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北宋词境浅说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3-31 23: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北宋词境浅说读后感1000字

  《北宋词境浅说》是一本由俞陛云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1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北宋词境浅说》读后感(一):词中老杜周邦彦

  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曾经出版过曲园老人的《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该书编著于俞陛云晚年,曾以《唐词选释》、《五代词选释》、《南唐二主词辑述》与《宋词选释》为题,陆续发表。北京出版社是将《宋词选释》中的作品以北宋、南宋划分,分别出版了《北宋词境浅说》和《南宋词境浅说》。《词境浅说》一名应该是来自于曲园老人亲自为孙子孙女们选编的启蒙读物《诗境浅说》。

  我自己读词十分有限,除了从小上学语文课本里学习过的,其他读得很少,个人偏爱李后主辛弃疾李煜用最简单文字写出了内深刻情感,辛弃疾虽然喜欢用典喜欢得发狂,但是也有很多清新明快的词。这两位都不是北宋人自然不在这部集子里。北宋最著名词人莫过于苏轼柳永,前者入选三十六首,柳永只有八首。入选最多的是周邦彦,共六十五首,其次为贺铸,四十二首。周邦彦和贺铸是同时代人,两人都擅音律可以依曲填词,大约这也是这二人备受曲园老人推崇原因之一。

  尤其是周邦彦,俞氏引夏孙桐的评论称赞周邦彦:“此阕与《兰陵王》、《浪涛沙》、《大酺》、《六丑》诸作,人巧至而天机随,词中之圣。与史迁之文,杜陵之诗,同为古今绝作,无与抗手者。”司马迁著《史记》开创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杜甫格律诗的顶尖高手,被称为诗圣。将周邦彦比这二人,评价可谓极高。

  我个人更偏小令,不喜长调,因为小令和诗更加相似,适合吟读;而长调更适合歌唱,就像现在的歌曲歌词一样作为格律词派的创始人代表人物的周邦彦词更加追求音韵上的精密词语上的精雕细琢。就像中国画里的工笔一派,精谨细腻王国维称其为“词中老杜”,也是指周邦彦在格律和曲调方面贡献。但王氏在《人间词话》中也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惟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曲园老人曾在《诗境浅说》中云:“学古人诗,宜求其意义,勿猎其浮词,徒作门面语。”《红楼梦》里曹雪芹借林妹妹之口也说:“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周氏过于追求词汇之美,反而失去了重要的立意。

  虽然俞氏词学观与今人不同,但这本《北宋词境浅说》仍然值得一读,其中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词人作品外,还有一些不太知名的词人佳作。多读些词总是好的,免得闹出李清照的《如令·昨夜雨疏风骤》是“逻辑狗屁不通,矫情不知所云”的笑话。

  《北宋词境浅说》读后感(二):人生自有境界

  中国的封建王朝,宋朝是很独特的存在,南宋与北宋成就不同的文学风格。俞陛云先生是近代知识学者、诗人,是清末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现代文学俞平伯之父。俞先生,真正的国学大家,文学、书法建树很高,尤为精于诗词。

  这本《北宋词境浅说》是俞陛云先生词学观的集中体现,所选录的词作多以君国、黍离之感思为重,着重于词作的“义”及“趣”。诗为心声,词乃情物。俞先生解读宋词的声调美,格律美,带我们走入词家心境,也感受到这个无比绚烂多彩的宋词世界。

  《北宋词境浅说》共选词人三十五人,词作二百八十一首,除了熟知的柳永、晏殊,晏几道,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之外,再多的是更能激发俞陛云先生心底深处的那份风雨飘摇动荡之感。如张先的《菩萨蛮 咏筝》里云,“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时事维艰,乱世之时,个人便如那一线牵的风筝和易断弦的古筝般,稍纵即逝的无能为力感。这些纤细脆弱的灵魂之音在俞陛云先生心底激起层层波澜非言所所能表达。

  又如一首《阮郎归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俞陛云评价本词:“写闺情而不着妍辞,不作情语,自有一种闲雅之趣。”非常中肯。水沈,是一种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诗中高柳新蝉、薰风微雨、池荷榴花、琼珠清泉等景物交织,显现出一派清和明丽,生机盎然的初夏图景,五官俱现,表现出主人公闲适,轻松的心态,所以,读者也能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一丝喜悦之情。

  俞陛云本人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从小精通诗词的他有深厚的词学造诣和鉴赏力,故而选词多选颇具味道的词作,赏析词作也常常深入浅出,从词作的声调,格律,意义,句法,字法,妙境等方面细加点评,纵观《北宋词境浅说》选词近三百首,无一不是艺术的绝妙表现和丰富情感的完美结合,独爱词中所蕴含的深情。俞陛云先生的《北宋词境浅说》,让读者领略到虽早已消逝于时间长河里的先人的无上风采。多谢五更风,犹闻城里钟。幽远深邃的词作时刻感动着不羁的灵魂。

  《北宋词境浅说》读后感(三):古韵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北宋词与南宋词,例来就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北宋从分裂走向统一,南宋则相反。环境差异导致此人的创作内容、心态和风格都大不相同。北宋词多风花月之吟唱 , 多即 席配乐而作 ,南宋词多黍离芰麦之悲苦, 多用比兴寄托手法,以费心安排为主。然北宋词,诗中之 《风》也;南宋词,诗中之《雅》也,不可偏废。本书俞陛云老先生共收北宋词三十五家、二百八十一首,基本囊括北宋大家名作,当然评点式诗话这类书籍入选更偏作者品味,可以看出俞先生在北宋词中对婉约派的偏好。

  俞陛云,字階青,号乐静,原籍浙江德清县人,祖父为清代著名经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俞樾,儿子为现代著名作家俞平伯。他生于清同治1868年。光绪1898戊戌科殿試一甲三名探花及第,授编修。俞氏一族久为德清望族,俞陛云也多受祖父影响,工诗词,擅书法,精绘画。在词学上追求“淳雅”,将遣词立意与和谐音律置于同等位置。

  书中收入最多的为周邦彦共计65首,本身是一个音乐家的他被誉为北宋词的一个极大成者,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不仅填词格律谨严,而且创作不少新词调,他的用字度句、章法剧情和韵律格调都堪称一流,曾被称赞“清真之词,其意淡远,其气浑厚,其音节又复精妍和雅,最为词家之正宗”。我们现在无法得知当时的音律来配词,实为叹息。周邦彦和李清照都是非常精通音律的人,但书中却没有收录李清照的词,可见俞先生对她的作品并不十分欣赏。同样对于周邦彦,也是点评诗词的王国维对他的态度则是一改再改,从一开始的“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娼伎之别。”,到第三版本把他列为词史上五个可以写出“有篇有句”的词人之一,可看出这诗词的回甘就如陈酿,需要合适的时间与契机方可领意。

  而俞先生最中意的第二个作家贺铸,可能大家都知之甚少。他最有名的诗词是让他有“贺梅子”之雅号的《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因为这首词写出闲愁的三种比喻,也将他称为贺三愁。闲愁背后,是他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宋史》上说他“长身耸目,面色铁青”,出身名门贵族是贺知章的后人,又是太祖贺皇后的族孙,还是皇家女婿,可惜在官场一直抑郁不得志。他和苏东坡是好朋友,受“东坡范式”影响颇深,但他各类诗词都会一点,作品中英雄豪气与柔婉多思并存,但却被王国维痛批“北宋名家,以方回为最次。其词如历下、新城之诗,非不华赡,惜少真味。王国维对于南宋、明代和清代的词人多是批判的态度,认为南宋仅辛弃疾一人可与北宋词相提并论,但对五代和北宋的词人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对他们的评价褒多于贬的占绝大多数,然而贺铸是唯一一位被痛诋的北宋词人。而俞先生反而对他青睐有加,收录四十二首,,只能说各有所好了。

  其余收录较多的苏轼、晏几道、秦观等等,都与其它词本大同小异。俞先生的诗学思想由他的诗词批评中见得,着重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重点对词的格调、词中的比兴寄托以及填词技法等方面进行评述,标举词格为词之根本,。此书一览之后,对北宋词境、寄托的感悟又更深了一层,词评类的书籍,看作者点破点睛之词眼最为痛快,就如同看批评本的古籍一般圆满,在这方面俞先生的功力扎实,值得品读。

  《北宋词境浅说》读后感(四):跟着俞陛云,浅析北宋词境

  宋词在中国古典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一抹绚丽的色彩。作为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俗话说唐诗宋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宋词在历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对于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学习与了解,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对于宋词的一个基本的了解,需要有必要的工具书来作为支撑。

  宋词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有着它与生独具的特点。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的韵律美,展现着词本身无限的魅力。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本书的作者是俞陛云,他是近代知名学者、诗人,是清末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现代著名文学家俞伯平之父。他编著这本书,主要是让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来对北宋词的境界有一定的了解。在编著这本书的时候,他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在书的开篇,他点明了自己的观点。接下来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描写的是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而来阐释作者的观点。俞陛云在具体作品的探讨中,亦往往贯穿其词史观,注意词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笔下的发展流变。书中不仅涉及词与诗的文体差别,更涉及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别,读者若细细体味,必有所得。在所取的诗词中,作者多选李煜词,同样是因其以此抒写遭逢亡国的哀思绮恨。俞陛云时常叹息于池中的君国之思、黍离之感,其中或许有着他经历清朝覆灭、民国变乱、日人侵华等种种遭际的切身体会。

  在宋词的艺术表现上,俞陛云重视词中“寄托”,却并不拘泥于此,指出:“亦有返虚入浑,以无寄托为高者。”综观俞氏的词序与选释,既能在具体作品的品评中分析章法、句法和词境, 将不同词家的个性风貌简语道出,又体现出对词史发展的总体把握。比如,俞氏论唐词,“群奉瓣香于两宋,而唐贤实为之基始”;论五代词则曰:“ 承六朝乐府之余响,为秦、黄、欧、晏之传薪,其文丽以则,其气高而浑,卓然风人之正轨也”;“嗣响唐贤,悉可被之乐章,重在音节谐美,不在雕饰字句。而能手作之,声文并茂。”指出两宋词是词史上最繁盛的时期,而其奠基则在唐代,再往上追潮,则是六朝乐府,从而将词史归于大诗歌史,体现出对词的“尊体”态度。这些内容,都是作者在序里面表达出来的自己的关于北宋词境的观点。

  还是那句话,跟着俞陛云,浅析北宋词境。

  《北宋词境浅说》读后感(五):俞陛云《北宋词境浅说》摘录

  少年风韵,自觉随春老。(柳永《诉衷情近》)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高中的时候还喜欢过几首柳永,现在也品不出来柳词了,可能是缺少了这种缠缠绵绵的心情吧。)

  犹有花上月,清影徘徊。(张先《燕台春(东都春日)》)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张先《浣溪沙》)

  锦帐重重卷暮霞,屏风曲曲斗红牙,恨人何事苦离家。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张先《浣溪沙》)(*这首百度搜出来全是秦观所作《浣溪沙》,有可能是俞陛云收录错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这首一直很喜欢。)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晏殊《浣溪沙》)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春》)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晏殊《清平乐》)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欧阳修《浣溪沙》)

  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欧阳修《蝶恋花》)

  楼上似垂帘不卷。天寒山色偏宜远。风急雁行吹字断。红日晚。江天雪意云缭乱。(欧阳修《渔家傲》)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晏几道《点绛唇》)

  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 罗带同心闲结遍。带易成双,人恨成双晚。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书满。(晏几道《蝶恋花》)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

  一夜满枝新绿替残红。(晏几道《虞美人》)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

  依然一笑作春温。……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李元膺《洞仙歌》)

  乍雨乍晴花易老,闲愁闲闷日偏长。为谁消瘦减容光。(秦观《浣溪沙》)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

  欲寄书如天远,难消夜似年长。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贺铸《西江月》)

  一双燕子守朱门。……相看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周邦彦《虞美人(正宫)》)

  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篷。(周邦彦《虞美人》)

  池面冰澌趁水流。……两点春山满镜愁。(周邦彦《南乡子(商调)》)

  *周邦彦对景物的描写太细致了,读完就能看到一幅画。

  俞陛云所收录的词作,都是婉约派的,我现在对婉约词没什么感觉,所以看得也比较粗略。

  《北宋词境浅说》读后感(六):这次第,白纸书难足

以人入书

  从俞樾到俞陛云、俞平伯一家三代,秉承浙地的空灵之气,张扬着俞氏家族的文化风尚,是近现代词坛上著名的文学世家。

  喜欢你,你是晚清的学者,自号曲园居士,善诗词,工隶书,一生学识渊博,你对后世影响颇深,一生著述不倦,群经诸子、语文训诂、小说笔记,撰著颇丰,一生治学无数,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让我高山仰止。你的名字叫俞樾。

  喜欢你,你是学者、诗人,自号乐静居士,幼承家学,受祖父俞樾的亲自指导,因此在文学、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曾经高中探花。精于诗,精于词,你的名字叫俞陛云。

  因为你的祖父而喜欢你,因为你的儿子而喜欢你,你的儿子叫俞平伯,那个著名的文学家。一门几名人,把俞氏家族的文化家风,诠释得淋漓尽致,除却宋代苏洵一门三父子,其它的也不多。因为你,喜欢上了这本书,书名叫《北宋词境浅说》,

以言入象

  《北宋词境浅说》里,那首陈亚《生查子》哦,带着满腔情意向我扑面而来:一腔浓情密意,尺素无以倾诉,我与你,如同永远无法照面的参商二星,无奈、无奈,只能把深深的思念写给你,让你知道我的无尽苦。我们分别曾经有约,最远不过樱桃熟,你就回来看我,如今菊花已然盛开,还未回乡的你又在哪里?一份离别,千种愁绪。

  柳永,曾经最是我的爱,而《北宋词境浅说》选择了他的八首词。苏轼,现在是我的最爱,而《北宋词境浅说》选择了他的三十六首词,本书选择了晏几道三十一首诗,文坛领袖欧阳修无非选择了十六首,秦观二十五首,这些都不是作者的最爱,作者的最爱是贺铸,本书《北宋词境浅说》选择了他的四十二首词。林林总总共180位词人,可以说人包罗百人,诗包罗万象。

  这本《北宋词境浅说》并不仅仅只是词的堆砌,更重要的是,本书本着对北宋词人的热爱,本着对北宋词文的解读,每首词的后面都有自己对词境的自我解读。

  有的赏析之文字多,比如贺铸的《捣练子》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在我们的理解中,是思妇思念远戍征人,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思想。

以词句解词句。

  在作者的眼中,用诗句解读词句,有“却望并州是故乡”的诗句,有“行人更在行人外”,有“更行更远”之意。有“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有“想见陇头长戍客,授衣时节也思家。”有“连夜不妨频梦见,战地春来血尚流”的思情。以词句解词句,一境全出。

以义理解读词句。

  在这本《北宋词境浅说》书中,无论是家国之思,还是蜀黎之叹,作者的解读很多都用义理解读,重视词中情的寄托,也重视词中理的分析。

以感悟解读词句。

  比如高平 “拜星月慢 秋思”,词句: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解读:起笔五句写景幽丽,仿佛见小姑居处。下阕何等旖旎,秋虫空馆何等荒凉,两相写照,情孰能堪?在我看来,作者用自己的感悟解读了这首词。

  这本《北宋词境浅说》,我看了好久,也笔记了很多,对于浅显的我来说,真的无以把书评写好,喜欢书的作者,喜欢书的作者选的词的作者,喜欢词中的味道,喜欢词的境界,喜欢赏析中语言的境界。我从词的语言进入词的意象,从词的意象进入词人的情感,再从书作者的解读中品味词的境界,以言入象,以象入情,再次回到本书的语言,书中词的语言,这次第,真的是白纸书难足。

  ��+�4

  第,白纸书难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北宋词境浅说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