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记》是一本由[日] 中岛敦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20-5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月记》读后感(一):书摘
李玲还记得且鞮侯单于说过一句话。单于说,汉人常将“吾乃礼仪之邦”挂在嘴边,视匈奴言行举止近乎野兽,以此非难。汉人所谓的利益又是何物?无非是给丑陋饰以虚华外表,是掩饰的借口而已。若论自私嫉妒,汉人胡人哪个更甚?色欲贪婪,又是哪方更甚?若剥去表皮,双方终归相差无几。只不过,汉人懂得掩饰,而我们不懂。说完,还列举出汉初骨肉相残的内乱、对一众功臣的排挤陷害等事实,面对这些李陵几乎词穷。烦际上,武者出身的他至今都觉得那些礼仪繁琐,不止一次感到困惑,认为那些不过是为了礼而礼。有时他也确实觉得,相较于汉人隐藏在美名背后的阴险,胡俗的粗野正直要好太多。李陵也渐渐觉察到,主观地奉华夏之风为正而贬胡地之俗为卑,完全是汉人的偏见。比如一直以来,他觉得人除了姓名,还要有字是理所当然,但仔细一想,字的存在并无任何必要的理由。
读完这个故事,对这一段描写记忆深刻。总是在心里思考。李陵心态的转变从中已见端倪,人都是一样的,人性之劣之光鲜,都是一样。只不过有些粉饰,有些明目张胆。
《山月记》读后感(二):老朋友见面不相识。
1
有一篇选入日本高中教科书的小说,在日本肯定是家喻户晓的。是文人发疯化成老虎的故事,那么做作,还有一点刻意模仿芥川龙之介。
汉诗菜得让人拍案叫绝。
但再看下一篇《高人传》,才知道它是中日合作电影川本喜八导演不射之射的原作。中岛敦在二战以前干的事情,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改编成小说。53页出现了动画片没有的情节,记昌的箭术极为高明,把自己妻子的睫毛都射穿了。
回味了一遍,居然没有厌烦,我认为是好作品。
2
对中国文化真是痴迷呀,特别是论语和西游记。他喜欢我们的宝藏中笨笨的那种人物角色,比如说子路。二流的人物能爆发出一流的品格,而且有生动和不完美。如同他热爱欧洲的浮士德。
在西游记中他选择了沙僧,他是如何证果的 。137页这篇写他怎么看孙悟空的,真是笑死人了,中国人不会这么写东西的,太好玩了。他是在还原一个真实人物的思想,有一种异样的现实主义感受。
他其实也写外国小说,特别是古代文明的小说。
282页,看他的人生经历很有意思,他们家世代也是町人,是以制造轿子为业。你想想看,古代的轿子就是肩舆之类的东西,在当时肯定是越来越式微了呀,所以他们家开始转向了学问。19岁也就是1928年,他开始发作哮喘病,25岁差点危及生命。32岁发表《光风梦》,以史蒂文森为主角,同年《山月记》完稿。第2年就去世了。
《山月记》读后感(三):杂思
每个人都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个体,在其他的人的身上都会或多或少的看见自己的影子。总是会认为人都有两面性的,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个体,在不同的性格心境之间游离,读《山月记》,在李征身上我看见了自己,寻得了灵魂的共鸣。
李征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在一方面,我看见了李征脚踏星辰大海的傲气,而另一方面,李征又唯唯诺诺,在仕途上不得志又不屑于与世俗同流合污,害怕自己的渺小。李征游离在这两个极端之中,自诩为良田美玉却在与瓦砾为伍,所以李征是一个矛盾挣扎的人,在现实和理想的强大反差中,李征有着焦虑的情绪,这也是自己摇摆不定时的副产物,在负面情绪引导下的李征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详细分析李征的性格特点,李征是少年意气,挥斥方遒的青年才俊,抑或是倨傲不逊妄自尊大的普通人?我认为是后者,时人不识珍珠,误把珍珠当鱼目的现象其实很少,若是李征有着完全的自信,有着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豁达开朗,又怎会因为自己不是美玉而被羞耻心反复折磨。所谓的对于学习诗作如痴如醉也恐怕是对于自己的一点点遮羞布而已,在自负与自卑的极端之中游走并不会对自我有着提高或是什么,唯有脚踏实地清楚认知自己才能在自己的有限范围内爆发出无限的能量。
“人,焦虑到极致,会变成野兽。”中岛敦的这本小说似乎能够治愈心理,读这本书便有了一种在绝望过后获得慰籍的满足感。在读完这本书以后,让我有一种被治愈了的感觉。我从中也体会到了很多,李征想以诗流芳千古谈何容易,想扬名于世必先看自己的现实生活,也对我启发良多。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不能盲目的评价自己,要结合实际脚踏实地。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脱离现实的跃迁化的进步只存在于一些文学作品之中,只有按部就班的学习才是提升自己的良方。让我想起了朱伟的一句话,按部就班就是胜利。在我们遇到迷茫的时候,一味的空想没有实际的用处,只有不断地努力才会慢慢找到努力的方向。诸如千米高峰,也是源于几百万年的地质运动。在我们追逐梦想的时候要坚信,慢慢来,比较快。
《山月记》读后感(四):出世需得入世
《李陵》
讲的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的故事。在和匈奴的战争中失败被虏,想要刺杀单于但苦于无法脱身汉武帝不知他已经尽力为国效忠,所以没有行动。而李陵,一边羡慕着苏武的忠义(不投降,一直匈奴人监视下放牧),一边又因为汉武帝听信谣言杀了他全家,心中带有愤懑。最后他只能一直在匈奴人一起生活,也没有投降,也没有回汉。国家和家人该如何抉择?
《山月记》
很喜欢的一篇。李徽博学多才,但自尊又自卑。他刚开始是一名小吏,但自恃清高,所以辞职隐居沉浸作诗。但无奈生活陷入困苦,不得不重新做官。同时,他的同年早已远升高位,他却仍旧是个小官。一边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所以远离世人,另一边又不愿努力奋斗,所以逐渐归于平凡。内心愤愤不满,终变成一只老虎。书中名句可概括一切:“我惧怕自己不是美玉,因而刻意不去刻苦打磨;我又对自己会成为美玉尚存半分希望,因而也无法庸庸碌碌地与瓦砾为伍。我渐渐远离世俗,疏远世人,结果,愤懑、羞惭和怨恨渐渐滋长了我内心怯懦的自尊。每个人都是驯兽者,而各自的性情,便是那猛兽。”这也是我内心的状态,所以要寻求改变。结合《悟净出世》那一篇,总的来说就是想这么多干什么,行动起来朝着自己的目标去,最后即使失败也没关系,人生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另一方面,追求理想也需要兼顾现实,生活仍旧需要金钱。
《高人传》
纪昌立志成为天下第一的弓箭大家,刻苦训练。最终拜师一位“无弓”也可射箭的高人后,连弓箭是什么也不知道了?
《弟子》
子路的故事。
《牛人》
叔孙豹和农妇露水情缘生下的儿子,离间他与他儿子,最后害死他的故事?
《盈虚》
故事取自《左传》。蒯聩在姐姐伯姬帮助下夺位。最后晋国入侵,他逃离时遇到戎人,结果因之前将戎人之妻头发割下所以被杀的故事。
《悟净出世》
悟净在还没有学之前就开始思考,任何事都要思考为什么,思考我是谁,思考非常宏观的东西。思考的太多,却没有去做,犹犹豫豫踌躇不前。而这样的思考是有害无益的。真正有意义的身体力行去做事,即使可能会遇到困难,可能会痛苦。可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没有痛苦何来享乐,麻木不仁的人生有什么乐趣?把握时间,抓住当下。
《悟净叹异》
悟净的角度看的悟空、师傅和八戒。
悟空就是那种遇到困难兴奋,太平天下则颓废之人。他喜欢克服一个个困难,他是行动的代表,不思考这么多,做就是了。行为才是最终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他在和困难斗争的过程中才不在意是否自己会受到伤害,他总是抱着要解决事情的想法去做事的。
师傅则是能在“广袤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说找到人类的位置,找到圣灵的位置,能够清晰地领悟到这位置的悲哀与宝贵。并且他可以忍受这一悲剧性,勇于追求正义且美好的事物。”所以师傅是及其有勇气的人,因为他认清了这世界仍旧爱世界的人。
而八戒则是及时享乐之人。
每个人各有不同,他们都代表着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要在万物寂灭之前,努力生活,努力绽放。
《文字祸》
文字记录的历史可能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可能有缺漏。文字给人的印象不一定是真实的,可能描述会有差错。文字使人们的记性变差。
后三篇无感。(《附灵》《木乃伊》《光,风,梦》)。尤其《光,风,梦》讲的是英国作家史蒂文森晚年在太平洋沙摩岛的生活,穿插着史蒂文的日记,太无聊了,流水账,没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