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是一本由[法] 埃娃·邦萨尔 著 / [法] 朱莉·吉扬 绘著作,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读后感(一):《风筝》:打破对风筝固有认知,不同角度解读风筝带给世界的改变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放风筝的美丽画卷。 而且我们也体验过放风筝带来的乐趣。 好像我们很熟悉风筝,但是细究起来,我们对风筝的了解又很少。可以说熟悉的陌生“朋友”。 由作者法国埃娃·邦萨尔编写、朱莉·吉扬绘图的《风筝》,让我们对风筝有了全方位认识。 《风筝》从风筝的起源、原理和发展、到由风筝引发的发明,以及风筝文化和放风筝法等多个角度介绍了风筝。 《风筝》曾荣获2019年法国《历史》杂志“青少年图书奖”。 作者埃娃·邦萨尔用精练的文字,配以朱莉·吉扬形象亮丽的绘图,让读者在愉悦中了解了风筝的前世今生。《风筝》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聚焦风筝的发明、制作,以及各国风筝的风采; 第二部分聚焦由风筝引发的科技发明和风筝在生活中应用; 第三部分聚集世界各国的风筝文化。 《风筝》让读者了解到简单的风筝,是那么深厚博大。下面我分享自己对《风筝》中三个感兴趣的内容: 第一个:什么时候、是谁发明了风筝?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羞愧的。因为我作为风筝诞生国的人,竟然不知道关于风筝诞生的故事。 从《风筝》中,我了解到关于风筝的诞生,在我国有多个传说,归纳起来有三个: 1 大约2500年前,有一天,一位农夫在田间劳作,忽然狂风大作,农夫带的帽子,随风起飞。帽子好像小鸟,飞呀飞,最后落在了不远处。 农夫又惊讶又好奇,捉摸如何才能让帽子再飞起来呢?他将一根绳子栓在帽子上,拉着绳子跑,帽子又一次飞起来。 世界第一个风筝就此诞生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风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 春秋末期的墨子,用木头研制三年,制作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风筝。”在《韩非子·外储说左》有这样的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 3 公元前190年,韩信久攻不下一座城时突发奇想:不如挖个地道,直抵城内。那要挖多长的地道呢?他制作一个风筝,飞到城墙,测量出了距离。 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发现风筝是用于军事的。后来风筝在军事一直发挥作用:比如侦察敌情、扔掷火药武器等。 第二个:走向五湖四海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 龙、鲤鱼、蝙蝠、仙鹤、凤凰等是我国传统风筝。随着各国人民经济交流,风筝走出国门,飞向五湖四海,落地生根,演化出具有浓浓地域特色的风筝。 1日本 风筝飞到日本,不仅形状和大小发展到300多种,有高约15米、重约800千克的巨型风筝,也有迷你型风筝;而且风筝的连名字也变了。 日本人称风筝为“章鱼”。日本的网红风筝名叫“奴风筝”。这种风筝的图形是一个滑稽可爱的奴仆。 另外,日本还流行昆虫风筝。这类风筝装有一个哨子,能发出蝉或蜜蜂的叫声。 2危地马拉 风筝到了危地马拉,被人们制作成了形似太阳的巨大圆形,绘上传统布艺图案。在纪念去世者节日里,危地马拉人放飞巨大的五彩风筝,让它与亡灵沟通。 3印度和阿富汗 风筝飞到印度,名字变成“帕坦”。在1月14 日,印度人庆祝冬天结束,举行放风筝比赛。这种风筝是菱形的,风筝线上涂着玻璃粉。 我想起曾经看过的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小说中,他小时候在阿富汗的风筝节上比赛用的风筝,风筝线上就涂抹着玻璃粉。 这种风筝比赛,真是一种痛并快乐的游戏。 亲爱的读者,你还知道哪些国家在风筝线上涂抹玻璃粉,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4泰国 风筝飞到泰国,演绎出雌雄风筝。雌风筝是娇小、菱形、白色,像一个温婉柔弱的女子;雄风筝是高约两米五、星形、装着钩子,像一个充满荷尔蒙的男子。 比赛时,雌雄风筝有两队人控制,放着优美的音乐。你看,雄风筝钩住了雌风筝,要抱得美人归了,不料雌风筝用长长的尾巴,将雄风筝摔落到地上……场面欢快,令人心旷神怡。 5美国 100多年前,一位美国人根据马来西亚传统风筝,设计出一款菱形风筝。它简单易操作,迅速传到西方各国。 第三个:风筝应用在哪些方面、以及受风筝启发的发明有哪些? 1风筝的应用: 人们把风筝应用到军事、生活、科技等方面。在此,我仅分享风筝在生活中两个有趣的应用: (1)捕鱼 上千年前,印度尼西亚、所罗门群岛等国的人们,在捕鱼时,把鱼线固定在风筝上。鱼线随风筝飘向远处,带着鱼饵飘离渔船。 海里的鱼儿以为“空中掉了馅饼”,欢心地咬住鱼饵。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鱼儿落入了人们的囊中。 (2)建筑 一百七十年前,人们在尼亚加拉大瀑布修建吊桥时,用新型风筝把一个钢缆送到了对面,修建成了吊桥。 2受风筝启发的发明: 风筝乘风飞翔,现实了人类飞天的梦想,同时深深启发了人们。人们发明了飞机、风筝冲浪、风筝滑雪、无线电、航拍仪、避雷针、箱式飞行器、翼伞等。 (1) 飞机 莱特兄弟设计了箱式风筝——有两个翅膀和一个小尾巴(如图),然后不断试飞改进,设计出了用内燃机作动力的滑翔机。1903年短途试飞成功。 (2)翼伞 翼伞在20世纪60年代被发明出来。翼伞没有骨架,是由布和几根线组织。翼伞现实了人类自由飞翔的梦想,但用翼伞飞翔,危险性极大,所以是一项极限运动。我国翼伞爱好者极少,仅有几人能操控翼伞。 《风筝》带着我们跳出对风筝的原有认知,让我们全面了解风筝:风筝既是一种娱乐工具,也是军事武器、生活工具等。 风筝不仅带给人类欢乐,还启发人类,让人类改变了世界、丰富了生活。 ( 原创作者:青绿读书,喜欢阅读,用文字记录读书心得。)
《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读后感(二):打破对风筝固有认知,不同角度解读风筝带给世界的改变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放风筝的美丽画卷。 而且我们也体验过放风筝带来的乐趣。 好像我们很熟悉风筝,但是细究起来,我们对风筝的了解又很少。可以说熟悉的陌生“朋友”。 由作者法国埃娃·邦萨尔编写、朱莉·吉扬绘图的《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从风筝的起源、原理和发展、到由风筝引发的发明,以及风筝文化和放风筝法等多个角度介绍了风筝。 该书曾荣获2019年法国《历史》杂志“青少年图书奖”。 作者埃娃·邦萨尔用精练的文字,配以朱莉·吉扬形象亮丽的绘图,让读者在愉悦中了解了风筝的前世今生。
书中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聚焦风筝的发明、制作,以及各国风筝的风采; 第二部分聚焦由风筝引发的科技发明和风筝在生活中应用; 第三部分聚集世界各国的风筝文化。 《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让读者了解到简单的风筝,是那么深厚博大。下面我分享自己对书中三个感兴趣的内容: 第一个:什么时候、是谁发明了风筝?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羞愧的。因为我作为风筝诞生国的人,竟然不知道关于风筝诞生的故事。 从《风筝》中,我了解到关于风筝的诞生,在我国有多个传说,归纳起来有三个: 1 大约2500年前,有一天,一位农夫在田间劳作,忽然狂风大作,农夫带的帽子,随风起飞。帽子好像小鸟,飞呀飞,最后落在了不远处。 农夫又惊讶又好奇,捉摸如何才能让帽子再飞起来呢?他将一根绳子栓在帽子上,拉着绳子跑,帽子又一次飞起来。 世界第一个风筝就此诞生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风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 春秋末期的墨子,用木头研制三年,制作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风筝。”在《韩非子·外储说左》有这样的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 3 公元前190年,韩信久攻不下一座城时突发奇想:不如挖个地道,直抵城内。那要挖多长的地道呢?他制作一个风筝,飞到城墙,测量出了距离。 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发现风筝是用于军事的。后来风筝在军事一直发挥作用:比如侦察敌情、扔掷火药武器等。 第二个:走向五湖四海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 龙、鲤鱼、蝙蝠、仙鹤、凤凰等是我国传统风筝。随着各国人民经济交流,风筝走出国门,飞向五湖四海,落地生根,演化出具有浓浓地域特色的风筝。 1日本 风筝飞到日本,不仅形状和大小发展到300多种,有高约15米、重约800千克的巨型风筝,也有迷你型风筝;而且风筝的连名字也变了。 日本人称风筝为“章鱼”。日本的网红风筝名叫“奴风筝”。这种风筝的图形是一个滑稽可爱的奴仆。 另外,日本还流行昆虫风筝。这类风筝装有一个哨子,能发出蝉或蜜蜂的叫声。 2危地马拉 风筝到了危地马拉,被人们制作成了形似太阳的巨大圆形,绘上传统布艺图案。在纪念去世者节日里,危地马拉人放飞巨大的五彩风筝,让它与亡灵沟通。 3印度和阿富汗 风筝飞到印度,名字变成“帕坦”。在1月14 日,印度人庆祝冬天结束,举行放风筝比赛。这种风筝是菱形的,风筝线上涂着玻璃粉。 我想起曾经看过的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小说中,他小时候在阿富汗的风筝节上比赛用的风筝,风筝线上就涂抹着玻璃粉。 这种风筝比赛,真是一种痛并快乐的游戏。 亲爱的读者,你还知道哪些国家在风筝线上涂抹玻璃粉,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4泰国 风筝飞到泰国,演绎出雌雄风筝。雌风筝是娇小、菱形、白色,像一个温婉柔弱的女子;雄风筝是高约两米五、星形、装着钩子,像一个充满荷尔蒙的男子。 比赛时,雌雄风筝有两队人控制,放着优美的音乐。你看,雄风筝钩住了雌风筝,要抱得美人归了,不料雌风筝用长长的尾巴,将雄风筝摔落到地上……场面欢快,令人心旷神怡。 5美国 100多年前,一位美国人根据马来西亚传统风筝,设计出一款菱形风筝。它简单易操作,迅速传到西方各国。 第三个:风筝应用在哪些方面、以及受风筝启发的发明有哪些? 1风筝的应用: 人们把风筝应用到军事、生活、科技等方面。在此,我仅分享风筝在生活中两个有趣的应用: (1)捕鱼 上千年前,印度尼西亚、所罗门群岛等国的人们,在捕鱼时,把鱼线固定在风筝上。鱼线随风筝飘向远处,带着鱼饵飘离渔船。 海里的鱼儿以为“空中掉了馅饼”,欢心地咬住鱼饵。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鱼儿落入了人们的囊中。 (2)建筑 一百七十年前,人们在尼亚加拉大瀑布修建吊桥时,用新型风筝把一个钢缆送到了对面,修建成了吊桥。 2受风筝启发的发明: 风筝乘风飞翔,现实了人类飞天的梦想,同时深深启发了人们。人们发明了飞机、风筝冲浪、风筝滑雪、无线电、航拍仪、避雷针、箱式飞行器、翼伞等。 (1) 飞机 莱特兄弟设计了箱式风筝——有两个翅膀和一个小尾巴(如图),然后不断试飞改进,设计出了用内燃机作动力的滑翔机。1903年短途试飞成功。 (2)翼伞 翼伞在20世纪60年代被发明出来。翼伞没有骨架,是由布和几根线组织。翼伞现实了人类自由飞翔的梦想,但用翼伞飞翔,危险性极大,所以是一项极限运动。我国翼伞爱好者极少,仅有几人能操控翼伞。 《风筝》带着我们跳出对风筝的原有认知,让我们全面了解风筝:风筝既是一种娱乐工具,也是军事武器、生活工具等。 风筝不仅带给人类欢乐,还启发人类,让人类改变了世界、丰富了生活。 ( 原创作者:青绿读书,喜欢阅读,用文字记录读书心得。)
《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读后感(三):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最好的风筝是塑料袋
每年春秋季的时候,我都会看到很多孩子在公园、广场放风筝。
我放过的第一个风筝,是一个塑料袋。用一根白线系在拎手上,高高放飞。塑料袋风筝飞得那么高,那么容易,即便不能调整方向,也没有什么花样,但是放风筝不就是图个乐呵嘛,我从没觉得什么。
直到我看到《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这本书,我才知道,我一直小看风筝了。原来风筝不仅仅是图个乐呵,风筝所能带来的趣味和功能,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这本书内容简单,不仅介绍了风筝的样式、种类、文化,还从历史、地理、科学、社会等方面对风筝进行介绍。手绘插图精美绝伦,孩子在学习风筝知识之余,还能提高艺术审美力。更是在2019年获得了法国《历史》杂志“青少年图书奖”。
说到获奖,就不能不说说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埃娃·邦萨尔,是法国儿童记者和作家,主要从事诗歌和游记创作,她将艺术、历史和科学等方面融入到她的每部作品中。朱莉·吉扬,是法国插画家和平面设计师,目前在巴黎工作和生活,她喜欢使用不同的媒介、印刷技术和色彩进行创作。
在这里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说,大约在2500年前,风筝起源于中国。然后随着丝绸之路,风筝登上了商人的车队和远洋的船只。欧洲旅行家马可波罗回意大利时,也随身携带着风筝。
风筝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名字,在日本叫“章鱼”,在英国叫“鸢”,在法国叫“飞鹿”,在西班牙叫“彗星”,在意大利叫“北风”,在希腊叫“纸鹰”……
但风筝最初的样子大同小异,在《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中,作者还特意介绍了用竹篾、纸张和一卷线如何自制风筝,动手能力强的家长,可以在亲子时间和孩子一起尝试亲自制作。本书环衬还绘制了几十种风筝骨架,为制作风筝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了解一件物品是如何发明、制造出来的,也就了解了背后的发明思路和思考过程。如果能够用同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思考,也就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而这是现在每一个孩子都非常需要的。
在上一部分,我们提到风筝起源于中国,然后飞向了五湖四海,演绎出了多彩的异域文化。它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造型和文化内涵,比如泰国的风筝有性别,危地马拉的风筝用来纪念逝去的亲人,韩国的风筝是驱邪纳吉之物。
在《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中,除了中国,还介绍了韩国、日本、法国、泰国、柬埔寨、印尼、印度、危地马拉等国的风筝,让孩子们知道,原来风筝不只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这既能提升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又能培养国际视野和文化品位。
在这本书中展现的风筝多达四十多种,有的是传统风筝(如中国的燕子风筝和龙形风筝、日本的奴风筝和鲤鱼旗、印度和韩国的特技风筝、危地马拉的巨型风筝等),有的是创新风筝(如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箱式风筝、软体风筝)。
风筝不仅是人们寄予希望与美好愿望的吉祥物,更成为了艺术家们发挥艺术想象的载体。各国的风筝爱好者和艺术家们将充沛的创作灵感运用到风筝上,使风筝的造型和色彩更具创意和趣味性。
这些各式各样的风筝极具观赏价值,同时激发着孩子的设计灵感,潜移默化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我一直以为风筝除了是娱乐用品之外,富兰克林还曾用它捕捉过电,再无其他。但是它的能耐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它曾是一项军事秘密武器,可以发出警报、传递机密,让侦查员升到空中;受它的启发,避雷针、气象卫星、航拍仪、飞机、无线电传输等不断问世;它曾充当建筑机械,架起一座桥梁;也曾为风筝冲浪和翼伞飞行等运动提供灵感……一只小小的风筝,却做了许多改变世界的事情。
风筝的制作和飞行,涉及很多的数学和物理原理,《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和清晰的图示,把运用到的相关知识解释得非常易懂。作为孩子们喜欢和熟悉的事物,从风筝入手进行科学知识普及,能更有效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力、创造力和设计力。
我曾看过一句话,创造力就是把不同的物品结合在一起。铅笔只能用来写字画画吗?还有人在铅芯上雕刻,这就是创造力。从常见的物品中,发现新的用法,这就是很重要的创造力。
而仅仅有创造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才会让孩子更有动力和高效。
《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初看只是一本科普读物,再看是一本艺术和文化读物,其实更是一本会激发孩子兴趣的读物。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对生活中的每一样事物都用书中的方法去观察和思考,将事物和知识相结合,定能事半功倍地提高提高各方面能力。
《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读后感(四):风筝还有性别?那些关于风筝鲜为人知的秘密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鲁迅《风筝》
风筝是纯正的中国制造。可关于风筝起源何时?是谁发明的?到目前还无法得到确切的科学考证,学者们一般认为风筝最早是在春秋战国的鲁班和墨家开始使用的。
那风筝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根据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后来“风筝”这一名字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关于风筝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汉代名将韩信对其的鬼才运用了。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城内,出其不意地攻下城池。而在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著名的“四面楚歌”的故事。
唐代高骈《风筝》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官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清代高鼎有诗《村居》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还有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一诗中写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家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生动灵活的画有古人放风筝的生活场景。
风筝本就是一个跨越千年的,充满历史色彩的天空精灵。 在最近收到的绘本《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以下简称《风筝》)一书中,我又看到了风筝的更多面。
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风筝,其实它的作用,不光是用来了娱乐的。上文就提到韩信将军在军事上对风筝的完美运用,其实小小的风筝,它的能耐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它都被用来作为过军事秘密武器。《风筝》中就写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就作为“空中间谍”,把侦察员送上天,来侦察敌军的行动和武器等信息;
科学家们用风筝作为实验工具来进行发明创造,因为有了它,避雷针、气象卫星、航拍仪、飞机、无线电传输才得以问世和实现;
建筑家们用风筝充当建筑机械,在尼亚加拉大瀑布上架起了一座桥梁; 它还曾为风筝冲浪和翼伞飞行等极限运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这一只小小的风筝,却做了许多改变世界的事情,它把我们带到离天空更近的地方。
风筝是人类发明的最古老的飞行器,它起源于中国,又经由丝绸之路飞向了五湖四海,在世界各地演绎出了多彩的异域文化。 在不同的国家,风筝有着不同的名字:在法国,它叫飞鹿;在日本,它叫章鱼;在英国,它叫鸢;在西班牙,它叫“彗星”;在意大利,它叫“北风”……
而不同国家的风筝也有着不同的造型和文化内涵:中国的燕子风筝和龙形风筝、日本的奴风筝和六边形风筝、印度和韩国的特技风筝、危地马拉的巨型风筝;泰国的风筝有性别之分,危地马拉的风筝用于纪念亡灵,韩国的风筝是驱邪纳吉之物……
《风筝》一书中,作者用这样多元文化下的风筝,让孩子们了解到,风筝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提升了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又能带孩子认知多元化,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
2019年,《风筝》荣获法国《历史》杂志“青少年图书奖”,得到了专业认可。 《风筝》一书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那艺术感浓郁的法式复古风插画了,细节中尽显各国风筝之韵美。让孩子在学习风筝知识之余,还能沉积在浓浓的美感之中,提高艺术的审美力。
法国读者评价《风筝》说:这本书展示了风筝的无限可能性,内文浅显易懂,尤其是从历史、地理、科学、社会等方面对风筝进行一系列的介绍,非常具有独创性。在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一起动手进行风筝创作。
这本给孩子的关于风筝方方面面的书,真的是非常暖心了。 当孩子在公园的草地上开心的放飞风筝时,他放的不是风筝,是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传承。 一只小小的风筝,改变和丰富了整个世界。
《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读后感(五):风筝到底是怎么飞上天的?快带孩子走进五彩缤纷的风筝世界探秘吧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两句诗大人孩子都耳熟能详。风筝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实在是太过熟悉。每到春天,漫天飞舞的风筝,让整个天空变得五彩斑斓。
风筝跟童年紧密相连。不仅孩子们喜欢,大人也喜欢。但如果孩子问你:“风筝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又是谁发明的?风筝除了玩还有啥用处呢?”想来你未必能回答得出来。若要解开这些疑问,不妨陪孩子一起翻开浪花朵朵的这本《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一切便迎刃而解。
《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是法国人埃娃·邦萨尔和朱莉·吉扬合著的儿童绘本,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和精细逼真的图画,给孩子一一讲述了风筝的由来和制作过程,以及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关于风筝的寓意和习俗,最后还讲了风筝里面所蕴含的科学原理。风筝虽小,但用处可不小哦。
这一点,中国人该感到自豪。2500年前,风筝在中国诞生。有关风筝的诞生有好几个传说,关于墨子和韩信的说法流传比较广。
墨子大家应该不陌生,电影《墨攻》讲的就是他的故事。据说墨子除了是哲学家还是一位心灵手巧的人,他用木头做了一只会飞的鸟。但那时还没有纸,墨子只能用布糊在轻便的木质骨架上,于是风筝诞生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跟韩信有关,相传韩信遇到一个有高墙防御的城池,久攻不下。韩信灵机一动:何不挖一个地道,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城池呢?为了测量地道该挖多长,他放了一只风筝,一直飞到城墙的位置,后来大获成功。从此,风筝在军事中的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
还记得《射雕英雄传》里,郭靖作战遇到强敌,城池一直久攻不下,黄蓉给他出的主意就是用一只巨大的风筝,将郭靖带上天空,从而轻松破敌,立下大功。
这是本法国人写的童书,姑且不论他们的说法是否可信,但起码都说明风筝的起源在中国。从此后,风筝随着丝绸之路的传播,走向世界各地,飞向遥远天际。
谈起制作风筝,不得不提曹雪芹。他除了写出了传世巨著《红楼梦》,还是一位风筝制作高手。在乾隆年间,他的“曹氏风筝”位列京城四大名品风筝,颇受大家的喜爱。他也因此赚得银钱度日,养活一家老小。《红楼梦》中有一回就是讲放风筝的故事,各人的命运都隐藏在小小的风筝背后。
风筝的制作有什么讲究呢?下面以凤凰为例,一起来了解下吧。
首先用火烤竹篾条,使它易于弯曲。 再把竹篾条弯折成风筝的骨架。 在纸上绘制凤凰的图案,并细致地描画出每一根羽毛。 把纸裱糊在制作好的骨架上。 把各个部分组装在一起,“凤凰”就可以腾飞了。这5个步骤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想做好还是不容易的。小时候,我们没有钱买风筝,都是自己用报纸糊的,找点棉线扎扎就好了。真的非常羡慕那些家里大人手巧的同学,他们会带来燕子和蜈蚣风筝呢。
风筝流传到不同的国家后,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比如日本人喜欢仙鹤、鲤鱼和蝙蝠图案的风筝,而在危地马拉人们则会做一些大型的几何图案的风筝。柬埔寨人则会在风筝顶端装一个弓形发声器,期望赶走恶灵。
小小的风筝,承载着人们的所有梦想、祝福和祈愿。
风筝想要飞上天,得满足以下3点:
1、力的平衡:
重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概念,想要飞上天,物体就得轻飘飘。风筝能飞到空中,并保持一定的高度,是因为有3种力达到平衡:
把它吹向高空的风力 将它拉向地面的重力 绳子对它的牵引力,可抵消一部分风力。这就意味着风太小,或者风筝太重,都无法飞上天。
2、选好模型:
想要放飞成功,选好风筝是关键。风筝的外形需要严格对称,重量要轻。对于新手来说,尽量不要选太大的,不好掌握。小三角形的单线操控的风筝比较理想。
3、找好角度:
在重量、外形和风力都满足的情况下,风筝想要在空中保持平衡,一定要调整好风筝和风向之间的角度。调整提线和放飞线的角度,保持在45度,就比较容易起飞。
看完这些,是不是发现风筝里的学问不简单吧?其实人类借着风筝的灵感还发明了很多了不起的东西呢,比如避雷针、航拍仪,还有翼伞等等。
风筝的世界真的是多姿多彩呢。相信孩子们看了这样一本漂亮的绘本《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一定会更加热爱风筝呢。书中有超多手绘插图,色系搭配丰富,非常有利于孩子的视觉发育,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美感呢。看完这本书,不妨和孩子一起动手画一画、做一个可爱的小风筝吧!
《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读后感(六):小风筝大作为,国庆宅家带娃不好玩?不如试试风筝
这是宸妈2020年发布的第100篇原创内容。 全文共计1863字,大约需要2-4分钟时间阅读
我是个农村出生的孩子,我们的童年记忆里并没有现在孩子们这么优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我们小时候最多的图书资源就是街头那家小人书店,一毛钱可以看一本;没有那么多的课外补习班,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在田野里、院子里四处撒野。
春天和秋天的时候,我们喜欢放风筝。
放风筝
这两个季节的成都平原正好处于农闲时分,小伙伴们不用被大人们使唤着做农活,都有时间可以自由玩耍。
风筝是各式各样的,有手巧的男孩子自己找了竹条撕了作业本做的朴素的纸风筝;也有大人帮忙做了还画些图案的漂亮风筝;我是留守儿童,既没有大人帮忙,自己也不会做,就拿了零花钱去街上买组装的风筝,然后大家一起在空旷的田野里选个有风的日子放风筝。
有风的日子,风筝很容易就可以起飞,向左向右微调一点点,向上向下微微拽拽线头,风筝在空中的小状况就可以很好的稳定下来,一卷线放完,风筝基本上就可以稳稳的在空中飘上半天。
燕子风筝
我喜欢买燕子图案的组装风筝,每次都能飞得很高,飞得很稳。有一次我刚刚买了一个新风筝,在放到第二卷线的时候突然线断了,风筝被远远的刮跑了,于是我们决定去追风筝,看它最后到底会落在哪里。一群大大小小的小孩跟着天空中慢慢飘远的风筝一路好追,从各家的田地里踩过一律不理,最后被一条远远的河拦住了去路才算作罢。顺着风筝飘走的方向,第二天到了学校还特意去问了住在那个方向的同学,有没有捡到那被刮走的风筝,真的也是傻得可爱。
有一年去西安旅行,在钟鼓楼看到有卖一串的小风筝的,我记得是15块钱一串,想起小时候的玩风筝的记忆,于是给孩子们各买了一串放在行李里,一路向着西北走,到了青海湖边,那个下午我们惊喜的看着湖边的旷野里不时探头的土拨鼠,我想起了那串小风筝,于是翻出来给孩子们玩,照片记录下了那个美好的下午,土拨鼠、风筝——记忆里美好的青海湖畔。
青海湖放风筝
喜欢风筝的我,所以看到后浪出了新的绘本《风筝 将艺术带上天空》(后称《风筝》)自然是要第一时间入手的!后浪的水准一贯让人惊喜,这本2019年获法国《历史》杂志“青少年图书奖”的《风筝》自然不会让我失望。
《风筝》封面
《风筝》的文字作者埃娃·邦萨尔,是法国儿童记者和作家,主要从事诗歌和游记创作,她将艺术、历史和科学等方面融入到她的每部作品中,可读性非常强。
插画作者朱莉·吉扬,法国插画家和平面设计师,目前在巴黎工作和生活。她喜欢使用不同的媒介、印刷技术和色彩进行创作。对于她来说,绘制插画就像旅行,能够发现新的可能。
这是一本风筝相关知识的科普绘本
风筝是中国制造出来的,被马可波罗带到了世界各地,并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最终演化出了各种玩法和各种实用性。
风筝的历史,风筝的古今作用和意义,风筝对现代科技和生活的启发和推动作用,在这本《风筝》中都有涉及。
《风筝》目录
一本书,可以很全面的了解到风筝这个中国古代的发明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向世界,改变世界,颠覆我们对风筝的传统认知,对风筝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这是一本通过风筝可以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绘本
在世界各地,风筝有着不同的名字(在法国,它叫飞鹿,在日本,它叫章鱼……)以及不同的造型和文化内涵(泰国的风筝也有性别,危地马拉的风筝用于纪念亡灵,韩国的风筝是驱邪纳吉之物……)。
通过书中列举的中国、韩国、日本、法国、泰国、柬埔寨、印尼、印度、危地马拉等9个国家的不同风筝可以让孩子了解到:风筝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世界是多元化的,我们需要用地球村的国际视野来看待身边的这些事物。
小绘本大作用,在绘本中构建孩子的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思维习惯,让孩子明白身边熟悉的事物也有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身份和作用,这些就是不同的文化。
这是一本通过动脑又动手的风筝制作绘本
风筝的制作和飞行,涉及很多的数理知识,孩子对风筝的喜爱自然可以顺着引导为对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进而有效激发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创能力和设计力。
从艾迪风筝的构造到制作风筝的五个步骤;从书中罗列的各国传统风筝到现代充满着设计感的各种创意风筝;从军事秘密武器到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的实验工具;从单线风筝到翼伞飞行,激发孩子动脑又动手,好绘本让孩子看到、想到、学到、做到!
你也喜欢风筝吗?
这个疫情状况未明的非常时期,不妨和孩子宅家一起看看这本《风筝》,给孩子更多的知识拓展,还可以带着孩子自己做做风筝,找个空旷的地方放放风筝,既陪着孩子渡过了一段美好的亲子时光,又极其巧妙的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了实践中,多好呀!我是宸妈,专注于青少年教育教养,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分享、点赞、关注和评论,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读后感(七):《风筝》:打破对风筝固有认知,不同角度解读风筝带给世界的改变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放风筝的美丽画卷。
而且我们也体验过放风筝带来的乐趣。
好像我们很熟悉风筝,但是细究起来,我们对风筝的了解又很少。可以说熟悉的陌生“朋友”。
由作者法国埃娃·邦萨尔编写、朱莉·吉扬绘图的《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让我们对风筝有了全方位认识。
《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从风筝的起源、原理和发展、到由风筝引发的发明,以及风筝文化和放风筝法等多个角度介绍了风筝。
该书荣获2019年法国《历史》杂志“青少年图书奖”。
作者埃娃·邦萨尔用精练的文字,配以朱莉·吉扬形象亮丽的绘图,让读者在愉悦中了解了风筝的前世今生。《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聚焦风筝的发明、制作,以及各国风筝的风采;
第二部分聚焦由风筝引发的科技发明和风筝在生活中应用;
第三部分聚集世界各国的风筝文化。
《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让读者了解到简单的风筝,是那么深厚博大。下面我分享自己对书中三个感兴趣的内容: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羞愧的。因为我作为风筝诞生国的人,竟然不知道关于风筝诞生的故事。
从《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中,我了解到关于风筝的诞生,在我国有多个传说,归纳起来有三个:
1
大约2500年前,有一天,一位农夫在田间劳作,忽然狂风大作,农夫带的帽子,随风起飞。帽子好像小鸟,飞呀飞,最后落在了不远处。
农夫又惊讶又好奇,捉摸如何才能让帽子再飞起来呢?他将一根绳子栓在帽子上,拉着绳子跑,帽子又一次飞起来。
世界第一个风筝就此诞生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风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
春秋末期的墨子,用木头研制三年,制作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风筝。”在《韩非子·外储说左》有这样的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
3
公元前190年,韩信久攻不下一座城时突发奇想:不如挖个地道,直抵城内。那要挖多长的地道呢?他制作一个风筝,飞到城墙,测量出了距离。
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发现风筝是用于军事的。后来风筝在军事一直发挥作用:比如侦察敌情、扔掷火药武器等。
第二个:走向五湖四海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
龙、鲤鱼、蝙蝠、仙鹤、凤凰等是我国传统风筝。随着各国人民经济交流,风筝走出国门,飞向五湖四海,落地生根,演化出具有浓浓地域特色的风筝。
1日本
风筝飞到日本,不仅形状和大小发展到300多种,有高约15米、重约800千克的巨型风筝,也有迷你型风筝;而且风筝的连名字也变了。
日本人称风筝为“章鱼”。日本的网红风筝名叫“奴风筝”。这种风筝的图形是一个滑稽可爱的奴仆。
另外,日本还流行昆虫风筝。这类风筝装有一个哨子,能发出蝉或蜜蜂的叫声。
2危地马拉
风筝到了危地马拉,被人们制作成了形似太阳的巨大圆形,绘上传统布艺图案。在纪念去世者节日里,危地马拉人放飞巨大的五彩风筝,让它与亡灵沟通。
3印度和阿富汗
风筝飞到印度,名字变成“帕坦”。在1月14 日,印度人庆祝冬天结束,举行放风筝比赛。这种风筝是菱形的,风筝线上涂着玻璃粉。
我想起曾经看过的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小说中,他小时候在阿富汗的风筝节上比赛用的风筝,风筝线上就涂抹着玻璃粉。
这种风筝比赛,真是一种痛并快乐的游戏。
亲爱的读者,你还知道哪些国家在风筝线上涂抹玻璃粉,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4泰国
风筝飞到泰国,演绎出雌雄风筝。雌风筝是娇小、菱形、白色,像一个温婉柔弱的女子;雄风筝是高约两米五、星形、装着钩子,像一个充满荷尔蒙的男子。
比赛时,雌雄风筝有两队人控制,放着优美的音乐。你看,雄风筝钩住了雌风筝,要抱得美人归了,不料雌风筝用长长的尾巴,将雄风筝摔落到地上……场面欢快,令人心旷神怡。
5美国
100多年前,一位美国人根据马来西亚传统风筝,设计出一款菱形风筝。它简单易操作,迅速传到西方各国。
第三个:风筝应用在哪些方面、以及受风筝启发的发明有哪些?
1风筝的应用:
人们把风筝应用到军事、生活、科技等方面。在此,我仅分享风筝在生活中两个有趣的应用:
(1)捕鱼
上千年前,印度尼西亚、所罗门群岛等国的人们,在捕鱼时,把鱼线固定在风筝上。鱼线随风筝飘向远处,带着鱼饵飘离渔船。
海里的鱼儿以为“空中掉了馅饼”,欢心地咬住鱼饵。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鱼儿落入了人们的囊中。
(2)建筑
一百七十年前,人们在尼亚加拉大瀑布修建吊桥时,用新型风筝把一个钢缆送到了对面,修建成了吊桥。
2受风筝启发的发明:
风筝乘风飞翔,现实了人类飞天的梦想,同时深深启发了人们。人们发明了飞机、风筝冲浪、风筝滑雪、无线电、航拍仪、避雷针、箱式飞行器、翼伞等。
(1) 飞机
莱特兄弟设计了箱式风筝——有两个翅膀和一个小尾巴,然后不断试飞改进,设计出了用内燃机作动力的滑翔机。1903年短途试飞成功。
(2)翼伞
翼伞在20世纪60年代被发明出来。翼伞没有骨架,是由布和几根线组织。翼伞现实了人类自由飞翔的梦想,但用翼伞飞翔,危险性极大,所以是一项极限运动。我国翼伞爱好者极少,仅有几人能操控翼伞。
《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带着我们跳出对风筝的原有认知,让我们全面了解风筝:风筝既是一种娱乐工具,也是军事武器、生活工具等。
风筝不仅带给人类欢乐,还启发人类,让人类改变了世界、丰富了生活。
( 原创作者:青绿读书,喜欢阅读,用文字记录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