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个孩子的学校》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31 03:52: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个孩子的学校》读后感精选

  《一个孩子的学校》是一本由北辰著作,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孩子的学校》读后感(一):一个孩子的学校

  

读《一个孩子的学校》有感—— 平凡生活中萌生的强大力量总是带着些感动和感伤的。《一个孩子的学校》这本书读来就会让人情不自禁陷入其中,不仅仅因为故事感人,更因为故事的背后反映的其实是许多现实中的不可抗力,因此更令人动容。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带有自己的鲜活和无奈。周老师严谨认真到近乎刻板的性格令人又敬又恼。佩服他十年如一日能够在教育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全部心力,也看明白在这份尽职尽责的坚持背后还有他深深的感动和愧疚,让这个角色更饱满立体,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想象;但有时也不免恼于他对儿子的教育态度有些不近人情,这就看出了作者平时观察生活细节之细致,将现实情况中常见的父子关系隔阂之深刻画得入木三分,读来便不自觉代入其中,可见写作功力之深厚。 而周冲,作为书中最理想化的人物,一开始便让我印象深刻。他内心深处一直渴望得到父亲的肯定和关注,却苦于没法实现。但即使这样,他也依旧坚定自己的网络写作,甚至小有所成,这便足以证明他内心力量之强大。而在与父亲的关系中,他一直是处于先示弱的一方,关心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柔软。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往往不常见,若是有,那便是十分珍贵的存在。 作为中心人物的马小帅,无论是对于其它小学学生的欺负捉弄,还是对于周冲的到来心中隐隐的担忧和不时出现的试探,甚至于是后来因为担心和自责,穿着周老师送给他的鞋子,背着给周老师补身体的鸡蛋,一路翻山越岭去到县城,都表现出了他性格中的倔强和坚定。当然,从他收到新鞋子时的兴奋举动,和不小心打翻周冲电脑后的不安都展现出了他这个年纪该有的天真,这是难能可贵的孩子天性,作者也将其描写刻画得十分生动。 在分析了解完书中的人物形象,再结合现实背景去思考,难免会心生不忍。文字里的世界可以被赋予和寄托美好的期待和希望,因此结局圆满,但更多的现实背后隐藏的真相是残酷的、不幸的。所幸还有一部分人拥有足够强大稳定的内核,方能不迷失方向。

  《一个孩子的学校》读后感(二):值得一看的好书

  

《一个孩子的学校》,是个足够打动人的故事。我细读这本书后,却觉得其中最动人的,并不是学校里只有一个孩子一个老师,却仍然信奉着“什么都不能少”的坚守,而是书里面每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至真、至诚、至善、至美。正是这些难能可贵的人格品质,真正帮助角色在故事中发光发热。人性的光辉才是最动人的。

书中的主角马小帅是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可以说,他几乎没有被打倒过。无论是家庭的巨变,求学之路的艰苦,还是孤独的学习环境都不曾打败他,一个四年级的山村小男孩展现了难以置信的顽强与坚韧,这恰恰是当下许多城市孩子所不具备的。当然他也有弱点,那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周老师。只有周老师要离开的消息,能够激起他心中无限的不安与惶恐。

除了马小帅,书中的周老师和周冲也各自闪耀着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位是退休之年的老教师,却仍坚守教育岗位,只为了心中的情怀和救赎;一位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作家,却被大山里的纯真善美所打动,最终在云山小学支教授课。这些个角色都有着各自的闪光点,也有心中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与脆弱,并因此显得愈加鲜活、立体。

所以,一个孩子的学校并不可怕,因为它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最终也会因城市化的完善而消失。可怕的是我们不再关注到弱势群体,将他们遗忘在社会的边缘;可怕的是我们在艰苦的时候,不再拥有闪耀的心灵;可怕的是熙熙攘攘的城市学校中,没有一个孩子是马小帅。

  《一个孩子的学校》读后感(三):读《一个孩子的学校》一些感触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家长教育理念的改变,乡村里有条件的家庭都会将孩子送到城里的学校就读,因此乡村学校的生源就会愈发减少,才会有“一个孩子的学校”现象的存在,这样的校园既让人心酸,又焕发着人性的温暖与感动。

读北辰老师的《一个孩子的学校》感触颇深。如今依旧有很多偏远山区的孩子正克服着重重困难,为自己赢得那宝贵的上学机会,丝毫不敢有些许的懈怠。或许,很多城里的孩子并不能深刻体会乡村孩子们对求知的渴望与求学的艰辛。他们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也是帮助他们走出大山改变自己乃至家庭命运的唯一途径。倘若孩子们能静心地去品读《一个孩子的学校》,对比之下,他们也许会懂得更加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奋发图强。很多时候,因为乡村学校条件有限,一个教室里多个年段的孩子轮流上课,或一个教师兼任多门课程的现象,在乡村学校里依然存在,这也是我们急需要去改善的教育格局和形态。

《一个孩子的学校》讲述的故事虽然简单,却随处透露着心疼的教育情怀和暖人心的善举,鲜明的人物个性塑造,朴素而踏实,焕发着真善美的光辉。

率真顽强的马小帅有着同龄人没有的成熟与稳重,怀揣着对周老师的感恩,听话懂事,积极上进。秉持着“一个孩子都不能少”信念的周老师,不改初心地守护着学校和马小帅,仪式感满满地完成着每一项活动,既是对教师职责的践行,也是一次自我的救赎。

性格迥然的周冲不遗余力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在父亲打压式的教育方式下,虽“不踏实”,却处处有着感人的举动,影响着周遭的人,尤其是给予了马如风极大的肯定与追逐梦想的驱动力。大义凛然的马如风,在危难来临之际不顾个人安危,拯救周老师,让人动容。虽然失去双腿,但身残志坚,顽强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也因为有了梦想,生活就有了光。

明理开明的周夫人、马小帅爷爷奶奶,虽书中提及的笔墨不多,但绝对也是耐人寻味的人物,他们都是开明的,周夫人对周老师的支持,爷爷奶奶并没有因马如风的事而埋汰周老师,没有认为周老师所做之事皆是理所应当,而是满满的感激和感动。

每一个人物的背后,都有着一则楚楚动人的故事,用心去品味揣摩,情感就会波动,心就会填满他们的真情,不禁也会想起书中许多感动人心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画面:马小帅不顾一切地去看望周老师;周冲一路寻找马小帅的唠叨与担忧;周老师悉心照料着马小帅;周妈妈在医院里对马小帅关心;爷爷奶奶极力地隐瞒马如风失去双腿的真相……他们心里都装着彼此,愿意为对方付出。

《一个孩子的学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和温暖,更多的是思考,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去深思,如何更好地规划好乡村教育,给孩子们带去福音,毕竟像马小帅这般幸运的孩子又有多少呢?

  《一个孩子的学校》读后感(四):白云深处有学校

  

北辰著《一个孩子的学校》源于生活,忠实生活,向读者展示了同一片蓝天下山乡基础教育的艰难。周老师,一名极其普通的人,为了教育理想辛勤耕耘了一辈子,甚至他的孩子也深受影响,义无反顾地接过了教书育人的接力棒。

《一个孩子的学校》通过马小帅与周老师的互动,揭示了教学相长的真相。或许因为学校里只有一位老师、一个孩子,他们不是父子、亲似父子。教会的不仅仅是如何认字、如何数数,更多的是道德品质的培育,更何况是教得严格,学得认真。

故事的开篇平淡而真切,周老师带着马小帅从云山小学来到牛头镇,为了购置一双新鞋子。在马小帅好奇的眼睛里,所看见的所有商品都是可以当作计算题的,这不仅体现了小学教学对形象思维的注重,而且验证了周老师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影响。有了这双新鞋子,马小帅大展身手,取得了比赛的胜利。作为小孩子,难免会骄傲,但是他却因为长期在周老师的教导下,没有忘乎所以,而是一鼓作风,把竞技精神带入了新的学习生活中,继续为云山小学争光添彩。 与马小帅对比的是周老师的儿子——周冲。周冲的吊儿郎当、随心所欲,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理解父亲的决定,甚至有些逆反与赌气,然而,周冲在后续的相处中,发现父亲并非不爱自己,而是更爱马小帅。此处更加突出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无私与伟大。

故事的高潮是以台风为背景的,在台风中摧毁的是有形的校园操场、乡间公路,摧不毁的是两代人情真意切的品质。故事次第展开了周老师、马小帅、周老师之子周冲是如何从灾难中走出来的。周老师是被抬出去的,尽管泥泞难行,但是村民不惜任何代价,不讲任何条件,既反映了村民的淳朴善良,也突出对周老师的爱护与尊重。马小帅的不辞而别,表面上看是心血来潮,实质上是顺理成章,正因为心中有且只有周老师,他才能不顾个人安危,带着鸡蛋上路。虽然经历了一番风雨考验,鸡蛋只剩下了三个,但你能说这份深情不值得赞扬吗?周冲刚开始惦记的是自己的父亲,希望母亲能及时得到消息,照顾父亲,随后他意识到比父亲更重要的是马小帅,于是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寻找。

  《一个孩子的学校》读后感(五):只为一个孩子开设的学校,一名老师守护着唯一的学生

  

这本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一个孩子的学校》是”我爱你,中国“少年成长书系里的一本。

本书的作者是北辰,不仅是一名语文教师,更是一名作家、编剧。北辰用普通的文字讲述着平凡人里的不平凡的事情,极为擅长以人物细腻的情感打动读者的内心。

从书名《一个孩子的学校》便可以得知,这本书讲的是在一所奇特的学校,奇特在只有一名学生,而故事便是围绕这个孩子身边的事情而发生。

故事里的主角,那一个孩子就是云山小学四年级学生马小帅。这天马小帅跟周老师来到牛头镇中心商店来买运动鞋。恰好这天是牛头镇赶集的日子,人特别多。

作者在这里没有用文字直接形容赶集的人多,而是从马小帅的角度,侧面来描写人多。作者又没有直接说人多,而是通过马小帅对买卖不同物品的人进行分类,从而让读者感知到来赶集的人数量之多,买卖东西的各种之广。

周老师已经到可以退休的年龄,却因为云山小学没有老师来,而坚守在岗位上。学校里的学生,就是马小帅。

一老一小,两个人来参加镇中心不区小学秋季运动会。作者在这里形容周老师的老,马小帅的小,一老一小形成鲜明对比。而别的学校人多,与云山小学只有一个学生,多与少形成鲜明对比。

周老师的儿子周冲师范毕业却不想当老师,恰好在运动时回来,给周老师和马小帅拍了第一张合影。头一回坐车的马小帅,被周冲的车技给整晕了,吐了周冲一车。

马小帅有很多第一次都是和周老师有关:第一次参加运动会,第一次合影,第一次坐车。周老师给他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关心与帮助,更多的是教会了他许多生活常识和人生道理。

这本《一个孩子的学校》书中还有彩色的插图,是由清华大学绘画系硕士研究生吴雅蒂所绘制。看过彩乌鸦中文原创系列的朋友就会知道其中的《奔跑的女孩》《弯弯》《暗号》中的插图均是由吴雅蒂所绘制。

作者北辰在《一个孩子的学校》中塑造了这个周老师,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更有一个有着行动力的人,他就像是太阳一样,照亮了马小帅的家,照亮了云山小学,他坚守在教育的第一线上。

而现实中,山乡生源稀少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像周老师这样坚守在一线的老师,非常可贵,正是这些老师,让那些适龄的儿童可以得以接受教育。这些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实践教师的职责,平凡普通却有力量。

  《一个孩子的学校》读后感(六):有情有义的学校

  

初看《一个孩子的学校》的时候,完全没弄懂这是什么意思。怎么会这个学校里面只有一个孩子呢?他是不是读的家庭学校呢?

结果打开书,才弄懂了书名的含义,《一个孩子的学校》,一座学校里面,即使只有一个孩子,也是一座完整的学校,所有的项目仪式都不能少,比如星期一早起升旗,比如作为代表团去参加镇里面举办的镇运动会。

《一个孩子的学校》里面有两个最主要的主人公,一个是可以退休了的老教师——周老师;一个是学校里面唯一的学生——马小帅。主人公周老师既勤勉又博学,愿意奉献自己人生最后的宝贵时刻在伟大的教育事业上,即使是面对只有一个学生马小帅,他也丝毫不马虎。该怎样去教一群人,他就会怎样的去教育一个人。而我们另一位主人公——马小帅,虽然只是一个遥远的乡村小学的小学生,但是,为人上进,学习有方法,有态度,愿意学习,周老师教他也非常有收获感。在镇运动会的比赛场上,马小帅也在乒乓球上大显身手,把很多城里面的小孩也打下去了,不得不让人佩服。

这样的一位乡村的小学生马小帅,自幼生活条件拮据,通过一次周老师带他去镇里买新鞋子,脱出来的袜子又脏又臭,服务员只得让他带上塑料袋去试鞋子,我不禁想到自己年幼时候也有这样的经历。

但是,目前的故事发展,好像并没有谈及到马小帅的家庭为何这样的贫困,这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们一起读下去吧,主人公马小帅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故事?

这里 还介绍了一条线,就是作为一位曾经的云山小学的学生——周老师自己的儿子。经常被周老师认为是不思进取的小孩,两人之间关系融洽经常对掐,你一言我一语,绝对没有认输的。周老师的儿子周小冲,从小语文功底就好,还代表过云山小学,获得了作文大赛的奖励,现在走入社会后,并没有如周老师的所愿,去成为老师或者说是公务员等,自己成为了一名网络写手,并且收入颇丰,虽然老教师周老师并不看好他的收入,但周小冲确确实实是帮助了周老师一家重新整修了房子。

《一个孩子的学校》是一本非常有趣味性的学校读物,凸显出了当代这种奉献自己扎根教育事业的精神,也凸显出了可爱的马小帅同学,不忘贫寒,艰苦奋斗的学习精神。

  《一个孩子的学校》读后感(七):请珍惜每一个求学的机会

  

《一个孩子的学校》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温馨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很显而易见,就如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在云山小学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校,因为学校里只有一个学生,这个学生的名字叫做马小帅。

1 一个学生的代表队

一个学生、一位老师,这所学校的两个人参加了全镇的秋季运动会。

听起来是不是匪夷所思呢?

云山小学的周老师甚至为了让马小帅参加运动会,还“斥巨资”为他买上了一双运动鞋。

两个人并不因为整个学校的代表队只有他们两个人而觉得不好意思,就连入场式都走得格外正式。

“云山小学,赛场扬威!超越自我,勇敢拼搏!追逐梦想,自立自强!猛虎出山,敢露锋芒!”

一位老师,一位学生,他们的比赛精神不亚于任何一个学校,马小帅甚至还为学校争光夺取了兵乓球的胜利。

2 两个人的学校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很好奇,为何这个学校里只有一名学生?

这是现今生来就有学上的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事情。现在还有很多的孩子没学上,很多地方没有设备完善,条件良好的学校。像马小帅一样,上学要步行一天的孩子大有人在。

所以我们有学上,不为学不到东西而困惑的孩子是幸福的。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呢?

3 最后一位老师

周老师,是云山小学唯一的一位老师。周老师年纪不小了,马上就要退休了,但是他还坚守在云山小学,就算还剩一名学生,他也保持着升旗、发言的习惯。

周老师的坚持,让马小帅觉得,即便只有自己,他也是在上学,每天上课、做作业,不会因为只有自己一名学生而懈怠。

马小帅看起来比大城市中任何一个同龄人都要成熟、懂事。

因为他知道要想走出大山,就要好好学习。周老师是他的希望,他是他们家里的希望。

他不愿意周老师离开,所以为了不让老师走,做了些只有孩子才能做出来的事情。

周老师为什么不离开呢?为什么对马小帅的教育那么执着呢?

4 因果

周老师不离开大山,守着马小帅,直到他儿子周冲到来,终于揭开了这个秘密。从此周冲也承担下了这份责任。

之后周老师受伤,受伤的原因就好像人生的因果关系一样。

周老师因为某些原因留在了山里,守着马小帅。

马小帅不想老师离开,做了一些努力。

周老师受伤,造成的原因却令人意想不到。

一切都是有因才有果。

整本书的高潮就是马小帅独自一人冒雨翻山越岭,去看望受伤住院的周老师。他坚持不懈、勇敢地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想想现在的孩子,提到上学,大家是不是都会垂头丧气,提到放假,又都手舞足蹈呢?

再想想深山中渴望求学的孩子们,突然有一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觉。

我希望每一位有学上的孩子,都能珍惜获取知识的机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个孩子的学校》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