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观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4-18 20: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观后感精选10篇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是一部由Damon Gameau执导,Damon Gameau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观后感(一):“随波逐流”还是“坚持自我”?

  在高糖摄入饮食一段时间后,身体大脑情绪渐渐地习惯了这种高糖带来改变,也更好地应对它了。那么,我是改变这种高糖的饮食,恢复不含添加糖的生活;还是随之去,反正身体最终会适应这种改变的?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初中时候,我抗拒学习原因是通过学习我开始用一种不同先天视角看世界,而是通过所学习到的规则、视角去衡量世界,去观察世界,最终得到一个这个世界想要让我获得的观点。本我通过不断的学习,被外界的观点和规则温柔的包围,慢慢地蚕食,最终消失殆尽。这一认知让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恐惧,排斥学习和任何的教育的。当然,这种抗争是毫无疑问失败了。但在糖的问题上,我们是否应该有更多更激烈的抗争,以取得成功呢?

  首先,Damon生活于澳大利亚,类似于美国,但是糖摄入量相对要少一些的地区。他的菜单纪录片中可见,几乎不含谷物,完全是低脂肉类、坚果、蔬菜和少量水果,这也是健身教练一般很推崇的饮食菜单。但我们是否就真该践行他的这种饮食习惯呢?首先,在亚洲,绝大部分人以谷物为主食,但是亚洲人的肥胖问题应该没有美国或者澳洲严重;其次,在形体形态上来说,以低碳水为主的饮食习惯,往往导致人体更加硬朗线条分明,没有亚洲人的柔美灵动。如果你的审美非常西式,追求硬朗的线条,另外具有极强的意志力,这样的饮食没有问题。但是有人不嗜糖,但依旧有同样的问题。

  如果你改变了你自小的高碳水的饮食习惯,接受他的菜单。那又绕回了最初的矛盾。这样的改变,其实是受了他的教育,而他的这个观点并不能完全确保你的健康和减重,毕竟他不是严格的科学,只是个贩卖观点的纪录片。。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思路,多吃糖有风险。从自身的经验上也可以体会出,对糖的依赖欲望,以及摄入糖之后的情绪和欲望改变。不嗜糖的人可能有其他的问题和困扰,这不是说,我们对自身就无能为力了。正是相反,我们要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然后克制它,降低它的危害,与之和平共处,然后达到一个更好更有把握自己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观后感(二):影片结论,69!你懂的就点进来!

  非常不错的纪录片,男主角真人实验为科学献身。其实说到底 任何东西不能过量,影片结尾 男的平均每天不要超过9茶勺的糖 女的不要超过6茶勺!(一茶勺是4克),我擦!6茶勺9茶勺,69!影片中段提到原来的土著人每年从野外获取的食物含糖量不超过两三个糖果,身体几乎不得病!

  个人总结一下啊,还是平时少吃或不吃糖 多吃些水果 蔬菜 粗纤维杂粮 少许的蛋肉,还有多锻炼!另外影片关于甜味剂一笔带过 其实也因该详细说一下甜味剂的危害! 中国好多零食还给你白糖果糖?直接糖精啦 安赛蜜啦阿斯巴甜啦!

  真希望能让我拍一部,一个人平均一个月和几个Av女优大战几次才可以不伤害身体,我绝对零片酬出演!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观后感(三):That Sugar Film vs Fed Up

  一般人都是因为穷而吃不饱,为什么在美国很多人因为穷而肥胖?

  从《 Food Inc. 》、《 That Suger Film 》和《 Fed Up 》中,大概可以了解一些背后的原因,社会高度产业化之后,食品行业农业转为工业,大公司利益公众利益之间的相互拉扯,食品大公司在市场几乎处于垄断地位,触角深入学校,美国校园有七成都是由快餐垃圾食品组成,汉堡、薯条、芝士披萨、碳酸饮料是中小学生的日常早午餐。高糖食品产业又在政策文化上对市场进行洗脑,从而导致了美国越来越低龄化的肥胖趋势

  真是甜蜜负担期待一场革命,又谈何容易人们因为食品健康,安全问题而发问,整部影片可能有些片面, 影片将矛头主要指向了政府和大公司,政府对于食品大公司的放任,和食物教育的缺失,但似乎回避了人的因素。另外,虽然运用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些有利证据,但可惜的是逻辑上阐述并不是很清楚。不管怎样,在美国的社会环境中,维护公众利益的创作团队应该是值得尊重的。

  都是关于糖的纪录片,《 Fed Up 》和《 That Sugar Film 》明显是不同的风格,前者是揭开一个个伤疤给你看,后者是我做个亲身实验给你看,所以两部影片的带来的观感也很不同,前者像是听演讲,后者更像对话,对话式的沟通有效,影片与观者产生了连接。这里想到的问题是,纪录片应该怎么运营数据?数据和故事关系是什么?

  这样对于同一个主题的纪录片对比观影满有意思,可以看到不同的视角.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观后感(四):从《一部关于糖的电影》我们能学习到什么?重点如下

  最近看了 一部关于糖的纪录片,影片的内容如下:一个即将拥有孩子父亲决定要以身实验,实际的了解下糖对人体的影响,开始了一段吃糖之旅。

  http://baike.baidu.com/pic/%E7%B3%96/898629/0/1e71f72418afce1c4c088df1?fr=lemma&ct=single

  糖,大家都不陌生,让我们来了解下: 人类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发展为从谷物中

  糖罐

  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制糖历史大致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3个阶段

  早期制糖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曾经给人提供营养,给人幸福感觉的糖类 现在成了影响 人类健康的一种产品

  糖的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我们总是自我控制不住,主动的或者被动的摄入过多的糖类。

  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热能。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产生4千卡能量,人体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此外,糖还是构成组织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

  人们摄入的糖类大部分是从精制商品中获得。例如:碳酸类、绿茶类等果汁饮料,糕点,等。

  一般所指的“糖分”通常是指游离糖即添加糖,包括葡萄糖、蔗糖(砂糖、啡糖)、糖浆等,化学结构上属于单醣及双醣类。每克糖所含的热量约4卡路里,如果摄取过量而无法及时消耗,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成脂肪。此外,含有添加糖的食物、饮品摄取过多会令血糖快速上升,导致血液中胰岛素增加;胰岛素会令身体更有效率地储存脂肪,引发肥胖,会增加患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含有糖类的食物:指的往往就是带甜味的东西。

  影片中的实验者,每天按照比例摄入糖分(带甜味的东西,含糖饮料等),然后正常活动后进行测试

  对比实验前,实验者,体重增加了,腰围增加了,胆固醇等心脑血管疾病指标上升了。

  糖对人体重要,人体从生理上来说,十分需要它,经过千万年的进化,人类身体和大脑本能的糖有嗜好,看见糖就不由自主的想吃到它。戒除过量,合理使用糖类,任重道远

  糖类不一定一定表现为甜的东西,也可以表现为不甜的东西,例如:淀粉,也就是我们专业术语讲的碳水化合物。淀粉也是可以分解为糖类;摄入大量的淀粉,同样对身体健康不利。尤其是缺乏营养知识的人们、长期摄入单一类型的淀粉,也会导致问题出现

  例如农村父母辈、四十岁开始高血压,然后慢慢的发展为冠心病,细数家庭历史,也没有大鱼大肉的吃过,从事的还都是体力劳动,为什么就会心脏血管狭窄,冠心病了呢?恐怕与饮食习惯有关系。大量摄入淀粉,

  能量摄入过剩则会在体内贮存起来。人体内能量的贮存形式是脂肪,脂肪在体内的异常堆积,会导致肥胖和机体不必要的负担,并可成为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糖尿病等退行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每天摄入大量的淀粉类物质,饮食单一,青菜少,或许是原因之一。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观后感(五):这个应该经常看看

  很喜欢导演一句话,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你可以choose to be healthy or happy or both。

  很喜欢导演的态度,食物那么多,信息那么多,天天读一些有操控嫌疑的文章对健康并没有帮助;阅读和学习客观事实,并且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这种自主的方法,其实不仅对健康有好处,也比较培养独立思维方式,让人不再仅仅相信媒体愿意让你看到的东西,而是深究一些事物本质。在快速复杂的信息社会,是一种智者的生活方式。

  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不智者的呢?我个人比较烦那种人,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标题比如像《轻断食席卷全球的减肥风潮》,就开始不吃东西了;过几天看了文章《8小时饮食法吃蛋糕都能瘦》,就开始只吃8小时的饭了;有过几天看了文章《生酮饮食挑战30天瘦20斤》,就天天不吃饭吃五花肉了。

  如果每个人都能稍微放慢一下浮躁的心,减少一下功利心,沉淀一下,有深度一下,那么人类不知道要比现在健康多少倍了。

  那么说来,人生短短几十年,只为自己活一次,不吃甜点蛋糕巧克力和碳水,come on,是不是有点非人性,“适量”真的是个既简单又有难度概念。总之,我希望在保持健康的基础上,偶尔,不过量的去品尝一点点不健康但是让我快乐的食物,because Im just a normal human~ and yolo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观后感(六):Blabla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276383

  看片地址

  在这点上,超市便利店,食品公司还真是祸害。

  不过好在我一吃多身体自动会有恶心感觉(可。。)。但问题是我好久不吃,一吃就是大爆发,属于暴饮暴食那种(必然会恶心好不好)。谁知道现在这么傻是不是那么吃给吃坏的?

  所以。多次加工食品_禁买!

  不要沉溺在食物的sweet中了。努力去争取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爱吧。

  没有爱就没有活着的激情。要love!love!love!

  并且享受饿的感受吧~

  现在有饿的感受都是奢侈了,时刻想吃东西。。。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观后感(七):少糖

  最甜蜜的慢性杀手就在我们身边,糖的危害比我们以为的要更大。

  糖,大家都不陌生,让我们来了解下: 人类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发展为从谷物中

  糖罐

  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制糖历史大致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3个阶段。

  早期制糖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曾经给人提供营养,给人幸福感觉的糖类 现在成了影响 人类健康的一种产品。

  糖的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我们总是自我控制不住,主动的或者被动的摄入过多的糖类。

  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热能。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产生4千卡能量,人体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此外,糖还是构成组织和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

  人们摄入的糖类大部分是从精制商品中获得。例如:碳酸类、绿茶类等果汁饮料,糕点,等。

  一般所指的“糖分”通常是指游离糖即添加糖,包括葡萄糖、蔗糖(砂糖、啡糖)、糖浆等,化学结构上属于单醣及双醣类。每克糖所含的热量约4卡路里,如果摄取过量而无法及时消耗,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成脂肪。此外,含有添加糖的食物、饮品摄取过多会令血糖快速上升,导致血液中胰岛素增加;胰岛素会令身体更有效率地储存脂肪,引发肥胖,会增加患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含有糖类的食物:指的往往就是带甜味的东西。

  影片中的实验者,每天按照比例摄入糖分(带甜味的东西,含糖饮料等),然后正常活动后进行测试。

  对比实验前,实验者,体重增加了,腰围增加了,胆固醇等心脑血管疾病指标上升了。

  糖对人体重要,人体从生理上来说,十分需要它,经过千万年的进化,人类身体和大脑本能的糖有嗜好,看见糖就不由自主的想吃到它。戒除过量,合理使用糖类,任重道远。

  糖类不一定一定表现为甜的东西,也可以表现为不甜的东西,例如:淀粉,也就是我们专业术语讲的碳水化合物。淀粉也是可以分解为糖类;摄入大量的淀粉,同样对身体健康不利。尤其是缺乏营养知识的人们、长期摄入单一类型的淀粉,也会导致问题出现。

  例如农村:父母辈、四十岁开始高血压,然后慢慢的发展为冠心病,细数家庭历史,也没有大鱼大肉的吃过,从事的还都是体力劳动,为什么就会心脏血管狭窄,冠心病了呢?恐怕与饮食习惯有关系。大量摄入淀粉,

  能量摄入过剩则会在体内贮存起来。人体内能量的贮存形式是脂肪,脂肪在体内的异常堆积,会导致肥胖和机体不必要的负担,并可成为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糖尿病等退行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每天摄入大量的淀粉类物质,饮食单一,青菜少,或许是原因之一。

  1. 相同热量不同来源的食物,对身体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实验中导演每天吃下的40勺所糖进入人体后所产生的热量与实验之前所进食的热量差不多,但60天过后体重增高,肝脏脂肪堆积且功能下降。实验结束后导演的食谱换成有脂蛋白和新鲜蔬菜,身体重新回复健康。这说明仅以热量来衡量食物对人体作用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强调热量的作用而忽略其他,却是食品厂商的重要营销手段。

  2. 糖分摄入会损害肝脏。蔗糖是食品中最普遍的糖类。蔗糖进入人体,分解为50%的葡萄糖和50%的果糖。葡萄糖可在肝脏就转化为能量,而果糖无法被肝脏处理而进入血液,进而胰岛素被分泌以储存糖分,过量糖分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肝脏和身体别处。而血液中胰岛素含量高的时候细胞就不会燃烧脂肪作为能量来源,进一步加剧脂肪堆积。如果形成脂肪肝,不加控制就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3. 糖会使人产生上瘾症状,使情绪不稳定。看到甜食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催促吃下去。当吃下去的糖分进入大脑,令人兴奋的化学物质会分泌,感觉就像毒品和性爱。但兴奋的感觉不会持续多久,于是情绪低落之后又会产生吃甜食的欲望。

  4. 关于糖对人体的影响的科学研究,食品厂商肯定是会制造舆论倾向的。可以想象成这种情况,某个科学家的研究课题是糖对人体没有明显副作用,食品厂商发现了这个课题,于是予以资助。这么一来,科学家的研究是完全自主的,食品厂商也没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最终的研究结果若成立,商人们肯定会宣传,反之则不予理会,这样就能左右大众对糖的舆论。记者如果调查,也就找不到科学家跟食品商勾结的证据。

  5. 导演只以自己做实验,没有其他平行实验样本,所以还不能充分证明「糖有害健康」这个结论。但平时吃糖也不少,导演在实验中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吃糖后很有满足感这些症状尽然也都有,所以还是打算减少糖的摄入量。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观后感(八):吃糖真的会上瘾

  看完这部纪录片,恍然大悟,原来吃糖真的会上瘾。

  导演组建了一个团队,主要有医生和食品学家,然后拿自己做实验,连续两个月每天只吃相当于40勺糖的食物,并记录下自己的身体变化。总结了下大概有以下几个结论:

  1. 相同热量不同来源的食物,对身体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实验中导演每天吃下的40勺所糖进入人体后所产生的热量与实验之前所进食的热量差不多,但60天过后体重增高,肝脏脂肪堆积且功能下降。实验结束后导演的食谱换成有脂蛋白和新鲜蔬菜,身体重新回复健康。这说明仅以热量来衡量食物对人体作用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强调热量的作用而忽略其他,却是食品厂商的重要营销手段。

  2. 糖分摄入会损害肝脏。蔗糖是食品中最普遍的糖类。蔗糖进入人体,分解为50%的葡萄糖和50%的果糖。葡萄糖可在肝脏就转化为能量,而果糖无法被肝脏处理而进入血液,进而胰岛素被分泌以储存糖分,过量糖分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肝脏和身体别处。而血液中胰岛素含量高的时候细胞就不会燃烧脂肪作为能量来源,进一步加剧脂肪堆积。如果形成脂肪肝,不加控制就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3. 糖会使人产生上瘾症状,使情绪不稳定。看到甜食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催促吃下去。当吃下去的糖分进入大脑,令人兴奋的化学物质会分泌,感觉就像毒品和性爱。但兴奋的感觉不会持续多久,于是情绪低落之后又会产生吃甜食的欲望。

  4. 关于糖对人体的影响的科学研究,食品厂商肯定是会制造舆论倾向的。可以想象成这种情况,某个科学家的研究课题是糖对人体没有明显副作用,食品厂商发现了这个课题,于是予以资助。这么一来,科学家的研究是完全自主的,食品厂商也没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最终的研究结果若成立,商人们肯定会宣传,反之则不予理会,这样就能左右大众对糖的舆论。记者如果调查,也就找不到科学家跟食品商勾结的证据。

  5. 导演只以自己做实验,没有其他平行实验样本,所以还不能充分证明「糖有害健康」这个结论。但平时吃糖也不少,导演在实验中产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吃糖后很有满足感这些症状尽然也都有,所以还是打算减少糖的摄入量。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观后感(九):不吃糖会易得糖尿病,变笨。

  我是大学时期看的这部电影,立即就想戒糖了,同学摄入热量,吃糖不如吃蛋白质来的实惠,又不长脂肪,还增肌,糖化的慢防衰老。

  中途有减肥过,摄入很少的碳水化合物,期间确实如同讨论区的那个女生一样,觉得记忆力下降了。

  直到前几天看了这篇文章,糖的摄入不足,反而会导致抑制胰岛素产生,自生产糖而代谢不掉而逼近糖尿病。糖尿病的危害不仅是不能吃糖,重则失明瘫痪。

  第二个就是影响神经元的形成,变笨。。。

  最终结论是,最可怕的不糖,是脂肪糖一半一半的人工食物。

  所以这个关于糖的真相,只是一方面说了只吃糖的危害,少了如果不吃糖的危害。

  每天必须的碳水一定要够。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观后感(十):糖和油腻脸的关系!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革了糖的命。

  从一开始接受到关于高糖危害的一条观点,到知乎寻找支持,而后受推荐观影。把内心中对糖的热爱放在了对健康的维护之后。

  影片风格很可爱,一个导演爸爸想为自己孩子的健康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饮食,作出合理知指导,遂做了个小实验,但得出了个大结果。两个月内,学习西方人民的一贯做法,大量摄入糖分,保持其他变量一定。

  首先,糖的分类得知道,研究对象得弄清楚了,才能更好的描述,分类,不至于一棒子打死所有糖。糖又唤作碳水化合物,是机体直接利用的主要能量物质,把我们身体想象为一个工作机器,那么糖就是我们的电池。分类为单糖,二糖,多糖。单糖是基本单位,葡萄糖,半乳糖,果糖(天然最甜)的各种组合形成二糖和多糖。

  而生活中,最常涉及到的是葡萄糖,这是最普遍的能量供给物质,人体已经设计出胰岛素来处理利用他。果糖是天然存在于果蔬当中,充当甜味剂的,但工业时代以来,大量的制备和应用使该罪魁祸首被滥用。两种物质都被吸收到肝脏中去,但葡萄糖合成为糖原,剩下的进入血糖中,引起胰岛素分泌,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利用,而果糖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经过肝代谢,果糖要么成为脂肪堆积,要么变成甘油三酯进入血液。过多的果糖被摄入,意味着你的肝会合成大量的脂肪,体现在你不断增多的内脏脂肪(影响器官运作,增大代谢负担)和皮下脂肪(肥胖!),对我而言,最恶心的是脸上的油脂分泌过多导致毛孔阻塞(粉刺!)受细菌感染化为痤疮。。。而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会阻塞血管,形成高血压,心血管病等等。联系这么多危害,诱惑再大我也吃不下糖了。(此处糖为所谓的“坏糖”果糖和果葡糖浆,白砂糖)

  说到诱惑,为什么糖会如此吸引人呢?因为在人的几万年进化过程中,糖的高能而稀缺使人类进化出渴望糖分的基因,但是工业时代以来一百多年,生产力跃升,饮食极大丰富,面对再也不稀缺的糖分,本能(基底核)还没反应过来,推动着人们不断追求糖的刺激。没错,因为糖的摄入会导致多巴胺、类阿片、内啡肽的分泌,这些物质会让人感觉良好,和毒品一样,糖也可以成为瘾。只不过糖的危害不像毒品那样猛烈又迅速,但是长期以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对比美国土著地区的统计就能一清二楚,未引入糖食品的时期,少见肥胖、血管病,但高糖饮料的侵入让土著人民的生活发生变化,进商店一定会带出饮料,因肝脏、血管病变而逝的人随之增多。肯塔基的青少年们的牙齿问题日益突出,与克制不住的饮料冲动紧密相关。那为何没有关于糖的真相报道,或者说迟迟才告知公众。那是因为背后的阴谋吧,商业公司知道high点这一引爆消费点,极低的成本,极大的黏性,只要不让公众知悉危害,爆赚不赔的生意啊。所以各研究机构收受好处,隐瞒真相,甚至还推广错误的理念,科研的耻辱柱上少不了这些人。

  戒!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部关于糖的电影》观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