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竹林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30 04:59: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竹林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竹林的故事》是一本由废名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页数:4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竹林的故事》精选点评:

  ●轻而美 如小诗般的句子 “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

  ●老师说这才不是废名,这是冯文炳。弱弱说一句…我更喜欢冯文炳……

  ●像吃鲫鱼,味美但刺多,没法痛苦吃肉。

  ●以前读阿城的时候说过想看废名写禅,显眼的“禅”不好寻其踪迹,倒是深处乱世的这份静,让人好生佩服。

  ●标题的那篇,与沈从文一脉相承的文路

  ●写了篇学期论文,不粘了。 悲伤与苍凉,美与哀的交织以及废名生命自然观的观照…太对我口味了

  ●我覺得廢名寫短篇比詩寫得好,他的基調永遠是那樣的平,到結尾處的餘韻卻是那樣震撼。輪這點,周作人什麼的都要拜他為師呢。

  ●[PKU/223]I246/4a上半年读过最好的,没有之一。

  ●废名的这本集子真是很难称作集子,每个故事都极短,语言简短,思绪又跳跃,读过感觉跟没读过一样,也很难体会故事的深意(也许没啥深意),但是神奇之处就在于能一篇篇吸引着我读下去。

  ●“鲜青椒煮鱼,是再好吃没有的。”冯文炳牛逼!那个“从此之后再没见过人”,却在下一段人又出现了,这种要怎么做成视听语言呢?在读《桥》,考完一定去买一本。

  《竹林的故事》读后感(一):乡土小说作家中的一股清流

  废名并不像王鲁彦等其他“乡土小说”作家那样着重表现农村愚昧落后闭塞野蛮的习俗,展示出一幕幕冷酷悲凉的人生惨剧,而是着重表现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与纯朴无欺的人性,构筑起一个“桃花源”式的世界,吹奏出一曲清新悠扬的田园牧歌。

  当然,在废名提供的明朗清澈的画面中,也时常掠过一道令人不易察觉的阴影。《竹林的故事》荡漾着宁静淡泊的氛围,而老陈去世之后,三姑娘过于乖巧的描写又点染着伤逝的哀戚。《桥》在超然旷达的背后,也流露出淡淡的命运不可知的悲哀。

  《竹林的故事》读后感(二):三姑娘,世故的天真

  一汪水流过去了,水面映着四季的流转,映着老程的旧影。

  废名没让三姑娘把忧愁说出口来。幼年丧父乃大悲,也只化作一抹淡淡而不自知的禅意,同那溪水一般在素淡的生活里流淌过去。

  妈妈对三姑娘的心疼,还有消失在回忆里的老程,不知是略带温暖的苦涩还是略带苦涩的温暖。

  三姑娘体贴着妈妈,畅然地生活。不知她是天真的世故,抑或世故的天真。

  读书,像喝了一杯新茶。

  《竹林的故事》读后感(三):凡是细小的都可爱

  《柚子》一篇,甚是感人。木心也写过一篇短小说《芳芳No.4》,与这篇事异情同。古今的人都怕物是人非四个字。记忆里的许多当年情,都随时光渐渐淡去,可是又没人办告别仪式说:从此相忘了吧。忘不掉的回忆,回不去的过去,再不能见的人,真叫人不知如何是好。人就是在这样的不知如何是好中慢慢老去的吧。 《阿妹》一篇,是归有光散文的继续。 废名认认真真写他童年邻里的人事物,亲切感人。虽是小说,其实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情节,像落叶一样轻飘飘的,含蓄隽永。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认真地小下去。诚如清少纳言所说:“凡是细小的都可爱。” 他的行文好比一溪流水,遇到一片草叶都要去抚摸一下,然后又汪汪地向前流去。他用写诗的办法写小说,他的小说实际上是诗。像谁呢?像李商隐。废名,商隐,连名字都像,都是极好的名字。

  废名与我是老乡,用了很多湖北东南的方言,我读来十分亲切。看废名小说要像坐船看岸边风景一样,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不要全神贯注地看。

  废名是内敛的。小说家须得把眼睛朝外看,而废名的眼睛却老是朝里看;小说家须把自我沉没到人物性格里面去,让作者过人物的生活,而废名的人物却都沉没在作者的自我里面,处处都是过作者的生活。

  《竹林的故事》读后感(四):明净的竹林世界

  废名的文章完整的很,像磨砂水晶球,这么一个似是而非的存在。

  他的小说出了名的难懂,他自己知道,他的老师周作人也知道——情节记不得,人物也有些模糊,如流水过山石,只留下点沁凉的感觉。

  然而单凭了这份感觉,你也可以说,他的小说是真好。

  真美,万事万物仿佛在澄空里游,都有一个禅意在里面,却又是说不出的。而且废名善写一种童年“青梅竹马”的形象,把那些女孩子写得美极了,既是健康的,又活泼泼的,且有一分她自己也意识不到的混沌的明秀。

  像是一个梦,明净的,也有几分焦虑不安在里头。

  废名笔下的女子形象实在是很有意思。其实是传统的小家碧玉书香女子,有慧质而不自觉,惟等男人倾心。这些女子早在唐宋传奇里就泛滥起来了。然而他笔下的女子又是有一种朴拙的健康的,元气满满的,并不等男人来拯救或可怜。

  说起来,她们有些像那一时期的张爱玲的姑姑和苏青那一代人,而且添一点宋氏姐妹的气度。但她们又全然是小女孩的样子,没那么多世故。自己无比尊贵自己,轻易不肯委屈,有担当,而且是温和的担当,于是在外人看来,总有几分清冷冷的可爱。

  《竹林的故事》读后感(五):来听先生讲个故事吧

  我时常会分不清废名先生的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实在是先生的小说平淡舒缓,犹如老友之间交谈,他抿一口茶水,便讲一个故事。

  实在讲,先生的小说和我们平常讲的完全不同。老师都教我们,小说情节要一波三折,要有趣味。先生的作品,既无华丽辞藻,也无激烈情节,却有淡淡如烟雾般迷人的氛围。

  他讲竹林的故事,那便说三姑娘罢。三姑娘,有着“黑然而美的瓜子模样的面庞”,“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显然是个好看的姑娘。并且又“十分的勤敏淑静”,平常个性也与旁的姑娘不同。她与学堂小先生们谈笑,落落大方,这姑娘,如一缕清风,吹拂过去,还留有一丝温柔。

  你说这么一个普通农家姑娘,怎么就显得这样好?这便是先生的功力所在了,《竹林的故事》遣词造句不过于生辣,反倒带着些浪漫。先生也不车碾辙般咕噜咕噜三姑娘好看。只说这姑娘不十分爱美,但穿得干净简单,不爱看那赛龙灯,也不爱戴那头花。但她也并非真的不喜,这倒冲淡了小说的虚幻感,让我也突然想去认识认识这个姑娘。

  他说《桃园》王老大,王老大有两个桃子,一个是他的桃园,一个是他的心尖子小女儿阿毛。王老大靠着桃园养活他的阿毛。

  阿毛对着桃树说:“桃树你又不是害病哩。”你看,这个女孩就活了。偏生她还得着重病,就越发惹人怜爱。

  我愈发觉得先生很会写小女孩儿。笔下的小女孩儿大多可怜可爱。柚子纯真质朴,三姑娘又勤敏善良,细竹雅致有趣。这些女孩儿,有哪一个不是个妙人呢?

  听先生讲故事,讲那些奇妙的人,那些“莫须有”的事儿,多有趣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竹林的故事》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