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方长》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31 01:11: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方长》读后感1000字

  《方长》是一本由安东尼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20-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方长》读后感(一):来日

  在想怎么迎接2021年的时候我和L约好元旦节在家包饺子吃,后来L突然说要自驾出游,匆匆忙忙收拾东西,连手机充电器都没带就出发了。

  我们玩得很开心,但包饺子这件事一直放在我心上,隔个周末立刻把心事了了。

  包饺子是跟我妈学的,自己拌馅却是头一回,小程序上现搜现学,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出锅没有试味就端上桌,还好味道相当成功。L吃得很满足,还不可置信的问:“你怎么还会包饺子呢?”

  在这之前,我还下过一次厨房,也是拿着手机依葫芦画瓢。算是比较成功吧,完完全全打破了一直以来信誓旦旦说不会做饭的宣言。果然做饭和做家务不存在会不会,只是愿不愿意和喜不喜欢罢了。

  做饭最满足的就是看吃的人咕噜咕噜吃个精光,自从两次不错的下厨体验后,开始着迷于看食谱,好巧安东尼的新书也是食谱,这个时机可真妙。看到“不要玩手机,不要拍照,趁热才好吃”,忍不住噗嗤笑了,这么温暖和亲近的文字只有他会写。有时间,喜欢的食材一定会照着他的食谱尝试做一遍。

  我清楚我执念于包饺子是害怕错过了约定以后还会不会有机会,现在想想,有的事不着急于现在,还有来日和方长。

  愿“来日”一直有,美好且方长。

  《方长》读后感(二):方方长长的饭桌前坐着的朋友们,我们来日方长

  

被这本书吸引,大概是因为书名——《方长》。人生短,所以我们才盼长,有了“来日方长”的期待。

后来去读这本书,才知道这是一本美食图文集,带着美食与美图的双重感染,叙说着朋友与生活的故事。

作者安东尼,是治愈系的偶像作家,他的文字平淡中带着细腻,他的美食更让人想要大快朵颐,想必色、香、味俱全的食物里,带着他美好的心情。

从他的菜谱里,你会发现安东尼很多故事,会读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当然也有美食小妙招可以学习。在视觉享受的同时,口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一碗简单的白米饭,还是他出国之后才学会的。刚出国的他,连电饭锅都不会用,但现在,安东尼跟澳洲的韩国厨师学会了略微调味的米饭:1勺香油、1勺白醋、半勺盐,米饭和菜就会更加门当户对。

每个离开父母的孩子,都在快速成长着,虽然相隔千里,但仍有思念和牵挂。

如果说白米饭代表着独立,西红柿炒鸡蛋就是成长。红黄配的颜色,家常的做法本就让这道菜深深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偏好和做法,有的要放糖,有的要放葱,要的要放蒜。

安东尼的做法,是从她妈妈的做法里调整出来的,他喜欢的可能是带着家的味道的西红柿炒鸡蛋。

除了中餐的主食、小菜,在国外求学、生活过的安东尼更拿手的是西餐,前菜、汤类、米和面类、海鲜和肉类、甜品,都有他的故事。

在上海,安东尼和朋友阮认识了牛油果阿姨,阿姨看起来就像一般的菜农,但当安东尼用英文说出需要的东西后,阿姨总会很快的找出来,结账的时候还会他送一点薄荷。

一份牛油果土豆沙拉,就结识了一位爽快的牛油果阿姨,多了一个购买的选择。

我是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才知道中国的汤与国外的汤区别是身与形,中国汤身形分开,汤中有食物的形状,比如汤中看得到西红柿,看得到冬瓜,国外汤中食物失去了原本的样子,一切融于汤中。

蘑菇汤就是其中一例。在墨尔本,安东尼认识了一位专门卖蘑菇的大叔,固执的只收现金,但是他家的蘑菇实在是太好吃了,所以每次安东尼都备好现金去买蘑菇。

因食物而结缘的,可不只是做饭的安东尼和卖菜的大叔阿姨,还有周迅。

当然,想要做好一道藏红花海鲜烩饭,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周迅来吃饭时,安东尼说他做的就很难吃,后来慢慢才摸索出了“要放一点海鲜高汤”的诀窍。

而常见的意大利肉酱面,做法更是因人而异。安东尼说,他的肉酱里有四分之一的猪肉,剩下的是牛肉,他搭配的葡萄酒是根据肉的质感,肉好就用白葡萄酒,酒好肉一般,就用红葡萄酒。

从这里看出,他真的是一名善于总结和发现的厨师,也是一位能在生活里有很多故事的体验者。正如他说,做饭也好,交友也好,“不只一期一会,还愿来日方长。”

美食、美景皆不可负。

  《方长》读后感(三):不只一期一会,还愿来日方长!

  喜欢这本书的名字《方长》,不只一期一会,还愿来日方长。

  从小就很喜欢美食,也非常喜欢看那些美食节目,不过只是过过眼瘾罢了,毕竟那会感觉那种美食离自己太遥远了。不过也让自己懂得美食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食欲,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味觉、嗅觉和视觉的盛宴。当看到安东尼这个男人,一个从未做过饭的小白,可以把菜做得那么好看,那么好吃,便不由得看了下去。

  1.美食是一种分享。

  做饭,请朋友来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次朋友来吃完饭,离开之后,面对这些盘子、碗、杯子、锅,我都会想下次出去吃吧。

  以前总是喜欢呼朋引伴去下馆子,觉得又好吃又好玩。,酒足饭饱之后各回各家。反而让我想到一个词“酒肉朋友”。呵呵,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不过吃多了感觉都味同嚼蜡,基本毫无新意,尤其曝光的饭店高油高盐让我们都望而生畏。

  反而喜欢上了“来我家吧,给你做饭”,请客吃饭就需要提前计划,然后买买买,再就是洗洗洗,再然后切切切,最后才是上锅炒。而这种准备过程也让我沉迷其中,这些繁琐的事情是缘于对朋友们的爱吧,想要和他们分享自己拿手的,分享彼此的情感。

  2.美食是一种传递。

  小时候就羡慕厨师的那双手,犹如妙笔生花般,把那些普通食材做得美轮美奂。不过长大也明白了,首先因为爱,才可以做出好吃的饭菜,只有注入了感情,食物才有了灵魂,虽然按照食谱可以分毫不差的做出美食,可是对食物没有热爱,没有敬畏之心,那做出的饭菜就少了一股“人情味”。

  我们对美食倾注感情,无非是想看到吃的人享受它的过程,那是自己的成果,也是一种爱的传递,让更多人喜爱美食,分享美食。

  书中有个朋友为安东尼做了一道番茄豆腐,让我印象深刻。他的食材普普通通,做法也简简单单,可是让人看了欲罢不能啊。豆腐本身就是种大众食材,非常的容易入味,做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搭配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口味。其实,对于食材,本没有什么普通高贵之分,喜欢才是硬道理。

  我们中国人更是一个八字不离一个“吃”字的国家。乡村老妇也会偶尔拿出招牌拿手菜而让五星级大厨望而生畏。而我们似乎做什么都不忘带着这个“吃”字。什么事也喜欢在饭桌上解决。尤其中国人不擅长用语言表达感情。唯有做上一顿好吃的,在吃吃喝喝中传递着情意。

  3.美食是一种回忆。

  如果问印象最好吃是那一道菜呢?想来都会异口同声说是小时候妈妈做的饭菜。它是一种回忆,一种味道,也是童年妈妈的味道。

  随着年岁增长,我们漂泊在外,吃遍各地美食,却还是最想念妈妈的饭菜,没有什么高级料理,没有复杂的烹饪手法,只是一锅乱炖,也让我们记住了那个最开始的味觉体验。

  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到家,兴冲冲地跑回家,却看到满面愁容,原来已没面没米下锅了。后来母亲让我去屋后摘来一些绿叶子,做了一顿疙瘩汤。那味道至今记忆新。

  后来自己成母亲,每天乐此不疲地变着花样给孩子们做饭,我也会学着母亲的样子,将那份爱投注到食物里,让他们传承爱的味道。

  美食拉近了我和作者的距离,透过他的美食,我们看到了“这个热爱生活热爱美食的大男孩”。看他笔下的美食,定有一份能打动你,你的刀叉准备好了吗?

  《方长》读后感(四):《方长》:安东尼私人食物日记

  

文|于三皮儿

这是我第一次读安东尼的书,没想到竟是一本“菜谱”,而能把“菜谱”写得如此治愈,可能也就只有安东尼了吧。

《方长》是安东尼的最新力作,说它是一本菜谱是因为,书中包括了五花八门的佳肴制作方法,有西方的海鲜烩饭和冰岛羊汤,也有东方的馄饨和乱炖,俨然一副中西合璧的架势。

然而,《方长》也不全然只是一本菜谱,每一道食物背后都包含着安东尼的独家回忆。

因此,与其说这是一本像菜谱的散文集,不如说这是安东尼的私人食物日记。

书中,有伴随着童年与母亲回忆的白兰地鸡肝酱;有留学时与严厉大叔间关于蘑菇的趣事;有与好友在国外旅行时关于豆腐的尝试;也有家庭版三鲜馄饨的坚持……

每一道食物,包含一段记忆,也代表了人生经历的成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当我们聊起食物时,心开始变得柔软、热乎起来,食物不再只是单纯果腹充饥的物品,反而被我们赋予了一种情感。

当我们开始怀念儿时清晨早已吃厌的一碗面时;当我们开始谈及“母亲的味道”而滔滔不绝时;当我们因为吃到一个熟悉的味道而泪流满面时,才最能感受到食物的“魔法”。

食物的魔法来自于食物带给味蕾的记忆。

从儿时喝到的第一口奶开始,食物伴随着人的一生,不论富贵贫穷,还是喜怒哀乐,食物以其原本的姿态滋养着每一个人。

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食物却是共通的,它蕴藏在人的味蕾记忆间,随时做好触发人内心的情感的准备。

这与《方长》的初衷,不谋而合,用单纯的食物唤醒人们内心的情感,享受食物的美好。

而这本书名字的由来,也意味深长。

当年,安东尼在墨尔本留学时,开始接触烹调。在有了自己的公寓后,他和朋友组建了团队,做了一个名叫“quarter”的项目。

这个项目就是每个星期五都会请一个人来吃饭,来客有害羞的日本理发师,也有以色列的塔罗牌阿姨……

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各不相同,而曾经的陌生人,在这方方长长的餐桌上相识、趣聊。

方长的餐桌见证了安东尼与食物和他人的纯粹关系。

而对于这本书中的菜、去过的厨房、曾一起享用美食的朋友,安东尼的想法则更加长久,“不只一期一会,还愿来日方长”。

带着这个美好的心愿,《方长》如约而至。

而关于食物带给人们的美好和治愈,是我对这本书最深的感受,如果你也热爱美食,愿意感受平淡日常中的小确幸,那这本安东尼的《方长》推荐给你。

看完后,也许你也会想要走进厨房来“秀”一场厨艺,寒冷的冬日里,有那么一方天地间热气腾腾,温暖着你我。

伴随着味蕾的记忆,这一幕将被牢牢印入脑海,而这正是食物的魅力。

  《方长》读后感(五):《方长》:岁月融化在安东尼做的每一道菜里

  

月初,收到一份莫名其妙的快递,拆开一看,是一本叫做《方长》的书,翻了一下,竟然是本菜谱,顿时兴致全无,两年不做饭了,让本就不佳的厨艺雪上加霜,所以这本书,注定要在某个角落里孤独终老了。

今天整理房间,无意中又发现了这本书,因着安东尼的名气,我再次打开了它,细细翻阅,直到看见最后一页的那句话时,心里突然五味陈杂。

“我想吃西红柿炒鸡蛋了”。

记忆这一下子被拉回了两年前的那一天。

她要走,我挽留。

我想不明白,杭州有这么多发展机会,为了以后能好好的幸福的享受生活,现在苦点累点,算什么呢?为什么她一定要回那个外卖都没怎么发展起来的小地方?

她是我的闺蜜。

大学四年,我们形影不离,工作三年,我们租在一处30平的一居室里异想天开,最大的愿望就是对方能一夜暴富,然后供自己吃喝玩乐。

为了省钱,大多时候,我们都是自己做饭,虽然和安东尼做饭的初衷不一样,但好在也是身体力行,自己动手下了厨。

可惜,我俩厨艺实在堪忧,并不是饭菜咸淡的问题,就是差了一点点味道,少了一点点感觉,三年竟都没有太大长进,除了一道菜—西红柿炒鸡蛋。

这道菜,不是我吹嘘,我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以至于,每每重要节日或者想不起吃什么的日子,它都是桌上常客。

后来,她走了。回了家乡,嫁了人,过着安稳的小日子,而我依然留在杭州,用尽全力去拼搏,追求我想要的生活,可西红柿炒鸡蛋,我已有两年没做了,也有两年没吃了。

对于我俩来说,西红柿炒鸡蛋,不仅是那段奋斗时光的见证者,更是那段深厚友情的承载者。

日子一往直前,一点也没变,可我们之间却都默契的不再提一句过往,联系也越来越少。曾经亲密无间,分享彼此的小秘密,如今却沿着各自的生活轨迹,渐行渐远。

然后,我坐在桌前,又看了一遍《方长》。

安东尼说:不愿一期一会,但愿来日方长。所以此书取名《方长》。

他在墨尔本的时候,每周都会和室友一起,请一个朋友来家里吃饭,有爱喝啤酒的健身教练,有来自日本的女发型师,有在墨尔本大学读博士的建筑师,还有来自北京获奖无数的摄影师。

他们相聚在一张方方长长的桌子上,谈天说地,举杯共饮,这是多么难得的缘分。

所以他将这些菜肴整理成菜谱,打印出来,制定成书,一页一页翻过去,脑海里出现的不是一道道菜,而是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和生动鲜活的情景。

这个温柔的大男孩,用他独特的文字和形式,记录身边一段段有趣的生活,有温度的人。

书里,割舍不断的是与母亲的记忆,她藏在安东尼做的每一道普通的家常菜里。白兰地鸡肝酱里有自己的童年与母亲的记忆;烤茄子配西红柿里有妈妈做的茄子的味道;乱炖牌地三鲜的食谱是妈妈提供的,西红柿炒鸡蛋也是从妈妈的做法里调整出来的。

《方长》里不仅有他对友谊的解读,还藏着对妈妈的想念。

正如书里所说:希望你能从这本书里,找到一点灵感,做一顿饭,和心爱的人、家人、朋友,共度一点时光,也许吃过的什么菜会不记得,但是在记忆的隧道里,你会记得那一天的颜色,那人脸上的笑容,那些人的故事。

合上书,我给她打了个电话。

  《方长》读后感(六):《方长》:平淡生活里的烟火气,让诗意远方近在身旁

  

这个1984年出生的小伙子,实在是太懂生活了。从他2008年3月出版散文集《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受到广泛关注,又陆续推出绘本爆火,还在2011年7月在《最小说》5周年上夺得最具人气男作者奖开始,我就逐渐沉沦于他的风格跟文字了。

从最开始“无标点式”的写作,别具一格又我行我素中,便可以窥探出,其忠实于自我的那种卓然不群的风格。而他捧书闲看时那种清雅的气质,更是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对于生活的珍爱与从容。

也正是这样一个人,才能够将文字的表达,落于平淡生活中的丝丝缕缕,在不经意间捕捉起那些不易被发现的细腻情感,于万千平凡事物中轻轻松松带给我们以充盈感动的内心波澜。

拿到这本叫《方长》的作品时,我并不知道在这本新书中,安东尼会带给我怎样的内容。但从过往他的一系列作品风格中不难猜测,这一本也一定是平和中透着一些不一样的精彩。

果不其然,刚拆开封皮就看到几张卡片掉落出来,上面竟然是几道秀色可餐的菜肴,每一张图片上的美味,都让人垂涎欲滴,仿佛活灵活现的一盘佳肴置于眼前,竟顿觉色香味俱全。

放下欣喜的心情,翻开扉页,细品良久,才懂得所谓“方长”,原来是来日方长。而那干净整洁的厨房,那娴熟的洗锅姿势,那锅中冒着的热气,无不让人感觉充满着浓浓治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看到这儿,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已经有了七八分的猜测,翻到目录后更是验证了我之前的猜想。果然,这是一本充满了浓浓生活气息的安东尼式私房菜谱。

一开始并没有太懂,看了许久才明白,他是将他懂得的这些菜谱,分为了东方和西方两大块进行铺陈的。首先是西方的食谱类型,然后是东方的菜谱系列。

大约是安东尼当年留学之前,还不太会做饭的原因,这本书中主要是以西方食谱为主,顺带有一些东方菜系的菜谱介绍。所以,东方菜谱的个数跟西方菜谱的个数相比,竟少了很多。

他在这本书中将西方菜,分为了前菜,汤,米和面,海鲜和肉,甜的,这5大类型。却将东方菜只分为了主食,小菜,大菜,这三个类型。不过从食谱本身来看,他所介绍的东方菜个数虽然较少,但基本都是些比较有特色又特别下饭顺口的地方菜或家常菜,倒是十分实用。

而关于西方菜的介绍这块,就明显详细得多。单是芹菜就介绍了17道,其中光沙拉就有好几种,甜的,咸的,一应俱全。

除此之外,经典鸡蛋芦笋,白兰地鸡肝酱,大虾与糖心蛋,烤土豆,腌柠檬,丹麦单面三明治,花生海苔蔬菜卷儿等,不但琳琅满目,而且每一道菜的介绍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一个经历,融合在叙述里边。

我觉得,这也是本书作为食谱的一大特色。

关于西餐的汤这一块,安东尼在本书中主要介绍了南瓜汤,西红柿奶油汤,英国洋葱汤,冰岛羊汤,培根蔬菜汤等几种常见汤型,从品类上来说非常日常化,很适合居家自作自食。

根据其菜谱详尽的步骤来进行操作的话,还是非常容易上手的。关于每一种用料该取多少,基本是以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衡量的,所以可操作性蛮强。

至于具体做法,步骤中的12345也是比较清晰明确的。唯一一点,本书依旧延续安东尼无标点式写法,对于看惯了有标点的段落的大家,可能会有些不太容易看清楚。关于这个问题开的时候速度慢一点,或者多看几遍就好了。

在西餐米和面这块,安东尼只提到了6种食谱的做法,海鲜和肉这一块倒是讲到了很多种,关于甜食它给出了三种比较健康的吃法,分别是蓝莓草莓黑加仑果酱,非常健康的布朗尼,以及很传统很西式的烤苹果。

中餐这块主食,他是很简单地提到了4种,但小菜和大菜却比较详细地进行了展开,且提供了不少很新鲜的一些吃法。对于一个出国后才真正开始接触厨房的男孩来说,能够学会做饭,并且将如此丰盛而美好的食谱传递给大家,本身就不是一件易事。

可他却把这件事做得怡然自得,并将温暖与治愈努力传达给他人,我觉得是非常有分享精神的。

正如他们曾经组建的那个项目,每周五都会请一个人来吃饭。最终,或许不一定带来什么盈利,但绝对带来了交友与交流的快乐。

更是在共同品鉴美食的过程中,大家一起享受到了心灵中更深的愉悦。所以,《方长》这本书,不断记录了过往,更对未来有所向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方长》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