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不在场证明》是一本由[日] 大山诚一郎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对不在场证明》读后感(一):不如其他,差强人意
1、 跟踪狂的不在场证明 需要点消化系统知识,3星 2、 凶器的不在场证明 两把凶器,3星 3、 死者的不在场证明 自认为的死者“凶手”不是真凶,4星 4、 消失的不在场证明 姐妹互换,3星 5、 爷爷的不在场证明 拍照手法,3星 6、 山庄的不在场证明 暴风雪山庄,出场先后顺序,4星 7、 下载的不在场证明 把表调慢,3星
《绝对不在场证明》读后感(二):一个无关剧情的小bug
第四章作者写道:
时乃鞠躬道谢。我根据她的建议选了一个挂钟。这还是我第一次在这里买“该在钟表店买的东西”。之前的四次都委托她帮忙推翻不在场证明了。但“我”在第一章第一次去钟表店时换过电池,严格来讲,第四章不是“我”第一次在钟表店买“该在钟表店买的东西”。
当然也可以说换电池不算买东西。。。或者第一次美谷一高兴免了换电池的单也说不定——文中没有提到后来交没交换电池的钱。
《绝对不在场证明》读后感(三):大胆假设,小心推理
我是县搜查一课的菜鸟刑警,偶然发现鲤川商店街有一家钟表店不仅维修钟表,还提供“代客推翻不在场证明”服务,店主是美谷时乃,她从她的爷爷手中接过这家店,一直经营到现在。
【跟踪狂的不在场证明】谁也想不到是被害者主动要求前夫杀了自己,还替他准备好不在场证明,所有的案件突破都在于打破“理所当然”,只要存在过,一定会留下痕迹,没有完美的犯罪,想找出真相就要对于既存事实各种观察和大胆假设,【推理作家谋杀案】,根据刑警提供的信息,我做梦也想不到死者其实并没有死,她还能自己回家,再次被杀。
《绝对不正常证明》确实有点意思。
《绝对不在场证明》读后感(四):时间之漏洞
7个短小精彩的故事演绎出7次破解不在场证明诡计,绞尽脑汁的解谜过程令人大呼过瘾,女主时乃那句“时针归位——不在场证明已经土崩瓦解了”的背后,蕴含着本格推理的独特魅力。笔者最喜欢书中《死者的不在场证明》和《山庄的不在场证明》,作家与读者间的智力博弈进行到了最后一刻。
想要领略复杂人性的刻画与理智和情感的较量,就去看东野圭吾吧。在大山的作品里始终只有谜案与诡计的解答这个主题,从《密室收藏家》中的破解密室之谜到如今本作中的推翻不在场证明,他一直坚守着本格推理的核心。
出道以来佳作不断的大山让我们有理由对本格推理的未来充满期待。
《绝对不在场证明》读后感(五):加强版三分钟谜题
大山的短篇没什么灌水成分。每一篇的篇幅尚可。阅读下来很流畅很快便能看完一篇。 1.这篇的不在场证明诡计不惊艳,属于尚可的程度。凌驾于一分钟推理。足够支撑短篇篇幅的小说。若是写成长篇恐怕质量不足。根据食物残渣断定死亡时间,而凶手具有不在场证明。 2.有新意。不在场证明不是围绕人而主要是围绕凶器。由于凶器的发现时间使凶手的不在场证明得以成立。围绕着凶器问题的不在场证明。这篇的诡计质量挺高。 3.这篇的切入点不难猜。伏笔给的甚至有点多。但最终解答我有种被戏耍的感觉。不喜。凶手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作案。 4.给人找不在场证明。其实本质也是破解凶手的不在场证明。解答中规中矩,但是有那么点坑爹的感觉。一些难以说明的点都被大山用奇葩的事实圆过去了。圆的我很不是滋味。例如钥匙那边的解释..... 5.与爷爷的一个小游戏而已这一篇有点像益智题目。没有案件。一般。 6.这一篇的诡计很普通不讨喜。利用光线什么的说没看清巴拉巴拉的最讨厌了。 7.这一篇关乎下载的不在场证明应该是整本书和第二篇并列我个人觉得最佳的两篇。诡计小巧精妙。不在场证明实打实的有足够的质量。突破点难以切入。解答令人满意。利用小手段扭转主观时间。
《绝对不在场证明》读后感(六):纯粹的不在场证明小故事集合
很多人推荐的一本书,读完后,挺失望的。
一、没有明确的主题。一个优秀作品,应该要表达或深刻或有趣的主题,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理念。尤其是推理小说更不能满足与整合几个推理小故事,卖弄“巧妙”的巧合。作者应该要有不止步于推理的野心。也许正是它的纯粹的推理诡计深得一部分人的喜欢。
二、没有饱满的人物。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扁平的工具人,换成ABCD或则甲乙丙丁进行指代也没问题。绝对的第一女主美谷时乃的经典语录,“时针归位——凶手的不在场证明已经土崩瓦解”,换成任何一个人说也毫无错位感。反而是中间一节中出现的女主的爷爷,寥寥几笔,一个慈爱、有活力、有耐心、有智慧的老爷爷形象跃然纸上。
三、没有生动的情节。发生犯罪,锁定嫌疑人,推翻不在场证明,这样的套路重复几次就完成了一本书。没有起承转合,没有铺垫高潮,有点故事会的感觉,不是一本合格的小说。
没有主题、没有人物、没有情节,纯粹的小故事集合,随意看看就算了。
《绝对不在场证明》读后感(七):封面实力劝退作品
实力封面劝退作品,读过此作后,个人感觉与之前读过的《字母表》《密室收藏家》《赤色博物馆》完全不在一个水平面上,从根本上缺少前几作那种让人眼目一新的灵动之感。
小说包括七个短篇,讲述刑警新人的“我”遇到了神秘的美女钟表店主,委托其帮助自己逐一破解不在场证明的故事。矮子里面拔将军的话,个人相对喜欢第四篇《消失的不在场证明》
首先,大山不善于描写人物的缺点在此作中被进一步放大了,男主除了“新人刑警”的设定外完全没有个人描写,而女主则是“皮肤白皙,像小白兔”,这不是三四十年《幽灵列车》宇野警部初见永见夕子的心理吗(其实我还挺喜欢幽灵系列的),看他们两位的互动有时我真觉得有些尴尬。其次,由于前一阵子在下看过日剧全集的原因,所有的谜题真相都知道了(话说日剧改编的还真完完全全照搬照抄,就是剧集顺序完全打乱了),所以虽然原作中有些诡计比较精妙,但事先知道了就趣味缺缺。最后,情节的雷同化也是个问题,每个案件都是男主向女主介绍案件——案件本身——女主立即破解——案件的尾声,和改编日剧一比连搞笑内容也有所欠缺,不能不说让人大失所望。
个人以为,以此书的质量来看,大家买台版性价比不高,读客本的话,又是封面实力劝退,哎呀呀真是让人头疼啊。
《绝对不在场证明》读后感(八):读书备注
跟踪狂: 饭早吃三小时,中午便当是蛋糕,解剖之后死时间变,已经绝症想赴死,离婚丈夫装跟踪。 凶器: 邮筒证明犯罪时间2-3点,实际先用一枪射腿、空射地板,注射吗啡使昏迷,邮筒扔枪,4点回来用二枪击毙,摆姿势,装成是一枪射死。 死者: 路遇车祸作家,救人时候说自己是杀人犯,一查看所说地点真的有尸体,但是时间对不上。原来,作家是耳聋,和警察的对话差一句,也没有掐死被害人只是掐晕,被害人回家后,被房东二次掐死,大家都觉得杀人犯是不在场证明悬疑作家,所以方向全部想错。 消失: 钢琴教师死于自己琴房,死前去按摩确定时间,妹妹梦游症疑杀亲姐,探员不信一心查不在场证明。原是按摩师和被害人偷情,用安眠药迷昏妹妹,把妹妹装成姐姐,然后在琴房杀姐,最后按摩时候的姐是妹,妹完全没有不在场证明,多亏发现血液的防凝。 爷爷: 女店主儿时爷爷的迷题,时钟被调爷爷不在现场,有照片为证爷爷不能回来。实则利用角度,时钟上两点二十变三点二十五。做箱子为了倾斜,健身为了臂力,不拍脚和左手出真相。 山庄: 雪夜山庄出凶杀,三行脚印成关键,住客只有少年有犯罪时间。实则是被杀者想杀人,所以穿了26码鞋,结果被反杀,25码鞋的凶手穿着26码的鞋归,正好遇到男主,不在场证据binggo。 下载: 独居老人身亡,死后发现其是杀人犯,凶手锁定被杀人之子。 不在场证据:歌曲只有一天能下,当天他和朋友在家。 破:调慢家中时钟,其实朋友去是凶案前一天。 很扎实了,7个不在场证据,明快合理,看着很优秀,就是这个封面太差了,太差了。
《绝对不在场证明》读后感(九):时针归位——“大山出品,必属精品”的神话已经土崩瓦解了
在此之前,大山诚一郎老师的作品我一度只看过读客早些出版的《密室收藏家》,真的是带给了我丝毫不输那骇人封面的深刻回忆。再加上大山诚一郎老师其他作品的豆瓣页面下,总少不了类似“一星给XX,五星给大山老师”的发言,这就导致一个名为“大山出品,必属精品”的模糊印象长久以来一直盘亘在我的心中无法褪去。 我一来不爱看台版,二来不喜欢看民翻,几个月前,惊闻读客版大山诚一郎系列终于要再添新丁,翘首期待至今,总算得以一睹真容,不得不说有些失望。 相较于《密室》,这部《绝对不在场证明》甚至可以说有天差地别之感。也可能是二者走得并不是同一路数,《密室》搞得是声东击西,《不在场证明》说到底也还是在框架内发挥。 我想这就容易导致,如果抱着同《密室》一般的期待去看这部作品的话,看完总难免有种不尽兴之感——具体而言就是虽然二者bug都很多,但是《密室》的清奇脑洞足以让读者忽视这些缺点,就像你以为是东边,结果它突然给你来个西边,你的思考一下被扭转过去,之前注意到的种种不合理之处也就算不得什么了。但《不在场证明》显然不是这一类作品,就算坐着脑洞大开,但说到底也没有脱离不在场证明的框架,这就导致里面的一些诡计,就比如第一篇的便当,就显得槽点重重,难以释然。 还有,关于巧合的运用,当然长期以来已经是推理小说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用得好就比如《密室》中的《死者缘何坠落》,出人意料,以至于我至今虽然关于其中的具体故事情节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但我至今还记得其中存在着一个巧合,以至于作为我心中推理小说之出人意料的最典型代表(有严丝合缝的逻辑,有五雷轰顶的真相)我每每逢人便要推荐一番。用得不尽如人意,比如这其中的某篇,只能是空留言简意赅如“就这!?”二字评价。 老实说我上述言论已经算是针对《不在场证明》中几篇不错的作品的还算客气的评价,有个别一两篇,真的完全就是聊胜于无的柯南诡计了。 看看这本书的日本台版和读客版的评分,个中端倪显而易见,这无关小说本事,自不待言。 说到底“阿利白”就是“阿利白”,倘若不另辟蹊径,可能注定就要无趣。优秀的不在场证明诡计自然是锦上添花多多益善,把原本作为为“花”的不在场证明写出“锦”的感觉,就变得十分困难了,更何况还是这种大山诚一郎老师代表性的“收藏家体”。时至今日,有幸读到这么一本纯粹的本格的“阿利白诡计”合集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绝对不在场证明》读后感(十):说点钟表的感想咯
看了大家的书评,都是在梳理情节,评说优劣。我自己在豆瓣新书上看到这本书好几回,作为一个对稀奇古怪书名不可抵抗的人,因为读这类书有点多了,期间想读读经典,就没点进看。现在是周五下午,摸鱼时分。那么……
小说本说,就是挺规整简单的小说。没太多要说的,要写自然就这么写,要读就自然那么读。舒舒服服,清清爽爽。有的是能猜到啊,有的他瞒着你,后面想想也还可以。
以上感受一部分来源于我是钟表控啊。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
时针归位。
这感觉真是太好了。
幼儿园学认钟表,画一个认一个,谁先答出来谁先出去玩。老师老不叫我,我手举半天。
三年级在大姨娘家住,缠着二表姐给我买了个蓝猫表盘的手表,后来才知道花的还是我的钱……小气的我呀!一天,这表不知道咋搞的泡了水,布表带就是湿的。我怀疑是我三表姐干的。嗯,她现在嫁人了,挺漂亮的。
后来戴过普普通通电子表。也坏得快。
初中住老师家,我爸给买了块石英表,我老去查它上面的英文字母啥意思。这表厉害,表冠接表带的金属金属疲劳了,跟同学搬东西一碰就烂了,这表还是走的。没换过电子,我以为不用换电子来着。一次没走,自己又走了,接着是第二次,真的不走了。我把它拆了,尸体还在我老家的书房抽屉里跟一大堆锈味的玩具躺着。
然后一阵子不戴表。
难过,怕不长久。
高中馋同桌他爸给买的好几百的表。
第一回,我跟我爸拐弯抹角:我同桌说要块表,他爸转手就是好贵的一块。
于是手上这块表来了 。
非常可靠,七八年了。换过两次电池。
我舍不得卖,舍不得放家里,舍不得不戴它。
这是很无情冰冷的机械。但是就像爷爷和小白兔时乃。我把这块表当我和我爸之间的联系了。也许不只是表。
我和我爸都是沉默寡言的人,对互相沉默寡言。
小学时,骑着电瓶车来接我,经常是灰头土脸的,干抛光的嘛。我就盯着手表看。他不会迟到太久的。我也不会不准时出现在门卫口的。
我很喜欢这种默默遵守、信任、联系的感觉。
手表有用吗?真没什么大用。它就是一块凡物,最朴素就是看时间。
就这样。
有钱了跟女友买对情侣表。
戴不戴无所谓。
纯做纪念,留作信仰。
跑题该小说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