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散文》是一本由杨绛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绛散文》精选点评:
●先生,一路走好……
●《老王》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位阿姨档次不高。
●「这位阿姨档次不高」 笑死我hhhhhhhhhhh 又一位还是专心做翻译的老师吧
●读过n遍的书,现在只想说一句,杨绛先生千古。
●偶的如厕必捧之书,卷边了都
●文笔非唯不输钱,甚或过之
●我的图书馆读物。。。大爱啊,先生就是我的榜样!
●乌云的金边。
《杨绛散文》读后感(一):味淡至甘
味道淡,但是很有感触
印象深的是写她爸爸,写钱钟书和围城, 还有干校六记
感人的是,两个人走了好远,在菜地里相会,说到当初选择,还是没有后悔留下来,留在大陆,诶
《杨绛散文》读后感(二):杨绛先生
先前看《我们仨》的那份恬静的心境不知去向。很多文章让人感觉很调皮。《隐身衣》与想象中相去甚远,与其像个愤青,远比不上我看到的《隐身衣》的评好。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散文》读后感(三):再读杨绛
近来周末又读了杨绛先生的作品《杂忆与杂写1992—2013》《“隐身”的串门儿 读书随笔》等书。每次读杨绛先生的作品,无论是随记感想、怀人忆旧的散文随笔还是谈读书、谈戏剧、谈翻译的学术文章,都感觉文风真朴自然、旨趣淡泊宁静,感染得我发自内心体会到读书真趣。一句话,读杨绛先生的书,一点不累、乐趣无穷。
众所周知,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一生做人为学严肃认真、抱朴守拙,以布衣书生身份做出了伟大的民族文化贡献。谈到杨绛先生的文化成就,她却说自己只是一位业余作者。杨绛先生在《〈杨绛文集〉自序》中说,“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杨绛先生一生坎坷,她人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消耗在了应付外界的纷纷扰扰之中,以及运用到了辅助丈夫钱钟书先生的事业上。以至于她大部分重要作品,都是七十岁以后才写就的。
对于一生为人处世、做人为学,杨绛先生曾说,“我甘心当个零……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这话反映了她的处世之道。特殊年代遭人嫉恨、打压和批判,杨绛先生心态平和、含忍不屈,她默默坚守内心底线,不做无谓抗争,亦不做无底线退让。在自己内心的自由天地里,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诸多人事纷扰和名利纷争,先生根本就不看在眼里。
另一方面,杨绛先生又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读书自傲的“书呆子”,恰恰相反,她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她一生都保持着对群众尤其是底层民众发自内心的悲悯情怀。先生曾说过,“我生平做过各种职业,家庭教师、代课先生、中学教员、小学教员、灶下婢(大家庭儿媳妇也是一项)、大学教授、研究员。经验只有一条,我永远在群众中。”杨绛先生在“杂忆与杂写”系列散文随笔中,有大量篇幅是描写她家保姆和身边普通甚至穷苦百姓的,文章字里行间透着先生对群众发自内心的关心与照顾。先生并不以自己文化人的身份自傲,更不以“文化人”为由而脱离群众。正如我国另一位文化学者、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所说,“我们应该打倒士大夫阶级!我们不是士大夫!我们(文化学者)都是民众!”知识分子或曰文化学者与普通民众的区别,仅仅是分工不同。杨绛先生、钱钟书先生以及像顾颉刚先生那样的老一辈文化学者,既不自视清高,又能忍辱负重,无论面临多大压力绝不自辱、不失自尊,这便是“民众”的坚韧性与“士”的“不可辱”精神的完美结合(雷颐语)。
杨绛先生不仅是一位悲天悯人、含忍坚韧的伟大学者,更是最贤的妻、最慈的母。她为了让丈夫钱钟书充分发挥其天赋,自愿在生活中、事业上付出巨大心力来辅佐丈夫。杨绛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中写道,“我一生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常使我感到人生实苦。但苦虽苦,也很有意思,钱钟书承认他婚姻美满,可见我的终身大事业很成功,虽然耗去了我不少心力体力,不算冤枉。钱钟书的天性,没受压迫,没受损伤,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气和痴气,这也是不容易的。实话实说,我不仅对钱钟书个人,我对所有喜爱他作品的人,功莫大焉!”虽然杨绛先生付出一生心力辅助丈夫事业成功,可她也不无遗憾地发现,钱钟书先生身后留下的遗憾太多了。丈夫生前最年轻力壮、最可能出学术成果的时期,却被人为剥夺了大量自由创作的时间与机会。等到老病相催、神疲体倦,很多学术文章、文学作品想写也没那个心力、体力了。曾有学者攻击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等学术作品太琐碎,缺乏有力度的学术文章及自成一体的学术体系,却岂知造化弄人,即使有才学有天赋,环境未必允许你干自己最想干的那些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还好钱钟书先生终其一生也算是实现了他自述的理想:“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而这点则和杨绛先生志趣相投。
一九九七年早春,一九九八年岁末,女儿和丈夫先后去世,杨绛先生伤心不已。她为了逃避内心悲痛,就把全部心力投入到柏拉图《对话录》中《斐多》的翻译中。杨绛先生说,“他(苏格拉底)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我感到女儿和钟书并没有走远。”杨绛先生一生历尽千难万苦,从不曾气馁懈怠,她一生始终保持着一股向上之气。用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她相信“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她看重古圣先贤曾参所说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她认为“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经过锻炼才能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杨绛先生是这样认为,更是如此一生躬行不怠的。
笔者作为后学末进,没有理由不像杨绛先生那样一生忠恕为人、精进学问,锤炼自己、帮助他人;以自身一生心血争取做出有益世道人心的些微贡献吧。
《杨绛散文》读后感(四):这人生的况味
罗曼·罗兰说过: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 依然热爱生活。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刚刚再次翻完《杨绛散文》这本书,以为这段话送给杨绛先生再合适不过了。 说再次翻看,是因为很多年前读过这本书,那时《我们仨》还没有出版,钱钟书和钱媛还在世。这本散文书放在靠窗的敞开的书架上,经年累月的光照日晒,有些古旧了。最近找出来读,书里散发着岁月尘封的味道。 《杨绛散文》这本书,按创作时期收入四十四篇,包容了杨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散文创作的基本面貌,便于读者了解杨先生散文风格的形成、发展和变化。 书里的内容包括杨绛先生的一些散文杂记,还有特殊年代的纪事——干校六记,另部分是回忆和怀念人物的文字。 曾有人这样说杨先生的文字:“杨绛的文字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这本散文集,读来正是如此。淡淡的文字,质朴而灵动,轻描淡写却及其耐品,娓娓道来有时绵里藏针,那针呢,可也不扎人,细思量后,却有点儿绵密的疼。 喜欢书里的几篇散文《阴》《风》《脚印》,读这几篇想起中学课本里朱自清的《绿》。那时候读《绿》的时候可不怎么喜欢,感觉又糯又腻的,现在想,不如选一篇杨先生的散文,来稀释一下那种稠密的甜糯。 我说的再读这样的书会心疼,是读《干校六记》,就像读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一样,不忍卒读。季先生说:这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杨先生的《干校六记》里,那些经历何尝不是如此,只是今人看来无比沉重的话题,在杨先生的笔下却轻松随意,有时还妙趣横生,就像一位旁观者的叙述,你读着读着,会抿嘴一笑,内心跟着收紧,,嗓子会哽咽,不自觉地,已经有泪在眼眶里打转。 《干校六记》包括“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个小节。 《干校六记》第一篇里,在得知被下放时,只有一个星期置备行李。在收拾行装,把箱子用粗绳子紧密缠捆时,杨先生说:“这些木箱、铁箱,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经受折磨,就叫锻炼;除了准备锻炼,还有什么可准备的呢。”冷静理性的文字,道出了冷酷的现实。 “下放别记”一节中对于女婿得一的含恨自杀,轻描淡写着一笔带过,字里行间没有怨天尤人,只是回忆着他之前说过的话,平实地叙说里,蕴含着心酸与悲痛。 “‘小趋’记情”中写了一只小黄狗“小趋”,杨先生和钱先生和这只小狗有一段真挚的感情。书中记录,小狗衔了狗肉,在地上扒了个坑,把那块肉埋了,照见了人性的丑,和人世的悲。 读第五篇“冒险记幸”,感触很深。大雨滂沱的黄昏,杨先生想念丈夫,一脚泥一脚水历尽千难万险见着了。钱先生大吃一惊:“你怎么来了?”杨先生笑着只说了一句:“来看看你。”继而转身,在灰蒙蒙的黄昏里,风雨兼程地赶回去。后来一次走错了路,杨先生调皮地说自己:女人和母鸡,出门就迷失方向。终于回到小棚屋,无比庆幸地感慨道:我睡在硬邦邦的,结结实实的小床上,感到享不尽的安稳。 第六篇“误传记妄”里记述,很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杨先生夫妇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钱先生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在干校里,嗜书如命的钱先生的箱子里只有字典、笔记本、碑帖等,杨先生问:“你后不后悔当初留下不走?”钱先生回答:“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幸与不幸,险与不险,动荡的大时代里,个体的命运都是徒然。看似柔弱的杨先生以知识分子特有的责任与担当,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反复品读的文字,和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录。 曾有人这样评说杨先生的《干校六记》:“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诚然如斯。 杨先生的笔触,不激不厉,不温不火。在那个时代,人的命运如蝼蚁般卑微,如蜉蝣般短暂。在那前途未卜没有光的日子里,杨先生的眼睛里,言行里还有着那么多的温情存在,那是对生命的期待,对丈夫钱钟书的眷恋,和对光明的信仰。 钱钟书在《干校六记》小引中说:“ '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 懂妻莫若夫,这“小点缀”就像是乌云的一道银边,“小穿插”就是暗夜里的微光,蕴含着温情与暖意,坚持与希望。 作为现世的我们,重读这些来自于特殊年代的记录,和着血与泪,伴着生命与尊严的文字,内心深处,需要怀着多一些的感恩与敬畏,清醒与慈悲。 《杨绛散文》这本书,其中的《干校六记》,与其说是几篇散文,不如说是一部哲学书,它教会我们在命运不济,人生困顿之时,学会如何主动承受与担当。 这样的书,读过一遍,多年以后有勇气再读的话,大抵已经是过尽千帆,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唯有一颗岁月历练了的柔韧之心,面对着坚硬的生活,微笑向阳。
《杨绛散文》读后感(五):杨绛散文
最近又好好读了一遍这本书,我读书有个小时候就留下的坏习惯,囫囵吞枣,大概看看。人家问起,我就说,那个啊,看过看过, 好象自己读过很多书似的,其实呢,早就忘记得无边无际。
后来长大些,就不读书了。 原因很可笑,就是避免成为书呆子,和周围人没法沟通。
不废话了,转正题。
高中时候看过《围城》,还买了一本,让我弄丢了现在。看的时候就挑有趣的章节,乐着看的。然后注重看结尾是不是大团圆,很失望。很不理解为什么方鸿渐不争取唐晓芙,糊里糊涂地要娶孙柔嘉,结尾还过的那么凄惨,很是郁闷。呵呵。可见我从小是个完美主义者。
和将将在一起以后,一起又看了一遍电视剧才开始理解。一个懦弱,得过且过的人生,他就得是那样,观众因为他可亲,就希望他有好的结局。可是人生就是这么不完美,我的接受。那是钱钟书在上海沦陷时候写的,不能工作,心情不好,而且书也就写到那里,
(ps电视剧里的苏文纨的演员我很喜欢,而且比书里美好多了,让人惋惜。唐晓芙没有书里美好,不够有魅力。)
可以安慰的是,作者的人生不是悲剧,这已故老头儿婚姻美满,事业成功。
他的妻子杨绛,一个近代少见的大家闺秀,两个人很相配。非常幸福。
最先看的是杨绛的《洗澡》,感觉没意思,确实她没有钱钟书幽默,恩,这种才华绝对是天生的。
后来看《我们仨》,大概知道了他们的生活,这两本书都没有我现在说的这本《杨绛散文》好。
《杨绛散文》里面包含了各个时期她写的散文,记事(“干校六记”、“丙午丁末年纪事”、“第一次下乡”),写人(“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锺书与《围城》”、“记杨必”、“顺姐的‘自由恋爱’”、“老王”)等等。
丙午丁末年纪事里,是文革时期受的迫害,这个印象特别深刻,她没有特别写那些害她的人,十分怀念那些给过温暖的人。看了以后,感觉很舒服,特别安静的感觉。再八卦一个,好象在记钱锺书与《围城》里,写钱锺书特别淘气,帮他家猫猫打架,提过和他家猫猫打架的是邻居林徽因家的,感觉两家关系不好,因为杨绛说了很多好朋友,但是只提过一次林徽因,还是邻居呢。顺姐的‘自由恋爱’读起来很好玩,其实写的是一个苦命人,但是在她笔下,就很有趣,并不是她不同情,但是在这个经历了太多的老人看来,已经没有什么可惊奇和愤怒的了。读回忆我的父亲,可以知道她的成长环境,为什么她那么有爱,因为生长在一个有爱的大家庭里。父亲是让人敬佩的,母亲是贤惠的。安静快乐地长大,命真好啊。第一次下乡也很好玩,当时和在干校里不一样,她是因为好奇农民生活才去的。还有一篇写猫的“花花儿”,我也喜欢。读个幸福的人写的书的时候我也很幸福。
这次我是真的好好地读了书,不容易啊。一个字一个字看的。
那一代的学者,作家剩下的不多了,现在也没什么好的文学作品可看的了,十分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