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晏阳初传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5-13 16:13: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晏阳初传读后感100字

  《晏阳初传》是一本由吴相湘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677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晏阳初传》精选点评:

  ●本想就书的枯燥扣一分,忽然明白,乡村改造这事本身就是如此枯燥,不由对晏及其同仁深表敬意,加一分~充满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在中国本就难得~何况不计名利,吃苦耐劳?~

  ●晏氏的思想和行动我们在继续在延续着

  ●本想就书的枯燥扣一分,忽然明白,乡村改造这事本身就是如此枯燥,不由对晏及其同仁深表敬意,加一分~充满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在中国本就难得~何况不计名利,吃苦耐劳?~

  ●有机会去巴中看望一下

  ●晏阳初的思想和行动,对今天的乡村建设工作依然很有启发。钦佩在那动乱的年代里,那些俯身广袤农村,脚踏实地躬耕实践的知识分子。

  ●每当翻这本书,就想爱特给宜信的某先生

  ●撰史笔法写成的传记,在40度的高温下,直逼人抓狂! 教育绝对是医国医民的一剂良药,但是教育有好孬! 自由多少有无的问题早有前辈悲凉地指陈之,循此应该能得出民间无社会及诸般骇人异迥之理所当然! 49年之后,晏先生在大陆销声匿迹

  ●令人肃然起敬的教育家。 还需细读,其中很多教育理想,是当下的教育最为缺乏,也是教育之中最可贵的。

  ●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

  《晏阳初传》读后感(一):谎言

  那个所谓的晏阳初被评为“十大伟人”乃是一个历史的闹剧。网友已经作了深入的考证,证据无可辩驳:

  《晏阳初传》读后感(二):说晏阳初(一)

  说晏阳初,先要更正其年龄。

  网上很多条目都说他生于1890年,其实是错的。他生于1893年,书的正文第一章开头写得非常清楚:“晏阳初,派名兴复,又名遇春,家人呼称云霖;西历一八九三年十月二十六日(清光绪十九年九月十七日),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一四代书家庭,是七兄姊中最幼小的。”

  网上的错误来自于照抄岳麓书社版《晏阳初传》的“出版说明”。很多看这本书的人没细看该书正文内容,只翻看了该“出版说明”后便开始写感想,弄得更加以讹传讹。早前鄢烈山在南方周末写评论时也没太细心,将晏的出生年月写成1890,鄢有些名气,也使得看过那篇评论的人跟着犯错了。

  再说他的品德。

  经常有人喊“为人民服务”,晏没有这样喊过,但他一生却确实是全世界贫苦农民服务,立志于将他们改造成新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则一心为教育改造中国农民);喊“为人民服务”的,有很多出于功利的目的(当然这个目的没有说出口):我为你服务,你必须拥护我,拥护我的领导我的统治我的政权。晏教育改造农民只有一个目的:希望他们生活的好!希望他们明理自强,成为健康明理有公德的社会新人,最终“民强国强”!

  也正因为他没有党派之见,只有一片公心,当时的胡适,梁启超,蒋梦麟等精英都纷纷投入到他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去!美国民间与政府,德国、荷兰等国的基金会都为他的精神及事业感召,经常性地为他的乡村改造运动提供捐款。

  今天先写到这里吧。

  他的功绩见识等等以后再写。

  《晏阳初传》读后感(三):该书用谎言无限夸大了晏阳初的贡献和影响

  晏阳初有过一点贡献,要承认。但晏的贡献和影响被夸大了无数倍。什么“十大伟人”,什么“国际平民教育之父”,什么美国总统高度评价晏阳初,都是韦小宝式的谎言:似乎有那么回事,仔细考证,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请搜索我的总结性博文“轰然跌落神坛的晏阳初”。

  我拿出来的证据,是给晏阳初颁“奖”的组织发表的原始资料,是关于这个问题最权威最可靠的历史资料。我给出了哈佛大学电子文库的连接,我下载了历史资料,并用红线标出了相关段落。稍懂一点英文的人都可以查证。恳请查证。

  《晏阳初传》读后感(四):纪念晏阳初

  晏阳初同志我起初未曾听说,因为翻译《赛珍珠文化传记》的关系,听说了此人。可是因为忙,仅仅看过一些介绍文章,还不知他现在被更多人了解了没有。对于他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英雄。我心目中的英雄是晏阳初。晏阳初这种人是一面镜子,需要时不时拿出来照照,从麻木中惊醒,然后惭愧得找面墙,一头撞死在上面。要不就重整衣冠,换个样子做人。

  《晏阳初传》读后感(五):再见晏阳初

  我忍不住又想写写晏阳初了。这个人是一个写不尽的话题,是个教育的宝库,也是个民族精神的宝库。

  解放后,毛主席曾经搞过运动,要让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这些运动,一些经历过的人至今余怒未消,为自己在农村失去的青春感到愤怒。可是就如李浔阳所言,那些终身无法脱离田地的人,他们难道就没有青春?

  说远了,为什么知识分子想起毛主席发动的上山下乡,会一肚子怨愤呢?说到底,正如毛主席所料到的那样,知识分子是不服你这么“改造”的。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傲骨,说得不那么中听一点,就是臭老九脾气,毛主席对此十分了解,他借着自己的强权,想硬是将其改造过来。可是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看到这种改造只留下了伤痕,和反弹后更大的对立。如今的知识分子,更自得于自己的精英身份,不屑于一般人为伍。一波又一波的社会潮流,从当年的小资到如今的中产,无不是鼓吹人们成为“人上人”,而不是南晏北陶所倡导的“人中人。”

  晏阳初的可贵,在于他是一个精英中的精英,却不愿学而优则仕,立定主意不求升官发财,只想造福大众。他也没有在书斋里著书立说,成就功名。更宝贵的是,他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把一大批人吸引过来,和他一起开展他的事业,这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大规模主动走向乡村的罕见案例。《魔鬼字典》里说外交官能够劝得人愿意下地狱,而且恨不得马上就去。我不是说农村就是地狱,可是相对于很多知识分子养尊处优的处境而言,那里和地狱也差不了多少。晏阳初把人说得愿意下乡村,而且恨不得马上就去。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系的陈志潜当年辞去了民国卫生部官员职位,跟随晏阳初来到定县。熊希龄、梁启超、胡适、蒋梦麟、梁启超等都做了平民读书处处长。胡适不仅自己参加,把儿子胡祖望也捎上,一起做教员。国立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校长陈筑山被晏阳初说得怦然心动,辞去了校长职务,到平教会任职。“平教总会视听教育部主任郑锦(耿裳),是梁启超亲近的友好。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即由他创办。晏阳初曾当面问他:你的画作何以只供豪贵赞扬,不用你的生花妙笔表达平民的可怜困苦生活?郑大受感动,半年后即辞去艺专校长参加平教工作。”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家可看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详细介绍。

  连毛主席就是当初平民教育运动的义务教员,我不知道后来他搞的上山下乡和这有无渊源,这只有他自己知道。可是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毛发起的上山下乡引发了这么多的“伤痕”,而晏阳初手无缚鸡之力,却能带动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呢,而且恨不得马上就去呢?我想可能是晏阳初唤醒了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一种报效本能,使得他们产生了内在激励,产生了使命感,愿意走向大众和平民。而毛主席的上山下乡却只能和其他强迫行为一样,更多会激发逆反。从古至今,我们知道由上而下的倡导,如果不是符合某种人性深处的需要,就很难产生持久收效。相反,你激发出人内心本已存在的东西,或者你将其牵引,使其达向一个更高使命,则更有可能激励人心。比如毛主席搞土改就不费多少功夫,因为他唤醒了农民分田地的愿望。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有的内在愿望有时候是邪恶的,可不能将这魔鬼放出那深海囚禁他的瓶子。

  我们内在的激励栖居何方?大家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还希望有机会和晏阳初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社会更好一点?我们这个做“人中人”的思想死了没有?我相信没有死。可是如果知识分子双脚脱离大地,就可能和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子泰坦一样完蛋。

  此文并非以古非今。对我们这个顽强的民族而言,一些精神没有那么容易就死掉。它可以遭到打击,可是它不会被打死,我们的老朋友时间一定会证明这一点。事实上当年晏阳初搞改革的试点地定县,温铁军和邱建生又跑了过去,闹了一些书生意气的笑话,且饱受挫折,但这都是方法上的问题,切莫冷眼旁观,或幸灾乐祸。风雨必然会过去,我们会再见艳阳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晏阳初传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