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语人民》是一本由晏阳初 / 赛珍珠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语人民》精选点评:
●向前辈致敬!
●平民教育,文章不错。
●仁爱之心 切合国情 到今仍有巨大生命力
●很多事情,先贤一直在努力,我们却一直愚昧……并以此为傲!
●不仅仅是平民教育,还涉及到了县政改革。书中很多名词都很熟悉,比如供销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我估计现行的村卫生室-镇卫生院-县医院的医疗体系架构也是沿袭那时候的。晏阳初同志是个理想主义者,一种愿意自我牺牲的理想主义热忱总是能感染人。我同意他提出的关于公民教育必须和生计教育结合起来的观点,这是取得人民信任的法宝,也是避免思想和现实出现剧烈反差的有效解决办法。
●2007年,购于武汉。
●平民教育
●读完了,确实觉得受益良多,尤其是以我这种工作类型来说,不看就太可惜了。只是这书编辑的让人感觉大量重复,颠三倒四的,很不爽。
●和和,这书还是我几年前策划的哦。
●思想没什么难懂的,追溯思想变化的过程倒是件饶有趣味的事情。
《告语人民》读后感(一):自由的教育,纯粹的教育,人的教育
记得有个人说,中国教育发展最蓬勃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国家忙着打仗,没时间顾及教育,让教育得以自由发展,教育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办学。看完书我才知道,晏阳初做了那么多伟大的事。不管在什么时代,他不依附任何政权,秉持自己的教育理想,是没有私心的教育家。
看完有两点心得,一是教育是公益事业,如果政治过多干预教育,会损害教育的公益性,因为政治是有“ 私心”的;二是办教育的人如有私心,也办不好教育。
《告语人民》读后感(二):想回到那个年代
书编得不怎么样,前面收录了晏阳初的很多讲稿,其实许多翻来覆去都在讲那几句话,读多了略显空洞。真正的精华在后面,晏对平民教育的回顾,九十自述以及赛珍珠著的《告语人民》。
不得不佩服当年那些知识分子的勇气和胆识,他们举家迁往农村,真正告别了太师椅,去农民化并化农民,今天,作为一个农村工作的志愿者,看到他们的举动,我依然会有汗颜。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啊,那么多中国最最优秀的人才投入这样一场为改造平民而进行的运动,我很惊讶于他们当年的选择,而他们的观点,直到今天,依然与现实有着众多的吻合,我们的农村,真是没有变化么?
如果有可能,真想回到那个年代,去看看那些火热的心,那些热情高涨的人民,那份惊心动魄的改变。七十多年前,乡村建设的前行者们指引的路,今天,有几人去继续?
总的来说,晏的思想的光辉,还是掩盖了这本书编著上的一点不足,值得推荐。
《告语人民》读后感(三):超前的思想,质朴的行动
我在看前两篇文章时就被感动了...他的想法,即使是在六七十年后的现在看来,也还是很有意义,可见当年的他是多么的有远见卓识。
现在的受到最高层教育的知识分子们,有多少个肯真正做到像他这样?他说,我们不是去农村考察然后帮他们改进,而是真正扎根农村,跟他们一起住一起吃一起生活,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找到帮助他们的方法。
他不单自己在做,而且还可以让更加多的人加入到他的行列中去,这不单只需要一个有意义的计划,更需要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他对工作有一个长远的计划,知道自己一个人力量有限,因此教的更多的是方法而不是原理,让每一个得到了学习的人再去教育更加多的人。而教的内容,则立足于农民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有一个地方想知道,就是为什么在红色中国建国之后,他要被迫离开呢?当时是发生了什么事么?但是好像我在书中看到毛曾经赞扬过晏阳初的吧?
我为中国出了个有这样远见而且肯实践的人而感动,也为他的工作没有在新中国得到推行而遗憾。
《告语人民》读后感(四):读晏阳出初告语人民(贴在xici星期五读书040408)
CCTV 10套《人物》栏目曾经播出过一集梁漱冥及其邹平实验区“乡村改造运动”的节目,我看了,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做法,和从前“红色”教科书里所倡导的暴力革命、政治运动完全是两个路子,我想,如果没有日本侵华,梁漱冥们已经小有成效的工作得以继续下去,中国人的生活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此外,从前“红色”教科书里对对于梁漱冥们尝试改造中国农村的思想及行动基本就不曾提及,很长时间里,我都以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除了投靠苏区的暂不谈,其他留在“白区”的,除了读书看报拉屎撒尿就不做别的事了,没想到他们(至少他们的一部分)当年所做的事情,甚至还强过今天的我们,真让人汗颜。
晏阳初就是这众多投身乡村改造实验运动的人物里重要的一员。以前经常听到他的大名、知道他是个教育家,但他究竟是个怎样的教育家?和那些出各种难题来考我们、在我们档案里写东写西、赶着我们拥上独木桥、总是教我们该如何不该如何的“红色”教育工作者有什么不同......,这些,都可以在《告语人民》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这本书里都写了些什么?
1.晏阳初上个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多次的演讲原文——很质朴的演讲,不花哨(相比我听过的一些政府官员的演讲),因为晏不是一个政客而是一个实干家。
晏的演讲中绝少出现夸夸其谈的抱怨、空泛的现状的归纳以及不着痛痒的指示,他提出问题,并号召大家跟他一起按他所设想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大概10来篇演讲原文,我觉得没有必要全读,最开始一两篇读一下、46年写的平教工作总结与展望报告最值得读,这个报告对平教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实施的定县实验的情况较之其他的演讲说得翔实、丰富,除此以外,其他的演讲报告内容都可谓大同小异——通常都谈到他一次大战到法国华工营的经历促自己立志使献身平教事业、通常都谈到救国的方法多种多样为什么他认为首要的事情就是教育平民(因为要固本)、通常都谈到什么样的平民教育才是合理的可推广的、通常都谈到盲目的照搬东洋(日本)或者西洋(欧美)的教育方法教育体制所培养出的所谓人才往往脱离民众并因而鸦片战争过了快100年中国的情况还是老样子......,如果有兴趣有时间,这些演讲都可看看——坦白讲,晏演讲的似乎激情不足、煽动性并不大,不过他所执着的事业到是非常有吸引力——也许这就是平教事业能够得以推广壮大的原因吧!
2.晏阳初90岁时候口述的自传——原来俺也算他的小老乡,呵呵。这个部分相比前面的演讲精彩得多,从晏的家世讲起、包括他如何接受了西式的教育、然后去香港念大学、美国上耶鲁、法国服务华工等,然后回到祖国,自传写到他29岁结婚为止,晏阳初人生中最辉煌的部分还没开始呢。
可以拍一部电影,他的人生经历,不知道是否已有人做过?
3.赛珍珠在1943年写的“告语人民”——这个部分更象是赛珍珠把晏阳初以及他的平教事业介绍给美国民众的普及本,有点象一本小说。如果前面晏阳初的演讲看得很仔细,这个部分就可以跳着看。
《告语人民》读后感(五):告语农村发展工作者――《告语人民》
看这本书收录晏阳初先生文集一书的过程中,不断感叹,多少年过去了,晏阳初的很多观念依然没有过时,中国的很多问题与当时的中国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由感叹他眼光的尖锐与独到,思考的深刻与全面,而且他的很多想法其实在现在依然有借鉴作用。其实这些问题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难怪他的乡间学院开遍全球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现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他对于农村工作的思路依然对我们现在的工作有借鉴的意义。
晏老是从为在法国打工的中国人写信开始,然后开文字班,就这样他的思考一步一步深入到中国当时的问题。晏老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时候,中国人在世界上还没有地位,到处受欺侮,即便他是一个基督徒,上教堂也受到了歧视。而这种歧视,不仅是他一个人所经历和面对的,也是全体的中国人所遭受的。所以,他决心改变中国落后,受欺凌的情况。他之所以选择农村,“并不是为乡村而乡村,为的是大多数民众是在乡村。”“因为今日的局面,人民几已陷于绝境,不容我们袖手旁观,见死不救?其实救的就是你我自己。中国老百姓的失败、贫困、散漫、弱病,一日不解决,中国的社会就要一日还要动荡混乱!人民就一日不能不继续做奴隶!”“因为求安定,首先是人民的安定,使人民能安能定,才是社会安定之本;求繁荣,首先亦在农村的繁荣、农民生活水准的提高,才能得到普遍的繁荣;尤其实行民主,人民在文化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基本力量――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组织力――未曾开发出来,如何谈得到真正的民立呢?”
晏老经过了解分析与思考,总结了当时中国农村建设的四大问题:愚、贫、弱、私。
所谓愚,是指当时中国80%以上是文盲;
所谓贫,是指生活水平低;
所谓弱,是指卫生健康水平低;
所谓私,是指“不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训练。”
现在依然是这四个问题,用现在的话说是:文化落后、生活水平低、卫生健康差,而最后一条,其实不但在农村,在全中国都是这样。
针对中国农村的这些问题,他提出了系统地解决之道,他的乡村建设主要内容是:识字教育、乡村卫生、农业推广、经济合作,以发展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组织力。他认为:“乡村建设不是任何一面可以单独解决的,而是连锁进行的全面的建设。因为社会与生活都是整个的、集体的、联系的、有机的,决不能头痛医痛,脚痛药脚,支离破碎地解决问题。例如:欲增加生产首先就要改造技术,而技术的改良,又非要知识的增进不可。同样,知识的进步也有赖于生产的增加,体魄的强健,乃至组织力量的运用。这一切,都是互相关联的,互相为用的。”
针对乡村建设工作的复杂、广泛与艰难性,他对乡村建设称为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有四个特点:
1, 要教育未受过教育的人,首先必须教育受过教育的人。他坦言知识分子的无知“我们受教育越多,我们与农民的距离就越远,这是一个不幸的事实(现在还是这样,农村的孩子所受的教育不是让他们回到家乡去建设农村,而是离开农村,看到这一点,太有共鸣了)。要想有效地教育农村,首先必须与农民生活在一起,去了解他们和他们的志愿,并且和他们打成一片。。。。。。此外,我们的伟大的使命并不是为了适应生活而教育他们,而是为了改造生活教育他们。。。。。不是办慈善事业,而是去办教育。你们不是慈善家,而是教育家。”
4, 乡村改造运动是一场民主运动。因为“对于民主来说,个人的主动性是首要的。扼杀光了个人的主动性,就等于扼杀了民主。”“这个运动鼓励和调动了个人的主动性。它给个人的主动性一个表现的场所,从而充分地发挥了个人的主动性。。。。。你们不仅是在帮助本国的农民养更多的鸡和猪,而是为民主奠定了基础。”
5, 乡村改造运动是一个“奉献者的运动。这些奉献者包括那些具有献身精神的人士。该运动教育人们不要索取,只要奉献,不去统治,只去服务。”所以,他说“在受过教育的人中提倡服务和牺牲精神,使他们能够自愿地充当教师角色;在富人中提倡服务和牺牲精神,使他们能自愿地提供经济援助。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找到一个能将这种伟大的服务与牺牲精神用于解决乡村改造的巨大困难的方法,从而将它变成一个创造性的、和平的、民主的乡村改造运动”。
6, 乡村改造运动是一场世界性的运动。“我们必须认识到:如果没有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繁荣,就没有人民和国家的安全。。。。。只有别人不妒忌你时,你的国家才是安全的。只有你周围没有饥饿的人群时,你才能过太平的日子。。。。。。愚、贫、弱、私不是中国人民特有的问题,而是占全世界人口2/3的人民共同存的问题。。。。。。。在这个急骤变小的世界上,不再有外国人,只有邻居”
他如此全面思考中国问题并有的放矢地提出了解决之道,我觉得到现在依然对中国有用,所以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很深,佩服他的睿智与眼光。而且,他还放眼全世界,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思考乡村改造运动。
还有难能可贵的,就是他是一个走出书斋的知识分子。比如,他就对当时的中国教育提出了批评:中国式的古董教育,与民族生活不相干,只能造成三家村 的乡学究;西洋式的舶来教育,与民族生活不相应,只能造成外国货的消费人。(这一点到了现在依然让人警醒)他希望我们的教育“不要再模仿别人,要自尊自 信,自己 创造。。。。。(这种教育)以培养民族的新生命,振拔民族的新人格,促进民族的新团结新组织新目标,以适应实际生活,改良实际生活,创造实际生活为内容。 前者‘教育即生命’,使受这种教育的人,自己决心要改造他的身心,来发扬民族的精神;后者‘教育即生活’,使接受这种教育的人,自己决心要改造他的生活, 来适应民族的生存,所以叫做改造民族生活的教育。”。这段话让我不由想起了毛泽东时代的教育与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生活,我说过我是左派的,我觉得毛泽东就实 现了这样的教育,也实现了这样的改造,也在努力去根治中国的愚、贫、弱、私,并且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已经实现了晏老提出的乡村改造运动六点。但是改革开放 后,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又停滞了,也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了。
而对于从事这个工作的人,他也提出,要有奉献精神的。他指出“你看有好多人只管在那里说,‘教育误人’、‘教育杀人’,闹得声彻云霄,而无人实施云改造, 更有谁能认真吃苦,到乡村去!大家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以为别人不去,我何必去呢?得过且过,已经过了4000多年。”他说“我们做一件事,必须要有相当的忍耐力,钉子愈碰得多,愈不要灰心,在中途不变节,只要有坚忍力,总会成功的”。
书中有他关于乡村建设的十条,自己的经历与对社会现像的感受,你可以感受到这样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所思所想,很真切,也很感人,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生活在富裕条件的知识分子,与他相关,有天壤之别,我觉得有一点就是他亲身经历了那种落后的耻辱,那种受压迫的感觉,所以非常明白,要想让别人认可,光他一人富裕不行,要全中国都站起来,这才是关键,所以他借了左文襄的话“乱中国者不在盗贼,而在无人才”为“乱中国者不在日寇,而在无人才!”
他关于乡村改造运动的观点,方法以及对参与这项目工作的人所提忠告,值得我们现在从事发展工作领域每一个人去认真阅读并反思。所以,我把题目写为,告语发展工作者,就是希望我们这些后来人能认真向前辈学习,不但学习他们的观点,思想,还有他们的态度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