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认识自我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03 01:59: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认识自我的读后感大全

  《认识自我》是一本由[意]英格丽·罗西里尼著作,未读·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识自我》读后感(一):回望历史,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

  这本书描绘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西方人文艺术史,摸清了西方文化性格形成之源头。我仿佛在读一本历史书,又涵盖了大量的艺术、文化、哲学、宗教和心理学。 它让我重温了希腊罗马史,从浪漫到理性。 阿波罗神庙上方铭刻着一句格言:由于你赋予生命的意义就是推动你行动的动力,所以当你在问自己该做什么之前,先问问自己到底是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本书叫做认识自我。 回望历史的每一个阶段,因为我是谁的认知成就了众多的文化、政治的变革。从荷马史诗到城邦的发展,再到哲学的诞生与民主制的建立。带着更注重自我本能还是集体利益、更注重个人天性还是和谐社会的询问和探索,人类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希腊城邦建立之后,人们发现只有发挥公民的作用,才能实现城邦文明。抛弃神话,追求理性和实论,希腊人对人类理性的强调促进了哲学的产生。 后来,罗马帝国沦陷后,人们又发现人性的缺陷以及自私的利己主义,无法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人需要信仰的协助,这时教会就诞生了。随着城市的重生和商人阶级的兴起,他们渴望在社会中跟贵族一样拥有的权利,于是创立了大学,使得知识文化在宗教的控制之外得以传播,也促进了最早人文主义的发展。 意识引导行为,意识不同,行为不同,呈现的社会就不同。每种存在的社会现象背后都有其思维和历史。 这本书还激发了我对哲学的兴趣。 哲学源于希腊语,是“爱好智慧”的意思。只有对真知识的追求与认知才是真的爱好智慧,也只有掌握了普遍性的真理知识才能引导社会。 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物之运动。哲学拥有高远的维度和博大的力量。 在西方哲学里,“认识自我”是人类一切认知的起点,也是解决人类困惑的根源。 哲学的大道必须从认识自我开始,人类社会的幸福之道,首先应是自我的幸福之道。 作为每一个小小的我来说,每次回望过去经历的时候也会有所感悟,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和反思,带着对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我,勇敢的迈向新生活。 本书作者英格丽•罗西里尼也是很棒的一位女性,有很著名的父母,妈妈是英格丽•褒曼,父亲是意大利导演罗西里尼。自己潜心研究,成为文化史研究的学者,而且家庭幸福,令人羡慕。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内容翔实精彩,通俗易懂,非常推荐。

  《认识自我》读后感(二):认识自我——从历史的前辈中,探索自我

  本书在没有任何基础的前提下,需要调动自身极大的专注度,看起来也会很艰涩,因为不小心一句具有哲学的文字会被自己省略过去,文中出现大量含有哲学和直击人心的文字,需要反复的研读,才能发现其中的美。一本好书会因为反复的研读,随着心境的变化,收获不同的果实: — 救赎这路,注定是一条铺满放弃,降服和自我怀疑的道路。救赎不是一出华丽短暂的戏剧,而是一个缓慢的成熟过程 — 经典的话,不应该从字面去理解,而应该不断指向其他东西的线索。每一个形象都随着意义的涟漪不断扩展,不绝地唤起上帝形而上学的无限性, — 存在即成为:实现每个生物被创造出来的目的 — 不要试图理解你可能会相信,但要相信你可能会理解 白天我们忙于工作,学习一切可以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的事情。夜晚,有没有那么一瞬间,想过,我们究竟是谁,有什么其存在的价值。 我们的童年经历是塑造成年自我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我们的现在,就需要回顾我们的过去。这里的过去并不单单说,回忆自己短短的一生,是较之更久远的历史,几百几千年前,前人的思想和处世。了解历史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通过自己较短的时间,可以看到众多前者的人生,同时会发现,那些给社会提供转折点的人,每人的一生摊开来看,他的成功与失败都是有迹可循,像画面一样出现在自己的脑海中, 这部书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总概括,就是书面中提供的—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西方人文艺术史。从前者的人生中去探索成长价值观和理想的塑造。历史中的人物,每一个人物与另一个人物都有者些许的挂钩,即使那个人物已经死去,但因为留下的思想,同样改变者下一代人的思想,一代接一代人的思想在前者思想基础这下,不断的发展推进,逐渐完善。 在没有看过这本书之前,我只是单纯的知道,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人的名字,并不知道前者的思想对后者的影响,每一个人物都因为前者的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特有的思想体系,每个人物的背后所含有一个哲学的故事。如果不去深入了解,一个名字和数字就只能单单做为浅显的字与数据,只有深入下去,才会发现,人物所代表的有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开始或是结束 朋友家世代信仰基督教,每周周五,全面禁食肉类,每天早晚进行祷告。在没有信仰的我看来,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么会让人有如此大的潜力,心甘情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下去。直到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原来除了基督教还有犹太教,并且他们存在相似的地方,把人生试做摆脱枷锁通往自由的旅途。我不能了解有信仰的人他们的心态,但通过他们虔诚的祷告,把一件小事做出敬畏,这本身就值得尊重 以下是书中信仰的描述: ‘信仰不是一种平和,被动的体验,而是一种大胆激进的体验。信仰需要的是激情和决心,即使最终目的地依然神秘莫测之中,但也要勇敢坚持自己的追求’。 什么是自我,怎么证明自己的存在,有太多前辈进行过思考,例如比较上口的:我思故我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普通的人,做好自己,世间有太多优秀的人,拿什么去比,他们每一个人单独拎出来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只有发现自己身上独特的部分,将其发展下去,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认识自我》读后感(三):它是一本工具书

  

先说一下整体感觉,《认识自我》通读下来按照我对书本的分类,我将它划为一本可以笼统了解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这段时间的艺术作品发生背景的通史类工具书。它由密集而不深入的历史事件介绍、历史中确实发生社会影响、及作者本人与她所认同的学者对这段时间的研究总结的结论构成。 作者在引言中最先提问的那三个字“你是谁?”,在加上书名《认识自我》带有一种心理学著作的暗示感,以及占比最重的第一部分在介绍古希腊的神话到哲人的思考,这三个先入因素把我首先引向了一个在读哲学历史的角度。但通篇读完后其实不然,这真的是一本历史书呀。就像作者在引言中所讲:“我是想说,这本书不是一本心理学书,而是一本带有心理学倾向的历史书——换句话说,这本书描述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关键时刻,强调了对于“自我”的不同定义,是如何促成价值观和理想的创造的,而这些价值观和理想,几个世纪以来塑造并推动了人们的选择和行动,乃至社会的构成。”就在读完整本书回头在看到这一段作者的话并将这些文字敲击在这里的时候,我对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有了不禁重重点头的共鸣感。 这种共鸣感来自于在读到古希腊人对理想化社会的想象的那种从现代人角度看来的幼稚感,也来自于作者仅用了63页来阐述的古罗马帝国带给我的震撼,还有对于中世纪在教廷的干预下的西方社会陷入深深的纠结与黑暗中的愤怒,以及到第五部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是自由,独立的代表”这种观念终于兴起而本书戛然而止的意犹未尽。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 对这本书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我之前从未涉猎过详细的西方历史知识,在读的时候密集的历史事件和大串的人名,是真的可难记了。所以我将这本书定位为我会放在案头的一本工具书,在我想要了解古希腊到文艺复兴那些瑰丽璀璨的艺术作品时拿出来翻一翻,看一下那些作品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我有预感在那个时候我会将本书初印象里没有品出来的东西挖掘出来,将会有一次次有意思的重逢。 分享一个本书中触动本人心灵和泪点的一个段落,是关于奥古斯都临终前的: “奥古斯都临终前说:’我的人生闹剧中扮演的角色足够可信吗?’接着又说:’如果我取悦了你,请你以热情的道别对我表示感激。’这番景象会让人想起一个再谢幕时接受观众掌声的演员。这似乎尤其适合这个在政治舞台操弄这现实与虚构的皇帝。” 短短的文字我读了好几遍,到现在打出来都会热泪盈眶,可能是因为屋大维和他的叔叔凯撒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作为两个野心家、老谋深算的政客(小时候本人深深同情安东尼),所以对他们两个一直没有什么好印象。而读完奥古斯都对罗马帝国的振起所做的事情后加上自己的阅历也有所成长,看到这一段,我的脑子里蹦出了几个字“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同时眼里有一汪水要涌出来,我要去找关于奥古斯都的书读了,古罗马到现在都在被人称颂的强大证明了奥古斯都的一句遗言:”我发现罗马是用砖砌成的,于是用大理石覆盖了它。”

  《认识自我》读后感(四):在迈向未来之前,先退回过去

  

《认识自我》,只看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当我翻开第一页看到那副著名的《大卫》雕像图时,我想我可能猜错了,这其实是一本艺术鉴赏类的书?而当我翻到引言,看到的第一句:“你是谁?”时,我又怀疑了,这或许是一本哲学方面的书?

直到我看到:“了解我们曾经是谁,是了解我们今天是谁的重要依据。”才明白,这是一本既有艺术,又有哲学和宗教的,带有心理学倾向的历史书(虽然我历史真的是体育老师教的,经常乱搭,但又架不住喜欢听故事~)

嘿~作者真会玩儿。不过,能用几十万字的篇幅,把这么多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没有足够的功底是很难办到的吧。

因为喜欢心理学,没事就琢磨些诸如“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做什么”等等莫名其妙的问题,理所当然的,这书正中红心。

作者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古希腊的文明发展史,狠狠的给我扫了一次盲:

延续至今的奥运会,在古希腊时代是和祭祀祭拜有关的,竞技比赛所呈现的仪式化表演,总是与军事战争密切相关;“马拉松”比赛,源自于一场在一个叫马拉松的城池的战役,一个信徒因为要带着胜利的消息回雅典,完成任务后筋疲力尽地死去了,为了纪念这一刻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所以延续至今;奥林匹亚诸神的诞生,来自于一场家庭内斗,而随之衍生出的希腊神话里,都离不开这场内斗的影响等等。

看的我大呼过瘾,一知半解的希腊神话就这样被补全了,感觉不像是在读历史书,反而是在看诸神的八卦,大大的满足了我的八卦欲。

当然了,如果这本书光有八卦也显得太过敷衍了,所以我也留意到,作者从开篇就一直在强调的一个词:理性。当然,也还有其他的关键词,独独这个词让我印象深刻,让我想到中国上千年的文化底蕴里的“自持”这个词。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公元前几世纪,还是我们生活的当下,无时无刻不在彰显 “理性”的重要性。

似乎,只要拥有了“理性”,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但,真的是这样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总是被鞭策着要朝前走向前看,别留恋过去,别回顾过往,更好的最好的,在前方。于是我们拼命往前跑,一边跑却一边在心里放弹幕:“这是我想要的吗?要走到哪里才能让我满意?”

满屏飘过的问号,也不知道该向谁寻求解答。理性在这个时候,似乎没有任何作用,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去思考,又怎么能得出答案。

西班牙哲学家、散文家奥特加·伊·加塞特描述古希腊人时写道:“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后退一步,就像斗牛士在致命一击之前摆好姿势。”

这个时候,或许“理性”就很有用了,虽然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至少能让被封闭的双耳,重新倾听内心的声音。

所以,是不是在前进无望的时候,我们先停一停,退一步,找一找把“我”在哪里,等找到了,再带上“我”一起重新出发吧。

  《认识自我》读后感(五):认识自我--关于过去,合乎未来

  

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看到书皮,自以为是一本心理学的书,里面一定有指导我剖析自己、了解自己的“葵花宝典”。

可是我错了,翻看本书的第一部分,就觉得书名是不是起错了,这哪是认识自我,分明是将希腊神话进行了异常概括性的综述,书中使用了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普及着关于希腊的一切,从城邦我们自以为的认为是一个简单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到了解到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甚至一切都来自于信仰。真正有信仰的人才能够理解为什么父亲可以有权利杀死自己残缺的孩子,一个母亲在面对从战场归来的儿子时。第一反应不是关心关怀儿子,而是去问战争是否取得胜利。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尤其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来说,他们做的一切简直不敢苟同,但是本书中,作者确能够通过朴实、浅显的语言将这种行为解释给世人,读到最后,也变默认了这种行径。

希腊哲学的奥妙就在于能够建立最有影响力的观点,直击人的心灵,用心灵去统治肉体,即使有些观点和思想在现代不是被人接收,如:对女性的歧视,对弱者的残忍和亲人的漠视。

继续向下读,第二部分作者给我了一个罗马帝国,统治者以及思想家们一方面认为正式因为人的理性,才要积极的参与军事、政治生活等活动,一方面又认为只有良好的受教育者才能有能力参与政治统治,统治者们一直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让人们相信只有在他们的领导下生活才会更民主、国家才能更富强,但往往事与愿违,正式因为统治者们的腐败和奢侈,才给统治者带来沉重的灾难。人们在痛苦生存,急需一种新的思想来武装人们的大脑,于是基督教开始发展起来。思想的先行者们开始思考统治阶级所谓的理性。他们认为,如果理性没有了信仰的辅助,人们就不能彻底的毫无保留的参与军事、政治等生活,就不能完全的进行个人的行为。正式这种思想的存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填补了当时世界留给人们的空白。

随着野蛮入侵的结束,欧洲大陆迎来了久违的和平,商人又重新活跃了起来,城市迎来的新的生命力,大学的创建给各种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繁衍之地。国家也开始在一篇废墟中发展起来。良好的教育培养了众多的律师、法官以及有学识的官员。国家和宗教之间开始产生了矛盾,人的思想也在急剧转变,自我意识开始崛起,个人英雄主义开始繁衍,到最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卓越而优秀的人才,在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正式由于个体的解放,给世界带来了越来越丰富的思想,欧洲也从此进入了伟大的文艺复兴,各种思想相互交流、影响直到融合或者吞并,影响着后世的每一个人。

直到今天,我们依旧在前人的踪迹中去寻找,个体到底是怎样的个体。纯理性的,还是被赋予了信仰的理性。

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正式秉承着这样一个思路我们大部分的问题都能顺利解决,那些解决不了的呢,还能通过这种方法寻求到答案么。或许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放飞一会,放低自己的姿态,试着去倾听更多的声音。

这一切,正如西班牙哲学家、散文家奥特加·伊·加塞特描述古希腊人时写道:“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后退一步,就像斗牛士在致命一击之前摆好姿势 ”。而这种姿势,包含万象。

  《认识自我》读后感(六):《认识自我》:今天的“自我”源自于历史的塑造和推动

文 |晴风

图 |网络

今天,我们说起“自我”这个词,都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而且今天的社会,是重点在强调自我。

可是今天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源自于西方的文化。

可是西方文化中,也不是自古就有“自我”这个概念的,而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关键时刻,强调了对于“自我”的不同定义,是如何促成价值观和理想的创造的,而这些价值观和理想,几个世纪以来塑造并推动了人们的选择和行动,乃至社会的构成。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西方历史文化的书名叫《认识自我》。

其实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总以为是一本教我们认识自己的书,以为让我们从童年的现在,如何认识自我,从而在未来要如何做的书。

可是看了目录才发现,其实并不是,这并不是一本心理学的书,而是一本西方历史的书,这本书是由意大利的作者英格丽·罗西里尼所著。

而作者在书中说,自己之所以选择这么特殊的视角,其实是源自于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福斯特尔·德·库朗日的启发。

他认为:如果没有对人类性格的本质和发展给予同等重视,那么单单回顾历史的事实是不足以充分地看待历史。

也就是说,今天的我们是通过历史的经验一步一步而来的,可是今天的我们并不单单只是因为历史中发生的事情而来,更多的是人类强加于这些事实的叙述编织而成。

所以说,想要了解“自我”,就要先认识历史。

在本书中,作者从5个方面详细分享了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第一部分,分享了古希腊。

这一部分作者主要探讨了古希腊人的信仰,也就是“人是一种介于动物和神之间的生物”。出生的时候,孩子的动物性胜于人性,后来慢慢经过家庭的教育,最终才逐渐获得了人性,而从动物性,走向人性,主要是因为理性。

可是古希腊人对这样的感觉定义为“傲慢”,随后从荷马史诗到城邦的发展,再到哲学的诞生与民主的建立,希腊人建立在对人类理性的理解基础的巨大信念。

可是尽管古希腊人倾其所能,却最终在人们的文化中埋下了一些最顽固的偏见和歧视的种子,比如他们就会贬低所有非希腊人,并称他们为“不文明的野蛮人”,而慢慢他们也非常强烈地讨厌那些暴君和独裁主义,也是这样最终促成了历史的进步,也就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君主专制主义的兴起。

第二部分,分享了古罗马

这一部分主要分享了希腊城邦的概念对罗马征服者的巨大影响,他们认为,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存在,只有通过城邦所要求的军事、公民和政治参与,才能拥有完整的人性。

而罗马的整个历史上,很多政治思想家都认为罗马共和国是理想社会最佳的例子,可是后来随着奥古斯都政权的崛起和罗马帝国的建立,罗马共和国时代结束了,而此时奥古斯都试图给人们传递一种罗马将完成它作为世界统治者的命运的信念,可是之后由于很多皇帝的腐败,最后维系罗马的伟大道德结构也彻底瓦解了。

第三部分,分享了中世纪早期

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了野蛮人入侵和西罗马帝国沦陷引起的浩劫之后基督教的兴起。可是此时希腊人和罗马人,包括亚里士多德他们都乐观地相信人类是理性的。

可是基督教却强烈地反驳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没有信仰的协助,人类就无法行使自己的职责,而这种新的悲观的主义下,世界变成了一个充满悲伤和苦难的地方,一个审判罪恶的人类的地方。

此时随着宗教的深入,教会便填补了世俗国家留下的空白。

第四部分,分享了中世纪晚期

这一部分主要展示了弥漫在中世界早期的悲观情绪是如何在11世界开始消散的,也就是基督教带来的悲观主义。

此时野蛮人入侵结束,欧洲慢慢迎来了一段和平与繁荣的时期,此时城市重生,新商人阶级兴起,他们渴望在社会中拥有地位,不受封建时代由贵族领导的等级制度的约束。

而这样的兴起,带来了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大学,使得学习在宗教那种与世隔绝的控制之外传播。

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人的角色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从负罪的、有道德缺陷的生物,变成了卓越的、有才能的神的合作者,负责实现神的伟大创造中固有的潜力。

第五部分,分享了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人们在角色上的根本转换,成为了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的根源。

在这一部分作者主要分享了佛罗伦萨和罗马,这两座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城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当时人们的生活就像一个缩影,反映出神创造的整个宏观世界。可此时,人们都认为人类的独特性和例外性能确保一个人永久稳定、自由的生活,可是最终却被美第奇家族的专制统治所折服。

历史好像就是这样一轮一轮的更新迭代,而我们人类也在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变化,在历史发展的舞台上,我们人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到今天,我们都在不断探索人类,不断认识人类,好像人类的身份认同,一直是并将永远是一项进行中的工作,而非固化的现实。

其实这本书不仅告诉了我们西方的历史文化,重要的是还不断提醒我们:尽管在西与东、南与北之间存在各种意识形态的分歧,但身份认同的话题,一直是长盛不衰的,也是不断更新的。

-END-作者简介: 晴风,用一书一笔,了解人生百态,唯愿握书解人生,执笔暖人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认识自我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