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浅说》是一本由瞿蜕园 / 周紫宜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诗浅说》读后感(一):正确的第一步,不过是多读而已
前三分之二讲古诗发展,到宋词为止,“建安诗由十九首发展,左思、郭璞在建安诗上加入了史、子的成分,陶潜以后,开辟了摹写自然的诗境,梁陈诗又增加了花鸟人物的形象刻画,到唐代则形式多样,内容复杂”。角度和文学史教程的讲法很不一样。押韵平仄对仗则以具体诗句为例,讲得细致有条理。
词则作为诗的一个变体来讲,“诗是直说的,词则必须装点陪衬。诗的字句要沉重,词的字句要轻清。”认为在词中周邦彦为正宗,一如在诗中杜甫为正宗。
后三分之一讲写作方法,细致、浅近、切实,完全是手把手教学。大处讲起:作诗以兴到为主,拟古是为初学计的捷径。细处则如:防咏物的流弊,防惯常老套的典故,切记浮生虚响而无真意,实字和虚字的搭配,律诗的对法,句法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改字换字、蹈袭名句来进行学习,等等。当然对我们来说第一步不过是多读而已。
此书自1月下旬起,出行带在身边、在家置于床头,但直到今晨(二十多天过去啦)才算翻完。翻完再次证实我这个人对诗无感,无法一点一点、反反复复咂摸诗的意境,之所以感觉此书不错,主要还是从“讲诗“这个角度而言。
此书与《文言浅说》作者相同。两书章节结构很相似,是按照一个套路,分别讲文言和诗,比较起来,这一部内容更厚重一些。此前我曾经评论“文言文应用范例”部分写得不好,此书有关诗的“写作方法”部分却很是不错。还有最后一部分“论诗零拾”,挺让人开眼界。
在“事与理”一节中,作者写到:诗人的话有时是不能以理来衡量的。因为诗的妙处在于含蓄,在于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叶燮(《原诗》)有更深一层的说法:可以借语言表达的固然是理,难以借语言表达的更是至理。可以借语言表达的理,人人都会讲,何必诗人来讲呢?推而至于实有的事人人都会述,何必诗人来述呢!……古人由许多名句,从俗人眼里看来,衡之以理,理不可通,求之于事,事也没有。然而其中之理虽似空虚而实真确,虽似渺茫而实切近,好像宛然心目之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春风不度玉门关,天若有情天亦老,都是事所必无,但却为情之至语。情深则理直,情理既已交融,则事之有无也就不必深较了。对不可言之理、不可见之事、不可达之情,就要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才是理、事、情三项都到家的诗。
如何学作诗,肯定要先读后作,据此我下面把此书指点的路数归纳为两条线。
按照读的路数,先是古诗,《古诗十九首》、曹植、阮籍、左思、陆机、陶潜、谢灵运、谢朓、鲍照等应该在必选之列;然后是唐人五律,其中王维、杜甫两家的五律最要紧;然后是七律以及七古,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不可少。
然后就是作。作为初学者,对古诗,先“仿照他们的样子自己作两句比比看,看什么地方不像,再改,总要能够用他们的字眼,仿他们的句法,作起来不费力,才可告一段落;五律七律,读熟了以后,“挑出诗中的一联,自己找些字来换上试试看,先换实字,后换虚字,到完全换成新字为止,这样就能依傍古人的成句自己造出句子,等于以古人的字作为范本临摹出来,是最简单有效而且最正当无流弊的练习法。”
以上是初学的路径。至于怎样可以成为一个诗家,,,,,,谁也说不出来啊!不说也罢
《学诗浅说》读后感(三):《学诗浅说》:功夫在诗外
和其他文体相比,“诗”或许是最难驾驭,却又最易偶成佳作的一个了。说其难,盖因其“成于形式”,有其固有的“游戏规则”,对门外汉而言此可谓颇为玄妙;但称其易,却是因为凝成佳作,除了需技艺娴熟,更重要的是需要捕捉灵感,而这一瞬的珍贵体验,却往往在不经意之处藏身,“得来全不费工夫”。
《学诗浅说》是一本谈论古体诗鉴赏与创作的入门书。作者瞿蜕园和周紫宜在今日看来已是颇为陌生,但回溯往昔,此二人也曾负有盛名。其中瞿蜕园先生出身望族,为清季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玑的幼子、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的女婿。他早年师从湖湘诗派的领袖王闿运等名宿,后入北京译学馆主修英文,并同时学习德文、法文、俄文等语言,先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曾任北洋政府顾维钧内阁国务院秘书 长、编译馆馆长及南开、燕京等大学教授。被学者周劭称是可与陈寅恪“一时瑜亮”的大师。而周紫宜也是一代才女,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与张爱玲等人齐名。
“大师写小书”效果往往不会差,因为越是对某一领域有较为深刻研究的人,当他对这一领域的基础进行阐释时,总能深入浅出,驾轻就熟。古典文学家金性尧称赞蜕老“兼具功力、识力、才力”,而这一点在这本小书中便有彰显。之于古体诗,“形式”之重要显而易见,于是本书由此写起,从结构形式入手,简明概述了平仄、诗韵、对偶等基本常识,使读者对古体诗的形式要素大体有一个了解。随后谈到欣赏与诵读,从而由“写诗”过渡到“读诗”。而作为普通读者,接下来的“诗的发展与重要流派”或许是全书最为精彩的一部分。蜕老身为史学家,治史之功自不必言说,因而对于诗歌的发展脉络,他的阐释同样可以由点及面,清晰而易于把握。而对诗歌发展大势的把握及成因分析,更是鞭辟入里,令人印象深刻。而丰富的掌故与时常呈现的精妙点评,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温故必为知新”,回溯发展历程,蜕老更多的是为了阐释自己的诗歌理论,即创作既要借鉴,但更多的是“发明本心”。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时代特色,而这些特色看似裹挟了诗人的创作,但每一位成就经典的大诗人,却总能有独立于时代的特质,这便是成为一个诗人的关键。而但凡创作,表达自己,总是唯一重要的事。
“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诗里乾坤,大概总要到诗外去寻觅吧。只是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情绪总要被表达,因此诗歌,大概也会永远有人来吟唱吧。
《学诗浅说》读后感(四):学诗浅说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如上是当年的作文题目,可喜可贺的是我居然作文得了不错的分数。当然,至今没有读懂王老的《人间词话》,那怕半句也是不懂的。诗歌的生命力,在于隽永的文字背后是强大的知识、意境和思维空间,如果你没有同等的诗歌读写和创作能力,就无法解析这文字背后的意境,这便是诗歌的奇特之处之一,我们总会要学会,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文化和其他。
以诗歌传递文明的形式源远流长,诗歌间接明快,寓意深刻,我想大多数文人心中都有诗人的梦想。对于非科班出生的人来说,研究古体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是相当有难度的;太多典故和历史故事部分已经失传,部分是越传越乱,更多的是那种气氛和氛围变淡了,导致很多人内心向往,现实却还是喜欢流行乐和电影。据说,人在某个时间段能很好的喜欢去研究自己过去印象深刻的诗句的含义,类似某种“宿命论”的观点:你的存在是因为某一首诗、或者一首歌曲。
人类发展,是先有声音,其次才有的语言整理和文字展现。诗歌本身有音律的美和语言的结构特点,此所谓“古体诗大多是先有格律才有填词”之说。《学诗浅说》通过通俗易懂的方法,告诉了我如何区分诗歌种类,而不是吃老本回家问初高中语文老师。这样的简单的描述方式让人有一种动力,写诗不会成为你被众人嘲笑的原因——诗歌本身是内生语言的快乐表达,如若格律是固定的,填词真的比作曲更困难吗?诗人都必须是音乐家出生吗?写诗之前非要读懂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诗人们追求的自由、快乐、理想到底如何才能不被这些规章制度所束缚?
这本书对我重新认识诗歌有非常大的帮助,认识诗歌的本质,再来读那些读不懂的诗歌,比背诵诗歌快乐多了。从诗歌发展到词曲展现,再到元曲的演唱,诗歌的形式越来越在表达心情、理想和原因上占据风头,而束缚诗歌本身的“七言”、“五言”、“绝句”、“格律”的诗歌体式样例发展着变化,这种变化不也在表达人们追求的变化吗?了解这种诗歌发展,再去参加2005年的高考,以诗言志,用心作文,岂不两全?
《学诗浅说》读后感(五):洗尽铅华呈素姿
“小书馆”的选书眼光的确精到。所谓小书,其实只是说开本的精小,事实上,它们更精准的定义应当为“大家小书”,丛书选取的都是在文学政史等方向上的大家名家之作,学问精深、识见独到,从中可见一斑。
得窥大家之作,幸甚。
《学诗浅说》就是其中的一本。作者瞿蜕园、周紫宜,尽管在我们的印象中颇显生疏,但一究根底之下,令人惊艳。瞿蜕园是出身世家的现代文学史大家,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齐名的大师。周紫宜则为近代最富诗才的著名女画家。二人携手谈诗,《学诗浅说》可谓诗情画意,珠联璧合的大家之作。
一本小书,纵横诗词,时而曲径通幽,时而大开大合,通篇语言洗练到几乎没有一句冗余,字字有声。相较于时下或是虚华无物,或是故作惊人的文风,着实令人由衷钦服。
从诗的结构形式到名篇欣赏诵读,从诗的发展与重要流派到写作方法,还有诗与词的关系,无论方法还是鉴赏,娓娓道来,朴实生动。
说到诗的结构,第一就是句法。“一般来说,不外五言、七言两种。五言就是五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字一句。不过诗的句子与散文的句子不同,总要两句才能算一个整句。也就是说,上句是没有韵的,下句才有韵。必须包括有韵的在内,才能算诗的一整句。”
“意思是活的,句法是死的。但是又要把活的意思在死的句法中表达出来,并不因为句法的约束和限制,就把意思也变死了。”
这就是这本书最基本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楚,不枝不蔓。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古、七古,种种判别一清二楚。在讲述基本章法与韵脚之后,作者对诗歌的研判就显得更为有旨有趣。比如讲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言道:“这首诗的妙处是一首中有几个转折,一句中又有转折。从对方说到现在的处境,再从现在的处境回忆从前,又说到将来的可能回想到现在(“何当”就是“怎样能够”)。一层比一层深,诗的情味就绵绵不尽了。”
对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作者的评价是:“这首诗只是就眼前所见随意写出,故意做成粗率散漫的姿态。好处在于朴素天真,在七绝诗中是别派。”
讨论《诗经》的时候,作者只言《国风》,因为国风“最充满诗的意味”,“发挥纯洁的感情”,包括:离别之情、慈孝之情、忠爱之情、朋友之情、征戍之情、恋爱之情、妇女容色之美、男子风貌之美、建筑、田园、田猎“等等。对于《古诗十九首》的剖析,则从韵脚的变换切入,极具音韵之美。
论至陶潜的诗作,作者的描述又全从画面上来:“陶诗的妙处完全在于真实朴素,不假雕饰。以画来比,汉魏诗像线条粗重设色板滞的古画,陶诗像纯用墨笔的白描,几乎看不出笔墨痕迹。陶氏以后的谢、鲍各家有点像大青绿山水画,而唐代的王维出现以后,又盛行文人画的浅绛法。”这样的研判色形皆美,宛在眼前。
谈到诗与词的关系,作者提出问题:为什么诗以外不能没有词呢?第一,为了音调的悦耳配合声乐,第二,为了表达深微曲折的情感。这一点,当代的叶嘉莹先生的论述与此暗合。
在细致言说写诗的方法、路径之后,作者以古人的说法总括自己的观点:“修辞立其诚”。这是作者对写作的基本态度和评判标准,而他们,真正以身作则地践行了这样的追求。素朴洗练,确有见地。如果我们来概括这本书的总体印象的话,“修辞立其诚”恰如其分。
《学诗浅说》读后感(六):书被催成墨未浓 枉读床前明月光
请让我断章取义,将李商隐艳体诗里的一句“书被催成墨未浓”作为书评的名字吧!以我浅薄的文字写此评,即便成文,也大概连淡墨都谈不上。 阅读这本《学诗浅说》,绝对是对我古典文化诗词观念的挑战,因为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学过诗…… 拼音我懂,可平仄我懂吗?汉字我会读,可诗韵我懂吗?字词我认识,可典故我懂吗?才读了第一章,我的对诗的概念就已经崩坏!别理我,我想去画一会儿圈圈。 除了幼年死记硬背“床前明月光”而累积的一点点感性认知和语感,我对古体诗的常识的储备,完全跟不上阅读此书需求,好个书到用时方恨少。 于是,书评也就迟迟未落笔。试问,一个羞愧到认为自己从来没学过旧体诗的人,冒然对此书作出评价,真是耻度太大。 唯一庆幸的是,这本书讲的就是与诗有关的各种基础常识。不同于市面上泛滥的,如同高中语文里诗词赏析题一般的古典文化丛书,《学诗浅说》是本普及读物,不故弄玄虚,也不卖弄文墨,写得有一定深度,却又不至于叫读者看不懂想不明。 书的前两篇章系统地讲了诗的结构,包括句法体裁、平仄对偶等等基础概念,而这部分正是我读起来最为吃力的。幼童时不解其意只知背诗,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看似学诗却只为应试,到头来,我读不懂那平仄声韵之美,只留得一个模模糊糊的语感印象。 而自第三篇章起,阅读的过程就略微顺当起来,诗的发展、流派、代表人物……这些在教科书上机械化反复出现过的内容,多多少少化解了我在读此书时的尴尬。可惜,即便我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流派之所以兴起,代表人物之所以名留史册,传世之作之所以传世的等等理由,我的确还是一知半解。宛如隔岸观花,我观其花开鲜妍,心然赏之,却从未过问花开的缘由,从而时常误读花语。 举个例子自黑一把好了—— 我首次接触韩翃的《寒食》应该是在徐克导演的《青蛇》。 白素贞于春夜初见许仙,许仙正带着学生诵读着“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顿时,白素贞作法,使满城飘飞粉色花瓣,梦幻美好得不似人间。于是,在我的潜意识里,这两句诗带着浪漫的爱情色彩,美得不像话。 然而,《学诗浅说》告诉我,断章取义这件事是多么可怕!因为这首《寒食》不止这两句,还有“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如此一读,意境便完全不同了。 书中写到:(这首诗)其实主要的意思是讽刺宦官的骄横,连烟都收进他们的家里,别人一点也沾不着。至于前面点缀的两句写长安城中一片奢华逸乐景象,也使人自然体会到,却没有一句是直说的。 诗没直说,我的解读也就呼出去,彻底偏离了本意。想想我也真的是对这首诗先入为主到一定程度了呢!故而,在读到这本书时,我有种没脸读下去的即视感。 当然,书还是要继续读的,我们可以没有知识,但真的不能没有常识…… PS:既然读了入门科普读物,也该略略学以致用一下,故有拙作一首,以供吐槽…… 《心上秋》 高楼不知明月在,流光徘徊却为谁? 管毫辜负诗中意,年少枉读百来回。
《学诗浅说》读后感(七):不故弄玄虚,也不卖弄文墨
唯一庆幸的是,这本书讲的就是与诗有关的各种基础常识。不同于市面上泛滥的,如同高中语文里诗词赏析题一般的古典文化丛书,《学诗浅说》是本普及读物,不故弄玄虚,也不卖弄文墨,写得有一定深度,却又不至于叫读者看不懂想不明。
书的前两篇章系统地讲了诗的结构,包括句法体裁、平仄对偶等等基础概念,而这部分正是我读起来最为吃力的。幼童时不解其意只知背诗,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看似学诗却只为应试,到头来,我读不懂那平仄声韵之美,只留得一个模模糊糊的语感印象。
而自第三篇章起,阅读的过程就略微顺当起来,诗的发展、流派、代表人物……这些在教科书上机械化反复出现过的内容,多多少少化解了我在读此书时的尴尬。可惜,即便我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流派之所以兴起,代表人物之所以名留史册,传世之作之所以传世的等等理由,我的确还是一知半解。宛如隔岸观花,我观其花开鲜妍,心然赏之,却从未过问花开的缘由,从而时常误读花语。
《学诗浅说》读后感(八):唯愿时光不能将你埋没
文/十里红妆——评《学诗浅说》
我是如何与《学诗浅说》这本书相遇的呢?
那是在一个深秋的午后,我于繁忙的工作里奋斗着,它的编辑带着它悄然无声的进入了我的世界。那位编辑是初次合作,带来的却满是惊奇。一上来是二话没说就显大手笔,豆瓣赠书10本,微博赠书20本,微信赠书10本。坦白而言,直至小站成立于今,这是我见过的最大手笔的一位编辑。当时很诧异,不询问小站的规则也罢,难道也不在乎小站的效果吗?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丝毫都不问及对方情况及平台状况的,是因为对自己的书满怀信心,还是对营销一知半解,亦或是另有所求呢?带着这样的疑虑,我向编辑询问豆瓣链接,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它--《学诗浅说》
书的设计我是不在行的。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来说一些体会。最初我觉得这本书设计极其简单,颜色的背景虽然显得生动而不失低调,却与时下那种小清新及文艺范十足的流行主色搭配是不相适宜的。但有一种美偏偏就是悖逆了主流却又能让你回味无穷的。单调的浅绿色为背景色搭上黑色繁体字,纯粹的设计能让人的心瞬间安静下来。彼时并不懂得这样设计的深意在哪里,只是肤浅的认为,比较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而已。
书的前言里编辑说“有一类小书,语言通俗,轻松可爱,如溪水中的松影,自有一种清简之美。”
何为“小书”?书的设计方面简单大方,书的尺寸偏小而微浅,即为小书?在我对这一词迷惑的时候,编辑给出了解释: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笔力轻点,便勾勒出文史研究的通幽曲径。吴经熊先生的《唐诗四季》,笔意蹁跹,文采斐然,堪称才情横溢的学术佳作。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明辨故实,条分缕析,还原一个本真的三国。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不啻为作诗填词的入门捷径……这些“小而可贵的书”无一例外,都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虽然没有“大书”那般洋洋洒洒的旁征博引,但见肉见骨的精华,令人受益匪浅。虽然制作看着“小气”,设计看着“小气”,也不是时下流行的元素,不是现今的大咖合集,但是所展示之内容确实绝对的精华。
我是在拿到书之后,才真正能够体悟编辑“小书馆”的真正之内涵的。直到看完全书,我便主动去找了该书的编辑,因为按照排期,这书的日期已然是在12月份了,那种“不遗余力,让好书与你相遇”的使命感再次驱使了我,我决定尽我所能向大家推荐该书。如同多月之前,我推荐《布格拉之夜》一样。我以为此生再难遇到那样的心情,再难碰到那样让人初见怦然心动,读时欣喜难掩,阅后久久回味的书籍了。却在不经意间,它再一次靠近我。
我给编辑建议如何去运作这本书,虽然自己并不是个中能手,却难以承受好书蒙尘的遗憾,出来指手画脚。也积极利用自己的资源企图尽绵薄之力而让更多的有缘人遇见它,阅读它。
当我将该书的资料发往一些日常合作的门户网站极力推荐时,我说,这是难得一见的好书,首次在国内出版。望他们能引起重视。很多人并没有那种热情,我知道也明白,自己认为好的别人不一定认为好。自己觉得难得的好书别人不一定觉得是经典。但是在引荐的过程中,有位我很尊敬的资深编辑对我说:“好书是要迎合市场的,不迎合市场的就不是好书。”
那颗火热的心有些冷却。在那股说不上来也道不清的绵绵情绪退却之后,我在豆瓣上发了一条广播。坦言,我没法认同这种观点。迎合市场的书是畅销书,不是好书。好书该是不因时间而消逝,历久弥新的,它可以不时髦,可以不热门,甚至它可以是冷僻的、小众的。
我知道在此纷繁之世,我手边的这本书绝对的不合时宜。我不期望众人的青睐,但力求尽自己的力量为这个时代依然还能沉浸在阅读中的读书人推荐它。
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完全是个人享乐的一件事。但是我想这种享乐只有在遇到了真正心仪的好书之时才能体会之万一吧。该书的编辑们将小书的标准定义为:不限门类、不限年代、不限国家、只要有文化的积淀、可喜的文字、阅读的趣味、未出版或虽已出版但市面上版本极少、又或者已绝版多年的小书均纳入其中。不求规模的宏大、不限时间的长短、不拘门类的均衡,只要得中意的小书,便出版结集。于是,我才有幸在此生再次相遇那种心情。
感恩“小书馆”的所有编辑!
前人之努力,无数心血,唯愿时光不能将其尽数埋没。书海茫茫,芸芸众生,唯愿尽吾之所能与其相遇。
在这本《学诗浅说》里,我嗅到的并不是文学著作的气息,因为它对时代背景、诗人生平、作品的思想艺术及影响都不费笔墨,而是一种循循善诱的游刃有余。它真朴而不华,意深而语淡,读来让人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旧体诗词的普及之物。是我们现代人返璞归真,回归心灵平静、与古人相识相知的捷径之路。
我将不遗余力,让它与你相遇!
《学诗浅说》读后感(九):《学诗浅说》是本怎样的书
2009年,我将多年前为武汉大学国学班开设的诗词写作课讲义整理出版,书名为《学诗26讲》。在第2讲中,写有这么一段话——
我青年时代师从瞿蜕园先生。那时他正受香港上海书局之邀,与周紫宜合撰《学诗浅说》一书。该书主要由蜕老执笔,而他向我口授的不少学诗方法与途径也都被写进了书中。由于该书在香港出版已近50年,在内地则从未出版过,今天多数读者对它都很陌生,所以我在谈到相关问题时可能常会引用该书,也可能常会根据自己的回忆,复述蜕老的观点和举过的例证。
没有想到的是,距拙著初版不到5年,《学诗浅说》在内地也要出版了。作为蜕老的学生和从该书受益良多的读者,我为已逝世40年的著者感到欣慰,也为众多诗词爱好者有机会获睹一本好书而感到高兴。
蜕老(1894—1973),原名宣颖,字兑之,晚号蜕园,湖南善化人,是著述等身的文史大家。仅以诗学而论,他早在1936年,就同刘麟生、蔡正华(三人均为《中国文学八论》的作者)合编过《古今名诗选》。这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册诗选,遴选精当,注释简明,不仅在当年为佳编,即在今天仍不失为有眼光的选本。20世纪40年代,他以诗配文的形式漫谈北京掌故,发表《燕都览古诗话》四百余篇;50年代,出版《楚辞今读》;60年代,完成了《李白集校注》(与朱金城合作)和《刘禹锡集笺证》两部功力深厚的古籍注笺之作,因“文革”担搁,二书直至80年代方始问世。同一时期他还编过一部《唐七言律诗选》,写有序言,惜未出版。此外,蜕老有两部恐已亡佚的手稿。一部是以七绝形式评论《全唐诗》中重要的诗人诗作,大约写了二三百首,现已下落不明,倘若留存至今,会是别具特色的以诗论诗之作。另一部是《晚抱居诗话》,既谈轶事,也发议论,多言人所未言。他曾用一种从故宫流出的带脆性的深黄色纸为我书写过10页。拙著第16讲中对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的结构分析,以及对樊樊山所作类似辘轳体的鹧鸪天的介绍,便都是从他书赠我的诗话中照搬而来。
《学诗浅说》并非他的重要著作,而只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旧体诗词的普及读物。由于著者对古典文学有极深的造诣和识见,对一部诗史了然于胸,本人又擅诗词,故无论谈诗的结构与形式、鉴赏与诵读,还是谈诗的发展与流派、写作途径与方法,都显得游刃有余,可谓既循循善诱,平易亲切,又要语不繁,切中肯綮,令人读后有豁然开朗之感。要学习写诗,必须对诗史及名家名作有所了解,所以《学诗浅说》近半篇幅都用来谈“诗的发展与流派”,谈“由诗到词”的演变。由于并非文学史著作,其写法就别有讲究,给我印象尤深的是如下两点:
一是对所要介绍的对象的遴选十分精审,选定之后又总是能一语道出其人其作的主要特色。譬如“韩愈 柳宗元”一节,仅用“真朴而不华”、“拗健而不平”两句话就概括了韩诗的特色与优长。通过对孟郊、卢仝某些生硬之作的批评,又指出了学韩诗需要避免的倾向。接着谈柳宗元,认为其五古得力于六朝而不著痕迹,“意深而语淡,情苦而气和”,这也是非常凝炼而得当的评语。类似的论述风格贯穿相关各节。我们也许并不完全赞同他的每个观点,也许会对他的论断提出补充和商榷,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作者富于真知灼见。
二是善于运用比较和比拟的方式。譬如谈姜夔,认为姜的才情气概远不及辛弃疾,“但他能运用自己的长处,以精妙婉曲取胜。在音乐中辛词可以比钟,姜词可以比磬,在山水中辛词可以比长江上的云山万叠,姜词可以比深山洞壑中清溪一曲。天才之雄厚当然让辛,而人工之精到,也不得不推姜,所以姜词究竟是大家”。这样的文字不但优美,而且在生动的比较和比拟中让我们认识到姜夔的风格与价值。又如谈吴文英,认为吴在词坛的地位,“颇像诗家有李商隐。从表面看来,只是刻翠雕红,一片锦绣,然而所含的内容是深曲的,组织也非常精细”。尽管一切比拟都有缺陷,但读过玉谿生诗的人,看了以上评语,对理解吴文英肯定会有帮助。
《学诗浅说》没有像文学史著作那样对时代背景、诗人生平、作品的思想艺术及影响等等多费笔墨,然而我们通读之下,似乎对诗的历程、历代诗家面貌已恍然有会。
《学诗浅说》的另一重点是教会读者如何写诗。在“写作方法”一节中,著者从七个方面谈了学诗的程序、方法、技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论诗零拾” 一节中,所谈的不少问题如“情与景”、“理与事”、“律诗的对法”、“用典法”等等,对于写作也都有启发。譬如对于实词和虚词的搭配,在初学者往往不易把握,而著者对此说得很清楚:“实字用得多,就显得厚重,虚字用得多,就显得飘逸。实字用得多,往往使读者需要用心体会,虚字用得多,就使读者可以一目了然,不愁费解。但是实字用得太多,流弊是沉闷,虚字用得太多,流弊是浅薄。要能尽管多用实字而无沉闷之弊,尽管多用虚字而无浅薄之弊,那就是工夫到家了。”又说,“诗的厚薄,在乎命意如何,在乎含带的情感如何,也不能专在虚实字的多少上计较。
不过初学作诗,虚字太多的病是容易犯的。与其虚字太多而流于浅薄,还不如实字太多的病容易矫正。”这段话在拙著第11讲中曾全文引用。
“论诗零拾”完全不涉己作,而读者于字里行间自能体认到一种来自诗坛耆宿的经验信息。实际上蜕老的诗在圈内从来都备受推崇。他是湖湘诗派领袖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楼主)的入室弟子,受王氏影响,早年即能写骨力雄健的五古。但他并无门户之见,认为时代在发展,无论魏晋诗、唐诗、宋诗乃至清诗,凡长处均可吸收,短处皆须避免,尤其重要的是应在旧的基础上,酿造新的风貌、新的意境。他的诗曾受到“同光体”前辈陈三立的赞许,被评为“抒情赋物,悱恻芬芳,而雅韵苍格,阶苏窥杜,无愧健者”(《丙子题识》)。同辈学人中,吴宓《空轩诗话》有“瞿兑之”一节,在录引瞿作《挽曾重伯诗四十韵》后,称“兑之之诗,博雅渊醇,固远非予所可及也”;又说“予最爱兑之所作《辛壬咏史诗》前后二十四首,曾倩其以锦笺写贻,供我玩读”。汪辟疆《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中亦有一节,专谈蜕老的七古《西园王孙草书墨竹歌》,认为此类蕴含史事的长诗,始于《长恨歌》、《连昌宫词》,至清代惟吴梅村、王湘绮所作“可谓独出手眼,词旨恢宏”,而蜕老此作“颇有湘绮老人《圆明园词》笔意”,“虽不能上沿下溯,但于此义乖雅废之后,起而效之,固一时特起之异军也”。该诗我在蜕老处读过手稿,题为《海上赠西园王孙》,与汪氏所记标题不同。
《学诗浅说》的另一作者周紫宜,名炼霞,别号螺川,我在蜕老家见过。据她自己告诉我,该书主要是蜕老写的。不过既为两人合作,其中必有她的劳绩。周氏早岁从朱古微习词,从蒋梅笙习诗,后被视为上海画院最富诗才的画家。我读过她的若干诗词,就学养功底而论,不如蜕老深厚,古风尤非所长;就情韵才气而论,则不在蜕老之下,近体和长短句尤为出色。她有词云:“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婉约流转,真切感人。借用该书用语,可以说,蜕老的诗以功力见长,而周紫宜的诗以天分见长。
我们现已无法知道两人写书时的具体分工,但以诗衡文,则当我们读到书中一些聪明机敏的比喻、妙语如珠的评议时,可以猜想,那或许正出于一代才女之手。
著名文史学者 俞汝捷
《学诗浅说》读后感(十):浅说匪浅
“床前明月光……”
“鹅鹅鹅……”
“离离原上草……”
“春眠不觉晓……”
“怒发冲冠……”
这些诗句几乎是每个人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中国人,唐诗宋词几乎已经是我们血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要想真正的了解中国诗歌的来龙去脉,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说不容易,一来因为中华民族的诗歌历史悠久,二来在悠长的诗河中不同体裁不同作者的诗作卷帙浩繁。也就是说,时间跨度大,作品数量多,是学习中国传统诗歌的两只拦路虎。
算算,自己从小学到现在接触的各类古诗歌选集,诗人诗集,诗歌鉴赏书籍,诗歌分析,少说也有三四十本了,然而,总觉的在学习古诗这方面有所欠缺,以前面对这种情况,总用”自己知道的越多,无知的区域越大“来安慰自己。而在接触这本《学诗浅说》时,我才明白自己所学的内容,其实并不全面。也就是说,无论”学习范围“这个块拼图能拼多大,一旦这个“拼图“中缺少了一块的话,那这块拼图也是不完整的。
这本书,题目中虽然有”浅说“二字,但是它所达到的境界却有些”文不对题“。这本书按照内容分为了六个部分“诗的结构形式”“名篇之欣赏和诵读法””诗的发展与重要流派“”由诗到词“”写作方法“”论诗零拾“,我们细心想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六个部分,其实正是一个人学习诗歌的全过程,从了解学习对象,到开始阅读的注意事项,从对诗歌发展实的了解,到作为”诗余“的词的成熟,从尝试动手写诗,到对诗歌的点评鉴赏。
对照一下我们的学诗时有没有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呢?拿我来说,小时学诗自然接触的是选本五言的、七言的是常见的,再往后《诗经选译》《唐诗一百首》《汉魏诗歌选注》且不说体裁不全,时代各异,单说《唐诗三百首》、《古诗今选》这样优秀的选本,也从没有讲过如何诵读呀。原来自己不过是在学”哑巴诗“。
再往后,接触诗歌的发展史,则是到了大学之后学习《中国文学史》时候。对于中文专业的学习者来说,这种学习自然是必须的,然而对于非中文专业的人来说呢?他们就缺少了一大块拼图了!这意味着,他们的”学诗图“,可能更加残缺不全。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呢?在民国时期出版的蒋伯潜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中,在教学目的中赫然有“副目的:了解我国学术文学的流变,获得明确的道德观念正当的修养方法,培养思辨能力 ”我们现在别说做到“了解我国学术文学的流变”了,即便是连诗歌的流变都在中学里弄不清呢。
而至于“写作方法”,书中写到“没有读书若干首古人的诗,不宜急于习作,即使要做,也不宜先作律师和绝句”是不是对我们学习写古诗的过程相反呢?至于后面列出的四个注意事项和应该注意避免的七项流弊,更是十分切实的经验之谈。这无疑是以“金针度人”的大智慧。即便是张中行先生的《诗词读写丛话》也未有如此切近学习者的阐述!
认识诗论,则又是在自己工作多年之后了,经过《唐诗七绝浅释》《宋诗选讲》《顾随诗文论丛》《诗论》《诗境浅说》一番恶补,依然不能与之前的零散的学习过程相调和。时至今日,总在想,要是早一些能了解到这本书所说的全过程该有多好。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本《学诗浅说》自然是当之无愧的。而我更愿意用荀子说过的一句话来评价这本书,荀子曾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而这本书则是一本“名实不符”的“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