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三冊)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22 03:5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三冊)读后感摘抄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三冊)》是一本由逯欽立 輯校著作,中華書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0元,页数:27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三冊)》精选点评:

  ●烧掉二十四史,我是这么认为的:诗的重要性,和女儿在大血中的坚持是要重新申明的,不能再在基督的风中尴尬了,思想还不一定先于,身体和土地之间的张力感,看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运动,对于他们是可以的,但是我们的降头太深,光和物要往密度更高的地方搬运,祖先说了什么,是为了青年做了什么

  ●饱餐一顿

  ●保持阅读基础读物的好习惯。

  ●居然读完了!

  ●差不多过完两遍。笔记写得零零散散,希望下一次通读的时候好好做笔记。北朝留下来的东西真的太少了,读完现存的北魏北齐诗再看王褒庾信,真是有种国家队下乡送温暖的感觉。刷完逯钦立之后,所有对诗歌风格流变的叙述才第一次面目清晰起来……

  ●秦汉魏晋诗如璞玉 纯真无瑕 至情至性 洗涤心灵 本书竖排繁体无释义 引用古籍200余本 计先秦7卷、汉12卷、魏12卷、晋21卷、南北朝73卷( 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10卷共成诗135卷 掬泪

  ●我还在先秦挣扎~~~- -|||

  ●君子交有义,不必常相从。——郭遐叔 《赠嵇康诗二首》

  ● 魏晋风尚 吾向往久矣!!!

  ●nearly sutra in the realm of literature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三冊)》读后感(一):感知先秦至隋詩歌脈絡演進變化的好書

  ·逯欽立先生搜求廣博,輯成此書,讀來不免感慨先生扎實的學者精神。

  ·對於初學者而言,該總集實為學習閱讀檢索的寶庫;而不足或在於,未有註疏,故不免有囫圇吞棗之嫌。或宜與別集對照參讀。

  ·閱讀體會:

  1.傳承性。後人的創作似乎總是與前人作品遙相呼應。如陶潛“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乃傳世名句,但其實漢樂府《雞鳴》中即已有“雞鳴桑樹巔,狗吠深宮中”句,陶之詩,蓋效之而作。再如隋薛道衡有“遙原樹若薺,遠水舟如葉”,此後孟浩然之“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似從此出。

  2.民間風謠別具風味。簡短無華采,或歌頌官員善政,或讖語惡人覆滅,樸實真摯,穿越代際時空而來,卻並無隔膜,反倒親切。

  3.文人詩作內容從關切歌者自身道放眼物外,從“此中有真意”的蘊藉性到純粹景物描摹書寫的產生。亦是詩歌文體和詩歌技巧逐步成熟的結果。

  4.從《尚書》一路讀至隋詩,能感受到詩的發展從淵深樸茂走向婉轉切情。

  5.私以為:拋開世人對六朝詩歷來的成見,宮體詩等詩作題材固是狹隘,讀來卻流暢無礙,似更和“發言為詩”之理。而如陳後主叔寶“沙場見水落,歌遙覺浦深”,徐陵“天雲如地陣。漢月帶胡秋”者,置之唐人集中,也似乎風貌相屬。至於後人對六朝詩之偏見,與唐初詩人“放開了粗豪的嗓子”(聞一多先生語),似乎精神面貌一轉,但其實又何嘗不是一種文學風格發展到成熟乃至氾濫后審美疲勞的結果,因過於精緻故渴求粗獷,而待粗獷與豪情太甚,又不可避免地懷念起纖巧來。六朝詩與建安風骨各具其風神,不可以此代彼,或以此抑彼。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三冊)》读后感(二):在异世界屠龙的琴操作者

  純蹭条目,其他几个条目没活人。

  没查原文,有篇论文说逯钦立认为《琴操》“多为先秦两汉歌词,间以后人所增”,便认为作者是蔡邕,这和《揅经室外集》阮元 (1764~1849) “(琴操之)越裳操见于大周正乐、思亲操见于古今乐録(南朝)……非后世所拟托”之论似都不妥,这两部书有什么问题么?无论成书是汉还是晋都可吧。阮元以《文选》注引琴操便认为唐人定其为蔡邕所作,卻无视隋唐志。

  《汉魏遗书钞(经翼)》的作者王漠比阮元長30嵗,引隋唐志“晋广陵相孔衍传琴操三卷”,又引唐《乐府解题》“琴操记事与本传相违”。但王漠以郭茂倩之乐府在梁甫吟下引琴操及及蔡邕琴頌,便以为琴操非蔡邕所作,也失偏颇。

  同样的问题,虞世南《北堂书钞》认为琴操与蔡邕琴赋中有两个曲名相同便认为作者是一人。明明前面就把新论誤引成琴操。

  附庸大儒名家不是问题,虽然我是搞不清这些大佬的学养,但以人多算数,明明蔡邕的才少好吧,而且别人据信唐书抄录下来就是腐儒,真酸··

  唐宋时就无定论,以孔衍、无名氏流传的琴操,到了清代卻要定为蔡邕,而去无名氏孔衍之说,未免··桓谭基本可以排除,孔衍有博览之名,琴操是部资料汇编的曲目题解,即使不通音乐也能作解(而且琴操的卫道士气氛很适合孔衍的身份),因为“可能”就要定蔡邕,又以“或许”去無、孔················蔡邕会发钱吗········

  另外,王、阮的正文也差別很大,序第一句話就分別是,“昔伏羲氏之作琴”,“伏犧作琴”。

  tw书的条目下论坛编辑有问题,评论、日志也难用,自带行距,真是麻烦,客服还唬我会改。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三冊)》读后感(三):诗苑爬剔 荫泽后学——追记逯钦立先生(转载)

  于谷歌键入“逯钦立”三字,搜索结果:相关网页逾20300篇,尽显逯先生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影响之深广。一代硕儒,以文名世,自不待言。令人感喟处在于,勤勉一生的先生过早离世,竟未亲见自己耗廿四载心力撰就的著作——《先秦汉魏南北朝诗》问世;而此百卷巨轶在学界产生的轰动与赞誉,也只能化作先生冢间一杯祭酒,遥作告慰。

  在先生仙逝36载、将迎百岁冥寿之际,怀孺慕之心向时光深处凝望,看到的是一个超然远览、勤力端方的学人形象,是一段青灯黄卷、精研爬梳的治学岁月。

  在史学大家何兹全夫人郭良玉的回忆里,这位山东巨野的同乡“木讷质朴,但聪明过人”。这种沉稳心性与颖悟天资,正是逯钦立日后成就其学的关键所在。他的才名自孩提时代始,在亲友故旧中,至今仍流传着其四岁背诵三吏三别桃花源记、八岁画马描虎初习书法、十二岁写诗填词作赋对联的故事。年及十六,他更代父督领族塾后生,遍访当地文人宿儒,并广订文字之交,歌吟赠答。及至1935年,少年才子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应师生推举以笔名“胡蛮(hu-man)”主编《北大周刊》、发表小说和杂文,次年转至中文系,携同侪建“蠹社”研习元曲,才学渐厚,文名日炽。未几抗战爆发,逯钦立随同学一路南下,辗转入读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此时的逯钦立,先后亲炙于汤用彤、罗庸、杨振声、闻一多、朱自清、罗常培等先生门下,于诗文训诂备感兴趣。毕业前,撰文《诗经“溯洄”“溯游”考》发表。1939年毕业后又顺利考入首度恢复招生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同届任继愈、阴法鲁等人并称为“宝台山十翰林”。上宝台山前后,他即埋头故纸,精研穷索,全然忘我于当时敌机轰炸、食不果腹的困厄之境。此等勤勉很快引起一位师长注意,两人忘年挚交由此肇端,这便是时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受托主掌北大文科所的傅斯年。

  一年后,史语所迁址四川李庄,逯钦立也因课题需要于翌年9月申请就读史语所,毕业后留任助理研究员,成为当年史语所唯一专任古典文学研究之人。这段时日,他开启了一项经年日久的浩大工程——校辑隋以前的古代诗歌。

  网罗放佚归章什,删汰繁芜出菁华。这是一个艰苦枯琐的选择,需从数百种书籍中逐一摘录、校勘、编排考订;却也是一项填补空白的工作——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被公认为唐宋诗词源头,名家名作辈出,前人之辑录却多有错漏、语焉不详。逯钦立的“木讷质朴”在此时显露无遗,每日间席不暇暖、宵衣旰食,独在浩瀚故纸间行爬罗剔抉之功,时七年有余,方成初稿。傅斯年对此深为赏识,乃至破例为其保媒拉纤,作了平生唯一一次月老——

  1943年,33岁的逯钦立恋爱了,女方是李庄著名乡绅、率先支持诸大学迁川的罗南陔之爱女罗筱蕖。年方22的姑娘慧美端淑,双亲如何放心其嫁与一外来研究人员?傅斯年见状大笔一挥,修书一封呈递罗府:“彼于八代文字之学,造诣甚深,曾重辑《全汉晋六朝诗》百卷,用力之勤,近日不易得之巨篇也。惜此时无法在后方付印耳。一俟抗战结束,此书刊就,逯君必为国内文学界知名之士无疑也。”言下之意,逯之学养已堪比名士,待到著述出版,必得名动天下、洛阳纸贵。有此担保,一对璧人终得喜结连理,婚后,两人琴瑟和谐,“胡蛮”昵称罗筱蕖为“藕曼(woman)”,为史语所留下一段佳话。

  然而,这部著作却成了逯钦立生前始终未竟的心事。初稿写就之后不久,新中国成立,逯钦立先后于广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执掌教职,无暇他顾。1961年春,他着手重订《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旧稿,至1964年2月编纂完成,交由中华书局出版。孰料两年后“文革”狂飙突起,书稿一压几近20载。1983年,这部命运多舛的书稿终于得以付梓,厚厚三册,凡135卷,约250余万言,而其主人却缘悭一面,再也不能亲见——1973年8月6日,逯钦立在赶赴学校途中,突发心肌梗塞而与世长辞,终年63岁。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甫一问世,即以取材博洽、资料信实、异文详备、考订精审、编排得宜而备受肯赞,被誉为“研究上古中古文学者必备之书,填补空白之作”,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在第五卷“正史以外的史料”中将其作为唯一近人著述列入,足见其价值。1990年,此书获全国首届古籍图书一等奖,成为中华书局出版目录中永久保留的重要典籍。

  时光流转,而智者永彰。先生丰赡学养与后人追慕之思交汇于历史深处,作永远的交响。

  (原载:《光明日报》2009-11-16,作者:曹书杰 王斯敏)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三冊)》读后感(四):隋炀帝诗

  早上起来把杨广的诗扫了一遍——别担心,对唐以前诗家都可以放胆宣称“扫一遍”的,因为存诗数量太少了。譬如杨广据说有文集55卷,实际上留下来的就43首。何况有平板这个利器,看竖排繁体PDF速度还快于纸质书。我捎带着还把杨素几个的也“扫了一遍”呢。逯钦立1964年编定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隋诗》10卷,为目前收录隋诗最为完备的总集。若有心“扫”完这10卷也是宽宽绰绰的事儿。

  隋炀帝其人功过是非是题外话了,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短命王朝的负资产在清盘时必然被夸大一点,何况在他之后又是明君楷模唐太宗。再加上《隋炀帝逸游遭谴》《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等等小说的渲染,他的形象就更为不堪。说起诗歌,自然也算齐梁以来宫体诗风得以延续的罪恶推手之一。帝王作诗,并非本等,明君写几笔,叫锦上添花,反之则添了荒淫的罪状。杨广的诗歌自然不能为他增光。

  不过这点残存的诗作并不像陈叔宝那样甜得发腻,他颇有几分聪明机巧,也读了不少书,前期又继承了好大一片家业,那种踌躇满志是打心眼里透出来的,和局促一隅醉生梦死的南朝君主自然不同。隋唐间政权虽然更迭,本质里仍同属一条向上走的曲线,包括诗歌创作,也呈现出延续性。

  杨广的眼光并不止盯着宫廷,以他的好大喜功,三次亲征高丽都遭败绩,却留下了一曲《白马篇》助威。这首诗一看就知道亦步亦趋地模仿曹植同名作,从思路结构到遣词造句都酷似:

  白马金贝装,横行辽水傍。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宛河推勇气,陇蜀擅威强。轮台受降虏,高阙翦名王。射熊入飞观,校猎下长杨。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岛夷时失礼,卉服犯边疆。征兵集蓟北,轻骑出渔阳。进军随日晕,挑战逐星芒。阵移龙势动,营开虎翼张。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尘飞战鼓急,风交征旆扬。转斗平华地,追奔扫大方。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功彰。曾令千载后,流誉满旗常。

  但是曹植才力比他高出非止一筹,更重要的是《白马篇》是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慷慨之气的自然流露,他的视角并不是一个王子的视角,而是将自己化身为“幽并游侠儿”作为抒情主体,所以读来亲切,但杨广这首却是帝王布下赏格,号召部属拼死报效,就隔膜得厉害了。

  杨广还打通西域,做了一场万国来朝的秀,手笔之大,不亚于北京办奥运。副产品就是他诗作中最有名的《饮马长城窟行》。边塞诗好玩的地方在于,旧体诗中有很多词藻和类句可供假借,单凭想象,写景写情都能似模似样,读者并不容易分辨。独有边塞诗难假借,不信去找明代前后七子拟古之作,那种“边塞诗”能看么?杨广这首诗其实平平,但一来声气颇壮,二来到底真的走过一遭,和陈叔宝软绵绵的“宫廷边塞”放在一起,自然高下立判。《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那种得意之情更是无以复加。史称“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用来评价他这类诗作是恰当的。至于什么“魏武之风、古道于此复存”云云,就表彰太过了。

  杨广的毛病是什么呢,沈德潜说得不错:“气体自阔大,而骨力未能振起”。气体阔大的缘故,前面已经说了,帝王写诗,从来不怕口气小,感情骨力却很难丰盈。宫体诗虽然败坏,倒是他们生活和感情一致的产物,一旦去写书生们习见的题材时,表达反而被阻滞住了。加上本性佻达,又好堆积词藻,《江都宫乐歌》:“……渌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三句间居然能把色彩堆叠到这么繁琐的程度。于是到了该沉着的地方,反而轻轻滑过。像《锦石捣流黄》二首感情就很假:

  汉使出燕然,愁闺夜不眠。易制残灯下,鸣砧秋月前。

  今夜长城下。云昏月应暗。谁见倡楼前。心悲不成惨。

  读他的东西,总有一种“不痛快”的感觉,好比再挪半寸就能挠到痒处,偏偏总差那么半寸不到。胡应麟表扬《春江花月夜》“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一联,“绝似唐律”,问题就在这,那是五律中很好的一联,作五绝却收煞不住,第二首的毛病更突出,就是写了半截扔在那的感觉。有时开头铺得开,却渐写渐弱,草草收场。他对音节的感觉也并不好,无论是韵脚的组织,还是节奏的交错,都不够精心,读起来感觉变化少,单调。《早渡淮诗》:

  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

  前八句用的都是二-一-二的节奏,又堆砌,就单调了。如果拆碎了两句两句单独看,反而更好。

  要说我最喜欢的,却是这首《咏鹰》:

  迁朔欲之衡,忽投罻罗里。既以羁华绊,仍持献君子。青骹固绝俦,素羽诚难拟。深目表兹称,阔臆斯为美。惊兽不及奔,猜禽无暇起。虽蒙鞲上荣,无复凌云志。

  历来咏鹰名作甚多,多重其“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猛气轩举,杨广笔下这只鹰却处在“虽蒙鞲上荣,无复凌云志”的灰色状态里,颇可玩味。

  集中有一组《纪辽东二首》杂言诗,七字句和五字句交错而下,似乎是他别出心裁想出来的法子,倒成了《阮郎归》的模样,但味道既不像杂言诗,也不像词。总之很怪。

  这首《冬夜诗》应作于后期,一来手法更纯熟,前面说的毛病消除了不少,二来,他似乎隐约有点来日大难的预感,流露到了诗歌里,就把心性情感这块点亮了。我不禁想,如果他没有死于宇文化及之手,而是像李煜那样沦为阶下囚,是不是有机会写出更美妙的诗篇来?

  不觉岁将尽,已复入长安。月影含冰冻,风声凄夜寒。江海波涛壮,崤潼坂险难。无因寄飞翼,徒欲动和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三冊)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