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25 00:16: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大全

  《经典常谈》是一本由朱自清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页数:1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常谈》精选点评:

  ●普及读本固然很好,但旧时文人的考据癖终究还是摆不掉,减色不少,尤其尚书那篇,着实意义不大。诸子第十篇尤赞,究竟是有学问的人,纵横经典,自是不易。

  ●今天要去书店买书,除了二十四史,基本上这本书里谈到的,我都会收入。这些是中华文明中真正读一本少一本的作品啊,感谢朱自清的引荐。文之大者,真是侃侃道来。

  ●乍一看,都像是白话闲笔,实则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知识系统。可贵的是,丝毫不受炫技的诱惑,这和今天的“国学大师”区别甚远。

  ●浅显易懂,该讲到的全讲到了~

  ●想入门的可以一看,总论过浅

  ●初中

  ●将卷帙浩繁的中国典籍用通俗易懂和追本溯源的方法给大家复习了一遍。博学的朱老师,当之无愧的博士。

  ●【重读】老朱眼中的国学指导读书排序:《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哪来这么高分?朱自清是经学家吗?

  ●平平说出,曲曲说出

  《经典常谈》读后感(一):摘录

  1、 东汉和帝时,许慎作《说文解字》。

  2、 研究文学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

  3、 甲骨文是“契”的;金文是“铸”的。铸是现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铜。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契”和“铸”外,还有“书”和“印”,因用的材料而异。“书”用笔,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用“书”。“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

  4、 “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做同义字。六十“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5、 古代巫与卜官同时也就是史官,一切的记载,一切的档案,都掌管在他们手里。他们是当时知识的权威,参加创卦或重卦的工作是可能的。

  6、 乾是天,是父等;坤是地,是母等;震时雷,是长子等;巽 是风,是长女等;坎是水,是心病等;离是火,是中女等;艮是山,是太监等;兑是泽,是少女等。

  7、 “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是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

  8、 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奠。儒家却只从感恩一面加以说明,看做礼的一部分。但这种礼教人恭敬,恭敬便是畏威的遗迹了。

  9、 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这便是乐本。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

  10、孔子主张“慎言”,痛恨“巧言”和“利口”;他向弟子们说话,大概是很质直的,弟子们体念他的意思,也只简单地记出。

  《经典常谈》读后感(二):写给青年的国学入门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 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本书写于1942年,1946年由文光书店刊行,1980年三联书店重刊。九十年代后,1998三联书店三联精选从书本,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蓬莱阁丛书版,2003年中华书局国学入门从书本,2004年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丛书本,200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世纪文库本,2008年三联书店中学图书馆文库本,2009年中华书局跟大师学国学从书本,2010岳麓书社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从书本,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多家出版社刊行过此书。

  朱自清认为,“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训练是一般人文化教育的必要内容。但我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为使一般人有兴趣去接近它,朱自清通过对《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菁华。常谈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读来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可见出一种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作者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比如对于《尚书》中“辞”的解释。

  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又如对《诗经》风雅颂的解释:

  《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

  对于《春秋》三传的评价: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

  还有对《四书》的理解: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

  这本书写于抗战期间,朱自清参考了不少当时学者的作品,比如章太炎的《国学概论》、周予同的《群经概论》等书,但是又不满意他们写作的风格,于是创作了这样一部小册子,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青年介绍传统典籍与文化。在他看来,学习传统经典并不是要进行专门的研究,而是要对于传统文化要有基本的理解。因此,这部书到今天来看,虽然其中不乏知识性的错误,但是从总体上看依然是一本学习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北京出版社将其列为大家小书的一种,实在是有眼光。

  《经典常谈》读后感(三):值不值得读?

  好书无涯而生有涯,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读是读书人至关重要的能力之一。在此谈谈我的办法,希望对你有用。

  经典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浪花淘尽,剩下才是经典,也是其它书的基石。儒道法释构建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古希腊经典与《圣经》则是西方文化的源泉。不读经典,寸步难行。

  心血

  经不经典由时间说了算,好与不好却与作者用不用心息息相关。成书所花时间越久,所耗心血越大,质量势必越高。

  《拖延心理学》是两位作者25年的心血结晶,也是我读过的关于拖延最为深刻的著作。它从行为、心理和生理(大脑)三个角度深入剖析拖延症,最后得出一个掷地有声的结论:拖延来自恐惧。

  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真是很有道理。

  作者/译者

  一般来说,优秀的作者(译者)创作优秀的作品。从《异端的权利》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再到《昨日的世界》,茨威格的传记和舒昌善的译文至始至终令人爱不释手。钱穆的国学,钱钟书的小说,王力的古汉语,Knuth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伽莫夫的科普等都是no-brainer。

  不过对于多产作家,这条需要打个问题,比如金庸的武侠,阿婆的推理。即便像苏东坡这样诗、词、文、书、画俱绝的天才,也无法永远矗立巅峰。李白倒是例外,但那是“诗仙”啊!

  豆瓣

  豆瓣读书真是一个伟大的产品:琳琅满目的藏书,层次分明的组织,精心制作的豆列,惊喜不断的豆瓣猜,简明扼要的信息,一目了然的评分,丰富多彩的书评,形形色色的读书人,此乃“读书人”之无尽藏也。

  根据timeStats的统计,豆瓣是我今年(2013)网站累积访问时间第二多的网站——硬生生把Youtube等视频网站拉下马!

  主题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值得不值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论小说,我喜欢武侠,不喜欢言情;论武侠,我喜欢金庸,不喜欢古龙;论金庸,我喜欢《天龙八部》、《射雕三部曲》和《笑傲江湖》,不喜欢其它;论《射雕三部曲》,我喜欢郭靖黄蓉,不喜欢杨过小龙女;即便郭靖黄蓉,我也各有取舍。

  关键还是要在不断阅读中总结和提炼自己真正喜爱的主题,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

  标题与简介

  风险投资行业有一条“古老”的箴言: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业务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同理,如果看完标题、简介和目录后依然一头雾水或无动于衷,我很可能放弃。

  当心有些书挂羊头卖狗肉诱你上当,比如这本《吴宗宪的幽默之道》,把宪哥的笑话东拼西凑成书,是“盗”不是“道”;更可恨者睁眼说瞎话,比如这本《硅谷禁书》,通篇成功学的糟糠,跟硅谷一点关系也没有!

  出版次数

  不言自明,出版次数越多越好。对于像《社会性动物(第九版)》这类好书,我是从来不会错过的。

  出版社

  与作者类似,靠谱的出版社更可能出版靠谱的作品。中华书局的古籍名著、译林的国外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小说、三联书店与广西师范的人文作品、新星的推理、中信的国外畅销书、O'Reilly的计算机科学等,颇有口碑。

  目录

  目录常被忽略,其实一个好目录往往预示一本好书。《千古文人侠客梦》有一个清晰的目录,首先是武侠的历史,其次是武侠的元素,最后是总结,一目了然;《别做正常的傻瓜》则以生动取胜,每章都通过一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案例提出问题,扣人心弦。有没有既清晰又生动的目录?我推荐《布局天下》。

  《经典常谈》读后感(四):虽是常谈,亦成经典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大名鼎鼎,如今还是高中生必读书目。其最早出版于1942年,在1940年代就风行一时。虽然又已过七、八十年,其流行程度丝毫未减,单从此点来看,已经算的上经典二字。 《经典常谈》主要是对中国传统经典文本作一基本介绍。主要分为:“《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与“文第十三”等十三篇,篇幅都不大。我所读的上海古籍版又加上了钱伯城的导读和一篇《柳宗元《封建论》指导大概》,统共也就10万字左右。短短十万言能将卷帙浩繁的中国传统经典做一大概说明,足以显现作者高深的功力。但需留意朱自清先生自己在序言中所强调的两点。其一是本书所论限于篇幅,不少作品也未能详尽,例如对于传统的史学部分所涉及仅限于《史记》、《汉书》,只在论述中涉及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等史部论点,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其二是朱先生的百般叮嘱,这种介绍并不能算是概论,因为一说起概论,仿佛只消读完此书,就有种读完中国经典之错觉。他只希望本书作为一艘船,能将不少读者引入传统经典之中去。并且强调,“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本书在体例上以《说文解字》开头,是有清一代的小学遗韵,但凡读古书,必从句读入手。其后大体是按照时间顺序书写,由《周易》、《尚书》而至文部。但对现代读者而言,若只做闲情偶读,绝无从《说文》入手之必要,并且对《周易》、《尚书》等古奥晦涩文本,无需去做吃力不讨好的细读。这两点都是囿于时代的限制,不能苛求于作者。 本书虽然谦称不过是“老生常谈”中的常谈,但实则确是深入浅出,观点新颖。深入浅出的议论细细说来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在于不少引用古典文本部分朱自清先生都用白话进行翻译。正因为作者对古典与白话都有高深造诣,翻译出的白话也算是上品文学,通顺舒畅。例如仓颉造字、孔子见麟等段,在不失原文之真的基础上,又简洁明了、清新俊逸。对于此点,钱伯城先生在导读中已经做详细论述。二是文章结构字句精心安排,使之更易读。几乎在每一章前面都以一耳熟能详的事迹引入,论《周易》以小孩帽子上的八卦引入,论《礼记》以普通人家的中堂里所供奉的“天地君亲师”谈起,论辞赋又以屈原及端午故事为开端。由此不难看出,朱自清所写文章,应该算是他自己所评论的谢灵运一派,工笔所成,不光结构,字字句句肯定也都是斟酌一翻才定稿的。对于儿化音口语的应用,钱伯城先生导论中也提到不少。由此不难理解为何这本小书朱自清先生也要写上几年。只可惜不少读者未能发现作者这种看似平淡的精心安排,还责怪其文字过于平淡,读来乏味。三是对于文本分析,朱自清先生并不是运用文艺理论知识大谈特谈,而是用自己的切实体会加以概括,以平白的语言叙述。论到论到古诗十九首时,说那“所咏的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的时候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又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所以是好。”谈到屈原的《离骚》时,说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制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如此简单而又形象的比喻一瞬间就消磨了平常人与《离骚》的距离,只会觉得屈原与《离骚》的真与美。写到杜甫时,引用胡适的评价,说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怕是现在不少科普读物难以有这样直白、有趣、深刻的言论了。 观点新颖应当算是对于那时的处境而言,根据余英时回忆录中《我走过的路》提到,1940年代他在乡下和县城读书,还多以旧学为主。以此为背景,朱先生写作本书,评论中不仅抒发己见,切中要害,并且博采众家、融会贯通。其直言诗由民歌而起源,应该还原其表达情感作用,《周易》中有浓厚的巫术背景直接对传统经书“祛魅”。对于《史记》与《汉书》的流行程度,从文学发展角度来看,颇具慧眼。而引用胡适《白话文学史》中评价杜甫的文字,便是从新的文学理论角度来肯定杜甫所写的诗是“真”的文学。对春秋与战国之时“士”的分野、社会的变革应该是参考了不少当时史学研究新成果。 不过纵然有如此优点,当今一般读者对于古典文本的缺乏怕是朱先生所料之未及。因此在谈《尚书》和《史记》与《汉书》等章,如果缺少基本常识,只能是走马观花,难有所得,而且容易被人名书名弄得头昏脑涨,失去阅读的兴趣。但如果真的能够进入文本,不难发现朱先生的不少真知灼见举重若轻、俯首可拾。 另外,附在结尾的《柳宗元《封建论》指导大概》非常值得一读,通过朱自清先生的指导,从宏观文本结构入手,结合历史背景,梳理清楚柳宗元所驳与所论的问题。再通过对微观用语的细致解读,展现出议论文中不同语句的不同运用,对文言文词汇的确切运用等。整体严谨而不失精致,想来若是能在如此方式下训练,精读上几篇古文,定能大有裨益,何愁文言功力?

  《经典常谈》读后感(五):校讎拾得 by xiaosheng

  《中庸》章句卷頭引語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

  “《中庸》章句”當作“《中庸章句》”

  它的“名”是“ㄐ一”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

  現行注音字母作“ㄐㄧ”

  大約是重要的腳色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1)

  “腳色”當作“角色”

  可以唯所欲爲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9)

  “唯所欲爲”當作“爲所欲爲”

  便不愿上下文穿鑿傅會起來了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7)

  “愿”字有誤,疑當作“免”

  倒底不能太詳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2)

  “倒底”當作“到底”

  困此《詩》、《書》、《禮》、《樂》等便成爲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7)

  “困此”當作“因此”

  播弄著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7)

  “播弄”似當作“撥弄”

  句逗以參差不齊爲主

  句逗參差

  句逗由短而長

  句逗的發展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9)

  “句逗”皆當作“句讀”

  全力刻劃山水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8)

  “刻劃”似當作“刻畫”

  辨而不華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0)

  “辨”當作“辯”

  曲從華語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2)

  “曲從”似當作“屈從”

  孔子的距楊、墨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4)

  “距”似當作“拒”

  句逗總弄得參參差差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4)

  “句逗”當作“句讀”

  傅傅年《戰國文籍中之篇式書體》(《中央研究院語言歷史研究所集刊》)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12)

  “傅傅年”當作“傅斯年”

  “語言歷史研究所”當作“歷史語言研究所”

  盤石之固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19)

  “盤石”似當作“磐石”

  (1)-(6)【聲注:“(1)”、“(6)”爲上標】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20)

  “-”當作上標

  何能理(治)乎?”(7)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21)

  “(7)”當作上標

  國爲已土,衆皆我民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22)

  “已”當作“己”

  又有“世大夫,”

  (朱自清著. 錢伯城導讀. 經典常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23)

  “‘世大夫,’”當作“‘世大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