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王朝》是一本由胡炜权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花王朝》读后感(一):筆記
70頁,應為德川秀忠的親孫女。
《菊花王朝》读后感(二):天皇小百科
一部关于天皇的百科全书,从第一代天皇开始讨论,到现在的126代天皇德仁。时间跨度之久,不免有些笼统,这也是豆瓣评分不高的原因,大家觉得它太浅显了。
作者开篇就介绍了本书的目的,是帮助大众了解日本的文化、民俗,既然面对普通读者,通俗易懂的语言,非要点处一笔带过,也是合适的。
封面有一句“《菊与刀》未说尽的真相”,因为这句话,才买来看看。可看到底,作者描述的真相,未必是我好奇的,想看的。
《菊花王朝》读后感(三):关于日本的菊花
#关于菊花#
提起日本,很多人应该都会想到樱花,虽然被誉为“樱花之国”,但在日本皇室眼中,菊花地位更高。
日本国徽是一枚皇家徽记,在日本,由于法律并没有确立正式的国徽,而日本皇室(天皇家)的家徽十六八重表菊,日本护照的纹章是十六一重表菊。
起源:日本崇拜唐朝,深受唐文化影响,从而喜爱菊花。当时在位的嵯峨天皇大力推行唐化政策时,作过一首题目为《九月九日于神泉苑宴群臣各赋一物得秋菊》的汉诗,其中就有“旻商季序重阳节,菊为开花宴千官”的诗句。
八世纪前后,菊花作为观赏花传入日本,并且赋予菊花的内涵。在当时的日本,菊花及其珍贵,所以老百姓是看不到更不能随便使用菊花的。民间只有在重大事件时候老百姓才可以戴,比如婚礼。
日本明治维新后,政府规定限制了菊花花纹的徽章,还在徽章上增加了罗盘方位标,表示位于中央的天皇主宰四面八方,此时,日本菊花已经成为军国主义的象征。
延伸书籍: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日本武士文化的象征。
本尼迪克特用几个词表示了日本人的两种矛盾的性格:好斗而和善,尚武又爱美,傲慢又懂礼,顽固又善变,驯服又桀骜,忠诚又叛逆,勇敢又懦弱。
《菊花王朝》读后感(四):再读日本历史
《菊花王朝》读后感(五):昨天和今天的天皇
如果说《菊与刀》深刻描写了日本的国民性的话,那么,《菊花王朝》就是对贯穿日本2000年的天皇制度的整理、概括和介绍。了解了天皇和天皇制度的历史,我们很大程度上就能了解日本,这位曾经的学生,后来的侵略者,现在一衣带水的邻邦。本书作者胡煒權是香港人,在日本留学多年,作为一个外国人,当他的导师问他为什么要研究日本历史时,他回答说是为了搭建起华人和日本人交流、理解与沟通的桥梁。这本《菊花王朝》在中国大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详细的描写了日本两千年以来的天皇和天皇制度的起源、延续、波折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海洋彼岸的我们可以窥见这个古老国度的至高无上的“神”的曾经和现在。
这个灿烂的菊花王朝延续了两千年,一直到2020年的今天。天皇制度的重要转折发生在70年前,1945年,日本战败,在美国扶植下成立的民主政府告别了狂热的军国主义,现代日本诞生,天皇和天皇制度得以保留;然而,2019年,天皇提前退位,新天皇上任并开启了“令和”的新年号,但是现任天皇的自身情况让天皇制度的未来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面纱。
(我太惨了word写了1000多字不小心删掉没保存,又重新写的,感觉没有之前写得好qwq)
《菊花王朝》读后感(六):风雨江户:从大事件中了解天皇
朱子学的传播与《禁中并公家诸法度》颁布
随着德川家康夺取天下,其本身的地位却面临传统神道思想的质疑。神道思想的依据便是“万世一系”的天皇,其地位不可撼动。为肯定幕府的地位,德川家康采纳朱子学者罗山的建议,用所谓的“神儒合一论”解释“王道”与“神道”的关系,在该思想下天皇作为天照大神的子孙掌管神国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作为天下之君的将军则代替天皇行使统治政权。二者各安其份,各司其职。也是在此思想下诞生了《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在该法度中规定天皇最重要的活动是“御学问”而对皇族进行教育的机构“淳和院”与“奖学院”也大多是将军家出任两院院长。同时在该法度中也指出公卿的任命需要经过将军的同意。此举也打破了长久以来天皇单独任命公卿的传统,为后来的诸多事件埋下了导火索。
和子出嫁与明正天皇上位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朝廷的控制,德川秀忠将小女儿和子出嫁给当时的后水尾天皇并诞生了后来的明正天皇。从某种程度上讲明正天皇的地位极其尴尬,其血统的一部分是将军家的血脉,这与之前的女天皇完全不同。另外受到传统儒家“男尊女卑”的影响,明正天皇拥有的权利也无法之前的女天皇相比,她的上台更多的是后水尾天皇对将军家的一种妥协。
从“攘夷亲征”到“8.18政变”
1、受限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江户时期的天皇及大部分日本人还停留在传统“夷狄观”,视西方国家为“夷狄”。在经过“天草之乱”后,历代天皇更是以攘夷为己任。
2、受江户中期“宝历事件”的影响,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对幕府的恨意持续增加,这也为后来的反幕体制播下了种子。凡是幕府赞成的事情朝廷均选择反对。
3、当“下关之战”“萨英之战”两场战争的结果传到孝明天皇耳中后,天皇认为将军权委任给长州与萨摩均不是最好的选择,只有委任给德川家,社会才能恢复正常。殊不知此举却将萨摩推向倒幕一方使得“萨长联合”成为一种可能。
总结
天皇作为塑造近代日本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主题著作却非常少见。《菊花王朝》与其他有关天皇的传记不同,该书以天皇为中心从源头梳理日本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并对很多国人关心的问题做出了回答,串联了大家对于天皇的碎片化记忆是一本不错的日本史入门书籍。
《菊花王朝》读后感(七):蒋丰:知日,一定要了解两千年天皇史
提起日本的天皇,中国读者的脑海里大致会浮现出两个标志性的印痕:其一为日本的“天皇”与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一样,不同的只是称呼;其二为日本裕仁天皇在位期间,曾经发动了包括对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地区乃至美国的战争,用日语的表述是“十五年战争”“大东亚战争”“太平洋战争”,但是,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裕仁天皇既没有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宣判为战犯,又没有被追究“战争责任”。
正是这两个标志性的印痕,也给中国读者带来很多疑问和困惑。比如,中国出现皇帝,时间、地点、人物明确,是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以后,志得意满,感觉自己功盖“三皇”“五帝”,于是像今天流行的“互联网+”一样,把三皇的“皇”字与五帝的“帝”字加在一起,创新出“皇帝”这一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然后,他再把自己称为“始皇”,把以往达官贵人都可以使用的“朕”归为己有,从此拉开了“中国两千年皇帝史”的序幕。
相比之下,日本的“天皇两千年历史”,就显得模糊、暧昧,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从天皇的起始人物,到天皇的起始时间,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哪里像中国汉朝时期的太史公司马迁一样,尽管身遭奇耻大辱,但仍感责任在身,继承父志研究历史,在煌煌“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中写出《秦始皇本纪》,梳理出历史的“铁案”。
接下来的话题就应该是日本天皇究竟起于什么时间?其首任天皇到底是不是来自中国的徐福?胡炜权先生在这本《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中一一做了正本清源性的回答。我就不在这里继续饶舌。
反过来我想说,“日本”在当下的中国是一个热门话题,似乎谁都可以聊日本,也谁都可以调侃日本,更是谁都可以“骂”日本。但是,出自键盘侠与愤青的“聊日本”,与出自“精日”与“吹日”的“聊日本”,都有一种缺乏理性和知识的共同弱点。“骂”者是“痛骂”到底,无所不骂;“吹”者是“吹捧”上天,无所不吹。我一直有一个理想,那就是让“骂日者”和“吹日者”都能够更加心中有货,腹中有底。《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无疑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梳理两千年日本天皇史,起始时间有待商榷,起始人物也有待探讨,但“天皇”的称呼源于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道教,这应该是没有太多疑问的。这一点,应该是“中国皇帝制度”与“日本天皇制度”可以比较研究的重要地方。
一位日本学者酒后对我说:“从历史上,日本一直想追赶中国,但是总觉得中国的变化太大太快,日本的速度跟不上。”他还举出这样的例子,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设立了36郡县这样的地方行政制度,日本后来学习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设为“都道府县”(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两府——大阪府和京都府;此外还有43个县)。可是,当日本地方政府主要为“县”的时候,中国的地方政府已经改叫“省”了,让日本望尘莫及。他还举例说,中国在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的中央官僚体制,日本也是通过大批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学习中国,把自己的中央政府机构部门都叫做“省”。谁料,中国进入民国之后,把中央政府机构部门都称为“部”,日本则依然称为“省”,不知道是追好还是不追为好。
2019年是日本新天皇德仁继位的一年,也是日本启用新的年号——令和的一年。回想起我从1988年开始自费留学日本,在日本已经学习、生活、工作了31年。这个期间,日本经历了裕仁、明仁、德仁三位天皇,我经常调侃自己是“三朝元老”。这个期间,在裕仁天皇去世的时候,我到皇宫外面观察过排着长队的人们吊唁“记帐”;我曾经受到宫内厅的邀请,到皇宫内参加过纪念明仁天皇生日的活动;我也曾经应外务省的邀请,到皇宫内参加过德仁天皇的继位活动。这种近距离的观察,让我认识到日本天皇的“个性”。而将日本天皇“去概念化”,也是《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作者的用心之一。
如今,我们常常讲要“知日”,也就是了解日本。在我个人看来,“知日”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把“知”和“日”这两个字上下叠加,就是一个“智”字。因此,“知日”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对方,其实也是增加自身智慧的有效途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孙子兵法》所强调的“知”,是为了战争;我们这里所强调的“知”,是为了中日两国永久的和平。所以,我还是要推荐《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这本书,因为它在促进“知日”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蒋丰
2019年12月1日于东京“乐丰斋”
《菊花王朝》读后感(八):天皇独爱菊花
七年前旅日,东京映像已经模糊。想起日本,更多是京都回忆。寺庙、神社、古树、老街......曾经的日本在逝去的岁月中得以保留。经受住岁月蹉跎的地方,自然最是让人难忘。
旅行过程中与民众相交,日本人诚信、礼貌,在使用过的物品、食物上更是体现了工匠精神,好吃、精致、耐用。
对日本的兴趣不仅于此,游戏、书籍、甚至岛国片,生活中不经意已经处处是日本文化的影子。我想,这也许是我与《菊花王朝》之间的缘份。自认很了解日本历史,却从未想过从天皇制度这一角度分析日本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菊花王朝》由胡炜权执笔,他有日本留学经历,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教师, 对日本历史颇有研究。从本书结构看,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按时间顺序从古至今介绍各朝天皇,下部把天皇体系内生活、工作运行、负责和义务做了全面解析。
应该讲这是一本知识性很强的书,但作者把所有的知识点糅合在一个个小问题中,把知识碎片化,这种写法像极了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微课教学。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全书的完整性,又以时间为线索,以天皇自身所包括的内涵为轴展开问题。这样的布局颇费苦心。看书的同学能看出这一点那么对《菊花王朝》的大体框架也就了然于心了。
当你静下心,进入书中天皇的世界,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知识点,这些内容也许过去你从未关注过:
女皇陛下:日本历史上出现过八位女天皇,她们不只是花瓶,如皇极天皇更是实权在握,威望很高。但她们思想境界始终摆脱不了男权思维,最终只能轮为过渡性人物。
藤原家的百年:从8世纪后期天皇迁都平安(即京都)以后,藤原家族靠着无数政治谋略操纵日本皇室约300余年,权倾一时。但即便如此,也没有把天皇取而代之,而是通过联姻不断的加强关系。
天皇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这两位是中国最熟悉的人物,都曾在日本站到权力的最顶峰,然而他们都没有最终取代天皇。反而与天皇互利互惠。
天皇是造就两人称霸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天皇和天皇制度也多亏他们而获得重生。
菊花、樱花与天皇:菊花曾经是天皇的象征,今日日本护照上还印着菊花,皇室专用丰田车上挂着菊花,可见其珍贵。而樱花更像国民花,是寄托着爱思衷愁的“国花”。可以说菊花是人们遥不可及的天仙,而樱花是窗边的翠花。
《菊花王朝》内容不止这些,还包括天皇的生活起居、太子产生、生老病死等等,就不一一列举。当我们回顾中国历史,寻找自己的根源,发现我们虽然有更长的文明,但如今只能在博物馆、历史书上才能找到踪迹,反观日本天皇,他的存在更像一种远久信仰延续千年,给日本乃至世界留下了无价的文化宝藏,比较之下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
《菊花王朝》读后感(九):徐福是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吗?这个问题终于有答案了
徐福东渡日本,成了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一度流传很久。然而事实是如此吗?日本人有怎么看待这个?
徐福东渡的故事主要来自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和刘安《淮南子》,《史记》说秦始皇派遣徐福到海中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以求神药,《淮南子》说徐福出海无功而返,并再次要求秦始皇派遣500童男童女再次陪同徐福寻找仙山神药,结果徐福到达一个“平原广泽”之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中国学者根据《史记》和《淮南子》,结合《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推断徐福就是神武天皇。
然而胡炜权老师说在日本方面,虽然日本有近40个与徐福有关到历史遗迹,徐福到传说也流传在现今到日本。但是考究这些历史遗迹,不少都是在江户时代才建好,提到到最早到关于徐福到日本史料,也要到8世纪。距离中国到秦汉时代公元前二百多年已经有千年之遥,为什么?因为日本在7世纪才开始与隋唐建立频繁的关系,“徐福东渡”的故事随着日本留学生传到日本。那么日本人为啥会流行“徐福东渡”的故事?理由也很简单,他们愿意相信徐福寻找、到达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仙山就是日本本土,日本的知识分子希望借徐福传说强化日本是神仙所在是神国观念。但从没承认徐福是他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不可能是一位中国方士。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对于一件事物理解和利用是角度非常不同的。日本人对于外来文化的利用总是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是,对中国人来说,最不能理解的是天皇的虚君之位。为何日本的天皇能够一直不握有实权?这在中国人的历史观念中是不容易被理解的。为何日本又能“万世一系”?因为天皇本身没有实权,历代的实际统治者——摄关、幕府将军、织田丰臣、德川幕府、明治政府、军部——没有必要废除天皇,反而可以利用“挟天子令诸侯”,把天皇神化,取得更为实际的权力。
天皇为何不握有实权?其实也是有个历史的过程的。《天皇为什么与藤原家共治天下?》说“摄政”这个现象起初也是偶然的。“天皇年幼时,摄政协助幼帝主理国政,天皇成年后,摄政改称关白,协助天皇总揽政事。”而“至平安时代初期为止,摄政本来只限天皇的家族成员来担任”,然而10世纪后半期开始,“摄政”和“关白”已经完全成为外戚藤原北家的囊中之物来,这十分类似于我们东汉时代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的外戚把持朝政,只是藤原氏把持时间更长,持续长达1000年。
《“承久之乱”为何给天皇制带来重大影响?》则解释了为何幕府为何后来把持了朝政,原因是后鸟羽天皇不满幕府的专横,于是主动于1221年发动对镰仓幕府对战争,然而幕府军事实力强大,天皇战败,后鸟羽天皇被流放,天皇正式成为武士政权下对监视对象和保护人物。
那没有实权对天皇生活很悠闲么?并不悠闲。天皇要从每年的元日开始,几乎每月每周以至每日都要代表国家去做各种祭祀活动,作者在《没有政治实权的古代天皇生活很悠闲?》列举了元旦的朝贺、贺茂祭、神尝祭与七夕之会、新尝祭、大尝祭,看来作为宗教领袖的天皇神职任务也是非常繁忙呀!
天皇对经济收入又是怎样的呢?从书中的表述看,经济是与权力始终正相关的,天皇权力大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幕府势大,国家的租税征收权落入幕府手里,皇家的经济能力大幅下降,天皇要进行即位、祭祀,基本上都要靠幕府全资支持。进入日本战国时代,幕府将军足利义昭自己尚且自顾不暇,天皇的生活非常潦倒,各种仪式规模缩小,最受影响的便是天皇的葬礼和新天皇的即位。幸好战国时代的三位王者——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没有自立门户:信长赶走将军足利义昭,但主动尊崇天皇;秀吉不仅极力恢复天皇制度应有但模样——太上皇制度,而且请求天皇赐予自己和家族新的姓氏“丰臣”,主动融入天皇制度中;德川氏则通过几代努力,稳定局势,建立起“天皇——幕府”的二元政治机制,直至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起初是下层武士对德川幕府对暴动,后来他们抬出明治天皇,开始全社会范围的社会革新,但历史的惯性就是这样,没有掌握实权的传统,使得日本天皇制表面上很像欧洲的“绝对主义”王权时代,但天皇始终不愿意完全走向前台,各种政治派别不停博弈,首相的更换像走马灯,最终推出“军国主义”,把亚洲人民推向战争的渊薮。
《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用70个问题给我们展示了日本天皇史的方方面面,适合对日本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阅读。如果你读过《日本小史》甚至《菊与刀》,接着读这本书,应该是能继续大涨知识的。“日之丸”、《君之代》、菊花、樱花与天皇有什么样的关系?天皇的日常饮食是怎样的?天皇的生活之谜在这部书的后半部有非常详实而“八卦”般的描述,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菊花王朝》读后感(十):If:万世一系的中华
如果万世一系的王朝发生在我国,我相信汉朝会是一个出色的发起点:
“按《史记》《汉书》记叙,在圣太祖高皇帝先妣刘媪息于大泽的那个夜晚,雷电晦冥,风雨交加,梦中与神明不期而遇;先考刘太公往视之,目睹蛟龙盘附于妻子身上。不久,刘媪自觉有妊,诞下高祖刘邦——那继承自三皇五帝的血脉,在高祖身上展现出真龙天子的气息。
“芒砀之初,高帝斩蛇起义。夜里,士兵们在斩蛇处见一老妪泣涕,哭诉着,吾儿白帝子,今为赤帝子斩之。追随者们这才知道,面前的男人是赤帝·尧的子孙。天下在白帝·少昊一枝传承至此,已经无法继续延续神明的血脉;神明的意志必将——也必须得以传承,高帝正是被选中的子孙。
高祖斩蛇造像“在秦末变幻莫测的混战中,高帝以一己之力首先叩开了咸阳都的大门,并仁慈谨慎地维持着都城的秩序,直到义军将领前来接管;霸王项羽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太久,天下终究还是回到了赤帝子孙的手中,因为神明的意志必将——也必须得以传承。
“高帝的继承者们用仁厚与慈悲保护着神的子民们免于战乱与灾祸,疾病与饥馑。在蛰伏四世以积蓄力量之后,武帝终于有足够的能量将北方的蛮夷驱逐到更远的所在,神明赐福于大汉。
“外戚王莽的头颅至今保存于洛阳都,他警示着每一个妄图颠覆、篡夺与伪造神明威权的凡人,新军营地轰然坠落如山隳崩的陨石是光武帝对篡汉逆贼的惩罚。斩蛇剑、传国玉玺与王莽头颅并称三法器,永生永世地默读着汉皇的三大品质:勇毅、仁德与威严。
“神的意志在桓灵时代再度受到考验。自封黄天继承人的异教徒谵妄于赤帝汉室的大厦将倾,最终灰飞烟灭。年幼的孝献帝在几代丞相的扶持下维系着汉的统治。在曹操丞相帮助孝献帝平定北方后,混乱的末世收束于昭烈帝的统一天下。自孝献帝起,相府开始成为汉皇最重要的辅佐。他们最主要的位分与职责就是保护汉皇的安全与维持神明子孙的统治。诸葛丞相是相府历史上最伟大的丞相之一。他的贤明、忠诚与智慧成为后世丞相们一生追逐的方向。
“以上,便是赤帝汉室前五百年的历史。”
—————————————————异世界的分割线—————————————————
我们没法猜测在另一个异世界里,季汉得以延续两汉刘氏统治,乃至终于使刘氏成为万世一系家族的景象。但放眼扶桑,天皇家族却仿佛“如有神助”地延续了这绵延数千年的血脉,这没法不令人啧啧称奇。
作者在开篇时抛出了一个意见让我并不十分同意:他认为,日本以外的民众可能并不能理解天皇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并不具有实际、最高统治权的现象。
事实是,历史上,受限于医疗卫生条件,新主尚幼无力主政的现象数见不鲜。仅以东汉为例,即位不足十岁者就多达七人。外戚、宦官的联合摄政,累代百余年;到了大家极为熟悉的汉末割据时代,“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挟天子以令不臣”的状态也持续了三十年之久。在这近二百年的历史中,汉朝皇帝或襁褓夭折,或英年遇刺,或颠沛流离,或为权臣挟持,除在法理上具备最高统治者的合法性,对疆土的实际控制能力近乎为零;更不必提春秋战国时期,两周宗室疏于中央集权,而对诸侯国忽略不计的控制力——皇室作为名义统治者被实际统治者架空操纵,道地是二十五史里写不尽的史实。
这些史实的存在让人对万世一系的菊花王室更加感到匪夷所思。作为一个帝制王室,外戚摄政、权臣架空、外邦入侵、宗教冲突、亡国之灾,这些中国朝廷面临过的窘境他一个都没有错过;但唯独少了朝代更迭、推翻统治,反而完成了绵延数千年的万世一系,如果仅仅以命数解释,那未免也太幸运了。
每个王朝的开创者为了制造君权神授的法理,都会给自己编造一段与神明有关的“出生鉴定”或“身份证明”。在高祖刘邦这里,他是母亲梦遇神明、附龙得孕,毕竟有凡人生身父母;说回到最初的神武天皇,他的出生证明写的更加神乎其神:《日本书纪·神代下》:天照大神之子正哉吾勝勝速日天忍穗耳尊、娶高皇産靈尊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