历,达芬奇发明了烤肉架,涮羊肉和汉堡起源于元朝,乾隆的千叟宴用了1550个火锅代替了炒菜。我们而今所吃的现成食物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并且不断更新换代,推陈出新,世界上的美食多种多样,风物传奇,俯首即是,如果不一一尝试,总会让人觉得无尽遗憾,所以——让我们热爱生活吧!用我们独有的味蕾去品尝自然的恩赐!

  《食物简史》读后感(五):食物简史

  民以食为先,食物是所有物质的基础,即便对我这个只吃不做的人来说,阅读与食物相关的书籍都是极具吸引力的事,何况食物与历史叠加,我又怎会错过。

  《食物简史——浓缩在100种食物里的人类简史》一书是中信出版社“食帖”系列的其中一本,之前对这个系列的观感就很好,曾挑过几期感兴趣的主题来阅读。如今许久未关注竟突然发现它出了一本食物的简史,顿时激起我阅读与史相关内容书籍的极大兴趣。没想到整本书开本又大又厚,拿在手里感觉不像食帖,倒让我想到DK系列。

  与之前阅读作家写食作品不同的是,这本书不代入个人情感。我打开书翻看了目录,种类繁多的食物争相出场,让人一时不知从何读起。没有作家的情感输出,只关注食物本质是这本书的特点。100种食物以每种各4页的篇幅来展示,排版相同。

  每一个食物的首页与第三页是该食物的基本信息、物性及其历史上相关内容的描述,比如它的发现、传播,以及它在人类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的影响等等。次页是该食物的素描,有点特别,同时又让我有点疑惑为何不用照片来呈现?如此不更为直观吗?食物的第四页是对该食物的信息延伸,即它可食用的方法,烹饪过程等,毕竟这是一本食帖。

  这100种各异的食材覆盖了食物的方方面面,展示了食物的丰富多样性,其中有常见的海鲜类、谷类、水果类,也有对我来说奇异的昆虫和野味。因为它们的简短和易读,我便顺着目录挑自己感兴趣的食物先行了解。

  比如“世界主食中的‘百变女王’玉米”,它让我瞬间想到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笔下的《玉米人》,玉米在其宗教信仰中是由人而来又为人所食,这个自公元前几千年种植于美洲的食物激发了人类冲突的内核。而在《食物简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它的起源,以及它在世界各地是如何传播并食用的,内容一直延伸到这一古老的物种在历史上的发展、影响以及一则关于赫鲁晓夫同玉米的趣闻。

  无论是平常的食物或是稀有的食物,价值昂贵亦或低廉,都是世界历史与万物演化中极为重要的存在。在“海洋世界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与“大自然恩赐的别样甜蜜”中,可以感受海藻与蜂蜜带来的惊喜。我生活在大连,海菜与槐花蜜是再熟悉不过的日常食物,可看过它们的食用历史竟让我感到惊奇。

  翻过内容丰富、品种多样的内页后才感受到本书封面的精妙,融合东、西方的历史与文化,食材有其相同而所出食物又极具差异的性质,在这个世界神奇的显现着。“更受西方人欢迎的中式料理”与“红遍全球的中华平民主食”的内容自然会吸引我的注意,原来不仅是玉米,连小麦也是外来的食物,自公元前1300年由中东地区传入中国。除了中华美食,还能在本书中翻到印度、西班牙、日本等国的美食,图文并茂。

  当我翻到“甜蜜而温柔的陷阱”之巧克力时,想到曾看过的一部关于巧克力的纪录片,说起在多少年后可可树的灭绝导致巧克力的消失,不记得这是一种推断还是其它,当下让人伤感,即便在看到本书“人工制冰带来的甜品革命”也难以让这种心情得到舒缓。

  接下来走入日本的江户时代,寿司应该算得上日本标志性美食了,与寿司相关的作品很多,纪录片《寿司之神》就是其中之一。看似简单的食材,在大师手中焕发新生,寿司的发展与日本的自然环境以及时代背景也是息息相关的。

  欣赏书中食材的附图,有相关的画作、邮票、历史照片以及食谱等等,扫了一下它们的食谱,发现它对来说实用价值不如素描,至少我可以用素描来临摹,为彩铅打个基础。

  阅读《食物简史》的意义在于以更轻松浅显的方式了解食物本身,待日后品尝其色鲜味美之时会联想到与其相关的历史由来,也算是一件颇有乐趣的事。正好近期在播《风味人间》的第二季,同样值得一观。我们可以吃得不矫情做作,但至少来一丢丢的文化佐之。

  疯猴勿杀20200508-fiy k cep tf dcg 加油

  《食物简史》读后感(六):爱生活爱美食

  女孩子常常被告知,想要抓住一个人的心,首先要抓住他的胃。言下之意就是,一个不能做出美食的女孩子,很可能留不住一个男人的心。女性需要掌握制作美食这项技能去取悦男性。在这种情况下,食物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果腹,而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愉悦的体验,以至于让享受者流连忘返,甚至无法自拔。

  人类社会的历史漫长久远,食物的发展历史同样如此。原始社会,人类将植物的果实、打猎获得的野生动物作为食物,获得赖以生存的能量和营养。当然,这个过程中,误食有毒的果实中毒身亡或者在猎取野兽的过程中失去性命的经历也不在少数。越是生产力落后的社会,人类生存下去的代价也越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获取食物的需求是人类最根本的需求,一旦人的意识被饥饿所占据,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的一切都不重要。所以,获取食物的重重困难并不能阻止人类果腹的脚步,反而激发了人类征服的欲望。人类把手边可用的石头、木头转化为工具来帮助获取食物、对抗猛兽,钻木取火、击石取火来烹饪食物、获得温暖。随后,铜器、铁具的发明为人类征服自然提供了进一步的帮助。尽管这样,长久以来,温饱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难题。天灾、人祸、气候恶劣、战乱、瘟疫、生产力落后等等都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拦路虎。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依然有一些国家没能解决温饱问题。我们国家的温饱问题也是近几十年才得到解决。

  但是,人类从来都是不屈服于命运的,人类拥有智慧、创造性和活下去的意志力。人类在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掘出各种各样可以作为食物的东西,不论是水稻、小麦、高粱、绿豆、黄豆、马铃薯、红薯、玉米之类的谷物、植物果实和根茎,还是鸡、鸭、鱼、虾、猪、牛、羊,甚至昆虫之类的动物,都成为人类的盘中餐。这些来源于自然界的食物最大限度地被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提供能量,帮助人类应对各种天灾人祸,延续生命。食物是伟大而神奇的,敬畏食物其实就是敬畏生命。自然界是一个大循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人类则是这个大循环其中的一环。人类通过进食动植物获得能量,传递基因,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死后化为尘土滋养大地,促进动植物的生长,进入自然轮回。

  《食物简史——浓缩在100种食物里的人类简史》选取了当代社会世界各国最常见的100种食物,介绍这些食物的历史。其实,食物演变的历史也是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历史,食物从粗糙到精致、从单一到繁多,人类的饮食观念也从原始发展到现代,从饥不择食到讲究营养均衡,甚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发展出具有特色的餐饮文化。“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类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其中的千回百转机缘巧合是一本简史无法囊括的。仅仅是作为调味品之一的糖,就涉及到印度和中国的文化史,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曾著《糖史》,名为糖的历史,实则是一篇博大精深的文化交流史。甘蔗是最原始糖的重要来源,压榨提纯技术的不断提高,制糖原料的不断拓展,使得人类对于味蕾的刺激得到不断满足。

  虽然是简史,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有趣又有料的故事书。食物发展的历史精彩又曲折,食物演变发展过程中的故事甚至超出你的想象。你能想象,当今社会价格并不便宜的龙虾在18世纪早期,曾常被当做囚犯、奴隶和贫民的“贫民食品”吗?你能想象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稀缺食物曾一度被用来作为货币,所谓“物以稀为贵”,比如,在非洲和中国古代,盐被用作货币来交换食物、货品甚至奴隶;在中世纪的德国和英国,胡椒曾被用来支付官员的工资、缴税、罚款、嫁妆和租金。中国地大物博,某些地名甚至跟吃有关,比如,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水果和蔬菜是否有明确的区分标准,番茄是水果还是蔬菜?这一问题的争论甚至曾经闹上法庭,1893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番茄为蔬菜。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为了长期保存食物以抵御饥饿,人民想出了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办法——晒干、风干、烟熏、盐腌、用醋或油脂浸没、发酵。直到1923年由瑞典工程师布莱顿和孟德斯发明了冰箱,以上各种方法才逐渐退居二线,但依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因为这些方法拓展了食物的风味,使得食物更有生命力,品尝的过程更有滋味。毕竟,烟熏过的火腿才更有灵魂,不是吗?

  《食物简史》读后感(七):与你徜徉美食盛典

  食物有多重要?在这次疫情中就显而易见,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门店倒闭,然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却是蔬菜超市。民以食为天,无论在任何状况下,民生问题是最为重要的。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宅在家里的中国人个个都成了美食家,在家做蛋糕,做凉皮,做各种各样的好吃的,在网上分享做法,分享心得,也一段不错的经历。吃食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对美食有着特别的喜好,几年前的《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推出,收获了一大堆迷妹,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因人们生活环境的不同,对食物有着不同的要求,东辣西酸南甜北咸,是一种概括式的说法,更细下来分的话,各个省市地区也有不同的文化饮食习惯。从最早的粗粮到现在食品的精细化,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推陈出新,研究出更适合人们口味的食品。然而,食物的发展是有着一定的历史的,有一些是在大自然的进化中产生的,有一些经过我们的加工,使其呈现出味道和口感更好的食品。食物的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而《食物简史》这本书会带我们进入食物的世界,看一看他们的发展过程,在探讨食物的发展过程中更有美食等待着我们。

  一本关于食物的说,可能在一开始我们关注的就是食物的做法,鱼类肉类蔬菜类,这个世界上可以成为食物的东西太多,而我们也在不断的改进着食物的做法,使其更为美味,多数的美食书会有简单的菜品物料,所需调料的种类和量,以及先后顺序和烹饪方法,而这本《食物简史》不但介绍了百余种食物的做法,更多的是食材的由来,追溯它的历史,我们更能深刻的去理解食物在这漫长的历史中,随着人们生活习性的转变而发生的变化。

  东方人和西方人在饮食习惯上会有一些不同,但是随着经济贸易的往来和人们思想文化的交流,饮食文化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中国人的主食以,大米和小麦为主,西方人的主食以燕麦为主,这吃食方面的差异现在也不再那么细分了。

  书中对于每种食材的介绍都会介绍它史前,起源以及相关的人物。比如虾蟹等水生物的记录,虽然没有史前烹饪虾蟹水中生物记录,但我们仍可以从西方最古老的食谱中窥见虾蟹等在公元前九世纪的位置。书中,通过多种文献记载了解虾蟹的起源,以及它,普遍成为食物的一些发展,以及它本身所蕴含的营养。水产水产食品中,龙虾最先属于西方世界的,在西方中发展起来的,而螃蟹一定就属于东亚这边的。书中记载了螃蟹的一些史料,最重要的是介绍了一些虾蟹的做法,而这个做法所需要的原料,大多数是我们可以买得到的,我们可以自己去尝试去做这个。

  流传一个笑话,就是广东人什么都会吃,包括福建人。当然,这是一种调侃,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广东人食材的广泛。书中介绍,昆虫的时候我第一想到的就是广东人这个事情,后来想一想,蚂蚱蝗虫龙神蓝种蚂蚁岛不只是广东人吃,其他地区的人也会有吃的,爆炒蚕蛹是非常出名的一道菜,不过对于我来说至今未敢尝试。

  茶文化和酒文化在中国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国的酒都是由农作物,发酵生产出来的,经过漫长的时间沉淀,越浓越香醇,西方的酒多数为国酒,由水果发酵出来的,葡萄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方社会的起源发展,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这一章中,为我们介绍了红酒炖牛肉的食谱。

  《食物简史》100种食物在这本简史里,每一种食物都追溯它的来源,历史文化以及在现代食材中的应用,配有着食谱和插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视觉的审美。人类的食材不只是100种,成千上万百万种,甚至统计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物种,多少植物被我们当做食材。这本书上记载的百种食材是最为常见的,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越来越小的现代,人们对吃时不再拘泥于框架,这本书中为我们常见的食材,追溯其历史的轨迹,在人们饮食习惯的影响着发生着怎样的变化。食物的历史也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民以食为天,而我们也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技能去创新食物的烹饪方法。

  厚厚的一本书,100种食物的历史与其制作方法,大量的插图,这是一份美食的盛典。

  《食物简史》读后感(八):生活中的烟火味

  近几年逛书店会发现一个现象,很多书店的畅销书专区都会有一两本与食物有关的书,介绍美食的,教怎么做美食,不同国家的食物科普书等等。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于美食这个话题没有松懈过,反而是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更加追求返璞归真,想过一下李子柒一般的乡村生活,想追求一下自产自用的纯天然生活理念。

  对于大部分从小生活在城市的读者来说,对于一道美食的食材最接近的也就是去逛菜市场或者超市,看到他已经包装好的样子。我们回到家稍加工就可以进食的程度。如果我们想要进一步更了解一种食材,它是怎么生产或者种植出来的,又或者去探究它的历史,是从哪个地方哪个时期流传而来,那还真的要好好做一下功课。去电脑上查资料或者是看纪录片可能都要辨别对错或者花一点时间。如果我们想要更快捷的方法,已经整理好的工具书我想是个不错的办法。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是沉甸甸的一本,每一页都是彩页,包含了作者精心选择的100种食物,多多少少是我们听过名字的食物。翻开它们的历史觉得又是重新认识了它们。有引发货币战争的香料,牛油果已经是一万年前的古老食物了,我们现在用到的盐在6世纪的非洲是跟黄金一样的存在。还有现在的网红食物牛油果的宣传之路,西方的汉堡炸鱼薯条是如何发展而来等等。就好像打开了百科全书,这些食物都是和人类一起见证了历史,不断的更新利用,我们现在再平常的食物都是好几个世纪甚至是史前就已经存在。

  随着我一起来仔细的看这本书,刚开始看到食物的排版各种种类比较分散,东西方食物,海产类陆地类,调料和主料都是互相穿插排版的,后来发现作者是根据历史记载食物出现的时间来排版。每个食物作者都会写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时间,起源国家和涉及人物。第二部分是食物起源的历史故事和发展的描写。第三部分是食物的简笔画和英文描述,专业到有种在看文献的感觉,第四部分当然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食物的吃法,大部分流行的食物作者还放了食谱。简直是一书多用,可以学习食物的历史顺便还学了美食的做法。

  书中提到的最早出现的食物是史前就存在的虾和蟹,昆虫,野味,胡椒。人类的繁衍离不开海洋,所以人类只能依靠海洋去捞取贝类和海洋生物来充饥。也提到了我们流行的那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真的是在我们的先秦时代有吃蟹的记载。昆虫,史前猎人们在野外生存中学会了辨别是否可食用的昆虫,获得它们的蛋白质和能力。在人类很长一段发展中已经不需要食用昆虫来充饥,作为一种获取蛋白质的食材和一些南美国家,可食用昆虫还是有相当的地位并且无法舍弃的美食。野味,鹿肉和马肉就是打猎时代能获得的高级食材。胡椒,随着经济发展,香辛料逐渐也成为货币的替代,有了买卖和交换的作用。

  那离我们最近代最新的食物又是什么呢?书里写了20世纪60-70年代的一些代表食物。首先是沙冰,DQ的老板发现冰镇后的饮料没有汽水受欢迎,从而开发了沙冰的制作,从碳酸饮料到果汁,再到随着健康意识的加强添加水果和蔬菜,或者是迎合甜品市场的今天,加入冰淇淋,炼乳,糖浆,巧克力等。太空食物,研发的原因是大时代背景下航空事业的各国发展,所以需要提供给航天员可以吃的食物,太空食物慢慢从航天员到我们普通人都可以食用,再到现在21世纪的fast food,压缩饼干,速溶饮料等都是一个时代食物史的发展。能量棒,能替代一日三餐的食物。也是以太空食物的开发视角,慢慢变成一款可以给运动员补充体力的食物再到现在甜食爱好者的零食。分子料理,通过物理学和化学的系统研究从而来控制食物的美味程度。简单的来说就像我们现在想要做一道美食,于是我们打开手机上的APP找出食谱,把材料都准备好,拿出烹饪机器放进去多久,加入多少调料然后完成。有一套系统的流程来帮助我们完成食物。书里说到对于传统料理家来说会错过烹饪偶然性而带来的成就感,对于传统科学家来说是小题大做的笑话。但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科技与美食的合作显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不仅仅是人类发展的便利程度还有这个供应链里的经济发展程度。

  除了书上写的最早和最晚时间的食物,当然还有更多有意思的故事,不仅仅涉及了主食,还有饮料,甜品,零食,调料。想要提醒广大读者的是,除了饥饿的时候请谨慎翻阅,消遣、科普或者想学做新料理的时候请大胆翻阅。适合各个群体,没有年龄限制,反而很适合亲子阅读。让孩子先了解食物的历史再接触到食物,我想比我们说多少句粒粒皆辛苦还要有用。趁着五一假期不能远游,我已经仔仔细细的翻阅了一遍,也打算开始做几个小零食。期待看到更多这些生活类书籍,人间烟火也变得很有意思。

  《食物简史》读后感(九):食物与人类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文化中吃饭这件事情比天还要大。正所谓食色性也,圣人也是需要把食放在第一位的。由此可见,我们从生下来到死亡,吃饭这件事占据了我们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吸引我,也是因为我是一个会吃爱吃能吃的人。

  这本书的编者罗列了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能够入口的食物,每一篇都以一张食物的名片,历史,肖像以及它的吃法入手,详细且有趣地向我们解释出每一个食物。看似是在介绍哪一种食物,其实每一种食物也都反映着一段历史。从实物上窥探历史,这也是我第1次读到这一类的书。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食物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我们却是第一次听说。而很多的食物其实也关系到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以及不同宗教的差异。就像在我国,我们所知道的回族人是不吃猪肉,但是为什么如此,我们都没有去深究过,实际上是因为回族和维族很大一部分都是伊斯兰教,他们的圣书《古兰经》中规定过“腐肉、血液、猪肉等,未在宰杀时诵以安拉之名的动物,都不可在食用范围内。“由此我才知道,为何他们不食用猪肉。

  同样的,在我们的认知当中一直以为泡菜是韩国的代表,一提到泡菜,首先想到的就是韩国。实际上我们误会了,据传泡菜是在我国汉朝时期传入朝鲜半岛的,当时朝鲜属于物质缺乏的时代,没有蔬菜过冬,才会想到以泡菜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所以真正的泡菜其实是起源于我国的北方。这样一个知识点看来,我们在平时的常识中产生了非常多的误区。当然这些仅仅是书中的一两个小知识点。 整本书采用的是全彩页的形式每一篇除了有实物照片以及制作方法之外还有手绘黑白画,这是除了书中文字以外,让我最欣赏的一部分,整副手绘画就像是食物肖像一般,朴素而又真实展示出了食物的特点。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了解每一种食物的故事和历史,也能学习到一些小知识,还有一些食谱,可谓是内容非常丰富,书中的每一篇都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与欣赏。

  当然这本书的实名字是《食物简史》,可以说和食物有关,也和历史有关。前两年一部很火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了全国,把我国不同地区的美食特色,展现在了全国人民甚至是全球人民的眼前。中国的历史博大精深,食物以及制作方法也是千变万化,同一种食材就能变化出很多不同的菜品,或许毫不起眼的一个食物,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味口感。这也是食物的魅力。这本书中内容不单单局限于我国的一些食物或者美食,它更是包罗万象,有古埃及的调味品,也有南美洲的巧克力。有高端的葡萄酒,也有平民的大米,有陆地上的美食,也有海里的海鲜。这些许许多多的食物都丰富了我们的餐盘,也充实了我们的味蕾。 食物是人生当中永远离不开的物品,当我们在吃的过程中,或许会忘记他的由来,也不会在意他的历史。但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每一样的食材,都有他的故事,每一样的食物也都值得我们去敬佩。就像诗中所写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我们知道了食物的历史和由来之后,也会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珍惜食物,也要去细细品尝各中滋味。在吃的时候不妨静静地去思考,用心去品味,美食带给我们的真正快乐以及力量。 或许这本书就像一本字典一样,我很难去判定他的好坏,但是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你可以把它当做一本美食字典来阅读,也可以把它作为一本科普知识来学习,总之读完这本书,会收获到更多,也绝对不会让自己失望!从食物中,看到文明的历史,人类的历史,也可以了解到食物最初的样子。或许我们也可以返璞归真,向食物表达真诚的敬意! 最后我想提的是,当我读完整本书,翻开这本书的封面之后,意外地看到了中信出版社“食帖“书目,原来中信已经出版了各种各样的食物相关书籍,对于热爱食物喜欢吃的朋友来说,真的是非常惊喜,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着读一读这本书,在书中寻找到食物的真谛。

  《食物简史》读后感(十):食物也拥有自己的历史,不逊于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

  我家儿子自从开始说话之后,就喜欢不停地向大人问“为什么?为什么?”

  比如吃饭的时候,他会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的主食是饭不是菜呀?我们为什么要吃蘑菇呀?肉有什么营养呀?牛奶为什么会让我长高呢?

  一开始一些简单的问题我还能回答,后来随着儿子长大之后,简单的回答已经不能满足他了。这时候我就只能常常以“食不言寝不语”来教育他,吃饭的时候不要问问题。

  但是后面问题又出现了,儿子开始出现挑食的症状。他不喜欢吃的菜就不吃,他特别喜欢吃的菜就会吃很多。我教育他要营养均衡,他就问我,蘑菇有什么独特营养?非要吃它呢。每次都把我问的哑口无言。

  直到这本《浓缩在100种食物里的人类简史!——食物简史》出现,才暂时把我从食物问题的海洋中解救了出来。

  《食物简史》是著名的食物生活出版品牌“食贴”出的一本重量级的书。

  拿到手就被它精美的包装,沉甸甸的重量震惊了,翻一翻发现里面的内容也非常的有趣。

  我之前很喜欢看一部央视的纪录片《番茄的旅程》里面介绍了番茄的种类,发展的历史以及各地的人们如何食用番茄。结果我很惊喜的发现,在这本书的番茄篇里面,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有。

  我不需要看纪录片来了解一种食物了,现在翻这本书就可以,而且里面介绍的食物足足有100种。

  就拿最常见的土豆来举例子。

  我们知道土豆并不是中国的土生物种,而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的。书中说土豆首次被发现是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现在的秘鲁也就是以前的印加部落,最早开始种植马铃薯。

  我们都知道马铃薯发芽了之后就不能吃,是因为马铃薯发芽了之后里面会出现有毒素的龙葵碱。马铃薯开始的时候整株植物都有,人类驯化了很久,才出现了无毒的马铃薯。

  因为马铃薯的容易种植和容易保存,所以很快就成为了人们的主食。薯片这种东西在15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候不是靠油炸而是风干。

  一直到大航海时代,西班牙人第1次来到了印加古国,顺便也带回了这种神奇的植物马铃薯。17世纪,土豆传入了中国。

  在18世纪和19世纪,因为马铃薯的特点,极大的推动了欧洲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工业革命的兴起,加快了人的生活节奏,人们没有时间做饭了,于是便捷的马铃薯就成为人们很好的一个选择。

  非常神奇的知识点是最晚引入马铃薯的居然是北美地区。

  马铃薯的旅程,看起来是不是跌宕起伏?后面还附加了炸薯球的做法,是西方一个比较常见的菜谱。

  这里面不光介绍了西方食物的来源,也介绍了中式食材,比如说米粉。

  米粉这种食物的发展路线没有土豆那样席卷全球,所以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古代记载的考据。

  文章中找到了很多古代小说中对于米粉的介绍,非常有趣。

比如说在《儒林外史》中描写的,"席上上了两盘点心,一盘猪肉菜心的烧卖,一盘鹅油白糖蒸的饺,热烘烘摆在面前又是一大碗索粉八宝攒汤。”

  可见嗦粉在明清时候就已经是一个文化传统了。后面还介绍了各地区米粉的区别,以及一张米粉的食谱,我不喜欢凉拌米粉,我更希望他给我一个湖南米粉的食谱。

  除了常见的食物外,书里还介绍了一些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然后又渐渐消亡的食物,比如说电视快餐。

  顾名思义,电视餐就是看电视时候吃的。电视快餐烹饪比较简单,配菜比较齐,比较便宜。

  但是这种电视餐是只存在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产物。到外卖兴起的时候,电视快餐肯定就会没落,因为吃好吃的,毕竟是人永恒的追求。

  但是我个人还是挺喜欢电视餐的,因为看起来真的很方便,而且中式的电视餐,就是简餐。现在还是比较受欢迎。

  最后的部分,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未来的料理,比如说分子料理和太空料理。

  分子料理,我看厨王争霸的时候了解过一些,也曾经在邮轮上吃过一家专门制作分子料理的餐厅。所谓的分子料理,就是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来研究食物的烹饪。

  比如说把各种果汁通过一种特定的凝胶把它做成小珠子,就可以做出各式各样爆浆口感的食物。对于传统的厨师来说,分子料理会让食物变成快餐式的制作,抹杀了厨师的个性和偶然间的惊喜。

  但是对于我们这种受科学熏陶下成长的一代来说,用科学的方法来制作美食,更能保证口感。

  看食物的历史不同于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历史事件,它给人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每看完一种食物,你就会非常想要品尝到这种食物。

  你看完这本书,在吃饭的时候,看到马铃薯会想到它原来是生活在南美洲的一种野生的植物。

  看到米粉的时候,你就会想起米粉在中国曾经流传了这么长的历史,并且有过这么多做法。

  做早饭的时候你会想,是不是要用精确的温度来做一个温泉蛋呢?

  这本书也非常适合给自己的孩子看,因为它也是一种食物科普。

  让孩子了解历史,也不光是只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有这种随处可见的食物也拥有自己的历史,不逊于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食物简史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