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诗境浅说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25 02:56: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诗境浅说读后感1000字

  《诗境浅说》是一本由俞陛云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境浅说》精选点评:

  ●儿子好 父亲也好 我读俞平伯 实无感 散文也无感 大抵我不是一个好的评论者 只是一个欣赏的人吧

  ●极妙的诗本,少年读诗,一在所读在精不在量,故而需要挑选,二在点破窗户纸,诗之意味,初读不得,再三方有浅味,大家之言虽好,完全点破则食而无味,不若片言只语,推开诗境大门一条缝,对初学爱好启蒙可以说是佳本了。

  ●其实这本也不能算“读过” 要重念的

  ●精心做了笔记,但是还没写完

  ●清新脱俗的小书。

  ●绝妙

  ●比《唐诗三百首》更佳

  ●爱上古诗

  ●很棒的书!

  ●大家诗摘,短而有趣有味儿

  《诗境浅说》读后感(一):简明扼要的古诗欣赏读物

  此书上海书店出版社曾于1984年竖排影印出版,作者俞陛云为俞平伯之父,对古诗词极有研究。

  该书的特点在于不是象通常的古诗欣赏读物那样专门对全诗加以详细的分析解释,令人难得其要;而是列出一些唐代著名的诗句,用区区数语揭示其中美的意境,简洁明了,绝不冗长,大家撰文当如是哉。

  余出行在外极喜携一本此书。书不厚,屡看不厌。

  《诗境浅说》读后感(二):《诗境浅说》读书笔记

  读诗要从哪些方面来读,这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

  最重要的是体会“诗境”。

  书中在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诗境”,所以“诗境”到底是什么。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评论“对苍茫之夜月,登绝塞之孤城,沙明讶雪,月冷疑霜,是何等悲凉之境”。这里的悲凉之境是边塞孤城冷月所体现的环境的荒凉。司空曙《峡口送友》评论:与“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及“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诸作,其诗境皆转深一层,情味弥永。诗人本客居在外亦是漂泊之人,但却异乡送友,其送别之愁更深一层,诗歌的意蕴也更为深厚。这里的诗境,对应的是诗人的情感。续编所录王昌龄《送别魏二》评论“王诗尚有《卢溪别人》云: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二诗虽送友所住之地,楚蜀不同,而以江上夜月,愁听猿声,写别后之情,皆意景相同。以诗格论,则送魏二诗,末句用摇曳之笔,余韵较长。卢溪诗末句,用曲折之笔,诗境较曲也”。两首诗歌意象相同,但诗境却不同。前者“愁听清猿梦里长”言尽意远、韵味悠长,后者以诗人口吻宽慰友人,其惜别之情在字里行间曲折可见。在不同诗歌中,诗境的具体体现又各有所异,它既可以是景象所营造的实境,也可能是简单或复杂的情感、直接或曲折的意旨所构成的虚境,但无论何种诗境,都在诗中渗透着作者的个人情思,从而才能触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书中也多次提到了“诗之高格”。甲编录张乔《书边事》(调角断清秋),俞评价“此诗高视阔步而出,一气直书,而仍有顿挫,亦高格也”;骆宾王《易水》俞陛云评“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在续编中,俞陛云也直言“作七绝者,或四句一气贯注,或曲折写出,而仍能一气,最为难到之境。学诗之金针也”。无论律诗绝句,最为难得乃一气贯注。这里的气,指的是诗人创作诗歌时自始至终灌注的个人情感。这种情感体验,将诗歌中所有的物象串联为一体,成为诗歌浑融的意境。整个诗境为情思所笼罩,所照亮,所灌注饱满,才能够达到一气贯注的境界。

  所以读诗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读懂诗歌的内涵,将诗歌作为一个整体,去体会诗歌的意蕴、诗人的情感。但是空言体会情感,好像是一个很难去操作的事情。但细细分析一下俞陛云评释的文字,还是能发现一些方法。

  炼字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需要掌握一个度。他说“学古人诗,宜求其意义,勿猎其浮词,徒作门面语”,但“诗境”终究要通过修辞、炼字等方式来呈现。他曾多次表达其对炼字、用典的重视,在评论所选诗歌的时候,会对炼字效果给予评析。《在狱咏蝉》“咏物用典等贴切固佳,能用典切题而兼有意则尤佳”,点明用典应当兼而有意;《赋得暮雨送李曹》说明叠字的使用应“以酷肖而善体虚神为要”;《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赞赏“春光自江南而北,用渡字尤精确”。炼字也是对诗境的提炼,但无论如何炼字,其都是为诗境服务,在学习分析诗歌时,我们不应该将字句与诗境相割裂。如果过分强调字句赏释,而破坏了诗歌浑融的意境,就是猎其浮词,徒作门面语了。

  归类和比较,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俞陛云在评析诗歌时常常引相关诗句进行解释,例如《旅夜书怀》与《渡荆门送别》的比较“三四言江干远眺,句极雄挺,与李白之“山随平野尽”二句,大致相似,而状以“垂”“涌”二字,则意境全换”,又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与李商隐《蝉》“骆感钟仪之幽禁,李伤原宪之清贫,皆极工妙”,通过比较,更容易去感受诗境细微的差别,也能更深入地去把握诗歌。

  《诗境浅说》读后感(三):《诗境浅说》书评

  《诗境浅说》书评

  初读此书,是因为黄大宏教授推荐。兴致勃勃而买,随意翻翻便束之高阁。回想起当时弃之一旁的原因,竟是因其短小,然近又重读,方见其精悍。

  觉其精到是因为自己先之思考,蔽其评解, 先行“批点”。将有所悟之处标注于旁。诸如表达技巧、字词用之巧妙、对仗工整之类。写之有艰涩之感,甚汗颜。写毕再看俞陛云先生的评点,更有愧意。忽转念一想,若吾之水准等齐俞先生,那岂不应冠以“大师”之衔?玩笑之语,想想实在过瘾。

  俞陛云先生在自序中谈及写作缘由。“丙子夏日,孙儿女自学堂暑假归,欲学为诗……为日讲一诗……经月积成一卷。”虽是启蒙儿孙之作,但其用语为浅近文言,多整齐对仗句式,从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剖析言之。所选的每一首诗,自头至尾,逐一言之。寥寥术语,点出此句精髓,善用譬喻,如评《听蜀僧濬弹琴》,析三四句气势。以“河出龙门,一泄千里”喻之,生动形象。颇得唐人风骨。余虽以“中国文学”为大学专业,而于唐诗,实在是门外醉汉,不得入其门槛。虽是为童蒙而作,实则处处彰显一代大师的功力与学养。值得我们这种诗歌素养欠缺的大人玩味。

  余最为欣赏俞陛云先生于自序中所写之词“忆弱冠学诗,先祖曲园公训之曰:学古人诗,宜求其意义,勿猎其浮词,徒作门面语。”回想今年读诗作文,皆以“猎其浮词”、“取古人陈言于翰墨”为能事,追求文辞华美,文化气质凸显。若以大刀阔斧砍其华美篇章,则如剜肉挖骨,痛哭流涕;若以镂刻小刀修其锦绣段落,则如女子修眉,左右比划,轻刀慢削,未见其毛发簌簌落下成堆,已“毕其功”矣。黄庭坚曾说“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诗文的外在形式并非为重中之重,使人明其意才是第一等要紧之事。无论是诗抑或文,都需要使文句、诗句站得住,立得稳。将自己本本真真明明白白的意思讲出来,不故弄玄虚,不爱而不见。

  《诗境浅说》分为两部分,分正编和补编两部分。正编选诗范围比较狭窄,仅限《唐诗三百首》,也是出于为儿孙讲解唐诗的考虑。共分四编,甲、乙两编为五律,丙、丁两编为七律。补编的选诗范围大大扩大,专论五绝。

  本书冠以“诗境”二字,须得把“诗境”二字说透,才算得上名实相副。何为境?朱光潜先生在《诗的境界》一文中说“每一首都有一种境界。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副画境或是一幕戏景……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乐。纯粹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因而诗境是一种上升到抽象审美领域的极高的境界,它与人之生命交融神会,其描述的语言应该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亦或是“奋逸响,秒入神”,使得审美个体具有“空灵”、“飘渺”的感觉。以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例,共八句一百六十字。前六句点评言诗之前三联为何物,以平浅的口吻叙述之。七八句言诗中四句用字之妙,而后完结矣。

  这样的评析固然清晰明了,然而“境”却并未说透、说满,说足,语言也是简朴平易的。若按前文朱光潜先生的理论来说,此番评说虽可以在脑海中形成一画境,然而不过儿童简笔画尔尔。其余篇章大致如此。故本书题目中嵌一“浅”字。

  俞陛云先生的这本《诗境浅说》,清新朴素,若仅求诗之大意,则可泛读之,大致了解即可;若要深求诗之境、诗之旨、诗之谋篇布局、诗之韵律,便须移步他书。终是启蒙之作,然而此“蒙”却不一定指“蒙童”。

  《诗境浅说》读后感(四):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

  发现一个真理,凡是当代大家凡出彩之处,从不是渊博,而是偏究冷门的吓人,就象老百姓常在自己文章中摘录些哲学大家的名句,这样就会大家看了侧目、自己见了升华。而为人处事也没人注意到那些为他人设身处地的厚道,都是看着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的怪异,这样自己仰着脸的同时,也就培养自己的迁就感和仰慕之心。

  而一个人的学识,从不是大家人读亦读的专业著作使人脱胎换骨,正如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读的不可谓不精华,但整齐划步的教条居然会使得所有的人一起平庸,就好比在通货膨胀高企的今天,一般无知的民众都叫嚷集体加薪,但就不知道水涨船高的道理,物质还是那么多的物质,如果全国的老百姓一起加薪,那就等于谁也不曾加,这于大家一起移动上一个台阶一个道理,站台阶的绝对高度长了,但与其他人位置而言还是没变。 我个人觉得,读书不是读专业书籍,如24史、论语、老子等,而作为非专业的闲杂人等读书时,一定要看“闲”书,看“杂”书才会真正的培养知识。

  “闲书”是指按自己兴趣爱好看的书,而不要在意多少浅薄以及别人的笑话,书本文化就是一个个符号信息,我有时写杂文时就喜欢用阅读来调节自己的思路,这当口我还不喜欢看与文学有关的书籍以免影响自己构思和判断,我到是喜欢这时候翻阅计算机杂志等,只是追求一种文字从大脑穿过的感觉,而不在乎是什么文字,只要有文字符号从大脑穿越,大脑就会被激活; “杂书”是指那些道天南讲地北的书,看了对你写作、对你专业,甚至对你显摆毫无帮助,看了很久以来也不觉得有什么用处,但就是这些闲书的积累,就决定了你学识的深度,下面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民俗与迷信》、《野人献曝》和黄裳的《旧戏新谈》以及白化文的《汉化佛教与佛寺》、赵朴初的《佛教常识答问》都属于这类的。

  闲书还有个概念,就是可以放在枕边小书,就是篇幅在5万-10万字的小书,不是太深奥,一半知识自己很熟悉,看起来又重温的自得感,另一半的,也可以给自己补充知识。

  发现北京出版社这套大家小书系列,也是偶然发现周汝昌的《红楼小讲》,看到下面读者留言对这套书评价不错,然后就搜索了“大家小书”,一眼望去就很多自己80年代小时候读的书籍,如朱光潜的《诗论》、卢梭的《漫步遐思录》、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等,这些都是80年代喜欢文学的人时髦看的,也是当时中文专业的推荐课外书籍,重新见到非常久违又亲切的感觉。再加上拿到手后这系列32开本的窄幅的开本,排版印刷的景致都使得自己很有好感,再加上这系列都是名家一些有份量的小书。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经典而已近市面不常见了,另外三分之一是非常专业脍炙人口的流行一时的佳作。所以自己后来系统地搜集了这套作为枕边书。 这系列共出四辑,每辑十本。

  我特别喜欢这丛书的诗词类的选材,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是其久负盛名的《诗词格律》简化版,很通俗的介绍了古代诗词的平仄和押韵的常识,王力这本书是公认的此类最适合入门的书籍。龙榆生是夏承焘、唐圭璋并称的本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所以他的两本《词学十讲》、《词曲概论》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不过这两本都有些专业和深度,基础不好的人可能有点难度。印象中的朱光潜是个美学翻译大家,以前的《拉奥孔》和罗丹的《艺术哲学》基本每个中文专业的都知道,而朱光潜的《诗论》也一直都是属于经典类的文艺理论书籍,朱光潜的《谈美书柬》也是其一生美学理论的浓缩,只可惜时代和政治的影响,偶尔夹杂马列主义,很有点串味的感觉。另外,余陛云的《诗境浅说》是唐诗三百首之外的另一个好选本,收录380首诗,主要从诗的意境修辞是评价赏析,视点很独特,看了后不仅欣赏了诗还从手法意境上受到启发、夏承焘地《唐宋词欣赏》也属于精品,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把唐圭璋、余冠英、程千帆这样的词歌文大家手笔一并收入过来。

  最喜欢的是这系列的民俗类的书籍,最喜欢的是许嘉璐对古人衣食住行考据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不过这不是侧重典章制度的考证,而是把古诗文里对衣食住行的地方给拈出来探讨一番,难就难在还分门别类的叙说,这样看多少书籍和积累,才能做到这一步? 发现这系列大多是1900-1930间清末或民国出生的那最后一批的学者在解放前写的小书,就历史和国学而言,清朝虽然除了小说,诗词文都倒退了,但清人对历史国学的考据和整理还是很有见地的,而民国那批学者,又比清人的学识气度查一截,但随便拿个民国的学者,都是先在所有国学历史类的学者加在一起无法项背的。

  《野人献曝》是从沈从文文物类散文选编而成的,从古人的胡子到工艺,从织锦刺绣到镜子艺术,谈龙凤,谈天说地铺砌很广; 费孝通《乡土中国》更多从社会学立场看中国的乡土民情,从男女有别谈到血缘与地缘和长老统治,这本5万字的书不算是通俗读物。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是中国语言学开山鼻祖的著作,有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有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还有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这本书其实是通俗易懂,不过有点冷门,这样的书籍也只有在可以静下心读书的80年代才能在书店里能见到这本书。

  江绍原的《民俗与迷信》,书名看起来很枯燥,其实这本书倒是最有趣的书之一,说深度,光姓名一章就有“寄名”、“借名”、“偷名”、“撞名”等,还都是引经据典讲述一个个有关的小故事,也很有趣;当然最精彩的要数第三章性爱篇,比如说作梦中梦到与意中人同欢,醒来就急往地下吐口涎,然后用鞋压住,这样就可以使对方也一样进入这个色梦了。这本不仅不是反封建反迷信的书,反而是从迷信的风俗饶有趣味地讲到民俗。

  这系列随笔类的不多,黄裳的《笔祸史谈丛》可算一个,就是讲述清朝文字狱的,也颇有点借古喻今的味道,只是可惜只写了清朝。周作人的《我的杂文》也是杂文随笔集,现在好像有种趋势,汉奸的问及吃香,负心汉的文章更吃香,虽然周作人与胡兰成的文笔都不错,也非常值得一看。但现在周作人时髦过鲁迅,胡兰成时尚过巴金,就有点不太好理解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写给当时中学生的,现在却用作了普及过学知识的读物,可见中国文化的倒退。 加上中学教学中古汉语基本功的日益缩水和边缘化,朱自清这本书可以拿到大学讲堂当入门读物。

  然后我就看到一本《历代笔记概述》,中国各朝各代笔记非常的多,资料性和史料性非常强,也在网络上下载了各朝各代的笔记,也曾经在自己文章中引述这些。 但是历代的笔记中除了《容斋随笔》、《闲情偶寄》、《阅微草堂笔记》等特别脍炙人口的需要专门阅读外,其余大部分的,除非你研究历史,或者考据某一风俗民俗,你不可能把每篇都都看过有印象,每当你有写作的需要,你要知道哪朝哪本笔记里可能会有你要的东西,那就足够了。但就是这点,如果你大脑中如果没有一个提纲挈领的大致印象,你也没这个概念的。 所以《历代笔记概述》就是类似导读的书籍,它把笔记分类、各朝笔记特点,以及各代主要笔记,都一一简单介绍下,但尴尬的是,作为一般的人,对笔记丝毫不会产生兴趣,而知道笔记的人,一般一些常见的笔记都知道。 所以这书对于想当作笔记查阅索引的人来说会失望的,但对于想入门学习古代笔记的是本好书。

  与《历代笔记概述》一样,这系列历史类的书籍,定位都颇有点尴尬,首先对于普通人来说,决不是个通俗读物,但对于爱好者来说,有些又有些浅了。拿《中国史学入门》这本书来说,从目录上看是非常齐全的,先是从古代到清的民族史介绍,再到十三经的简介,再介绍诸子百家,接着还介绍了《穆天子传》《山海经》等战国古书;再接着介绍24史,然后还有清考据学等等,覆盖面不可谓不广,但对于每类的介绍太简单和粗浅,也只适合于对这些没有一点概念的人作为入门的印象书籍。与钱穆的《中国史学名著》比起来相差甚远。

  而历史类的其他一些书籍就比较论文化了,对一般读者稍微有点点深,踮脚也可以够得到。但那些小书的作者很够分量,有写过长期在大陆流行《中国史纲要》作者剪伯赞写的《史料与史学》,有主编过《中国通史》的白寿彝写的《史学遗产六讲》,柴德赓的《史籍举要》是不是曾经做过文史专业的教材过,很有特点,不仅分析了历史上各部史书的编撰依据的材料,写作特色,还对史书进行评述,使人对24史等由来和有缺点一目了然,这是非常难得的一部入门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诗境浅说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