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品味四讲》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1-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品味四讲》读后感精选10篇

  《品味四讲》是一本由蒋勋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味四讲》读后感(一):生活,并不是生存

  三岁的孩童,天刚蒙蒙亮,就被母亲从睡梦中唤醒,急匆匆地送往幼儿园开始了咿呀呀学语的一天;上了小学,就郑重其事地踏上了蜕变于龙的路程。一位位天真幼小的生命,走出满堂灌,便要匆匆赶往才艺,书法,数理,写作,健美辅导班。就这样,一个个天使快乐时光,被无情的剥夺了。上班族们,披星戴月超负荷劳作,就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孩子等一些名和利,呕心沥血,疲于奔波,如同一具具行尸走肉般规律游走。

  这个时代人们宛若步入快车道,慢下来不行,稍稍停息更不行。因为人们固守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理念不肯放弃,要争做走在时代最前面的人,无暇停顿,也不敢停顿。

  然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却蒙蔽了我们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现代人花钱去听音乐会、去看画展、艺术展等等一切关于美的东西,可对于生活中的美却熟视无睹。最近我一直都在看蒋勋老师的《品味四讲》,蒋勋说:“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忙就是心灵的死亡,心灵若是死亡,那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目的只有一个——生存,怎么能活下并活的好成为了他们的首要目标

  但生活的本质实在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经常听到别人会说:“这个人很懂生活。”其实是在说这个人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懂得欣赏美,尊重美,让美与自己融为一体。那生活中的美是如何提现的呢?蒋勋老师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教会我们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美,体验美。

  其实蒋勋老师说的从衣食住行中去发现美,也就是教我们从生活中去发现美。你的穿衣风格体现了你的品味,你对待食物态度体现了你的品味,你对待家的态度也体现了你的品味,然而你的这些品味构成了你生活中的美。为什么有些人会愿意驱车大半天就为了吃上一口最鲜的美味,为什么有些人愿意花费大力气去购买一个装饰品,因为他在享受美,感受美,体验生活中的美,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有个落脚的地方活着便好。

  但对于美,很多可能会认为只要价格高就美,那些几块几毛钱的东西哪里美了?但事实上,美并不是价格,你没有办法在美上面表示它多昂贵,美是无价。美是你生命里面的幸福快乐,每个人都无法解释自己的幸福能卖多少钱,如果幸福可以论斤卖的话,那就不是幸福了。

  所以美应该是一种心态,一种开阔、豁达的心态,用心生活,用心体会生活。什么才叫做用心呢?我有位朋友,他的母亲对吃极其讲究,每道菜都会进行摆盘设计,看起来既美味又美观,每次去他家吃饭,就感觉像是去了五星级餐厅。蒋勋老师也说他自己每周会自己亲自下厨做一道菜,在做的过程中感受不同食材散发出来的味道,这些味道混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种气息,我想这大概便是生活的气息吧。因为用心做出来的菜,闻着特有的气息,看着自己对食材的配色,嘴里尝着不同的味道,和家人坐下来,慢慢品尝,这才是美,这才是生活。所以生活美学其实是呼唤我们对于人最基本的一个尊重,回来做自己。只有做自己,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不至于把生活过成生存。

  《品味四讲》读后感(二):偷得浮生的耳目之愉,是为美

  我时常想,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充裕的时代,在衣食住行方面似乎从来没有经历特别紧张窘迫状况。即便没有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完全满足,也不至于对它处处生厌。然而,如果将这四样东西上升到美学的角度,我却发现,我们要走的路还要很远很远。

  我是一个对生活条件要求并不高的人,如果按奢华、精致、唯美、舒适、简约、朴素来分级的话,我可能觉得简约或舒适就已经算是理想状态。尤其是作为一介北漂,倘若能租到一处设施完备的房子,四邻不吵,上班骑共享单车或搭地铁约半小时左右的路程,周边有必要商场、餐厅、超市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得闲小旅行、看看书,烹煮一顿美食,偶尔去看一场电影、画展或话剧,享受一下周末时光,就已经谢天谢地满足到不能自已了。可是你要说生活的美学,我却从来没有思量过。

  我时常想,美学应该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一种脱离了低级趣味阳春白雪,是远远飘在市井之外的优雅之谈。而它,与我这个向来并不注重生活品质的人,似乎毫无瓜葛。但蒋勋的《品味四讲》却恰恰颠覆了我的认知。

  他说:“美,或许不在剧院,不在音乐厅,不在画廊;美,就在我们生活中。”

  他还说:“我觉得如果给自己一个窗口,其实是给自己一个悠闲的可能,有一个空间你可以眺望,你可以在那边看着日出日落,看着潮水的上涨与退去,你会感觉到生命与大自然有许许多多的对话。我觉得生活美学的重点是,你甚至不一定要离开家,不一定每天去赶音乐会、赶画廊的展览、赶艺术表演。我很大胆地说一句话:‘艺术并不等于美。’”

  原来,生活的美学并不仅仅高悬于艺术的殿堂,它也存在于寻常巷陌,存在于我们日常的一朝一夕、一粥一饭之间。

  我们常常慨叹,这个世界给我们的压力太大了。就连我们整天浏览的那些微信公号的推文,也总在像魔鬼一样催促着我们奋勇向前,什么“玩命工作,就是年轻时最好的生活”“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你月薪五万,一定过得很可怜吧?”那些打了鸡血的文章,像个监工一样怒目盯着你,为你某一刻的懒惰感到耻辱。于是我们成了时代机器上的零件,需要一刻不停地奔忙,去完成一环接一环的任务,去成为别人眼中那个“你应该”成为的人。

  你玩命地工作,把吃饭当成了一道程序,草草了事。至于食物的味道,毫无记忆

  有人说,你年龄不小了,在职场上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因为你的形象价值百万。于是,你去追求亮丽的衣着,把所谓的名牌货一件一件挂在身上。不背一个名牌包包逛街或上班都不好意思出门。

  你看到朋友圈里到处都在晒旅行,你觉得自己待在家里就像被世界遗弃的小丑。所以你跑了几家旅行社,参加奇奇怪怪的旅行团,一路上自拍修美照发朋友圈,到当地之后各式行程像赶鸭子一样拼命地赶时间;回到家的时候,可能自己都在怀疑到底有没有去过那个城市,因为印象非常淡薄。

  我们自以为过着缤纷多彩的生活,活色生香,可是我们恰恰忽略了生活的美与品味。而导致这一切的结果其实是,我们跑得太快了,活得太用力了,而没有去留心那种被遗忘的实实在在的美。

  我大概刚开始做编辑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要把它当作一种永久的职业,只是出于一种爱好,想到每天有那么多书可以看,可以和那么多有趣的人打交道,就觉得那样的日子一定非常好玩,这个职业也一定是个美差。后来,当有一天被业绩压迫,被任务包围,被逼着每天看销售数据做工作总结的时候,我才惊觉,这哪里是什么好玩的美差,这分明是一份普通的销售工作!只不过是被冠以“诗酒趁年华,书中颜如玉”的美好名目罢了。

  蒋勋说:“忙就是心灵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开始有生活美学。”所以,起初以一份爱好沉潜在书的编辑研磨中时,才是真正享受到了文字的美,而当这种爱好被某种力量操控取代,当它变得狰狞,变得极尽功利目的时,生活之美也就渐渐消失殆尽了。

  同样,抛开忙碌与躁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可以是美的。比如当你完全丢下工作,亲手下厨烹制一道美食,重新认识每一类蔬菜植物,去感受每一种食材如蒜、洋葱、胡椒、月桂叶、番茄、土豆的香味时,你才会体味到食之美。

  当你不再追求名牌,不再盲目攀比,而是去选择最贴合自己气质,且有舒适质地的衣服时,你才是领悟到了衣之美。

  当你不再奢求豪华的大房子,而是把居所当成家,当成一种情感寄托在里面,且能领略到建筑的高雅与幽静时,你才真正体会到了住之美。

  当你不再拼命赶路,而是懂得随时停下来,去享受四围的风景,把每一次旅行当作仪式,把每一次疲惫身心交付,恢复最初的元气与心情时,你才真正邂逅到了行之美。

  当你不再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一个机器,不再以速度追求效果,而是让自己的身心融入到一种生活的基本面时,你才真正体会到了生活之美。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次,他在剧院碰到一位连续参加艺术节超过一个礼拜的朋友对他说:“好累喔!今天晚上又有表演。”

  听到这句话,蒋勋笑了,因为看表演、听音乐会其实是为了放松自己,结果这位朋友却把它当成了一种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甚是可怜。如果把业余的休闲放松当成“任务”,而让自己变得无比匆忙,那么这样的休闲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我一直希望在生活美学里,我们要强调的美,并不只是匆忙地去赶艺术的集会,而是能够给自己一个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视觉、你的听觉,可以听到美的东西、可以看到美的东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美的滋味,这才是生活美学。”

  《品味四讲》读后感(三):回归生活,体会品质

  自古至今,人人向往闲情野趣的雅致生活:观雪、赏花、品茗……却鲜有人真正理解"生活美学"的要义。生活之美的真谛在用心体会、细致观察,在思考创新,在对品质的不妥协,而非仅仅流于感官享受。

  《品味四讲》正是这样一部关乎生活艺术的奇书,能想凡人所不屑之生活小事,发凡人欲说而说不出的议论。从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字字句句皆是蒋勋老师的感悟和总结。这两年生活美学被炒的很热,生活美学每个人的标准肯定都不一样。蒋勋老师不是说教式让你被动接受或者模仿而是用温暖细腻的文字让你去体会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生活美学并不是要高雅的凌驾于生活之上,而是要回归生活的基本面,最重要的是体会品质!

  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每天过的匆匆忙忙而又平淡无奇,今天走着昨天走过的路、坐过的地铁按部就班的向前走,一成不变的生活就是一个字闷,生活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我们,改变着我们的容颜,我们千篇一律的活着,我们被生活工具化、被俘虏,也许我们只是习惯的接受生活本身的单调和乏味,但是其实只要你改变一点点就会发现生活的美,一束花、一个盆栽、一套精美的餐具盛着的饭菜、一副画、一个出门上班前的吻……都能装点你的生活,这就是生活美学!

  平淡是生活的主线,美是生活的点缀,并不是矫情并不是为了秀给别人看而是为了取悦自己。其实我们都知道明天早上醒来一切还是一样,上班高峰的地铁公交还是会拥挤不堪,饭菜还是一样的味道,孩子还是会在夜里哭闹,作业还是做也做不完,工作还是那么繁忙不堪……只是我们需要对生活美学的尊重,意义在于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平淡的生活,发现生活的趣味,生活的状态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发现生活的美能够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尊重能够点燃内心的火花;生活琐碎平淡的底色,注定的黯然蹉跎,失去了喝采的理由,缺少了燃烧的激情,可是总有一份生活的美是可以触动我们心底深处的柔软,像一条通道,让我们在生活之外,畅快淋漓。

  生活美学,简单地来说,就是生活之道,对食物兴味盎然,对外表用心经营,对文化悉心品味。生活美学是一种美感的生活享受,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如果人活得很没趣,活得没有质量,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品味四讲》读后感(四):生活的美学

  我喜欢读蒋勋的文字。不仅是文笔优美流畅,更是极具思想性。在第一次读到他的作品孤独六讲》时,马上被震到。我们常说的孤独,竟然可以讲出六种不同的孤独,而每一种又是说的那么头头是道,折服。这本《品味四讲》也如是。

  在序言中,提到了“庖丁解牛”的典故。庖丁解牛出自《庄子》,是大众耳熟能详故事。原篇是讲养生,后人一般取引申义,指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蒋勋却从“庖丁解牛”读出美学,“在屠宰场感觉到了比在剧院或音乐厅里更美,也更动人心魄舞蹈与音乐”,妙哉!继而提出,如果不懂生活中的美,跑再多的剧院、画廊也只是附庸风雅,只有返回生活现实,寻找真正的美。一个千年流传的典故,领悟到美学,这是要有多么丰富的觉悟和思辨?如果血淋淋的屠宰场也能看到美,那生活处处皆可看到美,我看到这些美了吗?

  蒋勋在淡水河口边住了十多年,居所特意设计了十二扇窗,每天可以看河流的涨潮退潮,满满月光映照河水。他说这些窗口等于是给他一个悠闲的可能。看到此处,脑海一阵惊慌。老家的房子在一个广场旁边,花丛树木鸟语花香。也是十多年,经历读书留学离乡,在家时却没怎多领略窗外的景色,某天凭窗远望,才知树木已长到有五层楼之高。几乎是同一时间长度,面对自然的景色,蒋勋是感觉到生命与大自然的许许多多的对话,我是错过了许许多多生命与大自然的对话。闻到白兰花树的阵阵香味,却没有站在窗边多看一眼,感受花开花谢的美。生活有美,而我却看不见。

  人习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我也不例外。我把泛阅读作为提高自己生活美学的一部分,读各种各样的书,包括名著、心理学、灵修、经管等等。后来发现,吸收有限。生活美学,蒋勋认为应是这样,美应是一种生命的豁达,如果处在焦虑、不安的状况,美大概很难存在。杨绛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 。生活美学实际是衣食住行中的提现,用心去感知、经营、尊重,这才是生活美学的真谛。

  《品味四讲》读后感(五):品味四讲

  品味四讲

  世界上从不缺少美,缺的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祖国的山川河流,苍茫的大漠或草原,碧绿的海洋和跃动的浪花,就是阳光下的一枝一叶都泛着美的光芒。美,就在我们生活中。在21世纪社会的飞速发展中,这个社会的节奏都变得快起来,内心也跟着浮躁或慌乱起来。无论是工作、情感、婚姻总会有很多事情让人摸不着头脑,理不清头绪,让人手足无措,惶惶不安,甚至于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问题。蓦然回首,才知道,能在生活中保持一方净土是多么可贵,在心灵的一个角落安静的享受或反思或谋划或蛰伏,去发现生活的美,让美来洗涤内心的灵魂。

  中国著名的美学家、文学家和画家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生活的细微之处,鼓励大众在日常的生活和我们自己身边,寻找美,发现美,用美来感染我们内心。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品味衣食住行四方面的美,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有态度的生活。

  熟悉蒋勋,是在《蒋勋说红楼梦》系列套书或《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等,讲解唐诗的灿烂与华美等等,带领我们体验生命中的真、善、美,给心灵带来愉悦的感受。蒋勋曾说:“我有一个梦,总觉得自己是一棵树,根在土,种子却随风云走去了四方。”他曾经游历各国,去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德国、瑞士、英国等,在旅游中休闲,在旅游中学习,也在旅行中发现美,获得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一方面世界上完美的东西似乎不存在,总是有缺陷的;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缺陷美,或者稀缺的美,才留下了思维的空白,让美才填满缺憾。美是一种心境,美学使人愉悦,学习美学,一方面提升感知认识的范围,另一方面多阅读掌握知识理论和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感知美,追求美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最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在本书《品味四讲》中,从衣食住行中,感悟生活的细节之美,文笔清新流畅,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生活的美学是一种尊重,美是一种生命的从容,慢慢走,体会生活的品质。食之美,酸甜苦辣也是丰美人生;衣之美,身体和服饰的完美结合,展现生活的态度;住之美,保存原始文化,让自然和人居相匹配;行之美,在快与慢的平衡中,让美延续。

  《品味四讲》读后感(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或许还有远方的苟且

  生活有两种极端,一种是,你很有钱,但是你很没有品味;另一种是,你很没钱,但是你也很没品味。前一种不算太悲哀,尤其是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钱是一种身份。后者则确实是生活的一种悲哀,我常常见一些生活困顿的人,穿着廉价的衣服,眉头紧锁,又形色匆匆。

  有时候我们会悲哀地想,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正如有人曾经悲哀的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因为明天生活会继续欺骗你。

  如果生活真的如此苦涩,确实也是一种悲哀。

  《品味四讲》读后感(七):对品味的读后感

  大家都道蒋勋是在美学上有很深造诣的人,那关于美学,我们又知道多少?什么是美?美的定义是什么?范围又是什么?下边把我看过书后的一点感悟分享给大家。

  相信说到美学,大家都会从艺术上来看待美学,每当我们欣赏画展,艺术展,音乐会等大型的活动或场馆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好美啊!但真实的美学应该是在我们生活中的,是跟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而不仅仅局限在艺术家或编导呈现出来的。

  生活的美学是一种凝重,生活的美学是对过去旧有延续下来的秩序有一种尊重。生活美学中不仅有美的建筑,还有美的建筑空间,只有提供给美的建筑呼吸的空间,才能让美留下。当然更需要我们留心来观察美。像书中的例子,当我们上山时,看到亭子停下来时,会发现风景好美,当我们坐在家中窗边眺望外边风景时,才能感觉到内心的平静,是的,这是告诉我们要慢下脚步去留心美景。

  人离不开的就是衣食住行,生活也是由这些方方面面来组成的,那么他们都是怎么样的呢?

  衣,有它的独特之处,都知道服装有过时一说,在生活中,每个时间点都有不一样的流行,比如今年流行一种布料的衣服,明年可能就被淘汰掉,现在让大多数人喜欢的款式,过两个月就已经不是人们所想穿的了。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特的品位。服装也是有阶层之分的,不同阶层的人对衣服的舒适,款式,样子都有不同的要求,那么怎么发现它的独特之美?要有创意,要有文化底蕴,要有与自己相符的环境背景。

  食,一下就可以想到吃,中国是一个民以食为天的人,相信没有人是一生不吃东西的,那么说到吃,就会不由的想到味道,好吃的味道可以让我们回味无穷,也会勾起我们内心对家或对其他美好记忆的怀念,这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要去体会品质。对于吃的品质也是一直在追求的,无论是自己做的还是买的,相信都是因为我们体会到相应的品质后才会不断的光顾的。而且中国的美食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色香味俱全,那么在食物上无论是食材还是熟食都是有它的美在的,那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去慢慢体会,细嚼慢咽是有它一定的深意的。

  住,首先就是建筑,但像开始提到的,要留心,留心建筑的周边,留心建筑的内在整理,当你在家里用心布置后,才能感觉到真正的美,当然,现在换一个住的地方一定会先对其进行装修,那么如果仅仅装修完了没有做任何用心的布置,大家看到后一定会说,哇,好漂亮的样品房啊,就是感觉没有人气。是的,我们对住的印象是什么会决定我们对住的地方的美的欣赏。村中的建筑有它的历史,有它的故事,从而让我们对它有了深深的记忆,也让我们每次看到都会感觉亲切与美丽。

  行,现在人们喜欢旅行,周末喜欢渡假,现在交通工具的发达让人们渐渐忘记了慢步在丛林间的美景,天天快速的穿行在城市间的各种大厦或交通工具间,忘记了慢下脚步去欣赏美。近代美学一直在强调快感不等于美学,是的,快造就的是一个忙字,而忙是由心亡来组成的,那么可想而知这是多么的可怕。

  好了,说的太多的,只是自己的一点感想,书中写的很详尽,很有收获,想在平凡生活中变成有品味的人,看看这本书会很有感触的。

  《品味四讲》读后感(八):【大美不言,品味存于生活】

  我就喜欢!这是麦当劳众多精彩广告语中的一条,这句话非常适合《品味四讲》这本书。

  先说外在, 一张封皮,清新舒适,跟书名无缝匹配;封面封底,硬质不失优雅的材质,只有品味四讲四个字,简简单单;打开内页,四个板块依次清晰均匀,每一部分都有几张插图提纲挈领,定调定品,看起来起来一点也不耗费脑细胞;整体上看,尤其喜欢这一套配色,白色与微度蓝,加上中间穿插的中度蓝色,大自然的画面扑面而来,这种感觉其实也就是整本书所确立的基调,当我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就产生了一个下意识的反应:我们,是一条路上的小伙伴。不得说,这是一种妙不可言初体验,这是一种不可方物的初体验。外在,也许是小美,但是好东西要分享,所以就说了上面这些,也希望能够传递开来。

  再说内容,蒋勋在美学领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对于有发现美东西、传递美观念的能力的人,我一直都是欣赏的,所以蒋勋的书在我看来就一定是好书。这一次的《品味四讲》的内容由衣、食、住、行四部分构成,这和我对于美的理解不谋而合,美存在于我们身边,来源我们的生活,发端于我们的日常,滋润于我们的身心。

  衣食住行,美于其间,毫不虚无。美,就实实在在的体现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每一天每一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甚至于每一寸肌肤,都可以听到、看到、闻到、触到美的东西,东某种角度来说,美学其实可以称作生活美学,关乎每一个人。

  蒋勋祖籍福建,生于西安,成长与台湾,这三个地域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代表,也是不同美学的发源地或发扬地,能与三地有此渊源真是一件幸事。许多人对他的作品有争议,有的说逻辑差,有的说信息有误,有的说观点不苟同,有的说某某角度有问题……我想说,美是发现出来的,不是辩论出来的,更不是计算出来的。美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好好去体会美吧,那样会美、会更美、会最美。

  用书末尾的一句话结束:忙就是心灵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开始有生活美学。

  《品味四讲》读后感(九):从“格调”到“品味”,大约一个蒋勋的距离

  保罗·福塞尔的《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是本好书,这个大概是不会有什么争议的,不管是读过或没听说过它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同意书中的两个重要观点:

  1.经济能力决定品味

  2.每个人都不想扮演自己

  也正因为此,在品味方面,我们总能看到底层试图装扮为中层,中层试图装扮为上层,上层则试图装扮成平民阶层的奇怪现象。可事实上,正如中国那句老话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终归最习惯打洞,“品味”也好,“格调”也罢,伪装不仅行不通,甚至很多时候是病态且好笑的。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让自己不再迷恋这一滩镜花水月?有没有一种可能,让自己懂得珍惜自己的所有就是美好呢?

  答案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像其它的“可能”一样,这一种“可能”,亦需要人去创造,比如,从阅读&悟道开始。

  和其它正襟危坐谈品味的书不同,蒋勋先生的《品味四讲》与其说是深刻的学术著作,不如说是让人感觉亲切的炉边谈话(事实上,这本书也的确是蒋勋先生电台节目中谈生活美学部分的合集)。

  在《品味四讲》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关于品味的大道理,亦不会有用来证明这些大道理的公式或图表,有的,只是蒋勋先生用文字给我们营造的一个空间——一个每每阅读起这本书,就可以静下来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品味”不再是匆忙去观赏或拍照的艺术集会,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眼睛、耳朵,甚至是通过自己做的一道菜可以品尝到的美妙滋味。

  在这个空间里,那个过去一板一眼讲《红楼梦》,讲唐诗、宋词的蒋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他希望通过此书,鼓励大家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又或者,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在家的温馨中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在这个空间里,蒋勋始终认为,离开“食、衣、住、行”这些平凡又琐碎的细节,生活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重心与中心。美,或许不在剧院,不在音乐厅,不在画廊;美,就在我们生活中。

  这空间里的真理,像极了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

  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得道以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纳闷了:“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回答说:“得到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大道至简,却总不易被人察觉,哪怕读罢蒋勋先生的观点有醍醐灌顶之感,却仍难发现其实真理早在许久以前已被人说过。好在,“难发现”也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至少在它背后,仍有察觉的“可能”存在。

  愿你我读罢此书,能像蒋勋先生或老和尚一样——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生活,也能读出美的味道。

  有此感悟注定艰难?请无需怕!毕竟,从“格调”到“品味”,也大约只有一个蒋勋的距离。

  《品味四讲》读后感(十):衣食住行之美

  有人喜欢逛书画展、上歌剧院、听音乐会、游博物馆、泡展览馆,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欣赏美,美存在于这些高雅的场所和艺术中。这真是大错特错,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的美,都分散在平平常常的衣食住行中。现代人因为过分专注于物质的享受,而往往对身边潜藏的美无动于衷,视而不见。

  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中的无言陪伴。如何寻找其中隐藏的美呢?不妨看看蒋勋的《品味四讲》,这本书是其作品系列中的一本,该系列由长江出版传媒旗下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除《品味四讲》外,还包括《孤独六讲》、《生活十讲》、《因为孤独的缘故》、《岛屿独白》4册书籍。

  我们的生活总是太匆匆,早出晚归,一天忙忙碌碌,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天长日久,弄得身心疲倦不堪,哪里还有寻找美的情致和兴趣呢?这不禁让我想起古人的洒脱和看透,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写了一篇名为《记承天寺夜游》的文字,很短,“无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美的意境,富有情趣的人生,尽显于此。我们应该从中领悟,放慢生活的步伐,在慢中体味生活的美好。用心感悟,必有所得。

  衣服不仅用来遮羞,御寒保暖,更是代表了个人的审美和趣味,体现了一种文化内涵。当下,人们对于流行服饰的追逐、品牌的向往,往往在追求美中丧失了美。适合的才是美的,这是一条朴素的真理。中国的衣饰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传承至今,无论式样、纹理、图案,还是制作、工艺、风格,都有极大继承和发展。今天面对琳琅满目的衣饰,根据我们的个性、气质,掌握一点衣饰搭配知识,选择适合自身的衣物,谁说不美呢?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可见其重要性。然而,素来以饮食王国自居的中国,很多人却很少领悟其中的真谛。城乡林立的大小饭店如雨后春笋一般,快餐文化的风行也使得饮食像走过场一样,变得无足轻重。饮食除了裹腹和味道之外,被无情地忽视。如果你能放慢脚步,亲自动手,买菜、做菜,直到饭菜上桌进餐开始直至结束,这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发现慢下来的美好。比如择菜,可以和家人、朋友唠唠家常,做菜前研究搭配、营养、火候等等,至于餐具的选择、搭配和餐桌的布置,都有生活美学在内,需要我们用心学习和领悟。进餐过程中坚持细嚼慢咽不仅有利于健康,更是一种从容自信生活态度的体现。

  房子是我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谈到房子总是让人如临大敌,不敢掉以轻心。在当前泡沫经济下,房价居高不下,可很多人仍然不顾自身条件,宁可举债度日,也要住上大房子,把房子装修得精美,再在房子里填充进口家用电器。这种沉重的生活负担,往往造成被于奔命,成为名符其实的“房奴”。心灵得不到解放,住得再好,也哪敢有美感可言?其实,房不在大,温馨就好。

  说到出行,以前都是走路或坐公交,也没觉得有多不方便。可现在,家用小轿车数量急剧膨胀,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了安全隐患,酒驾和疲劳驾驶的存在,极大地危胁了公共安全。在低碳生活的当下,只要是时间允许,不如一路步行,在行走的过程中,还可以停下来欣赏美景,而以车代步时是不可能有此闲情雅致的。路稍微远的坐公交出行,可以说是当下最好的选择。再远的选择火车、飞机、轮船,出行的便利之外,要考虑的是自我的需求,比如从火车可以欣赏窗外的景色,做飞机可以体会人在天上的逍遥,坐轮船可以感受大海一叶的飘渺。出行因选择而美,不因物累而忧,岂不快哉!

  《品味四讲》告诉我们的是从衣食住行中发掘美,品味美,让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不过,也不要忘记,美是到处存在的,寻找的步履不应局限在有限的地方,比如书中也自有美好,有任你驰骋遨游的广阔天地,无限美好自在其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品味四讲》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