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脚怪屋》是一本由[英]苏菲·安德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鸡脚怪屋》读后感(一):孩子总要学会自己长大
故事很童话又很深刻,讲述了一个叫玛琳卡的十二岁小女孩如何成为一个真正亚加的故事。有感动有不舍,喜忧参半,很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鸡脚怪屋》这本书可谓是一段神秘的奇幻之旅。初读的时候让我想到了《摆渡人》。尤其是奶奶巴巴,和摆渡人崔斯坦的工作相似,都是将死者的亡灵带到生死之门。但巴巴热情快乐,崔斯坦冷漠麻木,两个不同的人物塑造也让故事更不相同,《鸡脚怪屋》更有爱一些,确实是从儿童文学角度出发的,很成功,真心推荐! 好多童书并没有真正的去让孩子直面死亡,而这本书却毫不遮掩地为孩子们打开了生死界限。只是一扇门的距离。其实很多事情,说开了也就那么回事,不惧怕,不逃避,勇敢的去面对未知的一切,我想这也是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 提到生命、生死或多或少都有些许沉重。但这本书充满童趣,只让你看到一个不想当亚加的叛逆小女孩。她的想去外面活人世界,想过自己的生活不想当亚加等等,都是她成长道路上的一个过程,也可以说是成为一名合格又负责的亚加的一个过程。所以无论是和活人朋友本杰明的友谊,还是与亡灵妮娜的不舍最终让她失去了巴巴,都是她成长过程里必须要学会接受的,她也因此而长大,面对了现实,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此书趣味性强,很能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长着鸡脚的房子,一年还能两三次在深夜搬家,有时还会遇到亡灵,真的是又刺激又惊悚,完全满足了孩子们脑中的奇思妙想。故事全程起伏很多,不枯燥不乏味,是一本让人想一口气读完的好书,最重要的是它的意义非常深刻,在讲述中就让孩子们学会了很多生活道理,关于友情,关于爱,关于责任和义务。叛逆也是要负责人的,我想奶奶的离开,会让很多小朋友明白这个道理。 书里的巴巴让我想起了奈何桥上的孟婆,不过巴巴不给人一碗汤忘却前尘,而是做一顿丰盛大餐让他们享用,听着他们的故事,送他们快乐的走过生死之门。两个世界,前世今生,正如书里写的那样:生命不在乎有多长,而在乎有多美。过好我们自己当下的人生,才是不负人世这一遭吧!
《鸡脚怪屋》读后感(二):从小做选择
《鸡脚怪屋》问你一个值得深思,又有沉重的问题,你是否相信宿命?你是否相信你从一开始你的命就由天所注定?而你无论怎么努力?却改变不了,或许曾经的你尝试想要改变命运,但是却结果不大好,你却相信了命运的安排,所以现在的你是否还相信可以改变?你是觉得人定胜天,还是天定的?其实每一次的努力不一定成功,因为新事物的产生是非常脆弱,需要经历过种种的困难之后才能成长,及事物的产生,需要我们细心照顾,舒心保护,它才能茁壮的成长,就像一棵小树苗的成长一样,开始的风吹雨淋都可能让她受到伤害,但是当它长着一棵大树之后,他能自己抵抗外界的风险。人也是如此。 这本书的主人公的命运,也就是我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况是应该逆天改命还是顺命而为?其实主人公一开始也不相信自己的命,已经被注定了,所以他尝试过去改变,但是结果失败了。他也曾经一度丧失了信心。一个年轻的年龄,本应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可惜的是故事里的人,主公的奶奶好像是类似于孟婆桥里面的那个孟婆,而这个小主人也即将成为这个无情的孟婆人,你看见了许多小小年纪,却无奈走上这条路。看尽这世上的生离死别,他对世间的轮回和疑惑,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还没开始他这一生,就又回到了这个地方,记忆消除,重新开始,他非常不理解这种行为,也不想成为那个清楚他们记忆的人,直到后来她遇见了一个小男孩,他是一个活生生存在的人,而不是那些冰冷的人。他既高兴又害怕,高兴就是能遇见像他一样是处如活深深的,害怕的是如果怪物知道了这件事的话,肯定会搬走的。他陷入了两难境地 故事情节,接下来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呢?欢迎各位跟我一样,看书的人看文书可以共同讨论,温馨提示一下,这本书很适合做睡前小故事,也很适合让小孩子在读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
《鸡脚怪屋》读后感(三):未知生,焉知死
《鸡脚怪屋》成功地将读者引入一个相对陌生而空旷的环境,那儿充满着快乐与悲伤、孤独与陪伴、骄傲与遗憾。在会移动的房子内外,发生的事情匪夷所思,并不意味着来无影、去无踪。 阅读《鸡脚怪屋》,对于东方的小读者是有着文化障碍的。在东方童话中,我们对负面人物的描写是具体的,令人生厌的性格多半取决于其成长经历。而在欧洲童话中,负面人物更具有来源的广泛性与性格的单一性。以巴巴亚加为例,小读者不仅发现其是一位丑陋的女巫婆,而且具有一定的超能力,可以凭借外在的工具飞起来,改变速度与方向,无论其魂灵跑得多快,都无法逃脱命运的追逐。 十二岁的玛琳卡仿佛到了可以理解人世间的规则的年龄,不过,这种理解尚且肤浅,谈不上深刻。命运如此安排,玛琳卡无法否认、改变奶奶是引领魂灵穿越的亚加的现实!某种意义上说,《鸡脚怪屋》并不适合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儿童去阅读。
不仅仅是主题,在情节描写中,苏菲安德森也是大胆的,有种“我手写我心”的感觉。如何打破小读者的先入为主——把甜蜜作为阅读的奖赏,苏菲安德森是使了一番苦功夫,既要尊重客观规律,也要体现主观能动性。 踏入黑暗之时,即便是集中精力,也无法保证有毅力去迈出下一步。有光的时候是温暖的,没有光的时候是寒冷的,这是常识。不过,所谓的光,来自于内心戏的更多一些。没有人告诉你要无所畏惧地走下去,但是你在行走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将无法自我控制的感觉写得很具体。诚然,会闹脾气的不仅仅是你的亲朋好友,还有你所居住的房子。与其发着毫无边际的牢骚,不如想象自己是如何穿越生死的。房子与我在一起,就像蜗牛背上沉重的壳,漫无目的的旅行也不完全是意外。 原谅总是在误解之后的,当我们把这些未知明天的种子播种在小花盆时,我们注定要告别亲朋好友,当然看不见去世者的微笑,让我们无法抑止的悲痛还是如期而至。房子没有早一分,也没有晚一秒地摇晃起来,哄我入睡,我的眼睑又一次厚重起来。如果有来生,我愿意和那些曾经与房子发生缘份的过客一般,不寻求特殊,只是静静地欣赏,那曾经以为触手可及的房子,悄悄地告别了我们的身体,融入了无垠的宇宙之中。
《鸡脚怪屋》读后感(四):长大是逐渐妥协,逐渐失去自我的过程吗?
我们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总是在感慨长大,怀念小时候的无忧无虑,怀念那些可以任性撒娇的日子,没有肩膀上沉重的责任,没有那么多的烦恼,有的是大大的理想,是敢冲敢做的时光。在时光的流逝之中,在摸爬滚打之中,在逐渐肩负起的责任制中,有多少人逐渐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慢慢地学会了妥协、迷失了自我? 我们小时候那么向往的长大真的就是一个逐渐妥协,逐渐失去自我的过程吗? 《鸡脚怪屋》的故事中,有一个小小的女孩,她和奶奶生活在一座长了鸡脚的房子里,这座房子会带着她们奔跑迁移,因为这里是个神奇的地方,当蜡烛在骷髅头里被点亮的时候,生死之门会打开,那些漂泊的死者的灵魂会来到这里。奶奶是一名“亚加”,她将和那些灵魂交谈,为他们营造出最后一个美好的夜晚,帮他们重温往昔,纪念一生,送他们跨过生死之门,回归群星。
小女孩知道自己注定要接替奶奶,成长为新的“亚加”。可是,她的心里却是那样的抗拒,因为她是那样的孤单,住在一座长着脚的房子里,能见到的只有死人,而他们每一夜都会永远地离开。她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宝宝了,这所房子再大有怎么会大过房子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小女孩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向往着有一个能交心的朋友,向往着去过普通孩子的生活,而不是被亡灵所包围,而不是扛起肩上的责任。 对责任的逃避和对友谊的向往让她犯下了一个错误,在她遇到了一个亡灵女孩的时候,她没有去帮助她回顾纪念自己的一生,为新的旅途做好准备,而是自私地将她藏起来然后享受这长过一天的友情。 这个错误差点让一个无辜的灵魂消散,而也因为这个错误让小女孩失去了奶奶,她能做的仅仅是成为新的“亚加”,肩负起这间屋子的责任。 她必须长大! 但是,她的执念她的不甘让她犯下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她不但没有承担起责任,反而任性地将一切弄的一团乱,她一次次的谎言深深地伤害了这座如亲人般爱她信任她的房子…… 一切都是最糟糕的样子…… 在《鸡脚怪屋》的故事中,作者带我们重新认识了“生死”,它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生命有多长,而是生命有多美”;它带我们去重新审视了“亲情”,告诉我们家人的爱是什么样的,告诉我们要去珍惜现在;它带我们去重新理解了“责任”和“长大”,去讲述了“包容”和“奉献”。 当房子长出长长的藤蔓去搂住小女孩的时候,就像母亲搂住了迷失的孩子。小女孩的泪水和遗憾在这温柔的拥抱里得到抚慰,让她有了在天亮后继续向前的勇气。 长大的路或许很艰难,却并不代表你只有去失去自己这一条路;我们肩上的责任无法逃避,但不代表只能我们自己去承担;家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和支持,会给你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鸡脚怪屋》读后感(五):《鸡脚怪屋》从孩子的不理解到接受需要家长的陪伴
儿子幼儿园中班快读完时,有一天正在吃饭突然不受控制的大哭起来。问他怎么了,他一边哭一边回答,我的好朋友可可回老家上学了,我再也见不到他了。由于现在还没有毕业,大家也没有互相留联系方式,他们也许以后都见不到了。我一边安慰他一边说,以后应该有机会见到的。但我知道这只是安慰,大人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来决定定居哪里,多数不会考虑小孩子的想法。我特别能理解儿子面对同学转校分离的难过心情,小时候去姥姥家过暑假,假期结束时每次都时恋恋不舍,多数时候会哭。后来每次毕业也都会因为分别难过,心里空落落的。
《鸡脚怪屋》作者是[英]苏菲·安德森,这本书主要讲了玛琳卡和朋友的友情以及跟身为亚加的奶奶的亲情的故事,更是玛琳卡的自身成长故事。这是一本跟亡灵有关的书,题材新颖,故事也很精彩。书中玛琳卡的巴巴(奶奶)是一名亚加——死亡者看门人,身为亚加的职责是与死者交谈,为他们迎接最后一个美妙的夜晚,最后送他们夸过生死之门,回归群星。玛琳卡想到自己以后也要像巴巴这样成为下一任的亚加每天引领死者就特别难过,她只想做一名普通孩子,住在普通的村庄,每天正常工作吃饭,有玩伴有朋友有亲人,但是这些对她来说似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每天清晨玛琳卡都会在朝阳升起时眺望着远处的村庄,想象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玛琳卡是崇拜巴巴的,当活人嘲笑巴巴是丑八怪,老巫婆时,巴巴却觉得能够在死者之间传递安慰和愉悦时是美丽的灵动的。当她感叹年轻人的寿命太过短暂时,巴巴会像一个智者那样开导她:人的生命不在乎有多长,而在乎有多美。
玛琳卡遇到了她的第一个活着的朋友——本杰明,他们度过了愉快的一天,一起喝热可可、给小羊喂奶、一起聊天玩耍。玛琳卡向往篱笆外的生活,和本杰明去了补给站体验了从来没有过的不一样的美好,并且约定下次要一起去镇上玩耍,但是长着鸡脚的怪屋会在一夜之间跑掉。当屋子移动时玛琳卡吓坏了,他来不及跟本杰明告别,来不及把小羊还给他。面对再也见不到的朋友玛琳卡既害怕又担心。
本书的时间线从玛琳卡婴幼儿时期对巴巴和鸡脚屋的依恋,这个时期她是快乐幸福的;当玛琳卡12岁开始了叛逆的性格,她希望交到活人朋友,怨恨巴巴和鸡脚屋阻拦了她的自由生活,这时玛琳卡想逃离;当她因为自己的过失导致巴巴的离开和见识了活人世界的冷漠后从新接纳了自己的身为亚加的身份最后与自己和解。我们每个人都是玛琳卡小时贪恋父母的温暖怀抱,叛逆时抱怨父母的唠叨,当我们有了家庭孩子后才能理解父母的不易。人生也在不断的轮回。
《鸡脚怪屋》读后感(六):一个女孩的选择
十二岁的玛琳卡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孩,她和奶奶巴巴一起住在一个长着鸡一样脚的房子里。这座房子真的很神奇,它会经常在夜里站起来,抬腿迈步,来到一个杳无人烟的荒郊野地。
她的奶奶巴巴是引领亡魂穿越生死之门的亚加,巴巴告诉玛琳卡说她将成为下一任的亚加。
玛琳卡一点都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在她的心里有一个愿望就是:
“我多希望我的房子是个正常的房子,家人也是正常的家人,住在山下,和生机勃勃的人在一起。”
可是玛琳卡知道自己注定要成为“亚加”,成为巴巴的接替者。她的内心是那样的抗拒,她感觉到自己是那样的孤单,她没有朋友,没有人可以倾诉。她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去过普通孩子的生活而不是被亡灵所包围,她不愿像奶奶一样与那些灵魂交谈。
男孩本杰明是玛琳卡认识的第一个朋友,为了维护这份友谊,玛琳卡与房子周旋却还是被发现了,这个长着脚的房子连夜带她们离开原来的住所,这份来之不易的友谊就这样被阻断了。
玛琳卡感到迷茫,她不知道自己将怎样面对未来。
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亡魂妮娜让玛琳卡重拾对朋友的渴望,为了不失去这个朋友,把妮娜藏起来以免被带往死后的世界。这个错误的决定差点让一个无辜的灵魂消散,也让玛琳卡失去了奶奶,她能做的不仅仅是成为新的“亚加”,还有要肩负起这间屋子的责任。原来玛琳卡一直想要摆脱房子的束缚,却发现鸡脚怪屋是自己生命力量的来源,是永远无法彼此割舍的。
在《鸡脚怪屋》中讲述的不仅仅是玛琳卡、奶奶和鸡脚怪屋的故事,它还告诉我们人活着最重要的不是生命有多长,是责任与选择、是成长与包容、是亲情与奉献。成长的路或许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会失去很多,但这并不代表你会失去自己,你会有更多的选择,我们肩上承载的责任无法逃避,能与家人更好的理解与沟通,相信它会支持你会给你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玛琳卡穿越生死之门想找回巴巴,发现巴巴果然已经去世了,她意识到自己永远的失去了巴巴,这也打破了玛琳卡的执念,她不再抱有幻想。对巴巴的怀念让玛琳卡和鸡脚怪屋冰释前嫌,他们互相敞开心扉终于理解了彼此。
作者苏菲在《鸡脚怪屋》中想要表达的是只有当下的体验才是真实的人生,在看似注定的命运里,探寻暗藏的新选择。
《鸡脚怪屋》读后感(七):请用爱的名义与这个世界和解
世界上到处都有大房子,但是你见过长着脚,还能飞快地到处跑的大房子吗?
英国儿童文学作家苏菲·安德森的童话《鸡脚怪屋》里面就描绘出这样一间奇怪的房子。在这所房子里生活着一位专门引领死者通往群星之地的“巴巴亚加”,和她在一起的是十二岁的小女孩玛琳卡。
“巴巴亚加”源自古老的斯拉夫传说,人死后,灵魂要经过生死之门才能“回归群星,始得安宁”。每当夜晚降临,“巴巴亚加”就会点起蜡烛,准备好丰盛的晚餐,与那些即将走入生死之门的逝者共同度过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晚。
玛琳卡的“巴巴”就是这样一位善良的“亚加”,当年,还是小婴儿的玛琳卡也是她要引领的一位死者,但是几次引领之后玛琳卡都不肯离开,于是“巴巴”决定留下玛琳卡,准备把她培养成下一位“亚加”。
这座长着长长鸡脚的房子就是玛琳卡和“巴巴”的家,鸡脚房子为它们守护灵魂,她们通过引领逝者为鸡脚房子补充能量。她们和这座房子息息相关,生死与共。
但是玛琳卡并不喜欢做这份工作,她总是觉得自己很孤单,没有朋友,也不能到“活人”中去玩。直到有一天,玛琳卡遇到了男孩本杰明,她更加想逃离这座鸡脚房子。
后来,由于玛琳卡的任性,“巴巴”不得不走进生死之门,从此再也回不来了。玛琳卡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她决心走进生死之门去寻找“巴巴”。
“巴巴”曾经对玛琳卡说,一个生命不在于它有多长,而要看它有多美。在玛琳卡眼中,尽管“巴巴”能活到几百甚至上千年,但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朋友,没有亲人,不能享受活人的生活,每天只是为那些“灵魂”忙碌。玛琳卡不想永远生活在鸡脚房子里,她不惜冒险去寻找“巴巴”,也不过是为了摆脱成为引领者“亚加”的命运。直到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她才明白,生命不仅仅是抗争,更重要的是和解——与自己和解,与这个世界和解。
追求幸福的方式有很多种,和解才是最好的选择。
无论在哪里都有善良和邪恶,有温暖也有冷漠,有卑微也有高尚。在或长或短的生命旅途中,多去播撒爱的种子,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鸡脚怪屋》读后感(八):在看似注定的命运里,探寻暗藏的新选择
当你十二岁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往后的人生也已经基本定型了,你什么样?
是去努力抗争还是顺其自然?
如果当你发现,自己在改变命运的时候同时,会伤害自己的至亲家人,甚至失去他们的时候,你又会怎么样?
十二岁的玛琳卡就面临了这样的抉择。
她和奶奶住在一个长着鸡脚的怪房子里,这个房子有自己的思想,因为它是一个可以引领亡魂穿越生死之门的房子。
玛琳卡的奶奶,是一个引领亡魂穿越的亚加。
亚加的职责就是让死去的人,认清自己要去的方向,把此生的经历放下,穿越生死之门,重新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而玛琳卡的命运,已经注定,她将在奶奶死去之后,接替这份工作,成为新的亚加。
因为这份工作,玛琳卡她们的房子,每天都会有两三次,毫无预警地拔腿就跑,更换新的落脚处,每次都是杳无人烟的荒郊外。
玛琳卡很爱她的奶奶,可是她十分渴望自己是一个平凡的小孩子,过着普通的生活,和普通人做朋友。
这一切让玛琳卡透不过气来,她想改变。
可是,因为玛琳卡的私心,奶奶不得不冒险进入了生死之门,去弥补这个过失。
英国作家苏菲·安德森的这本《鸡脚怪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命运、生死、选择的故事。
玛琳卡会不会接受命运的安排,成为下一任亚加呢?
随着奶奶一直没有回来,玛琳卡开始绞尽脑汁,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她一直想要的朋友,却失望透顶。
她也接触到了其他的亚加,开始走入亚加的世界。
她还伤害了自己的屋子,使它的心灵和身体备受摧残。
玛琳卡最终发现,在自己付出努力的时候,在她以为事情越来越糟的时候,她却收获了不一样的结果。
最终,她学会了坦然面对生死和现实,还有自己的命运,但这绝不是屈从。
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很多人会放弃希望,屈从于所谓的命运,可是,往往在直面人生的时候,才会发现,所谓的命中注定,其实总是暗藏着很多变数。
而只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认真聆听和感受,才会发现,每一个看似已经注定的命运,其实都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玛琳卡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她以为无法改变的命运,却在转角之后,给了她新的希望。
最后的最后,玛琳卡的怪屋,与另一个垂老矣矣的怪屋,一起成为邻居,像极了生与死的交替与共存。
我们一直在让孩子们努力成长,却常常忽视了让他们去学习面对死亡。
这本书,以童话的形式,直面生死,或许能让孩子对生与死、陪伴与告别、爱与选择,开始学习与思考。
《鸡脚怪屋》读后感(九):鸡脚怪屋:孩子可怕的十二岁
对于孩子的十二岁,家长们似乎很担心这个时候的到来。因为,这是一个叛逆的开始,孩子在这个时候变得叛逆,不爱听父母唠叨,老和家里人唱反调,听不进去长辈说的道理,非得等自己吃亏了才知道做的不对。在《鸡脚怪屋》这个故事里,小主人公玛琳卡也经历了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
《鸡脚怪屋》是英国作家苏菲·安德森的一部童书。苏菲出生后和家人住在湖区她享受着在家教育四个孩子的自由,也享受着散步、游船和做白日梦的时光。她的梦想就是创作出可以帮孩子探索世界的故事,并以此让他们爱上世界的美丽和多样性。 苏菲从作家母亲那里继承了讲好一个故事的天分,又受到普鲁士人祖母的影响,她从小就爱上了德国、波兰和俄罗斯的民间故事。这些都成为她创作《鸡脚怪屋》这部书的灵感来源。
小主人公玛琳卡居住在一个长者鸡脚的怪物里,她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她的奶奶是引领亡魂穿越生死之门的亚加,而她居住的鸡脚怪屋也是一个非常有脾气的房子,每年有个两三次,它会毫无预警地更换落脚处,每次选的都是杳无人烟的荒郊野地。玛琳卡没有朋友,但是她渴望友谊,以至于瞒着奶奶和鸡脚怪屋把徘徊人世的亡魂妮娜藏起来,以免妮娜被带往死后的世界。玛琳卡因为自己的任性,差点让她失去妮娜,也使得奶奶不得不陪伴虚弱的妮娜一起进入生死之门。
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是都是一个易碎的花瓶,他们美丽、青春、阳光,但又敏感、细腻、固执。一直想要冲出父母的臂弯,冲向那个未知的世界,却无视未知世界的危险。
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认为在孩子12岁之后,就已经进入到了青春期的阶段,对待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的话没办法像小时候那样多了,能少说就少说一些,多给孩子一些自己成长的空间,在必要的时候再进行干涉。
玛琳卡是多少孩子的缩影,当她发现自己的任性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后,决心找到打开生死之门的方法。也许,生死之门,是孩子在叛逆期的一道心门,跨过了这道心门,他们才慢慢的成熟起来。就像玛琳卡终于知道了亚加世界的重要,也终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演员张一山作为“全国精神卫生宣传大使”在“阳光心理筑梦未来”的活动中说到:
“目标和理想不是某一天突然出现的,而是在你有所感悟、经历、思考的前提下,慢慢建立和巩固的。所以不用急,当你无法确立长远目标时,不妨先看一眼眼前,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而你的理想就会一步步接近你,你也会确立自己的目标。”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十二岁,确定目标,努力前进,用行动温暖自己,也温暖着那些永远都为我们着想的“鸡脚怪屋”和“巴巴”们。
《鸡脚怪屋》读后感(十):小小的水洼里,也有整个宇宙
生非所我所愿,老非我所愿,死非我所愿——身边一切皆非自己所愿,这时该怎么办呢?
《鸡脚怪屋》里的十二岁的玛琳卡同样也遇到了这样深沉的问题。她希望自己是个平凡的小孩,和其他小孩子一样平平淡淡地生活在普通的小房子里,有普通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可是因为她的奶奶是引领亡魂穿越生死之门的亚加,于是不得不住在长着鸡脚的怪屋里,这个鸡脚怪屋会自己走动,会发脾气,还会无缘无故地跑到荒郊外,十二岁的玛琳卡要被这样奇怪不正常的生活烦死了。——如果你是玛琳卡,如果你遇到玛琳卡这样人力不可为又不得不妥协的境地,你会怎么做呢?
英国作家苏菲·安德森的儿童奇幻小说《鸡脚怪屋》让人带着这样疑问深入阅读,故事充满了德国黑童话的味道,又带着波兰传说的气息。玛琳卡是下一代的亚加——区隔阴阳生死之门的看门人。她的巴巴(奶奶)教她引领亡魂的仪式,教她如何用骨头筑起隔绝生者的石墙蓠笆,如何为亡魂点燃头骨里的蜡烛,如何引领死去的人们。但是玛琳卡还是向往灯火热闹的生者世界,奔跑、游戏、看戏和笑哈哈的快乐。玛琳卡遇到了山下的本杰明还有他的小羊,想离开怪房子并探索真实的世界,回到活生生的人间,拥有友谊。
听不懂的喋喋不休的死者的语言,不耐烦的情绪,还有新世界的渴望在遇到一个拒绝通过生死之门离开的女孩子有了触动。这个名为妮娜的女孩,因为不愿意踏上归途,玛琳卡又想与她做朋友,于是将她藏在自己的小屋里。
巴巴教玛琳卡学《逝者之旅》“愿你在前方漫长而艰难的旅途中充满力量。群星正在召唤着你。带着感恩,带着你在地球上的时光,继续前行,每一个时刻都是永恒。带上你的无价的回忆,以及培育生命的快乐,回归群星,始得安宁。”
巴巴告诉他,看门人的职责是帮助亡魂不迷失,不无所归处。玛琳卡因为自己的私心留下了妮娜做伴,甚至偷偷远离房子和妮娜去水边玩。她们都慢慢变得透明了,巴巴才告诉玛琳卡真相,原来在还是小婴儿时玛琳卡就和父母一起去世了。因为小婴儿玛琳卡一直不愿离开,于是巴巴带她回来做了亚加。巴巴亲自送妮娜去了死亡之门,可是也没有回来,玛琳卡决定寻找老亚加的帮助去找回巴巴。
老亚加告诉玛琳卡,自己和房子是“以独特方式相联结的”——鸡脚怪屋是为逝者而生的,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引领亡者,没有引领,怪屋也会渐渐枯萎消失。所以,执行引领是严肃而执着的事。玛琳卡为自己的自私和任性而后悔,也许和巴巴说说自己的心愿,自己就不那么苦恼而做错事了。
在看到鸡脚怪屋越来越残破后,玛琳卡下决心找到打开生死之门的方法,找回巴巴,让鸡脚怪屋恢复原样。心之所向,于是梦想也转了方向。当玛琳卡一心向往活人的世界时,她身在鸡脚怪屋里满心满眼的烦恼,但当她开始仔细了解亚加的生活时,突然发现原来亚加的世界也值得探索,这同样是一片广袤深邃的世界,同样有许多可能性。——其实,现在和当下真的不是那么糟糕。
《鸡脚怪屋》里将小女孩玛琳卡的心态转变写得活灵活现,非常有感染力。人对自我境况永远的不满足,如何接纳当下不完美的现实,也确实需要非凡的智慧和领悟。
借玛琳卡的心路历程,我们看到一次观念转变的可能。就像一句话,门外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只要你转变观念,何偿不会海阔天空呢。
《鸡脚怪屋》给所有不断在自我消耗,自我内心折磨,隐入心境之苦挣扎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念转变的范本,这个穿越生死之门,引领亡者灵魂的亚加,何偿不是引领我们当下不迷失呢。
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珍惜现在,珍惜生命。真的,小小的水洼里,也有整个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