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间道·南下北上(魏晋南北朝卷))》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7 20: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间道·南下北上(魏晋南北朝卷))》的读后感10篇

  《人间道·南下北上(魏晋南北朝卷))》是一本由郑骁锋 著著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道·南下北上(魏晋南北朝卷))》读后感(一):人间道.南下北上: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沧桑

  人间道.南下北上: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三百多年的金戈铁马颠沛流离;三百多年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三百多年的离合悲欢沧海桑田......这段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之间漫长过场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究竟带给人们怎样的思考

  从曹氏兄弟为争权夺位明争暗斗,到竹林七贤为神明开朗争相“服散”;从司马氏家族为争夺中央政权的跨世纪大混战,到前秦一统天下后的政清人和;从鲜卑拓跋氏崛起并与南方刘宋政权并立,到刘宋开国至南齐覆灭的“暴君世纪”;从梁武帝萧衍的“梁皇忏”到陈朝最后一任皇帝陈叔宝的“哀江南”……每一个朝代都有能够留存于世、可堪后人评说的“焦点”。

  《人间道.南下北上》,以散文形式重新阐述了历史作者郑骁锋先生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和中央电视台多个大型文史纪录片的撰稿人,在本书的写作上,力求避免传统史学著作的繁琐枯燥,而在历史散文化基础上融入了自身的理解戏剧化的情境,以“大写意的笔法表达历史的沉重苍凉,尤其是人类每一步前行的艰难与伟大。”

  现代人读史,已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阶段,他们更希望藉由一本讲述历史的书籍能带给他们完全不同体验,一种前行的勇气,或者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悟,抑或体验一种传奇性与智慧性兼具的旅程。在这个意义上说,《人间道.南下北上》无疑是成功的。

  其实,读历史,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活儿。为什么?因为阅读历史不单单需要热情,需要阅读的兴趣恒心,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需要对所写的时代的风土人情、典章制度、礼俗教化等等都有所了解也就是说,需要在脑海中先形成一个大致的体系。这样读起来,也许就会轻松一些。郑骁锋老师的这本书在每一篇的后面都附有“相关史略”,让对魏晋南北朝这一时代一头雾水的读者可以大致的了解其概貌,也不失为学习机会

  郑骁锋老师的文笔苍劲中透着悲凉绝望中蕴含着希望,时而激越,时而沉静文字所过之处金石错落铿然有声。每一篇散文,都可看出作者通晓人心,知其世道,带着一种无畏的勇气直指历史的幽暗深处。

  作为一名90后,我愈发强烈感受到一份沉重的使命感。如果说,此前我的脑海中对于魏晋南北朝的印象仅仅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而已,那么,读完此书后的我,对于这不同寻常的三百多年的兴衰交替又有了立体而纵深的认识:在人间行走,就要遵循一条正道,老天公平而有情义的,不要辜负了上天的美意。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道·南下北上(魏晋南北朝卷))》读后感(二):信有人间行路难

  林林/文

  并不是第一次读郑先生的书,从《逆旅千秋》、《本草春秋》到《眼底沧桑》,一路看来,初叹其笔墨雄奇,言辞慷慨;再敬其博采广览,见解精当;但最重要的,恰如钱穆先生所说“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敬意”,作者对历史思考之诚,用心之笃,才是最令人感佩的地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作者以对自己负责态度,向历史表达了最大的敬意。

  历史之学,最重因果。《人间道》一书,要在梳理中华民族三千年金戈铁马、兴亡悲欢,但它并非历史故事的连缀,也不细究一朝一姓的更替,而是以文化演进为纲,综合民族史上复杂事实,来探讨文化对于历史发展意义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历史的洪流跌跌撞撞浩浩荡荡一路而来,是什么使“东西”从拉锯到联袂,使“南北”由对立而融合,这才是作者想要探寻的。

  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绪论中说:“人类之动作,有共同之轨辙,亦有特殊蜕变。”

  以局部观之,《人间道》八十篇散文各有主题独立成章,皆有特殊之处。

  情境化手法,在散文中常有。荀子说“为其人以处之”,虽不专为治史学的人说,但似乎可以成为治史学的出发点。历史成立时间变动之中,对历史人物恰如其分的揣想描摹,分析其在彼时彼境中所思所想,以作者自己的生命体验领会古人心神,亦不失为一种探索。但作者绝不止于此,在阅读过程中,不难发现类似这样的句式:

  “党锢之祸,不外乎是一场结果令人痛惋的正邪较量,一场正义一方一败涂地惨烈战役真相果真如此一目了然吗?”(《有儒如林》)

  “后世学者通常都将梁乱的原因,归结于武帝的佞佛。”(《梁皇忏》)

  “北齐立国首尾仅有短短二十八年……有学者将这一切归于疾病。”(《无愁天子》)

  对于前人观点,作者或可或否,但无论是承其观点,铺陈议论;或是指摘其非,翻出己意,都以史料为重。

  “种种迹象表明,关于党锢,我们不应当满足坏人压抑好人的简单论述,而应当努力挖掘杀戮背后的真相。”(《有儒如林》)

  “已经无法得知萧衍最终会如何理解自己的人生,但,如此一个插曲,或许会令人有所启发。”(《梁皇忏》)

  “真正的分裂并不发生于任何一位北齐皇族的神经系统,而是整个帝国的立国根基。甚至可以说,是文化的分裂,导致了人格的分裂,反过来又加剧了文化的分裂。”(《无愁天子》)

  ……

  由现象事理,到所属阶层与时代背景,再到思想文化渊源……作者如老吏探案,层层剖析,寻根问底,从浩瀚史料的字隙间寻找细节大胆假设小心论证,以寻求合理解释;又不一味求新,而是严格遵循史料,“非敢杜撰臆造”(《人间道》序)。与此同时,作者的思维又南征北伐左冲右突,想要在更大的时空范围里,寻找参照点,纵横比较以扩大视野。如《我所思兮》中张衡与托勒密的比较,《千里草,何青青》中对罗马安东尼王朝的扫视,《可汗大点兵》中对德意志民族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征引等等,有详有略,从世界史的层面来审视当下历史事件,从而凸显东方文化之特质

  从整体而言,天下本无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的背后有文化的推动。纵观《人间道》一书,不难看见诸如“天心”“天道”“气运”“历史大势”这样的词语天意从来高难问,但在追寻历史真相的同时,作者也在努力探索中华文化的得失,两者本互为因果,曲折演绎。这也是作者超越前著,更上层楼之处。

  单就儒学一脉举例。全书从孔子开始写起,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钱穆《孔子传》)“自孔子以前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作者以孔子《绝笔》开篇,虽非提纲挈领,但可见其文化认同。《稷下之殇》中,汇聚了东方世界最高层次智慧(包括孟子荀子)的稷下学宫在西方秦国凌厉攻势下溃不成军,这是儒与法的较量。董仲舒提出《天人之策》想以“受命于天”之说,限制君主权力,消弭可能的暴政,但是最终也只能长叹“圣贤不能开愚夫之违惑”;到光武《中兴》,限制王权的初衷则变成了谶纬化的经学,这是阴阳五行的掺杂。《白马西来》时,儒学对佛教表现温和的兼容态度;而在《苍天已死》中,却对本土新生道教残酷压制;在党锢之祸中,手无寸铁的儒生们以鲜血生命来维护道德,他们“埋下的种子将破土成林,用亿万根坚固脊梁,撑起这个苦难的人间”(《有儒如林》)……

  在所有已经发生的事实背后,都有这样的文化推动。有时是儒学的“仁”,有时是墨家的“侠”,有时是道家的“虚无”……有时候什么都不是,只是赤裸裸的拳头与机心,是野蛮放纵与杀戮,乃至人性无休止的堕落与腐化。

  这样的思考从《左西右东》一路延伸到《南下北上》,各种力量在黄河与长江两岸交错碰撞,扩大至长城以北珠江以南玉门以西,汇成无比巨大的旋涡。先有西戎、东夷、北狄、南蛮,后有匈奴、鲜卑、氐羌、柔然、突厥等不知凡几,再有月氏、安息、天竺、回鹘……带着他们的精悍蛮横挟裹而来,同在此漩涡浮沉翻滚,大旋涡中又衍生出无数小漩涡。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将以何种方式沟通、容纳、消化如此复杂的种族及其文化?不论是想要“混同六合,将各族同视为家中赤子”的苻坚,还是推崇汉化而致民族消沉的拓跋宏,最终都倒在了寻求民族融合的路上。但在文化的熔铸下,各民族也在相激相荡中,经历时间的发酵,发荣滋长,融合而成为一伟大中华民族!支撑于其中,成就这片天地的,是怎样一种民族精神

  诚如书中所言:“思想对于政治影响,往往要拉开距离才能看得最清楚。”这是史学家眼光。跋涉《人间道》的过程,常觉步履维艰,并非作者语言艰涩,而是他阐述当下历史的时候,目光始终望向未来,因为有这种前瞻式的忧患,所以下笔才更觉凝重。但读史,不就是为当世鉴吗?

  今古恨,几千般,读罢此书,始信人间行路难!

  《人间道·南下北上(魏晋南北朝卷))》读后感(三):《人间道•南下北上(魏晋南北朝卷)》:寻找最接近事实的历史轨迹

  《人间道•南下北上(魏晋南北朝卷)》:寻找最接近事实的历史轨迹

  魏晋南北朝这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分裂区段,时间长度达到了369年。这个时间今天看起来,实在要令人生发叹为观止之叹,因为,显然,我们刚刚过去的20世纪仅仅一百年,就令我们觉得历史已经厚重到至今仍然能够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新的矿藏,而夹在秦汉与隋唐之间的这一时间段,竟然已经接近400年,简直给人一种太不可思议之感。而这一段时期,恰恰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混乱时代,可以想象,这一群雄争霸、列国厮杀年代里,会填充着多少事关阴谋、事关着人性、事关着争锋的种种细节与纠结,也许这份填充太过厚重与层叠,反而使这一段历史远比他之前的三国历史的鼓角铮鸣来得悄无声息得多,也比它之后的隋唐历史的波澜壮阔而隐逸无闻得多。369年的历史,之所以给人一种芜杂的印象,只能说这一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分裂期给人太多的错杂与迷津让我们的接受能力无力招架,并不是它本身没有应有的精彩秘密

  就我们普通读者接受的习惯来讲,面对魏晋南北朝这一段让人感到眼花缭乱的历史,我们总觉得无人入手把握这一时期的内在本质,更无从去看清那纷纭变幻中是什么样的冥冥之手操纵着历史,这一切汇成了历史的谜一样的构架,更让我们面对着它的轨迹而一筹莫展,最终心底留下的只能是敬而远之的态度。

  谁作历史的解铃人?郑骁锋所著的《人间道•南下北上(魏晋南北朝卷)》可以看出作者意图对历史迷津进行解读与解密的内心期许。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他所企求的解密目标实现突出强调了是以“散文的形式”来兑现对历史的阐述。在我们约定俗成语文教育中,散文通常被解释为“形散意不散”,那么,作者借用了散文的形式,会给他的揭密带来什么巨大的影响?其实,仔细阅读作者的文本,我觉得,作者努力将他的叙事风格纳入到散文的范畴,带给作者的是一种力透纸背文学的解析便利,而我们知道,文学之所以在人类的文化语境里被称为“一个民族的秘史”,正是因为文学本身所具备的对人性最深度的秘密的探索与追寻,所以,托尔斯泰、莎士比亚、雨果这类以文学著称的作家,却代表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高典范。正因为文学积淀下的洞观世界的深厚功力,我们可以说,历史之谜与人性之秘,只有在文学的参与与加盟下,才能被烛照出它内在纹理的一二。可以说,郑骁锋的这一部对历史进行揭秘的书写,正是因为采用了文学的叙事,才能洞烛入微地贴近历史最深藏不露的心跳,去忖度历史那些微言大义中的隐讳的内心真谛。在书中的首篇《洛神》一章中,作者深入到文学的语码中,借助《洛神赋》的经典华章,解读出的却是奠基了“魏晋南北朝”兄弟阋于墙的倾轧基调的密码,确实给人一种廓清历史迷雾透彻之感。比如,文中写到曹丕在篡位受禅之时,突然开口说了一句:“舜、禹之事,吾知之矣。”知之什么?在文学的天空里,曹丕的心理秘密被作者揭示得相当清晰明了意味着所有历史上看似高大上的禅让,其实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古今一理的强权哲学主宰的黑暗阴影或者叫阴谋。而曹丕式的禅让,几乎成为曹魏之后的几个朝代的近乎宿命般的“更替方式”(P19)。作者在开首的第一章中,就是从一则文学的华章出发,去探讨文学背后的严酷的社会现实,去揭示历史的片言只语中透露的“春秋笔法”中的大写的真意。原来扑朔迷离的历史,在文学的领空里,立刻还原出了它的原来的真面目,至少是可以让我们接受的真面目。一部魏晋南北朝史从带着引号的“禅让”开始,便成为了三百多年群雄争霸中的一种虚伪而冠冕堂皇的谎言套路。

  魏晋南北朝史的复杂性,在于中国大地分成了南北暌隔的两部分,而这两部分,又各自有着乱花迷眼的更新换代方式,正如大缸里套小缸,环环相扣的历史,让人眼花缭乱,无从捉摸,而作者在散文化的笔触中,却厘清了这幻影般游动着的各个王朝之间的关系,将南史的宋、齐两朝的残暴形容为“一路走到黑”(P258),而北齐竟然也有着极其相似的“暴行”,而之后的南朝的梁、陈两朝却相对温和许多,作者由此在错综复杂的王朝嬗变的体系中,以残暴与变态划开了历史的分野,擦亮了清晰的纹路,让那些看似如出一辙的王朝,有了自己的属性归属,这种对历史的细密纹路的捕捉,正体现了作者对历史走向的深度把握,用作者的话来讲:“人类确实不会踏入同一条河流,看似相同的波涛之下,历史河床的走向,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P258)作者在这里特意强调了一种超越表象之外的史识观,就是能透过历史的层层叠嶂,去辨识出看似大同小异的历史烟云中的迥异成份,这给读者带来的好处,就是能够把历史中的微妙变化给提拎出来,让我们留下明白无误的印象。

  可以说,作者在书中,对历史真相的揭开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比如,运用气象学的解释,来阐述北魏覆灭的原因,认为北魏迁都之后,新老都城“8度左右的温差,能够催发无数的鲜花,也足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帝国的体质。”(P209);运用中西历史的比对,来为中国历史找寻可以用西方参照系映照出的理由,同样在北魏的衰落中,作者引述了斯巴达和雅典的命运,来为中国的王朝衰败找准死穴所在(P212);甚至沿用生物基因学的成果,来解释人性变态的因果,如作者认为“高氏家族很可能患有某种精神方面的遗传病”(P260),而宋齐时代暴君的高密集存在,作者也从人性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认为宋齐皇室淫乱的原因,是这些王朝中的皇帝登位时多属于懵懂少年,所以这些变态的淫乱皇帝“归根结底,也只是一种初涉人生的少男,对性的探索失去节制后的放纵。”(P165),从文学最容易捡拾的人性的角度,给予了这段历史上谜一般的暴君集束出现提供了一条可以让人接受的合理解释。

  作者脚踩文学与史学两个领域的深厚功底,保证了叙述文本的宏伟的气势,而一旦触及到历史真相的探讨的时候,作者又恪守了科学的严谨性,使得作者对历史的解说中,远离了近一度时期以来流行戏说历史的那种油滑味,整个文本体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深度关切与重度敬畏,这样使全书洋溢着对历史的一种平等对话的叙述品位,让人对作者的这份对历史的发自肺腑的付出,涌上深深的口角噙香的吟味快感。

  《人间道·南下北上(魏晋南北朝卷))》读后感(四):《人间道•南下北上》:虚妄的胜利

  小时候读南北史,读到陈叔宝在井中被捉时,感到十分心安,仿佛之前的纷繁乱世,只是为了这一刻的“功德圆满”,天下一统。

  国人对“大一统”根深蒂固的向往,使得整部中国历史都好似一盘安稳的“沙盘游戏”,纵然世间纷乱,合久不分,但再分散,再离乱,也终有回归一统的一天。一切都仿佛是宿命,总有人会完成“最后一击”,拼好凌乱图案的最后一块。

  郑骁锋的“人间道”系列,写到魏晋南北朝这一卷,已经是第二本了。与此前的《人间道•左东右西》相比,“大历史”中所谓“人”的成分,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正如作者在丛书前言里所指出,“本书不侧重权谋争斗,转而用力挖掘扭曲人性的社会背景”。背景自然无从直接勾勒,因而背景之前“人”的活动,其心性的扭曲与归宿就成了作品的核心。

  于是再一次,散文化的书写,“大写意”的笔法,那些我们或许早已熟悉的故事,在这部作品里却会有不同以往的呈现。东晋朝廷入主江南,其间“王室”与“贵族”的博弈,也是人心底色的一次拷问;素来以“进步”为名的北魏拓跋宏迁都,损毁的却是一个民族自身的过往与情感联系;而陈叔宝的结局,一来为悲,实则却是一个赌徒“人生智慧”的全面呈现——亡国之君,苟活一时亦是胜利。

  历史是什么,是“小姑娘”,或是“时间的女儿”,或是“胜者的清单”,人们的表达纵然不同,但其“任人宰割”的特性却似乎已是共识。在当下我们的阅读范畴里,历史要么是功利之物——或为考试,或为谈资;要么是娱乐之物——茶余饭后,哈哈一乐。然而事实上,当“去中心化”的自由成为时代的某种特征,人们看破了历史的“可疑”以至于不再“动心”,也必将成为危机的根源。丧失历史于个人,就已经是堕落与愚昧的先兆。

  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书写,或许真诚和尊严总不会错。固然“人间道”系列并非史学大作,其中关乎学术研究的卓识远见,但其中所积郁的情感,却令整部作品显得大气而动人。《南下北上》这一卷里,当南北各代表一种文明形态,在四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碰撞和交锋时,其中的“人”,也在经历颠沛和动乱后,遭遇了浩劫与重生。而这段历史的结局,看似是代表北方势力,且皇位受让于鲜卑北周皇帝的隋文帝杨坚最终一统江山,实则却是南方的、汉人的胜利——杨坚乃汉人自不必说,南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而北方各族也在这段经历之后,得到了同化与融入。或许被动,但却是必然的选择。

  “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但在中国历史里,时间空间上对一统的诉求,根本上却是对一切要素“归一”的渴望。文化上的孱弱让四世纪之乱世呈现,但最终,文化上的阴弱却恒远持久,反倒是强势的、泼蛮的北方众族,在看似赢得胜利的同时,让自己本身归复到自身以外的文化传统之下。一统的宿命,大凡于此奠定。

  历史的慷慨正在于此。荒凉破败之后再行推敲,高贵与永恒尽显无疑。

  《人间道·南下北上(魏晋南北朝卷))》读后感(五):用山河之气写破碎山河

  以前看安意如、白落梅写历史中那些儿女情长的散文,都是花月情浓,即便涉及江山,也都是江山美人的故事,躲不过一个情爱,很多人争相效仿,文字也就柔软得酥了碎了,越来越矫情,郑骁锋的《人间道:南下北上》(魏晋南北朝)却是不同,让人眼前一亮,如同刚柔并济中的“刚”失而复得。中华民族三千年的金戈铁马、兴亡悲欢,那是何等的壮烈痛快,纵然有阴谋阳谋,有情意无法割舍,那也是荡气回肠。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几千年来非常黑暗混乱的一段时光,建安七子纵使豪气冲天,魏晋风骨纵使令人神往,但越往后越堕落的情况并没有因此好转,西晋的八王之乱,南北朝的奸淫虐杀,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任何理由,只有无尽利益与彻骨的享乐,只为了今朝的欢愉而放弃了明天的希望,曹操的那句“路有冻死骨,千里无鸡鸣”并非空谈,放眼望去,只有破碎萧索的山河,悲绝贯穿始终。

  可偏偏是这样,郑骁锋依然能在其中灌入满满的山河元气,他把这段历史当作“黎明前的黑暗”写,大气磅礴得甚至让人喘不过气来。即便是英雄末路的落寞,即便是黯然失色的悲,也悲得如同那首远近闻名的《敕勒歌》一样,在《黑衣之谶》里郑骁锋引用了这首诗还原当时高欢围城不得损兵折将抑郁难当,最终死在归途的情景,情感浸润在苍天茫野之间,浓得化不开。整本书读来仿佛是在看一部中华纪录片,画面感强烈得仿佛就在眼头晃悠,读着读着一不小心就栽进了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但这还远远不够,郑骁锋的历史散文里,除了满腔的激情之外,他还有内容,有思考,而不是徒有热血,山河之气在他的笔下变得凝练有张弛,而不是一味地宣泄。比如他在写北齐与西魏两大阵营对峙的过程中,他不仅仅只看到北齐的五位高姓王那集疯子、天才和变态于一体的状态,很多人对于北齐的衰落,都将缘由根植于此,认为所有帝国的覆灭都是统治者的无能。但郑骁锋看到了北齐君王在淫乱背后非凡的治国手段与军事才能,也看到了北齐曾经的强大,而且更近一步的是,他问了一个很多人都不曾问过的问题:为什么北齐的君王会变成这样?难道就真的是因为他们有精神病遗传史吗?可纵然是这样,那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推崇一个疯子开国之大业?对此,他的解释以西魏为参照,对比两者的差异,似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文化。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很荒唐的答案,在郑骁锋的笔下却有理有据,不得不让人折服,山河的破碎绝非一日之功,有太多的病根扯住了走向繁盛的巨轮。

  郑骁锋在后记中说:“我的历史写作,也是为了找到属于我的那份时空真相。我享受曲径通幽的推理过程,更享受推理尽头的终极将军。山穷水尽处,那一声骤然爆发的狮子吼,尤其令我心醉神迷。”所幸的是,郑骁锋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笔下的山河之气显得格外有底气,故而破碎的山河也能如此壮美,如此令人心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间道·南下北上(魏晋南北朝卷))》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