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糖的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08 00:18: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糖的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糖的故事》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沃尔韦恩(JAMES WALVIN)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20-6-1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糖的故事》读后感(一):唠唠叨叨的闲聊

  从几百年前开始讲故事,唠唠叨叨,没什么重点,看着很费劲,也没有特别意外的内容,感觉就像从网络收集了一些和糖有关的资料拼凑了一本书,

  也没有讲清楚糖的制作过程,没有讲清楚糖的科学知识,就讲了甘蔗市场导致大量黑奴交易的数据,

  关于糖导致肥胖的问题也没有深入讨论,就是罗列了大量肥胖的数据和现状,没有涉及到任何科学技术问题,

  没什么意思的书,吃饱了可以看看,

  《糖的故事》读后感(二):《糖的故事》-听书笔记

  书名:《糖的故事》 作者:詹姆斯.沃尔韦恩 进度:50本 内容分享: 一、糖是怎么进入到人类社会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它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1.稀缺性,糖变成了精英阶层展示自己权力、财富和地位的工具。 2.全球贸易快速发展阶段,糖不只是大西洋三角贸易的重要引擎,它还是全球贸易的催化剂。 二、糖给人类社会还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1. 危害人类的牙齿。 2.影响了科学家,让脂肪替糖背锅了50年。 3.糖业的发展,不只是给非洲人带来了灾难,它也给美洲当地的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4.操纵消费者的饮食习惯。 一旦人类掌握一项技术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之后,随之带来的,必然是两方面的结果。就像是一束光打来,一定有一面被照亮,而它背面的阴影,会显得更加阴暗。 总结: 小的时候,妈妈总是在过年买上几斤糖果,然后去找各种地方藏起来,可是不巧的事,无论藏到哪里我都能找到,每次我都大快朵颐的吃的不亦乐乎。大口大口的咀嚼,这口没吃完,又塞进去了第二块。最爱那种大虾酥糖。甜到整个喉咙都是甜的。后来我就变成了无齿少年。牙齿损坏严重,慢慢的都腐蚀掉了。现在心情不好时,依然会想着来一杯甜点来慰藉下自己。

  《糖的故事》读后感(三):甜味本来就是美味与快乐的初心

  英国文学院院士詹姆斯·沃尔韦恩是英国约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和作家。作者的研究经历和生活阅历使他善于用一种生命网络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和思考世界。

  作者通过贸易史、殖民史、战争史、经济史,每一段世界变化看似复杂无序,枯燥冗长,但通过“糖”的出现,让历史可视化,甚至融合出一部饱满的世界故事。

  蔗糖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体内。蔗糖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饮食的进程,从此甜与咸占据舌尖味蕾。但是,糖无论在何处扎根,模式都无法替代

  **糖的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配额的不均衡让全世界的人们对于“甜”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于是便出现了用一个配额物去交换其他产品,甚至不惜用生活用品去交换,享受甜味带来的舌尖与大脑的快乐感受。

  于是朗姆酒、甜点、糖罐、下午茶等等周边产业被带动。咖啡和茶叶这些热饮不仅仅局限于一部分人,味蕾带来了航运洋流交换,世界贸易开始在各个洲之间发展,人类历史文明看似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实则却是掌握在日益变化的生活需求里面。

  **糖的政治属性**

  “政治”本身枯燥,对于兴趣不高的人,实在是记不清世界在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可是作者巧妙的用“糖”作为媒介,从1492年,哥伦布第二次航海,甘蔗首次跨越大西洋,开始了甘蔗的全球化种植,作物的产地与拥有权,变成了改善生活的象征,于此带来可观收益,可是糖无论在何处扎根,都会破坏当地的环境,奴隶制更加清晰并且扩大化。

  作者通过糖的飘扬过海,带出欧洲的农业与工业的共同发展,对于政治而言,更加离不开非洲奴隶制,作物生长源自奴隶劳作,奴隶劳作不平等点燃内心反抗的火种。

  资本的运转,带来了人类工作的动力,作者的思路循环逻辑让政治不在枯燥,甚至会让读者瞬间明白政治、经济、殖民之间的循环关系,一本书的重点,就是给予思路,然后赋予思考的空间。

  **糖与甜**

  “糖”本身不具有意义,真的意义在于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而甜味本身就是美味和快乐的初心。这种奢侈的生理感知,带来的甜蜜许诺,是无法比拟的。糖浆和朗姆酒,在出现独有个体之前,是因为“甜”的味觉体验,让一切有了期待的意义,并开始了工业发展。

  **糖与健康**

  作者有些巧妙,对于健康这个大问题,引用了2016年可口可乐的广告宣传——无糖。糖带给人们欢愉,却也带来肥胖,引发健康问题,不仅仅是现在这个时代的关注话题,早在几个世纪前,肥胖有幽默转移为伤害,人类的认知一直都在改变,却也一直都亘古不变,作者对于这一段主题的描写,甚至有一丝社会人类发展的意味在,甜味如故,追求如故,全球化的共同目标——美好生活。

  最后,感谢作者带来这思维盛宴,糖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

  《糖的故事》读后感(四):糖的前世今生

  

一颗小小的糖果能够止住幼童的哭泣,也能为失落的成年人带来安慰,糖的甜蜜也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世间的诸多美好。糖,是人类的伟大发明,糖背后的故事更是精彩绝伦。

今天想要为大家介绍一本《糖的故事》,该书由英国历史学家詹姆斯·沃尔韦恩编著,结合贸易、经济、战争等多方面历史,讲述糖的前世今生。

01 王公贵族的专属奢侈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糖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你知道么?在十七世纪左右,糖却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只有皇室贵族和富甲之家才能够享用。

贵族不仅会订购大量的糖,还会专门设立负责糖食的部门,每个仆人都必须掌握制作饭菜时如何使用糖。为了更好地享用糖带来的美味,贵族会专门配置昂贵的盘子,并精心打造特制的刀叉。

欧洲贵族不仅沉迷于糖的味道,甚至将糖当作身份的象征。欧洲的精英们会将糖制作成精美华丽的小型雕塑。最著名的一场糖塑雕像盛宴,来自于1571年伊丽莎白王后的新婚典礼,相传每吹响一次号角,就上一道有特殊主题的菜肴,晚宴后还有甜品套餐,在当时可谓是奢华至极。

02寻常百姓家的日常调味料

糖既然如此珍贵,为何如今我们人人都能享用呢?这就要从糖的传播开始讲起。

糖最初是以蜂蜜的形式存在的,它的身影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场合,比如祭神典礼、宗教仪式等等。糖被视为营养品、药物和一份对未来幸福的承诺,也就逐渐被世界所接受。蔗糖开始一点点改变世界。

糖的传播导致了一系列的变革,15世纪,人们对糖的需要逐渐扩大,为了满足需求,甘蔗被大量种植。起初,很多种植园依靠自由劳工和从敌对方攫取的奴隶维持运转,效率低下。

后来,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非洲奴隶变成了最廉价的商品,种植园主也就选择非洲奴隶作为主要的劳动力,糖料变得充足。

17世纪,糖的生产与制作已经形成商业模式,制糖的方法也得到进一步的改良,糖的产量大大增加,因此也就不再是贵族们的专属。

03 人类与糖的抗争

糖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中,糖所带来的问题也就开始暴露。最直观的危害就是牙痛,根据史料的记载,1597年,英国女王的牙齿枯黄,参差不齐,缺牙严重,英国很多贵族都有着严重的牙齿损伤,以至于流传下来的画像都不会露出牙齿。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肥胖,糖的盛行导致世界肥胖率逐年增高,肥胖症已经成为了常见的疾病。人们开始对糖产生深深的担忧,很多产品开始将无糖作为销售特色,也有商家寻找糖的替代品。

糖的危害如今众人皆知,但是人们依旧无法戒掉饮食中的糖,为了减少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各国政府开始出台政策调控,征收糖税,进行无糖教育,但是收效甚微。

人来与糖的战争至今都未结束。糖从奢侈品到寻常调味再到被抵制打压,既经历了高光时刻也遭遇了危机,但是糖依旧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糖呢?有人认为糖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危害,还是因为人类的贪婪。糖果虽甜,一两颗足矣。您说呢?

  《糖的故事》读后感(五):你享受着不可抗拒的甜蜜,却忽略了不容低估的伤害

  似天使,又如恶魔。

  “一定是上辈子过得苦涩,今生才如此挚爱甜品”几年前发出过这样一句感慨,当时觉得文艺,现在想来却矫情至极,明明是无病呻吟的小感慨和为自己嗜好甜品找的借口。

  关于“糖”的甜蜜记忆

  1988年,我出生于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乡下小山村里,物质相对匮乏。如今,走出了山区,定居在城市,回想我经历过的岁月,对于“糖”和“甜”的记忆竟如此清晰和印象深刻。

  每逢过年才能喝到的甜酒,提前好几天就开始期待,并多次跟父母说,一定要在赶年集的时候别忘了买,在上桌倒入杯子里的一瞬间总是感到满心喜悦;学校门口简陋的小卖店里包着红纸绿纸的糖块总能甜到心坎里,无论是含在嘴里还是咬碎了吃,都是不能复制的快乐;奶奶窗子旁边的罐头瓶装的红糖和白糖,每每兑到粥里搅匀了喝,索然无味的粥瞬间就有了灵魂;母亲带回来藏在橱柜里的2斤蜜枣,也被我和姐姐每天几颗的节奏偷吃了一大半,有天被发现了,母亲说这蜜枣怎么剩这么点了,爸爸明显知道是我们偷吃的,故意说本来也差不多也就这些吧。

  是啊,所有这些甜蜜的记忆,均来自于“糖”,一口不太好的牙齿也与这些糖脱不了干系。如今,在30多岁的年纪,依然喜欢把糖当做生活的调味剂,痴迷于甜品让味蕾开出花的绝妙的感觉。就像“糖”串起了我的生活一样,“糖”或许也串起了很多人的生活。

  虽然“吃糖多了对身体不好”听了太多太多遍,但从未走过心,直到近期读了《糖的故事》,对“糖”有了更深层次和更多维度的认知。

  “糖”的地位:遥不可及——大众普及——唯恐避之不及

  你知道吗?糖曾经是贵过黄金的稀有物品和奢侈品,曾是贵族的专享。

  你知道吗?世界上至少三分之二的奴隶买卖,都是为了生产这种高利润的“毒品”。

  你知道吗?英国女王曾经对糖上瘾,大量吃糖,导致牙齿发黑;路易十四在40岁时掉光了牙齿,然而他不是唯一的“无齿之徒”,在法国奢华的宫廷里,蛀牙和缺牙的问题无处不在。

  你知道吗?糖一度成搅动政治、经济乃至国际争端的根源。

  你知道“糖”到底经历了怎样曲折的发展,才从富裕的精英阶级专享的奢侈品,普及到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尽情消费它,普遍到随处可见,让人们如痴如醉?

  很佩服作者——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詹姆斯沃尔维恩,他依据详实的史料,从贸易、殖民史、战争史及经济史等维度,阐释了糖为什么能从中世纪只有王公贵胄才能相拥的奢侈品演化成了日常生活中普通的食材;为什么糖给人类带来愉悦的同时,却又成为破坏生态环境,耗尽资源,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甚至也是引发战争的关键因素;为什么在21世纪糖仍然是造成多种疾病肆虐全球和许多人流离失所的推手;为什么仅仅开征糖税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尽管在过去的几个世纪,糖是西方人日常饮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早在17世纪左右,糖却是奢侈品,只有富人阶层或权贵之士,才可以消费得起它。然而,这一切在17 世纪发生了改变,原因是欧洲在美州建立的糖料种植殖民地的兴起,糖由此变得便宜、广泛普及且风靡一时,这源于奴隶和契约劳工超出人体极限的辛勤劳作。

  据说,美洲的原住民,作为收割甘蔗的劳动力而被奴役,据不完全统计,有6000万人因残酷的劳动死于甘蔗田,史上最大规模的奴隶运动,就是为了生产白色黄金——糖。《糖的故事》中也有句扎心的描述,大致意思是,欧洲咖啡店里,顾客往咖啡里加糖的时候,甘蔗种植园里无情的皮鞭正抽在奴隶的身上。

  而如今,随着全球糖产业的快速发展、糖产品的平民化和普及化,曾经贵过黄金、只是贵族专享的糖已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除去甜点等明显高糖的食物,糖存在于我们消费过的许多食物中,而食品制造商认为它是一种基本配料,可以给各种各样的消费品如食物、饮料、化妆品、药品等增加风味、体积和口感。就我们消费者而言,就算日常家里炒菜做饭也会自然而然地放糖,用以调味提鲜。

  全世界人们因食糖过量而导致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牙齿疾病等严重的健康问题,糖的地位已不再如从前,人们对糖唯恐避之不及,糖也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健康组织最为关切的问题。

  目前每年有120个国家生产1.8亿吨糖。在书的最后一章《苦中带甜的前景》中,作者写道“无论如何,我们绕不过人们喜欢甜味这一简单却无可否认的事实”,“甜味本身就是美味和快乐的初心“。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度嗜糖带来的危害和人们为嗜糖而付出的沉重代价在不断攀升。在很多健康专家眼里,糖是一种毒品,甚至比毒品更容易让人上瘾,但却一直在被合法使用。

  作为消费者个人,作为一个典型的甜食爱好者,作为一个吃到甜品心尖上会开出花来的普通大众,今后在经过甜品店的时候,我再也不会毫不犹豫地进去,餐桌上再也不会随意加糖。

  感谢这本《糖的故事》,打破了我以往对“糖”的简单认知,也让我在肆意嗜甜的路上,及时刹住了车。

  也提醒各位读者,如果你有糖瘾,请一定要反思,是否吃下了太多不必要的糖。如有,请一定有意识地减糖、抗糖。

  愿你的生活,无糖也有美味和快乐的初心。

  《糖的故事》读后感(六):给生活减点糖

  

甜味,历来是抚慰人心安慰心情的一把好手。“甜味”这一意象也直接与快乐挂钩,在暑气炎炎的夏日来上一罐冰可乐,冰奶茶,冰镇饮料岂不美哉?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中,“糖”的比例占的过于重了。

世界食糖的历史已经很久了,而《糖的故事》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糖的历史。

1.糖的历史

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会从蜂蜜中获得甜味了,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

推动糖风靡全球的主要催化剂是蔗糖。最初蔗糖在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的小规模种植主要是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随着地中海的种植园引进甘蔗种植,扩展到大西洋岛屿引进甘蔗种植,到美洲引进甘蔗种植时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095年到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英国人在巴勒斯坦首次接触到糖,由此糖进入到欧洲并广受喜爱。但当时糖的产量很小,只能供上层精英家庭享用,甜味的蔓延仿佛带有某种魔力,到16世纪,糖风靡了整个英格兰,对于欧洲的精英们而言,糖彰显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社会中的其他社会阶层也开始追逐这种甜蜜,养成了食糖的习惯。

糖的传播主要从地中海地区的种植园开始,到北欧地区,主要通过加泰罗尼亚、威尼斯等贸易强国来实现的。这一时期的糖产量较小,算是一种奢侈品,但引起的影响巨大,激发了人们对于甜味的需求,而需求往往衍生更多需求。在《糖的故事》一书中提到,得到糖需要种植甘蔗,敏锐的意大利商人早早将目光锁定于此,投资糖业,建立新的加工体系,对原糖进行提纯,由此产生了蔗糖,在北欧城市里经过提炼销往了欧洲,送到富裕阶层的消费者手中。

15世纪欧洲人开始进行海洋探险,过程中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大西洋的岛屿中定居下来,15世纪末,马德拉群岛成为西方世界最大的产糖地,葡萄牙殖民者在此开垦土地,种植小麦和甘蔗。

16世纪随着葡萄牙殖民者向着非洲海岸开拓,圣多美岛甘蔗种植业迅速发展,糖业经济一片繁荣,但很快也落下帷幕。

随着哥伦布第二次大航海,甘蔗首次跨越了大西洋,甘蔗由此移植到了美洲热带地区。巴西在欧洲国家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经验的支持下,甘蔗种植业很快发展起来,16世纪中期,巴西产的糖大量涌入欧洲市场,16世纪末,糖直接被销往北欧地区。这一期间,欧洲的糖大多来自美洲的甘蔗种植园。

17世纪初,美洲糖生产范围扩大,糖从上层阶级流向社会各阶层,17世纪期间,糖就开始在平民百姓中流行了。

18世纪,糖的产量大幅增长,不仅是糖料种植和加工技术的改善,主要原因在于糖料种植面积的扩张。

1789年法国大革命及随后的奴隶起义使法国政权陷入混乱,法属加勒比海地区的糖料和咖啡种植园被摧毁,法国糖业被重创,甜菜糖便是这一时期的伟大发明。糖用甜菜的种植兴起于欧洲,随后传播到北美地区,很快开始种植甜菜和生产甜菜糖,满足了全世界对于糖日益增长的需求。

随着化学甜味剂和玉米甜味剂的发展,甜料的产量也得到进一步提高。20世纪,糖料种植园已经遍布全球,糖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生活中的日常需求品。在品尝甜蜜的时候,我们又何尝知道甜蜜的背后是苦涩呢?

2.甜蜜的代价

在糖由早期英国皇室享用的奢侈品变成平民百姓都能够消费得起的这一转变过程中,“奴隶制”在糖产业中发挥了坚实的力量。

起初糖的产量很小,在传播到欧洲后迅速俘获了欧洲人的味觉,掀起了一场追逐甜蜜的热潮,在需求的推动下,糖推动和建立了新的商业和金融体系。地中海地区的糖类作物种植园主要劳动力分为自由劳工和奴隶。甘蔗从种植到加工最后到成为蔗糖,每一个程序都是体力活,也因此甘蔗种植园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男性奴隶。书中记载,“这些奴隶主要来自贝宁、安哥拉、塞内冈比亚等非洲沿海地区,从事着高强度的劳动,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其中,一些奴隶被安排去种植粮食,以养活其他奴隶。”

在糖业经济一片欣欣向荣之时,资本家们将目光转向巴西的种植园,人力、技术、资金和作物横跨大西洋,在巴西生根。侵占巴西的欧洲殖民者将目光投向非洲奴隶,截至17世纪,超过20万奴隶被贩卖到巴西。南大西洋初期的奴隶贸易最终演变为举世震惊的强制性非洲移民,280万非洲奴隶背井离乡,从罗安达被贩运至美洲地区。

大型种植园能使甘蔗利益最大化,非洲奴隶的辛勤劳作换来了好结果,加勒比海地区的殖民者们沿袭巴西模式,种植园主喜欢使用非洲奴隶。18世纪,英属加勒比海地区的糖产量达到2.5万吨,超过同期巴西的2.2万吨,并销往世界各地。除了这些劳作的奴隶,这一生产销售购买环节的其他人都尝到了甜头。

有数据表示,16世纪70年代,每年贩卖至美洲的奴隶约2000人,17世纪初人数增加至7000人,17世纪60年代达到了1.8万人。18世纪90年代,每年被运往抵达美洲的非洲奴隶有8万人,其中绝大多数到了巴西和加勒比海地区。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大多数奴隶经受着折磨,有1200多万非洲奴隶被装上船,最终只有1100多万人活着抵达美洲。

直到18世纪70年代英格兰和苏格兰的一系列法律案件出现,有关奴隶制的政治和道德问题的讨论揭开了奴隶贸易的残酷现实,大部分的非洲奴隶日复一日地重复工作,为了资本们的利益世界。

3.甜蜜的陷阱

时至今日,糖的类型也更加丰富多样,比如精制白砂糖、粗砂糖、绵白糖、赤砂糖、冰糖、麦芽糖浆等等,糖的用途也十分广泛,早已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物品。即使不常用到糖这一物质,翻翻你手上各种食品袋上的配料表,糖的身影绝对少不了。

调味料、零食、小吃、蛋糕、早餐麦片、布丁、冰淇淋、果汁等饮料都含有大量糖或是其他甜味剂来增加味道的甜美,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加之食品行业巧妙的广告宣传推广,在不知不觉中,你是否吃下了过量的糖分?

有关于过度食用糖的危害在早期并不被人们重视,这也与资本家们有意遮掩有关。2016年9月12日,《美国医学会内科杂志》(JAMA Internal Medicine)收录的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科研人员的一篇论文显示,研究人员回顾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糖业研究基金会(SRF,美国糖业协会与其有着密切关联)的来往信函、内部文件,以及当时有关糖脂争论的历史报告后发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肥胖、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升高。此前有一些研究认为,饮食中的高糖、高脂肪、高热量是“罪魁祸首”。但是为了糖的市场销售,糖业研究基金会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赞助了一些研究计划,成功地淡化了糖的危害,同时将饮食中的脂肪推为导致冠心病的罪魁祸首。

实际上,长期摄入高糖饮食对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大量摄入糖会增加人体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增加肥胖和超重的风险;过度摄入糖分会影响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容易导致骨质疏松;容易造成龋齿等。

有关糖造成的龋齿和过度肥胖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肥胖本身不算一种疾病,但肥胖会直接导致各种疾病,比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心绞痛、骨关节炎、中风等。

对于人们的饮食习惯而言,糖,甜味都是很容易接并产生依赖的,尤其是小孩。对于食品商和广告商而言,抓住孩子的心,培养他们成为忠实客户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儿童肥胖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可怕。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限糖令”,3岁以下婴幼儿食品禁止加糖。不仅仅是婴幼儿需要控制糖的摄入,对于成年人而言,面对糖的陷阱也不一定能够招架得住。幸而在观念的态度的转变中人们意识到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生活中隐藏的糖分已经很多,在进行食品选择时多看配料表,对成分进行分辨,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食品,要追求快乐,也要保持健康,从“有糖”到“无糖”,记得给生活减点甜蜜的负担。

  《糖的故事》读后感(七):全世界开始戒糖:上瘾、疾病尾随在糖之后!

  

夏天的到来,常常是在打开可乐的那一瞬间。

几口灌下刚从冰箱里拿出来还在冒冷气的可乐,在眉头舒缓下感受凉意带来的“小确疼痛”,这是独属于夏天的快乐。

以可乐、奶茶为代表的碳酸糖水、高糖饮料,凭借着甜味、刺激感成为了夏日的常胜将军。

然而,这份夏日专属的快乐,你带来凉意的同时,还带来了诸多伤害。

人们为什么这么爱糖?

先来看一段尘封了 50 年的秘密对话:

We are well aware of your particular interest, and will cover this as well as we can.(我们非常看重你的意见,我们将尽可能「搞定」此事。) Let me assure you this is quite what we had in mind, and we look forward to its appearance in print.(我很确定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期待这些内容尽快发表、印刷出来。)

这是一段在2016年才被曝光出来的对话。第一句话来自于当时哈佛大学营养学教授 Dr. Hegsted,而第二句话来自于制糖公司的高管 John Hickson。

从聊天内容就可以看出哈佛教授答应给制糖公司的高管去推广「糖」,并且他们成功将这篇文章刊登在顶级医学杂志 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而自此之后,糖被当做是某些疾病膳食建议中必备的一种饮食,以至于人们自此被骗了将近50年,这50年里,人人都相信糖是健康的,是营养的。

直至 2016 年才被美国医学会内科杂志披露,但长达50年的“糖腌”,已经对人体造成无法估量的健康伤害。

早在2012年2月,美国权威专家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杂志的一篇题为《糖的毒性真相》的文章指出:糖就像烟草和酒精一样,是一种有潜在危害且容易上瘾的物质,就像烟瘾一样,吃糖的人会越来越爱吃糖。

吃糖,就和吸D一样,会对大脑产生刺激,会让人心情愉悦,容易对糖产生依赖,进而上瘾,糖瘾犯了,犹如D瘾。可以说,人们会爱糖,归根究底,其实是资本的问题。

如果没有资本的推手,那么,糖也许不会被推到现在这种至高无上的位置上。这也是人们爱糖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只有被引诱,才会上瘾,上了才能给资本带去更多的收益。

为什么要戒糖?

对于糖分的全面警惕,一般来说,是从2016年曝光相关丑闻事件开始。

当人们发现日常饮食离不开糖的时候,而糖又是危害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多健康风险,比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对糖恐惧起来,纷纷开始戒糖。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戒糖成了一个新的网红词汇,人人张口就是“戒糖”,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相关工业巨头也开始了去糖、低糖化。

可口可乐更是早在1982年,就推出了第一款无糖产品——健怡可乐(Diet Coke),在2005年又推出了零度可乐(Coke Zero)。

可口可乐2019年的年报显示,碳酸饮料的销售份额在50%以上

不管大公司如何去从源头开始生产无糖、低糖产品来获得销售额,但实际上,对于戒糖来说,是必须且具有裨益的。

糖分摄入太多,首先被众人知晓的是增加肥胖风险。

糖是高能量食物,是人体能量的来源,但是摄入过多的糖,又会能量冗余,增加超重和肥胖的风险。且糖可以被转化成脂肪,造成身体脂肪的堆积,这也是欧美国家人群肥胖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的太过于依赖碳酸糖水了~

而糖的危害另一点被熟知的是毁坏牙齿。

糖不仅仅是人类的能量来源,同时也是多种口腔细菌的能量来源,但糖在口腔里停留时间过长之后,会在口腔里和食物残渣发酵形成牙菌斑。进而腐蚀亚次,增加患龋齿风险。

可以说过多的摄入糖,其危害实在是多到数不清,老祖宗说“病从口入”,这话有大道理!

倒不是绝对说吃就能吃出病来,而是说需要合理膳食才能预防疾病,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这用在糖身上也是一样。

糖的故事

糖,其实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商品。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在看《糖的故事》时,书里就这么写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的配额限制只会让我们对甜品的欲望变得愈发强烈。有时我们会用一个配额物去交换其他物品,甚至不惜动用生活必需品去交换,就是为了享受甜品带来的那一丝快乐。”

这种对甜食和巧克力的依赖,并不是欧美国家的人独有。在整世界上,人们都是普遍如此。

为什么会对糖如此依赖?我也很好奇,所以我画了12天时间,将《糖的故事》一口气看完,发现糖其实从400年前开始,一直都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产品。

在过去的400年中,糖一直都是一种特殊产品。在“酸甜苦辣咸”中,人们对甜味是最容易接受且最喜欢的,因为需求量大,进而其社会地位被抬高,同时又被用在政治掌控上,有很强的政治、情感属性。对历史的影响也就很微妙。

这里说的糖,不是化学角度的碳水化合物分子团,也不是医学上血液里的葡萄糖,而是生活中的日常我们吃到“糖”——蔗糖。

那么糖是魔鬼吗?自然也不是。只能说“糖”是资本家的工具,政治家的把手而已。

《糖的故事》算是本解惑工具书吧,书里的内容解决我以往对于糖的迷惑和无知,也了解到糖的故事居然是商业、政治利益的力量之争, 是一本不错的科普书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糖的故事》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