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04 03:1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1000字

  《在中国大地上》是一本由[美] 保罗·索鲁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一):在中国大地上

  《在中国大地上》很独特,写的生机勃勃。虽然记录的是三十多年前的中国,但被唤起记忆的同时,又觉得在这片大地上很多东西一直都没变过。 当年保罗索鲁用了一年时间搭乘火车,穿越落寞的华沙,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寒冷的贝加尔湖,孤单的蒙古,最终进入中国腹地,见证时代的变迁。他在中国东南西北转了一圈,以近距离旁观者的眼光观察我们,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文字幽默生动,三言两语就直抵咽喉。陈媛媛的译笔流畅清新,活灵活现,非常耐看。 保罗索鲁看似冷酷尖酸,实则客观准确,目光敏锐,像一台不会修片的照相机,生生地拍下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变化的中国。他对在中国看到的各种社会现象直言不讳。我觉得毒舌是他刻意为之的格调,他喜欢吐槽,内心并无恶意。 凡事见仁见智,倘若敞开心扉,此书不啻一趟好玩的发人深省的时空之旅。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二):时过境迁,删节何益?

  

这是我第一本保罗·索鲁。他坐着绿皮的或蒸汽的火车,在1986年的中国大陆上四处观望体察。他和人分享车厢隔位,和人聊天,和人吃饭。他带着强烈的个人偏见,描写恶劣的环境,吐痰的人,骗他的人,要跟他换钱的人,陪他的人,以及普通的人,他跟人讨论毛邓、文革、死刑、《一九八四》,了解人们的收入、家庭、想法,抗议吃野生动物、虐待动物,忍受极端天气、劣质饭菜、糟糕的住宿,关键是他毫不客气地表达他的不满、抱怨,甚至轻蔑。真是他手写他心,简直看得我情绪低落:我要看这些做什么?我又不是不知道这一切!我要你一个老外来说吗?而且,那已经过去了——但强迫症的我要把这本书看完。看着看着,我又觉得,幸得他这样不辞劳苦地来中国,带来异见,或许些微地改变了那时的中国。他只收获了偶尔的或片刻的欢愉,他是何苦来着。或许是为了写成书。他那样看待中国,传播中国,今天才被译成中文,不仅时过境迁,而且有所删节。我最痛恨删节,这是让中国人形成新一轮偏见的源头。中国人觉得外国人好骗?中国人才是好骗。中国人觉得外国人都对中国抱有好感?才怪。想想被删掉的那一些——是令国人在外国人眼里体面一些了吗?没有。只是令国人自欺欺人地自高自大,看不清他人都有旁观者清的客观冷静。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三):感想

  

《在中国大地上》对绿皮火车怀有情结的我一路跟着保罗·索鲁的步伐停不下来地阅读。他是一个令人讨厌的那类旅行者,很难被西方人想象出来的景点和异域风情兴奋,更不是好骗的“老外”,而是像个冷酷的吸尘器一样,搜罗一路上遇见的人和事,敏锐、批判地洞察,批评了大城市在进程中的粗暴和丢失身份——嘈杂、分贝大、拥挤、肮脏、粗糙、活力、狂乱、美丽、恐怖。对乡野情有独钟,但作为中国读者我并不会被冒犯到,而是通过他的观察更加懂得了自己生活的土地及其背后的逻辑。

他用一种毒舌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他者的目光,整个旅途过程轻松有趣又不乏深刻洞见。对于有些人有些事,我们应当敞开心扉,更加包容才是。

他在中国的第二次旅行在1986年,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记忆的80年代,即便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也不能如此纪录片式地了解真相,抓住途旅中的瞬间,只有眼前的所见所感是最珍贵的。读完这本书我更想念绿皮火车了,便捷让我们的观察力衰退,不能很好地认识世界。

201803090210-15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四):在中国大地上

  《在中国大地上》很独特,写的生机勃勃。虽然记录的是三十多年前的中国,但被唤起记忆的同时,又觉得在这片大地上很多东西一直都没变过。 当年保罗索鲁用了一年时间搭乘火车,穿越落寞的华沙,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寒冷的贝加尔湖,孤单的蒙古,最终进入中国腹地,见证时代的变迁。他在中国东南西北转了一圈,以近距离旁观者的眼光观察我们,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文字幽默生动,三言两语就直抵咽喉。陈媛媛的译笔流畅清新,活灵活现,非常耐看。 保罗索鲁看似冷酷尖酸,实则客观准确,目光敏锐,像一台不会修片的照相机,生生地拍下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变化的中国。他对在中国看到的各种社会现象直言不讳。我觉得毒舌是他刻意为之的格调,他喜欢吐槽,内心并无恶意。

  他写道:“从长城回来的路上,我顺道去北京大学逛逛。这所大学地处市郊,校园环境如同公园一般,有许多松树、一座人造小山和一个美丽的湖,但此时湖水已经结冰。瘦巴巴的学生们两颊通红,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在冰面上滑行,偶尔有人跌倒,他们的耳罩也随着身体起伏摇晃。这些年轻人穿着嘎吱作响的旧溜冰鞋,脸已经冻得通红,但是神情却很愉悦。为了融入他们,我借了一双溜冰鞋,看着我不断跌倒,出尽洋相,他们开始变得对我非常友好。他们问了我很多问题:你对中国怎么看?美国学生同中国学生相比如何?喜欢吃中国菜吗?会用筷子吗?最喜欢哪座中国城市?他们身上有些傻气,但很讨人喜欢,他们的牙齿都不怎么整齐,手也冻得惨白冰凉。当我问他们有没有女朋友时,他们会转过脸去咯咯地笑。”

  凡事见仁见智,倘若敞开心扉,此书不啻一趟好玩的发人深省的时空之旅。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五):时光改变了很多,却什么也没改变。

  

本来买这本书是想去北京的飞机上以及之后的旅程中读,可是疫情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旅行计划不得不作罢,在家中借保罗索鲁的笔触重回80年代的中国。

在说到内容之前,有两个原因让我不假思索地就买下了这本书:

1.装帧非常精美。

绿色的封皮呼应着绿皮火车旅行的主题,即使不读,摆在桌面上也足够令人赏心悦目,手感也很出色,读过很多精装书,《在中国大地上》可以说是可以排进top3的美术水平,唯一的不足可能是字体稍小,对中老年人不太友好。

2.背景和我胃口。我作为00年生人,是很想了解父辈的时代发生的故事的,对于我而言,80,90年代在记忆上是一片空白,仅仅通过父辈的只言片语去了解又有些单薄。而保罗索鲁以他鞭辟入里的目光去填补了这一份空白,带领我回到了一个充满着不安而却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代。

35年过去了,有些事情改变了,有些没有变。作者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的理解并不比我们浅薄。“中国人勤劳朴实善良,可他们在25岁前看着都挺年轻,但从那以后就开始变得憔悴;我们没有人闲逛,所有人都为了一个具体的方向向前奔走着。”结合时事颇显得有些心酸,作者锲而不舍地追问文革,那十年刚过去不远,人们仍然记忆犹新。而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鲜气息打开了话匣,每个人的压抑着的表达欲得到了释放,为那年夏天的事件氤氲着铺垫。一路沧桑巨变,可迷茫和困境又好像从未远去。

译者在后记中说到这本书译了好几年,去查阅了一下资料发现关于西藏的部分有进行一定的删减。虽然是不太影响全书的连贯性,但读到最后一章明显可以觉察到作者已渐入佳境,可故事这样被剪刀一剪了事实在是扫兴。简中版出版实属不易,购买算是一种支持吧。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六):我推荐《在中国大地上》是基于以下理由

  

装帧漂亮。很久了,极少有一本书让我从拆开书封后就有立马想读且读下去的欲望。但这本不错,外表很像一本随时可带走的独立杂志,又因其呼应旅行主题的绿色,想起绿皮火车及其所带来的被无数次书写过的白衣飘飘的年代。那不仅关乎于80年代与年轻人和诗意联系在一起的模糊记忆,甚至更早,再早。书摸在手上的质感也好,虽然厚了些,但我愿意在旅行时带上它或在旅行前读它。

主题吸引。作为一个90年代出生的人,你很难不对80年代的事情所吸引,可是它在记忆上又仿佛是一片空白。比起那个阶段的诗歌和文学,一开始进入的话,《在中国大地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填补这种空白。保罗·索鲁几乎去了当时能去的中国“任何地方”,显然,他不能去每一个具体的地方,可在火车上,他基本上经过了那些地方,而他又把那些东西以一种显微镜式的方式记下:包括标语、对话、纪念品、菜谱上最喜爱的食物等等,他在以纪录片的工作方法来旅游,既是直接电影又是真实电影的方法,既介入又远离。他有两个人同时在路上。

内容有趣。保罗·索鲁的火车旅行是目前很流行的“+”式旅行——“文学+旅行”:他喜欢在火车上读书、写日记,而书则是完全和旅行无关的小说,例如读金瓶梅来了解中国人的隐秘之事。而且由于他之前在他国的游历经验和渊博的知识,他在进入任何一个地方时可能会突然想起古希腊的某个神话故事与典故,但又常常适可而止,并不拖沓,让旅行文学既不变得像历史文献那样无趣,又不像旅行攻略一般目的性太强。

角度清奇。保罗·索鲁非常在乎和当地的人交流,不管是上海的英语角往事,还是在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和右派等等,他似乎对政治和时代浪潮中的普通人尤其感兴趣。当然,毋庸置疑,许多人都对巨变中的中国感兴趣,但保罗·索鲁对中国的脏乱差尤为着迷,不管是对吐痰这个动作的痴迷,还是对改革开放的变化以及“中国特色”的好奇等等,他都仿佛是一个拿着放大镜前进的旅行者,不慌忙前进,也不着急停下,经常询问他人,偶尔沉默。

把自己放进去。许多旅行文学要么过多沉浸在个人体验,要么完全把自己抛出去,但这一本做得恰到好处——作者加入得恰到好处。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开往西藏的列车》,故事发展尤为精彩。那时青藏铁路还没有通车,他只能坐火车到格尔木,再坐之前约定好的付先生的车去拉萨,可没想到人到中途变成人在“囧”途——差点死掉又活转来。他在这一段故事中(其他线路更是如此)“吐槽”功力确实会让许多人望尘莫及。他有那种刻薄的幽默力,不过又不是那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幽默,而是会把自己放进去的幽默——例如即使他吐槽那个人车技很差,最后实在不行自己也会上。

至于说到最后的删减部分,我看后记说这本书译了好几年,其中不便无需多言。但这或许丝毫不影响本书的观感,“阉割”版本也自成一体,那些被删去的部分以缺席的身份在场,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把“剪刀”的存在。所以,我读得很愉快——我觉得即使读到那些删去的部分并不一定会增加我多少更多的愉悦感。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七):《在中国大地上》译后记

  

热爱旅行文学的读者,大概没有人不知道保罗·索鲁,而熟知保罗·索鲁的人,应该都知道本书。1983年,作者出版了《船行中国》(Sailing through China)一书,记述自己乘船沿长江游中国的经历,在那本薄薄的小册子中,他形象地描绘了中国社会在历经浩劫之后求新求变的氛围,引发了许多思考。1986年,他背起行囊乘火车从欧洲出发,取道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蒙古纵贯铁路来到北京,再次开启了中国之旅。这一次,他沿着铁路走过二十余个大小城市,目睹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巨变,对中国社会有了更为深入的观察。本书正是根据此次经历完成的作品,该书于1988年出版,次年便获得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全书视角独特、语言辛辣,许多观点至今仍发人深省。

保罗·索鲁从来不是温文尔雅的样子,他是出了名的毒舌作家,不但善于讽刺,还会时不时地说几个笑话。他在旅途中隐瞒身份,看不惯旁人,却又要缠着他们问各种各样的奇怪问题。正如梁文道先生所说的那样,“他笔下太过出言不逊,他对什么地方的人都非常不客气,他总是冷眼旁观,挑人家的毛病”。不过,保罗·索鲁实在是一个高明的写手,很多时候只要寥寥数笔,便能生动地告诉你他在经历什么样的人和事。他熟谙中国的历史风物,几乎每到一处,相关掌故和文学作品都能信手拈来,比如到了内蒙古,他脑中闪过柯勒律治的诗歌;途径杭州,他要讲一讲马可·波罗;而到了戈壁滩,他又拿出女传教士盖群英的游记。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却对众人趋之若鹜的景点毫无兴趣,他喜欢写人,喜欢观察他们的外表和神态,喜欢同他们交谈,窥探他们的思想。也正是这一次次看似随意的交谈,让他对中国社会和人民有了鞭辟入里的见解。

本书原作成书于1980年代,书中所述为三十年前之事,如今读来难免有时空交错之感,加上作者语言风格鲜明,学识渊博,文中诸多旁征博引,因此在翻译之时颇为不易。为了最大程度地再现原作,译者只好化身演员,先跟随原文“穿越”回去,在深度体验了一把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后,再回到现实空间,扮成作者本人,将此段经历呈现出来。原文中与史实相关之处,也已一一查询考证,以求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当时的社会历史风貌。

此外,为帮助读者理解,本书还选择性地添加了部分注释,书中凡未注明“作者注”字样的,均为译者所添;但又为避免“百科全书”式的注解影响读者的阅读趣味,相关解释一律从简;又全书以当今读者为对象,因此所有注释均从当今视角出发,其中所涉年月或内容若超出作者写作年代,望读者勿怪。

翻译此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总想尽善尽美,交稿日期便一拖再拖,从动笔到完稿,前后历经了好几年时间。每每想到此,我的内心都感到十分愧疚,好在后浪出版公司各位编辑予以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让我倍感温暖。如今本书得以付梓,离不开张茜女士、黄杏莹女士、赵波先生和欧阳潇女士等人的辛勤努力,在此谨表谢忱。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翻译永远是遗憾工程,受译者学识及视野所限,本书难免存在不足或偏颇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陈媛媛

2019年7月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八):搭火车旅行

  

保罗·索鲁是著名的旅行作家,他喜欢坐火车旅行。这本书写的是索鲁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坐火车旅行的故事。

和现在相比,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中国坐火车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首先购票就很麻烦。买火车票要去火车站或者车票代售点,火车站售票处永远排着长队。车票信息非常不透明,有没有票,剩几张都不知道。有可能你辛辛苦苦排了一个小时的队,轮到你的时候售票员告诉你票早就没了。如果你想在排队之前到窗口问一下还有没有票,售票员是不会告诉你的,她会叫你去排队。每次到春节这样的节假日,买火车票就变得象一场战斗,不仅需要体力,有时候还需要社会资源。

记得有一次春节,想买从杭州到北京的车票,这是热门线路,托了关系找人。托的人并没有直接给票,而是给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一串数字,还有一个地址。寻着地址找过去,发现是离火车站几百米外一个天桥下的小售票亭。不知道这是不是铁路的售票点,窗口前挤满了人,一条似是而非十来米长的队伍。我站到队伍的最后,想着这不长的队伍应该花不了特别长的时间。但事情显然和我想的不一样,排在窗口前的那个人一直在和售票员说着什么,售票员低着头,偶尔抬头看他一眼。十分钟过去了,他们的沟通还在继续,一点也没有要结束的意思。窗口边挤满了人,不知道是算排队还是看热闹的。

半个小时过去了,队伍只前进了二三米。忽然间售票员把小窗一把拉上,把人群隔在了亭子外。这是干什么?人群骚动起来。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经验告诉我,这个时候最好少动。我看看后面,又排了不少人。过了二十分钟左右,看着一个拎着一个铁箱子的人从售票亭的后门走出来。又根据我的经验,这个人手上拎着箱子里装着的应该是现金,或者说是票款。售票暂停可能是因为要上交现金。看吧,在中国买火车票就是一个智力与经验的游戏。我的推断是正确的,窗口又被拉开了,那个戴金边眼镜的中年售票阿姨又面无表情地出现了。

实际上写在纸条上的那串数字是一个内部订单的编号,轮到我的时候很快就办完手续拿到票,让人惊喜的是,这是二张软卧车厢的票。更神奇的是,后来我发现,那节软卧车箱只有我们两个人。

作为一名外国友人,著名作家,索鲁当然不用亲自去中国售票处体验购票的艰辛。他看起来很享受坐火车的感觉,不仅在火车上看书写作,而且睡觉也不受影响。坐过火车的人都知道,在火车上睡觉,有时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估计索鲁有购票上的特权,因为他坐的总是难买的卧铺,而且还是最难买的下铺。索鲁把卧铺车厢叫隔间,隔间没有门,过道上人来人往。到了晚上,呼噜声与车轮与铁轨的磨擦声混合在一起,想睡得好不是那么简单。记得有一次坐火车睡下铺,半夜里隐隐听到列车员的问话,您为什么还坐在这里不睡觉?一个妇人的声音说,我爬不上去,也睡不着。声音与窗外掠过的灯光交织在一起,有种似梦似真的感觉。后来早上起来,发现坐在过道小凳子上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心里就有些内疚,她就这样坐了一晚上,也许我应该把下铺换给她。

卧铺车厢不算糟,硬座才是真考验。还是那次春节旅行,带着坐一整节软卧车厢的奇幻满足感,踏上了从北京去内蒙的绿皮普通快车。生活一下子回到了现实,这次是硬座,要坐三十多小时。车厢里挤满了人,连地上都坐着人。车开了没多久,后排座位的两个年轻人就打了起来。他们打架没有什么前奏,不象南方人,吵得不可开交再动手。围观的人不多,可能大家都被旅行折腾累了。矮个的被打出了鼻血,乘警把他俩都带走了。后来半夜上厕所,我看到他们两个肩靠肩斜在位子上睡着了,象是两个亲密的朋友。

距离索鲁在中国旅行,已经过去了四十年。如果索鲁现在来中国,他会吃惊地发现中国的火车己经完全不一样了。现在从杭州到北京,只要5个多小时。用手机不到一分钟就能买好票。车上不仅有开水、各种小吃,还有咖啡和水果。如果不怕花钱,你甚至可以吃到哈根达斯冰淇淋。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九):爱吐痰的中国人

保罗·索鲁的这本《在中国大地上》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好的游记作品,虽然其中没有配一张风景或人物照片。索鲁的语言极其生动有趣,其中也不乏辛辣犀利的毒舌之言,再加上非常默契顺畅的翻译,即使没有图片也同样让人身临其境。索鲁用别人拍照的时间通过与当地人及旅客的聊天及自己的细致观察深层次地了解着身处1986年的正在改革开放之路上迈进的中国大地。

索鲁是资深的旅行者,他生于1941年,22岁的时候就以志愿者身份前往了非洲。他喜欢以火车作为交通工具,先后乘火车旅行于美洲、英国、印度、中国、地中海国家等。在他82岁高龄已身患痛风的时候还再次造访非洲。本书记录的是索鲁1986年搭乘火车在中国一年的旅行见闻。他从伦敦出发,穿过柏林、波兰、苏联、蒙古,在料峭的春天进入中国大地,先后游览了内蒙古、大同、北京、上海、广州、呼和浩特、兰州、吐鲁番、乌鲁木齐、西安、成都、昆明、桂林、长沙、哈尔滨、朗乡、大连、烟台、青岛、厦门、西宁、拉萨等二十多个城市。但是这并不是一本单纯的观光记录,索鲁希望更深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他最喜欢向中国人问的问题是对于文化大革命的看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作为一个中国人,心情是很矛盾的。因为当时的中国比起索鲁的国家美国来说肯定是非常落后的,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国民素质。所以当索鲁用辛辣的语言来描述中国人爱吐痰、爱打孩子、爱拥挤、爱吃野生动物等等等等这些劣行的时候,我心里头想说:所以你是来中国看笑话的吗。但是这样的被戳伤自尊的义愤填膺消退一点之后,我又笑了,释然了。别说80年代的中国人了,现在的中国人不是也爱吐痰、爱打孩子、爱拥挤、爱吃野生动物吗?!何况别人是亲眼看见了的,为何不能写出来?所以这是事实,虽然很沉重。

看看索鲁是怎样描述中国人的吐痰。我觉得真是太到位了,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一大奇观。在烟台:“他们仅靠双颊发力就能吸上来一口痰:呵——咳!然后他们会咧嘴露出牙齿,再俯身低下头去……痰不是‘啪’地一声就利索地进了痰盂,而是成滴地慢慢流下,并且经常落在那个恶心容器的外壁,再一股股地接着往下流”;在西安:“每个人都会像这样清嗓子、吐痰,他们的痰有时会成滴快速落下,有时则会拉成细条缓缓下流,就像顺着痰盂边缘而下的烛蜡”;在朗乡:“车内又脏又冷,连人们吐在地上的痰都冻成了一坨坨奇怪的黄绿色的冰”……

刺耳吗?辣眼睛吗?咱以后能不随地吐痰了吗?不大能吧……

索鲁的这本书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中国人好好照照自己。虽然说距离现在已经三十年了,那时候的一个婴儿长到现在也已经到了而立之年,那么中国人整体上的素质是否有了这么大的改善?难说。当然《在中国大地上》这本书并不是仅仅针对中国人的素质而写,它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大到政治、经济,小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惯,看点非常多。此外可能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在索鲁的这本书里找到80年代的故乡,以及自己曾经踏足过的那些城市,对比一下很有意思。索鲁对于我的家乡青岛还是蛮口下留情的,他在简陋的海滨步行道上找到了清净所在。

索鲁说在中国有人说起“铁路”这两个字,他总是要转头,以为有人叫他的名字——“Theroux”。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十):在 80 年代中国大地上,他看到一切变化的起点

  

01

在旅行文学里的“寻根”

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 1986 年。这一年,几乎就是“火车旅行文学”代名词的保罗·索鲁第二次来到中国。用一年的时间,坐二十多趟火车,他走遍了中国的东南西北。

六年前,他曾经坐船延长江而下,这趟旅行被他写在了《船行中国》里。这本书并未在国内出版过,但同样的旅行方式今天正在流行。《在中国大地上》也是刚刚出版,但绿皮火车早已成了文艺旅行的代名词了。对于旅行爱好者和偏爱“纸上”旅行的读者而言,阅读这本《在中国大地上》想必有一种“溯源”的感受。

02

消失在今天的旅行体验

在高铁普及的时代,绿皮火车的体验太糟了。我们用比高铁更最快的速度忘记了慢速时代的感受,晃晃荡荡的慢车成了煎熬。感受的改变带来的是所见事物的改变,曾经的“旅途之中”被变成了封闭空间里的几个小时,旅行也顺理成章变成了点对点。

《在中国大地上》是对旅程的还原,和八十年代中国人在车厢里朝夕相处,被保罗·索鲁视作成人的睡衣 party。慢车上的聊天、休闲、糟糕的服务、可怕的厕所、每每经过的地图上语焉不详的小地方……这些都被他记录了下来。也只有在这样的慢车上,才能注意到大地事物的具体变迁,放大自己的感受力。

保罗·索鲁,小说家,旅行文学作家。1941 出生于美国,大学毕业后,投身旅行工作。旅行文学作品包括《到英国的理由:滨海王国之旅》《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从北美到南美的火车之旅》《伟大的火车市集》《暗星萨伐旅》《旅行上瘾者》等多部。

03

微观城市与人

八十年代的中国各地是什么样子?当然在照片、历史书和影像里我们都无数次地见过,但这些媒介都充斥着距离感,总是试图给你一个完美的、自圆其说的叙述。保罗·索鲁对中国城市的描写则更像是一系列个人 Up 主的 Vlog,有私人情感,有偏颇的看法,有热爱,也有并不总是那么“正确”的态度。

回到三十五年前,高楼组成的巨人们正在在北京二环内外集体起立;全套美式行头上百人的英语角正在成为上海最早的亚文化;成都公园里的情侣热烈拥吻挑衅“老一代”鄙夷的眼神。在这些远景之下的是人物。全书写下了 1986 年一百多个不同的普通中国人——知识分子、工人、大学生、干部,他们谈新搬的电梯房没水、洗衣机哪个牌子好,也谈对那个刚刚结束时代的个人看法,在这背后是时代变革所重塑的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那是更鲜活的“北京银矿”。

04

生活的彼此与此刻

今昔对比,山乡巨变,这当然是读这本书最直接的感受。但从中体会到我们的生活史在三十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延续,却可能是阅读中最震惊的地方。我们读过太多知识分子(他们是那时的主要发声者)讲述的八十年代——读书热、文化热、思潮奔涌……似乎八十年代是一个截断两头被小心收纳的精神原乡。

但《在中国大地上》清晰显示出,在个人生活追求上,我们那时开启的现代化、时髦化、西化的追求从未中断,延续至今。对潮流的趋附、对学习的焦虑、对物质不断增加的要求,正是从那时开始,在我们生活细枝末节上的一切才逐渐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