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中国大地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10 02: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中国大地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在中国大地上》是一本由[美] 保罗·索鲁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一):在中国大地上

  《在中国大地上》很独特,写的生机勃勃。虽然记录的是三十多年前的中国,但被唤起记忆的同时,又觉得在这片大地上很多东西一直都没变过。 当年保罗索鲁用了一年时间搭乘火车,穿越落寞的华沙,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寒冷的贝加尔湖,孤单的蒙古,最终进入中国腹地,见证时代的变迁。他在中国东南西北转了一圈,以近距离旁观者的眼光观察我们,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文字幽默生动,三言两语就直抵咽喉。陈媛媛的译笔流畅清新,活灵活现,非常耐看。 保罗索鲁看似冷酷尖酸,实则客观准确,目光敏锐,像一台不会修片的照相机,生生地拍下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变化的中国。他对在中国看到的各种社会现象直言不讳。我觉得毒舌是他刻意为之的格调,他喜欢吐槽,内心并无恶意。 凡事见仁见智,倘若敞开心扉,此书不啻一趟好玩的发人深省的时空之旅。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二):感想

  

《在中国大地上》对绿皮火车怀有情结的我一路跟着保罗·索鲁的步伐停不下来地阅读。他是一个令人讨厌的那类旅行者,很难被西方人想象出来的景点和异域风情兴奋,更不是好骗的“老外”,而是像个冷酷的吸尘器一样,搜罗一路上遇见的人和事,敏锐、批判地洞察,批评了大城市在进程中的粗暴和丢失身份——嘈杂、分贝大、拥挤、肮脏、粗糙、活力、狂乱、美丽、恐怖。对乡野情有独钟,但作为中国读者我并不会被冒犯到,而是通过他的观察更加懂得了自己生活的土地及其背后的逻辑。

他用一种毒舌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他者的目光,整个旅途过程轻松有趣又不乏深刻洞见。对于有些人有些事,我们应当敞开心扉,更加包容才是。

他在中国的第二次旅行在1986年,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记忆的80年代,即便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也不能如此纪录片式地了解真相,抓住途旅中的瞬间,只有眼前的所见所感是最珍贵的。读完这本书我更想念绿皮火车了,便捷让我们的观察力衰退,不能很好地认识世界。

201803090210-15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三):我推荐《在中国大地上》是基于以下理由

  

装帧漂亮。很久了,极少有一本书让我从拆开书封后就有立马想读且读下去的欲望。但这本不错,外表很像一本随时可带走的独立杂志,又因其呼应旅行主题的绿色,想起绿皮火车及其所带来的被无数次书写过的白衣飘飘的年代。那不仅关乎于80年代与年轻人和诗意联系在一起的模糊记忆,甚至更早,再早。书摸在手上的质感也好,虽然厚了些,但我愿意在旅行时带上它或在旅行前读它。

主题吸引。作为一个90年代出生的人,你很难不对80年代的事情所吸引,可是它在记忆上又仿佛是一片空白。比起那个阶段的诗歌和文学,一开始进入的话,《在中国大地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填补这种空白。保罗·索鲁几乎去了当时能去的中国“任何地方”,显然,他不能去每一个具体的地方,可在火车上,他基本上经过了那些地方,而他又把那些东西以一种显微镜式的方式记下:包括标语、对话、纪念品、菜谱上最喜爱的食物等等,他在以纪录片的工作方法来旅游,既是直接电影又是真实电影的方法,既介入又远离。他有两个人同时在路上。

内容有趣。保罗·索鲁的火车旅行是目前很流行的“+”式旅行——“文学+旅行”:他喜欢在火车上读书、写日记,而书则是完全和旅行无关的小说,例如读金瓶梅来了解中国人的隐秘之事。而且由于他之前在他国的游历经验和渊博的知识,他在进入任何一个地方时可能会突然想起古希腊的某个神话故事与典故,但又常常适可而止,并不拖沓,让旅行文学既不变得像历史文献那样无趣,又不像旅行攻略一般目的性太强。

角度清奇。保罗·索鲁非常在乎和当地的人交流,不管是上海的英语角往事,还是在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和右派等等,他似乎对政治和时代浪潮中的普通人尤其感兴趣。当然,毋庸置疑,许多人都对巨变中的中国感兴趣,但保罗·索鲁对中国的脏乱差尤为着迷,不管是对吐痰这个动作的痴迷,还是对改革开放的变化以及“中国特色”的好奇等等,他都仿佛是一个拿着放大镜前进的旅行者,不慌忙前进,也不着急停下,经常询问他人,偶尔沉默。

把自己放进去。许多旅行文学要么过多沉浸在个人体验,要么完全把自己抛出去,但这一本做得恰到好处——作者加入得恰到好处。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开往西藏的列车》,故事发展尤为精彩。那时青藏铁路还没有通车,他只能坐火车到格尔木,再坐之前约定好的付先生的车去拉萨,可没想到人到中途变成人在“囧”途——差点死掉又活转来。他在这一段故事中(其他线路更是如此)“吐槽”功力确实会让许多人望尘莫及。他有那种刻薄的幽默力,不过又不是那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幽默,而是会把自己放进去的幽默——例如即使他吐槽那个人车技很差,最后实在不行自己也会上。

至于说到最后的删减部分,我看后记说这本书译了好几年,其中不便无需多言。但这或许丝毫不影响本书的观感,“阉割”版本也自成一体,那些被删去的部分以缺席的身份在场,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把“剪刀”的存在。所以,我读得很愉快——我觉得即使读到那些删去的部分并不一定会增加我多少更多的愉悦感。

  《在中国大地上》读后感(四):《在中国大地上》译后记

  

热爱旅行文学的读者,大概没有人不知道保罗·索鲁,而熟知保罗·索鲁的人,应该都知道本书。1983年,作者出版了《船行中国》(Sailing through China)一书,记述自己乘船沿长江游中国的经历,在那本薄薄的小册子中,他形象地描绘了中国社会在历经浩劫之后求新求变的氛围,引发了许多思考。1986年,他背起行囊乘火车从欧洲出发,取道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蒙古纵贯铁路来到北京,再次开启了中国之旅。这一次,他沿着铁路走过二十余个大小城市,目睹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巨变,对中国社会有了更为深入的观察。本书正是根据此次经历完成的作品,该书于1988年出版,次年便获得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全书视角独特、语言辛辣,许多观点至今仍发人深省。

保罗·索鲁从来不是温文尔雅的样子,他是出了名的毒舌作家,不但善于讽刺,还会时不时地说几个笑话。他在旅途中隐瞒身份,看不惯旁人,却又要缠着他们问各种各样的奇怪问题。正如梁文道先生所说的那样,“他笔下太过出言不逊,他对什么地方的人都非常不客气,他总是冷眼旁观,挑人家的毛病”。不过,保罗·索鲁实在是一个高明的写手,很多时候只要寥寥数笔,便能生动地告诉你他在经历什么样的人和事。他熟谙中国的历史风物,几乎每到一处,相关掌故和文学作品都能信手拈来,比如到了内蒙古,他脑中闪过柯勒律治的诗歌;途径杭州,他要讲一讲马可·波罗;而到了戈壁滩,他又拿出女传教士盖群英的游记。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却对众人趋之若鹜的景点毫无兴趣,他喜欢写人,喜欢观察他们的外表和神态,喜欢同他们交谈,窥探他们的思想。也正是这一次次看似随意的交谈,让他对中国社会和人民有了鞭辟入里的见解。

本书原作成书于1980年代,书中所述为三十年前之事,如今读来难免有时空交错之感,加上作者语言风格鲜明,学识渊博,文中诸多旁征博引,因此在翻译之时颇为不易。为了最大程度地再现原作,译者只好化身演员,先跟随原文“穿越”回去,在深度体验了一把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后,再回到现实空间,扮成作者本人,将此段经历呈现出来。原文中与史实相关之处,也已一一查询考证,以求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当时的社会历史风貌。

此外,为帮助读者理解,本书还选择性地添加了部分注释,书中凡未注明“作者注”字样的,均为译者所添;但又为避免“百科全书”式的注解影响读者的阅读趣味,相关解释一律从简;又全书以当今读者为对象,因此所有注释均从当今视角出发,其中所涉年月或内容若超出作者写作年代,望读者勿怪。

翻译此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总想尽善尽美,交稿日期便一拖再拖,从动笔到完稿,前后历经了好几年时间。每每想到此,我的内心都感到十分愧疚,好在后浪出版公司各位编辑予以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让我倍感温暖。如今本书得以付梓,离不开张茜女士、黄杏莹女士、赵波先生和欧阳潇女士等人的辛勤努力,在此谨表谢忱。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翻译永远是遗憾工程,受译者学识及视野所限,本书难免存在不足或偏颇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陈媛媛

2019年7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中国大地上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