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四讲》是一本由蒋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味四讲》读后感(一):什么是美学
艺术并不等于美,艺术带给我们的是美的感受,是给予自己一个静下心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美不一定存在于剧院、音乐厅和画廊。生活美学的起点,是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美离不开衣食住行这些平凡又琐碎的细节,离开这些,就会失去最重要的重心和中心,对这些小事物的重视和品味,反映出的才是真正的生活美学。
食之美,一般吃完油腻之后会向往素净,所以说人世间的美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和谐。没有绝对的好或坏,都是在平衡当中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搭配。
衣之美,服装美学包括到质感、色彩、造型,跟我们的视觉、触觉都会发生关联。服装美学要求强调独特的品味和独特的思考性。我们既要了解自己的身体,也该了解自己的个性,服装是最能够反映我们在生理到心理的全部过程。
住之美,空间的美并非只存在于单栋建筑,而在于建筑与建筑之间构成的一种协调性。无论城市印象还是居住环境,都是在找一种协调性。
在快节奏单 城市生活品味“食、衣、住、行”中的美,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沉浸在生活中,用心去体味点点滴滴蕴含的美学。
《品味四讲》读后感(二):蒋勋《品味四讲》:生活的美学,需要你用心品味
最近看了蒋勋先生的《品味四讲》,书的封面素雅干净,内容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富有韵味,全书分为四辑,分别谈论了食、衣、住、行之美。 为什么要品味生活之美? 其实,美不在剧院,不在音乐厅,不在画廊,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倘若离开了衣食住行这些平凡又琐碎的细节,生活就会失去最重要的重心和中心。 蒋勋先生在书里写,“我们要强调的美,并不只是匆忙地去赶艺术的集会,而是能够给自己一个静下心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可以听到美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 美学并不是多么宏大的哲学概念,落到实处,它其实就在我们最平常的生活里,在一日日的柴米油盐与烟火尘埃中。 看这本书,我暂且让自己安静了下来,褪去浮躁,只想用心好好感受那些细碎又丰盈的美。 感觉蒋勋先生说得很对,“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匆匆忙忙,好像从来没有好好看过自己走过的这条路两边到底有什么风景,其实是非常遗憾的。” 想来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忙于生计,每天匆忙上下班,根本顾不上欣赏沿途的风景,也完全体会不到城市的美好,尽管夜市再旖旎繁华,还是没法驻足品味那份美。 而古代总有各种亭子,提醒路人驻足停留,“不要再走了,这里的风景很美。” 现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让人难以发现生活中的美,你只有在不再那么匆忙时,回归到自然,才能发现生活里无处不在的美。 印象很深的是蒋勋先生笔下关于“食之美”的叙述,或许你觉得吃很简单,但仔细想想,你生活中那些很容易忘掉却又充满美好回忆的小事,往往与吃有关。 一箪食一瓢饮,简单却朴实的快乐,都在你咀嚼的过程中,在那些酸甜苦辣的滋味里。 懂得怎么去吃,也是生活美学的一个方面,吃也得讲究,速度不能太匆忙太快,不要狼吞虎咽,而应该咀嚼食物,好好品尝美食的滋味。 就像吃一笼蟹粉小笼包,你要用筷子先咬一小口,不要咬太大,然后你会看到热气一点点冒出来,再把里面的汤汁吸掉,就能享受那份浓醇的美味。 蒋勋先生说:“我们对食物的记忆非常奇特,你会发现一般人所讲的山珍海味,未必是自己一生最重要食物的记忆。” 或许你吃过了昂贵的鱼翅、鲍鱼、龙虾,觉得它们好吃,但也不过如此,有时候你最怀念的,可能只是那一碟寻常可见的小小青菜。 现在很多人因为繁忙的工作,饮食不怎么讲究了,一日三餐全靠外卖或快餐,要想真正品味到食物之美,应该像蒋勋先生说的那样,抽出一点时间,在周末动手做做菜,或者出去吃一些可口的美食,享受生活的自在与乐趣。 愿我们都能对食物用心,对食物讲究,在生活里品味美,感受酸甜苦辣的滋味,好好为自己完成生命的菜肴。
《品味四讲》读后感(三):巴黎没有铁窗
蒋勋先生在《品味四讲》一书中,提了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的汉字“忙”,是由“心”和“亡”组成的。就是说,如果太忙,那么心灵就趋近于死亡。
《品味四讲》是讲美学。
而蒋勋先生所讲的这种美的体验,一定是一种心灵的富足,那么,这种美就不能是“忙”的。于是,在他看来,美应该是一种从容与悠闲。
品,就是一种慢动作。
焦虑和不安的人,就很难去品某一种美。品评一件事物,就要花费心力,花费时间,仔仔细细,不急不躁。
蒋勋先生讲自己在台湾的经历,讲他邀友人来台湾玩,友人来到台湾很惊讶,跟他坦诚说,台湾的城市很丑。
尽管古迹被保存了下来,但是古迹的四周,被新建筑层层包围挤压。还有,台湾的人搬进一个新的居所,就要钉上铁窗,就像是进了监狱。
前者是为了发展经济,后者是为了防盗。
管仲有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想,在经过那么长时间的战乱之后,努力发展经济,是无可厚非的。所谓“礼不下庶人”,就是讲庶人忙于劳作生计,礼本就不是给他们准备的。但是现在,我们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基本上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那么礼,包括美与德,都该好好的讲一讲了。
“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我觉得这一条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点,迂回一点……”
印象很深刻的一句广告词,“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看过有评论,说这是一碗毒鸡汤,有的弯路对于未来并没有什么意义,苦难就是苦难,不值得就是不值得。
现在看来,值得与不值得,都是一种心境吧。区别就在于,活着是一种目的,还是一种体验。
就像美和丑,也是一种主观的选择。
《小王子》里面提到,成年人似乎想象不出一座有天竺葵和鸽子的漂亮红砖房,但要说十万法郎,他们就会明白那座房子有多漂亮了。
这是一种病态么?
我想,是可以理解的,成年人的社交范围远远大于一个小孩子,那么就需要一种更直观的价值表现来衡量和交流。但无论如何,总该有一分自己的判断,这一分判断就是很私人的事情了。如有同好的朋友,那当然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如果没有,那也是正常的。
蒋勋先生说,一个人如果匆匆忙忙吃一顿饭,他就不会去爱自己的生活;而如果肯去准备,去静静享用一顿饭,这个人就会爱他的生活。
爱,就是花时间,花心血。
快餐,又被叫做垃圾食物,不从营养健康的角度去分析,单从食用的角度,它就是不美的。因为它只是在“喂饱”人。
讲究吃的人,通常对生活会有更高的要求。而追求美,本身也是一件很高要求的事情。
美,绝不仅仅是话剧、音乐会之类,而是有心。
《品味四讲》读后感(四):美是一种选择,是自在、更是甘之如饴
可能它并不起眼,但却能让我们自在生活,可能并不与时代接轨,看起来十分便利,却完全在我们的可控范围内。
这是一本关于美的书。字里行间,蒋勋老师的生活美学处处可见。
而美又并非一种定义,相反美是一种选择,是自在、更是甘之如饴。
食之美、衣之美、住之美、行之美,无一不在警醒着我们:“如果没有学到好的美学品质,就会把没有价值的东西当成有价值的东西,而把有价值的东西全部遗弃。”
美是一种感觉,而非标准的概念。
书里蒋勋老师反复提到“忙”这个字,一边是心,一百年是死亡。忙碌的状态就是当心死亡的时候。
但生命是体验而非赶路,我们应该用这些有限的生命停下来做更多的观赏、体会一些感受、留出一些跟自己对话的空间。
对事物的扁平化想象,使得让我们很难发现美、感受美。
当所谓的美食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的摆盘,那些看似可口的食物,除了色香味,将不再承载人情味。
当我们所身处的住所充斥着一个又一个用心的装潢设计,温馨的小屋变成只可欣赏的景点,家的意义退化成冰冷的空间,再去追求所谓的美,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穿衣美学被消费主义绑架,衡量美的标准变成了金钱,个性主义将被消解,留下的可能不再是独特的风格,而是一个整齐划一的形式。
当我们的生活被科技重构,那些披着便利的外皮的科技是否变成了我们逃避现实的借口。
地铁、公交、共享单车地毯式地在城市铺陈开来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丧失了散步的兴趣。
美是一种尊严也是一种从容,不要以一种仰望的目光去看待美,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就像蒋勋老师说的:“悠闲两个字都在提醒我们,不一定要跑得很远,可能在你家门口就能有所感受。”
我们从前对美产生的误解在于,它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只能仰望不能平视,先入为主的思想隔离了我们与美之间的距离,导致我们没有了信心以一种美学的思想去经营自己的生活。
而《品味四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一个窗口,让我们从看见美、发现美开始,从今天、从身边开始,感受美、并且接纳不美。
可能它并不起眼,但却能让我们自在生活,可能并不与时代接轨,看起来十分便利,却完全在我们的可控范围内。
那时,大概美就成为一种日常,许许多多不起眼的小事也都有了存在的意义。
《品味四讲》读后感(五):在生活中发现美-读《品味四讲》
2020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轨迹,也让很多忙碌的脚步缓了下来。新冠疫情对于普通人最大的影响,大抵就是不能外出。不能外出,意味着不能拥有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不能享受到美食,无法穿着漂亮的衣服行走在祖国美丽的大地上。但实际上,在网络发达的世代,我们完全可以上网查询各种美食的做法,享受“云美食”,或者自己亲自体验一般美食的制作。也可以在朋友圈、网上博物馆、网上风景区领略大好河山。即使足不出户,我们也能感受到各种“美”。 《品味四讲》带来的生活美学,正是此时我们需要的。
蒋勋说“美,或许不在剧院,不在音乐厅,不在画廊;美,就在我们生活中。”然而总是有朋友无法感受到美,特别是生活中的美。日常生活中有那些美好的东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感受和领会各种美?
阅读《品味四讲》,就有机会感受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在这本薄薄的书中,蒋勋讲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生活美学?如何培养对美的认识,从什么角度理解和发现美?如何品味美?在书中,蒋勋通过反复解剖一个“麻雀”来告诉我们。比如,他多次讲到新竹城隍庙的贡丸。从如何想吃到去吃的频率,从如何做到如何吃,从什么是好吃的贡丸到如何体会贡丸中包含的对生活的认真,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食物的主要作用不全部是吃,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生活的品味和精致,也就是生活美学的真谛。
我们和蒋勋生活在一个时代,为什么他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那么多美的东西,那么多美的细节,那么多美的感觉,而我们却忽略了,错过了,甚至因为习惯而没有了感觉?蒋勋在《品味四讲》说“生活美学的第一课应该是:懂得停一下”,又说“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虽然我们必须跟上生活忙碌的脚步,也应该在匆忙的生活里留一点自由的空间,停下来为自己做一顿食物(虽然不一定是美食),挑选一件合适的衣服(一件干净整洁的旧衣服就可以),找一个能够让自己感动的居所(也许是家乡旧式的老屋),慢慢地走一走或者悠闲地骑一骑执行层,让自己的身心第一放松,让自己开始学会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回归我们快乐的生活。
慢下来,或者停下来,爱上生活,珍爱生命,欣赏生命。
最后,想提一句,在所有版本的《品味四讲》中,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封面是最漂亮的。这一版中,还配了蒋勋提到的米粉,贡丸,很多蒋勋居所中的小物件,比如墙上的字画、乐器、电话,还有蒋勋多次提到的明亮的窗户以及窗外的风景。读者完全有机会感受蒋勋感受到的美。
《品味四讲》读后感(六):所谓“閒”就是:倚在门上看月亮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从前的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慢,喜悦却在无端的等待里生了出来。
从前的慢是一种常态,人们晃晃悠悠地过着日子,东家长西家短的串着家门,徐徐炊烟里带着归家的呼唤,胡同小巷里响起疾疾的脚步,生活的美就在这种慢里拉展开来……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庄子的句子,蒋勋老先生也把这句话作为《品味四讲》本书的序言,庄子说美应该是在大自然、在日常生活里,蒋勋老先生也认为美在生活里,无处不在,因为心灵有了余有的空间,所以才能有容纳美的空间,进而将美分享给其他人。
《品味四讲》这本书就是从“美”出发,深入到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探讨如今这个所有都讲究快的时代,我们如何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发现美,去回到生活本身,去学会让自己慢下来……
“吃”是什么?之前逛到一个讨论帖问世上是否真的有美人鱼的存在,点赞量最高的答案是“如果有的话,它一定会出现在中华食谱里。”因为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不仅体现在文化的沉淀上,还有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直到现在也依然被我们时常挂在嘴边,可比起之前的温饱之患,现在的我们对“食”除此之外还加入了不同的理解。书里提到了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面一幕就是工厂为了让工人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制造出了一种“吃饭机器”,喂饭、盛汤和擦嘴一条流水线下来,非常快捷。本来原意是讽刺当时的工业时代,可放到如今却是符合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期待。
什么时候我们宁愿去买速食的便当,也不愿花上几分钟做一个简易营养的三明治?我们吃着低质不营养的食物匆匆忙忙地填满肠胃,看不到对自己身体的善待,体会不到送入口中食物的品质,这种生活是不美的。
真正的生活美学是什么?真正的生活美学应该是从过程中去享受生命,去爱我们的生活。蒋勋老先生在“食之美”这部分里分享了他记忆里的城隍庙庙口贡丸、淡水码头小店的蚵仔煎,还有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以及他自己也常常下厨的生活食谱。这些看着细碎微末的小事物,反而反映出真正的生活美学来。
因为这是一种用心的、真正掌控自己生活的状态,而不是粗糙的、失控的生活局面。在书里蒋老先生常常提到“忙就是当一个人在忙碌的时候,心就死亡了”。所以学会慢下来,让自己的日子添更多些生活美学。
《品味四讲》读后感(七):感知生活中的美
《品味四讲》是蒋勋近几年在电台IC之音主持的“美的沉思”节目中,关于谈生活中“食、衣、住、行”之美的文字记录,经过整理编辑而成的关于生活美学的散文集。
蒋勋是台湾知名的画家、诗人与作家,祖籍福建长乐,生于古都长安,成长于台湾,1972年赴法国巴黎留学,1976年回国。曾多次举办画展,获得各界好评,著有《传说》、《孤独六讲》、《岛屿独白》等多部文学作品,及《蒋勋谈梵高:燃烧的灵魂》、《蒋勋谈达芬奇:忧伤的微笑》等数部艺术美学作品。他的文笔清新自然,对美的追求跃然纸上,让读者不由得便心向往之。
蒋勋从美学的角度入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伴我们左右的“食、衣、住、行”,原来,从日常生活中品味出的美,才是人间大美。若我们总是赶场儿似地游走于画展和音乐会里,而忽视了生活中的美,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蒋勋在书中,多次提到了“忙”字的组成给我们的警示作用,“忙”等于心死。即便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依旧可以利用周末双休日来度过一个悠闲的时光,或者忙到没有周末,还是可以忙里偷闲,用十几分钟品尝一顿晚餐和一杯热茶。
蒋勋谈到“食”中的美,讲到了传承的手工小吃,那是历经岁月筛选后的食物,里面蕴含着文化的气息,饱含着岁月的浸润。日本料理中,为了满足味觉,食材不同部位采取了不同料理方法,同时,为了让品尝者做到善心悦目,对盛放食物的器皿的关注和对作为烘托食物的盘中的不能食用的一片叶、一朵花的选择也格外重视。这便是品味食物,而不是仅仅填饱肚子。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更是从食材的生长、做法、吃法等多维度向我们阐释了中国美食。
在“衣”的美学方面,蒋勋更是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服装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今,大品牌的广告手法花样翻新,小品牌和自制服装的促销手段更是日新月异,从网红服装,到各行大咖直播带货,我们开始了各种理由的“买买买”:因为大品牌穿出高端范儿而买,因为网红显腿长而买,因为某电视剧女一号同款而买,因为是偶像直播带货,为偶像花钱买了不穿也买……到底,衣橱衣帽间里的衣服,我们真心喜欢的有几件呢?穿上能给我们带来良好感觉的有几件呢?哪些衣服的质地、裁剪,和我们的身材气质相匹配呢?这些需要我们慢下来,去品味,去取舍。衣服不在多,而在精,精不在贵,而在合于己心。
谈到“住”的美学,蒋勋讲到了房子对人的意义,房子周围乃至城市的建筑协调之美。房子给我们带来了安全感,舒适感,让我们的身心在工作之余得到了放松。这部分,蒋勋讲到的房子更对城乡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古建筑的保护及周边建设阐明了自己的想法。
关于“行”的美学,蒋勋从交通工具的选择,道路的设计,人们自身的生活节奏展开论述,为我们提出了“行”之美在于速度的平衡感。我们可以购买最豪华的汽车,可以安排最快捷的行车路线,但同时,我们有选择慢下来的能力,让自己拥有缓慢散步的悠闲心情。
让我们品味“食、衣、住、行”中的美,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沉浸在生活中,用心去体味点点滴滴蕴含的美学。
《品味四讲》读后感(八):美是一个自我的选择
文| 樱桃BARASA 【本文会同步发布到全网,全网唯一ID:墩蛋探险记】
阳光明媚的午后,泡上一杯柠檬红茶,读着蒋勋老师的《品味四讲》,真是悠哉游哉。
蒋勋是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他曾经多次出国求学及全国各地旅行,虽受中西方文化和审美的双重影响,但他的骨子里永远流露着对儒家思想的执着。他对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们跟随着这本书,去一探究竟——什么是美?如何发现美?如何品味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作者很喜欢的庄子的句子,在对于美的理解,蒋勋与庄子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认为美是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中平淡琐碎的小事儿中的。没有人可以否认,食、衣、住、行就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重心和中心,人类所有的行动都是围绕着这几件事进行的。
生活美学的第一课是:懂得停一下。
“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可以走的很快,也可以走的很慢。”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已经迷失了自己,误认为熬夜通宵就是对人生付出的最大的努力。城市里马路修的笔直,高楼林立,到处都在挖地铁,地下一直在施工,地上一直在堵车,两点一线是现代人的生活轨迹。那些抛弃了生活的人也将会被生活所抛弃。所以别忘了,生活是自己的,工作之余你需要的是休息和放空而不是一直抱着电子设备刷刷刷,划划划。体会生活中的美,其实并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或是多少金钱。回归自然,花草树木,鸟语花香会温润你干燥疲惫的内心。
生活美学最重要的是:体会品质。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去参加画廊、听音乐会、看表演就已经有美了,我觉得美还是要回到生活的基本面,真切讲究一下自己的吃。现代人对于食物的概括被一个统称的新名词来代替了——外卖。
“小李,中午吃的什么呀?”
“外卖。”
远离父母、在外漂泊闯荡的游子,不与父母同住的新婚夫妻,奔波忙碌的人们自然无暇顾及自己的一日三餐,互联网的进步,让吃饭变得轻松,但也让吃饭变了味道。中国人对吃饭有很多讲究与规矩,小时候,我们都是一家子围坐在一个圆桌上吃饭,四菜一汤是标配,长辈没上桌,其他人都不许动筷子,而且第一个拿起筷子夹菜的那个人,一定是家里最年长的人。你有多久没有好好的准备一顿饭了?你有多久没有细嚼慢咽的品味一道菜了?食物的品质在于价格么?不,在于你是否用心的对待它和品味它。
把自己的房子变成一个家
巴黎为什么会美?因为城市的记忆被保留了下来,所有过去人生活的遗址,遗迹都未被毁坏掉。房子不是我们花钱买回来的一个壳子,我们要去经营它,布置它,它才可以称之为家,当家里的所有成员都认为这是家的时候,这个家才会更稳固,更幸福。不光是花钱购入的房子是我们的家,城市也是我们的家,一个城市的历史和记忆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纽带,不要因为物质的富有而糟践了自己的城市。家是所有人的心灵栖息之所,城市是一个民族的兴旺发展之地。我以我城为荣。
交通带来的美学常常给人很大的感动
我最喜欢的一种古代建筑是亭子,它就是在告诉你不要再走了,你“停”下来,因为这里风景很好,你看一看风景吧。现代交通工具给人的出行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烦恼,城市的早晚高峰期,主干路通常是堵得水泄不通,有时候,步行会让人更快的到达目的地。交通的发达让所有人都可以走出国门,去地球的另一边看看风景,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是对大部分游客的真实写照,用脚步去丈量一个城市是对这个城市最起码的尊重,也是旅行的真正意义所在。
愿所有人都可以慢下来,去用心品味食、衣、住、行之美,去用心感受自然与生活之美。才不枉此生来人世间走这一遭。
《品味四讲》读后感(九):天地有大美:发现无所不在的美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小学的时候就学过这句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名言,一直铭记在心,但是对于这句话的意思并不能完全理解。长大后,也去过798艺术区、东京六本木森美术馆参观,但是并不能从这些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看不懂这些作品想表达什么。到底什么是美?如果感悟美?蒋勋的《品味四讲》从食、衣、住、行四个方面向读者阐述生活美学,让你能在生活中找到美、感受美、享受美。
品味四讲评价人数不足蒋勋 / 2020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本书作者蒋勋,是台湾的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长于台湾,青年留学法国巴黎,50岁离开了执教多年的高校,转向公益演讲,进行“美的教育”。蒋老师真是美学大家,他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林青霞评价他说,蒋老师是我唯一的偶像,他的声音是我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这本《生活四讲》整理自蒋勋老师在台湾IC之音所主持的“美的沉思”节目讲稿,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解了生活美学。
食:小香料里也有大学问
蒋勋老师在“食之美”这一章中提到了两道菜:意大利海鲜汤和腌渍苦瓜,说到意大利海鲜汤里面的配料月桂时,还讲到了古希腊神话。原来在古希腊神话中,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达芙妮逃过太阳神阿波罗的爱恋,达芙妮的父亲把女儿变成了一颗月桂树。一个普通的香料,原来还有这样美好的神话故事!有文化确实不一样!所以我们更应该学习生活美学,提升自己的修养。
衣:有独特品味的才叫美
一身名牌真的就美吗?蒋勋老师提醒我们,要多花一点心思去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造型、体态和什么样的服装搭配到一起是最对的,这才是衣服的美感;不要太轻率的交给名牌。就像《如果没有明天》小说中的余欢水,费尽心思买了一身名牌衣服,结果却被栾冰然误以为是GAY。
住:居住空间是教养练习
教养有时候是一种人性的反省,就是你活在这样的空间里,愿不愿意将这个空间处理好,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快乐,并且也影响到别人。蒋老师提到的那位大学眷属令人感动:主动清扫院子里面的垃圾,当别人问起来的时候,这位眷属却说自己这是用拖把当毛笔,把大地当白纸,在练习书法。真是太有教养、太有素质了。
行:美是一个自我选择
现代生活中有飞机、高铁、轻轨这样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我们在拥有它们的同时,也可以保持缓慢散步的心情。当有很多出行方式摆在面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哪个不止是一种教养。在休息的时候,放弃汽车这类的快速交通工具,选择脚踏车或者步行,可以更好的感受路上的美丽风景。
读过这本《品味四讲》才发现,原来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不过,正如蒋老师所说“美是一种选择”,我们可以在闲的时候选择感受美,忙的时候还是要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且,巴黎当然可以选择慢下来,毕竟他们已经是发达国家,经济物质已经高度发达。而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当下最重要的还是发展经济。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个人:富二代当然可以想辞职就辞职,勇敢追求梦想;而我们普通人,还是老老实实当社畜,做好自己的一份工,吃饱穿暖,这样其实也很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让我们从《品味四讲》中学习生活美学,创造属于自己独特那份美吧!
《品味四讲》读后感(十):装点出些样子,那是生活
暂寄于现在的躯壳,我是有任务把它装扮的好一点的。起码也不要在我离开的时候给它留下遗憾。
我们讲生活、讲衣食住行,蒋勋前辈独独把“食”放到第一位。谈惯了衣食住行,顺序的转换着实别扭,但确有深意。“衣食住行”这个概念最先是孙中山先生在《民生主义》中提出的,而顺序的设定他没有讲。姑且认为是“衣”的存在分隔了人和草莽的关键吧。这个意义上讲,“衣”着实要排到第一位。这是作为人存在的必需。
蒋勋先生说“食衣住行”,完全是另一个层面,我也是读完全书才了然的。蒋先生的顺序,是内而外的延展开的顺序。一个人要修炼品格格调,必先从内修开始。先将自己的身体看作一个整体,那食物就一定要放到头一位。而后扩展到“人衣一体”,追求稍大层次的格调,逐步掌握自己身体外的一些控制。再者扩大控制到和自己相关的住所,或者也可以看作是更大的衣服,遮风避雨。最后的“行”,是完全处理好和自己身边的关系后,走出去,去链接更为广阔的世界,控制更为广袤的“品格”,或者说,是品味更多的可能。
故而蒋先生的以美学、以品味的角度谈,“食”是要放到首位的。不禁想起袁枚的《随园食单》,袁子才的食谱把清代及之前的佳肴做了列陈,那种感觉是朦朦胧的。实话讲很多未及听过见过,即使有幸尝过也不会和原来相同。
而蒋先生所提到的美食,更近一些。这个“近”不仅在时间上“近”于袁枚,而在心理上也“近”于生活。本是没想着把这一篇章当作菜谱来读的,毕竟蒋先生和袁枚的写法不同,袁枚是真的菜谱,蒋勋是真的随笔。可三言两语地勾画,“美”的场景便在眼前浮现,这时候任何一个对美食稍有执念的人也不会错过亲历厨房的快感。
当然蒋先生是较为反对“快感”这个词的,认为和“美感”是冲突的。快感太快了,不及体验美的到来便匆匆而逝。我的境界着实需要修炼。
《品味四讲》核心其实在谈“均衡、在意、选择”所带来的“品味”的“美”。概括一下可以是“行不贪、住不喧、衣须合、食有法”这几个法则。我讲的的当然太过粗糙,但要说会意,大抵就是这些了。
品味四讲评价人数不足蒋勋 / 2020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在讲食的时候,有一则“意大利海鲜汤”是真的看馋我了。做法不提,单说里面对材料的说明,就足够一篇文学散文了。明明是做一碗汤,先提到揉碎的月桂,想到古希腊为诗人加冕的“桂冠”便是它的叶子,而宙斯追逐的姑娘达芙妮,也最终成为一棵桂树。当揉碎月桂的刹那,这些情感记忆涌现,便不只是月桂了。而后又提到放料理用的白葡酒,想到在它所在年份里吸收的日月精华,风雨滋养,便感受到来自葡萄的馈赠。到了处理海鲜的部分,又在讲怎么去腥,怎么维持色泽,着实让说的饿了。
蒋先生特别强调,美是在生活的,美术馆歌剧院当然也有。但如果连最近的生活中都无法感受,那么美是麻木的,纵使到了艺术馆也不能平心静气的领略。这里有个好玩的例子,他讲到庖丁解牛这个成语,文惠君从歌舞升平中走出,看到庖丁在给他做饭,一刀一式干脆利落犹如桑林之舞,刀刃和皮肉骨节划过的节奏韵律也仿佛刚刚好一曲乐章。
可能这么讲有些残忍,毕竟是杀生害命的事,但文惠君就是看出了美。
庄子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品味四讲,讲的就是这天地不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