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16 04: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摘抄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由李希贵著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精选点评:

  ●没有很厉害很新颖的没看到过的理念但每个实在的地方都能做到,非常厉害,始终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其他的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大刀阔斧的改革者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所以教育学首先是“人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得到真正的成长,获得幸福的生活。

  ●可惜学生第二与这本书内容重复率太高

  ●这本书和刘彭芝的那本都是一个系列的~给我的感触就是不管你干啥~~都要自己琢磨~~有自己的东西~~而且还要一切都会换位思考~~别主观~~~

  ●满眼都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你在90年代就进行改革,不知到现在还是不是绝大部分地方都在保持原样。

  ●有想法有方法的一位教育者,锐意创新,坚定信念,也有一些成果,但还是怀疑现实的变革并不像作者书中描述的那么顺利,即便是这样,这本书依然在教育观念,教育行政管理,个人志向和做人做事的原则等方面给人很多启发。感叹很多教授结构精致但空洞乏味的专著还不如这些一线优秀教师和校长情真意切的文字.....真正的教育专家要脱了西装皮鞋,下到田里去的!...

  ●与《学生第二》有很多重复的篇章

  ●四星半。2017年每天下午晚饭后,抽半小时看的,看的欲罢不能,很精彩。

  ●对于组织管理有一些启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一):《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寒假作业是教育论著读后感,我选了这本书。他的好,是我学不来,如果不能借鉴缜密思维,只是模仿皮毛,那必然更不堪。更多理论实践是需要消化,和实际相结合的。这本书,我最喜欢三句话。

  一、“一个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关头才能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喜欢它,不仅是教育孩子的良好方针,还是我们自己塑造人格和品格所当走的方向,什么是品格?无法随时随刻的考验,但是在细节成就的品格却至关重要,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二、“永不屈服”。永不屈服的是什么?是生活里的林林总总。困难历练人的品质和韧性。再大的困难来袭,都该记住,永不屈服,微笑坦然面对,那么就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应对突袭的暴风雨。

  三、“为四十岁作准备。”这句话在书中是写给十八岁高中生。我十八岁没听到如此豪言壮志的口号,但是,在今天,我看到了。距离我的四十岁,只有十几年,弹指一挥间便会逝去。那我能留给我的四十岁什么呢?唯有年轻时的奋斗,年轻时的努力,只要付出了,即使败北,那又有何谓,留给记忆的是璀璨的一笑和轻松。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二):《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2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2

  教育是一门科学,管理也是一门科学。可是教育和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人,这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科学。教育的研究是没有止境和终点的。甚至很难简单地用对和错来衡量。

  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坏的教育,有时候不能看简单的数据,所以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只能去感受,去体验,李希贵的教育,就是一种我们能感受和体验到的艺术。

  从这本书里摘引了一些内容:

  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如果以牺牲孩子的前程命运作为维护管理权威的代价,这不但背离了管理的初衷,而且这种管理最终必然走向死胡同。

  “一切纪律都当小心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们的工作完全作好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大教育论》

  “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杜威

  管理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每一个被管理的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玛丽.凯

  一个人认为自己重要的背后,其实是他心灵深处沉甸甸的责任意识!

  “我认为领导者的最终工作就是传播希望。”——加尔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读过那么多教育书,感觉国外的教育非常好,但是和中国相距比较远,更关注中国的中国的教育书,这么多年,读了很多,朱永新、魏书生、李镇西、郑杰、万炜、干国祥、周彬、刘良华、马玲、卢志文、魏智渊、窦桂梅、钱理群、上官子木、陈丹青、吴非、张文质、王晓春、薛瑞萍、熊丙琦、李跃儿、小巫、王东华、王金战、周宏、卢勤……

  他们的书我都挺喜欢,可是在里面可以看到中国教育的很多很多问题,但是却从中看不到解决的可能。虽然我们都知道中国教育的问题根本上都不是教育的问题,都是社会问题的折射,但是在这种现实中,难道教育就没有了希望吗?难道就没有那些怀揣理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吗?曾经我在新教育中看到了一些希望,不过对新教育了解越深,感觉到的越是失望。他们有理想,也可以说是勇者,但是他们的路却很难改变中国的教育。

  在中国仅仅有理想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中国的窄缝中,进行妥协,让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这比构建那些宏伟的理想,需要更多的智慧。这样的人,也许配不上教育家的称号,但是这样的实践者肯定是中国教育的脊梁,中国教育未来的希望。

  以前看过李希贵的两本书,一本是《学生第二》,一本是《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我都非常喜欢,感觉这个人不仅仅懂教育,而且懂得中国,能够比较踏实地做一些事情,李希贵不仅改变了一所农村中学,改变了一所城市中学,还一步一步,改变了一个县的教育面貌,改变了一个市的教育面貌。期待李希贵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也希望能看到中国教育更大的改变。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四):每一个拥有教育情怀的人,都应做一个教育勇者

  中国的教育有很多问题,有很多人提出了,病理和病灶都加以一一分析。我们生活在并不完美的社会中,固然需要揭露教育问题现象以促进国人思考,需要分析病理和病灶来探寻真正的教育,但我们是否更需要在夹缝中生存的教育者,怀揣着理想,在中国的窄缝中,进行妥协,寻求理想和现实的最佳点。而我认为,这样的作为,比起构建那些宏伟的理想,需要更多的智慧。相信大家都和我有共同的感觉,李希贵就是这样的人。

  毋庸置疑,他是追寻教育本质的人。他说,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探索语文教学的原生态;作为一名校长,他寻求每个个体的自由成长;作为局长,他放权给校长,寻求整个学校的自由呼吸。而我,在这些追寻教育本质的背后,看到的更是一名教育勇者。因为,作为一名教育勇者,不仅仅要懂得教育,更要懂得中国。

  因此,我想谈的,是他所述的“穿越‘雷区’”。李希贵在高密一中当校长的3年,他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并尝试着把它付诸教育实践。他想要探索的是,在高中这样一个推行素质教育的“雷区”里,我们究竟能不能既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不降低学生的升学成绩?究竟能不能让学生在高考的重压下自由呼吸和成长?

  他懂得中国。中国有自己的教育国情,有庞大的教育体制。在几乎没有教育“分流”的状况下,在整个社会都在追求纯升学率的状况下,李希贵所思考的,不是一下子调转整个庞大机器的期许,而是通过自己的脚踏实地,将教育理想尽可能地融进现存教育体系,以此来寻求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的最佳结合点。

  而要实现这样的结合,李希贵做得最多的,是向学生“倒卖”自己的教育理想。他把学生看成真正的完整的值得尊重的个体,因此获得了学生的推崇和尊敬。“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他通过对一个学生爱好书法的鼓励,让他自觉地去探索继续学习书法的动力——考取中央美术大学;他通过巧妙地传递足球队学生、家长及老师的担忧,放手让足球队学生拟定材料“约法三章”,足球队的学生的成绩也真的奇迹般地升了上去。所有的一切,李希贵都在引导。他深知升学率的重要,更知素质教育的重要。然而这一系列实践证明了,素质教育和考试成绩并非水火不容,当一个孩子的素质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后,考个好成绩应当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认为,这就是教育勇者。非仅探寻教育本质,更需要“推行实施”的行动能力和情商。以一片纯洁的教育情怀,铺以“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却又“游刃有余”的行动能力,教育的改变就在于此。而这两方面,可能很多人会有其一,但二者兼具,的确鲜有。

  教育需要智慧,如何实现教育理想更需要智慧。能够比较踏实地做一些事情,李希贵不仅改变了一所农村中学,改变了一所城市中学,还一步一步,改变了一个县的教育面貌,改变了一个市的教育面貌。苏东坡曾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虽渺小,但每一个拥有教育情怀的人,都应做一个教育勇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