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是一部由伊桑·霍克 / 德里克·雅各比 / 特雷弗·纳恩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 / 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一):短评写不下
三年前看了这部揭秘后,又有重读莎士比亚的冲动,并将BBC1978年拍的莎士比亚精选系列买全了,对许多背景及以前根本没有留意的细节和妙处有了了解。
有空大家看看吧:
介绍的剧目:<第十二夜><皆大欢喜>《麦克白》<理查二世><暴风雨>《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当然还有《哈姆雷特》
看看演员:伊桑·霍克 / 德里克·雅各比 / 崔佛·纳恩 / 杰瑞米·艾恩斯 / 大卫·田纳特 / 乔莉·理查德森 / 本·卫肖 / 汤姆·希德勒斯顿 / 裘德·洛 /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 海伦·米伦 / 西蒙·拉塞尔·比尔
心动吧,赶紧找来看看
.S. 已经有第二季了,可一直没有找到资源,期待哟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二):莎士比亚在纽约
因为据说明年又要上9年又9年的一部《爱在午夜降临前》,有必要提早确认下,男女主在外观上还能不能看,就分别找了他俩最近的片子。所以这部莎士比亚其实是为了伊森霍克看的。大惊喜。
先说伊森。没有残好吗?没错,他走在纽约街头,就是一个标准的疲惫的路人甲。于是,我就更加喜欢他了。。
这片一共6集,我就看了其中3集。完全公正地说,伊森这集是最好看的。
作为只在小时候看过一套莎士比亚各大悲剧喜剧的小人书的无知青年,不得不承认BBC还是很厉害的,能把一个这么老旧的题材拍得相当好看,让无知青年也兴趣盎然。最后以911遗址和纪念活动结尾很聪明,也很感人。
try not to grieve with the same intensity that you loved, for then it would be unbeared.
let us not measure our sorrow by their worth, for then it will be have no end.
不要以等同于你爱的程度去悲痛,那样的话会无法承受。
我们的悲伤不可用他们的意义来衡量。因为那将永无止境。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三):随演员之手触摸莎士比亚笔下角色的脉动
剧作家最虔诚的追随者,应该就是他笔下角色的演绎者。因为表演艺术的主要特征之就是演员要“化身成角色”。表演者分析认识角色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与剧作家一场灵魂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穿越语种、信仰与时空。
演绎莎士比亚作品中角色对于任何一个表演者来说无疑都是一件既荣耀又惶惶的事情。《揭秘莎士比亚》就通过多位表演艺术家品读分析、走访研究、理解塑造莎士比亚六部经典作品中主人公形象,带领观众走近角色命运、揭秘角色背后的原型、还原作者创作背景与心理历程、感受作者对生命深刻思考与对社会政治人文的独特见解。
通过《第十二夜》中莎士比亚塑造的充满聪明、幽默、充满能量的女性角色以及他的婚姻经历,理解他对女性社会属性的看法……
什么让《麦克白》成为凶手,是女巫的预言还是内心的欲望?莎士比亚笔下最稳固婚姻的维系物是什么?感受莎翁对人性欲望的解剖……
在解读《查理二世》中莎士比亚对权利是谁赋予、废黜国王是否正当观点的同时,还原了莎翁因该剧政治立场曾陷入的一场斗争漩涡……
《暴风雨》中莎士比亚发出许多关于“人”个体与群体的思考,人类的意义是什么、人类的本性是善是恶、当人具有决杀权时用什么约束行为、如何使用知识或科学的力量等……
莎士比亚用《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的胜利与爱国来纪念那段令人珍视的英国历史。但莎士比亚也表明了自己对荣耀本身的定义所持的怀疑态度。战争也许取得了胜利,但对于战争中的荣耀与残忍,他并没有选择回避……
当《哈姆雷特》挣扎着去理解自己的想法和周围的混乱时,莎士比亚写下了那句毁灭性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问一切的意义是什么,而这个问题会引起所有人的共鸣……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四):《麦克白》:一部你甚至不能直呼其名的戏剧
当我们谈论《麦克白》的时候,我们甚至不能直呼其名,而只能说“那部苏格兰戏剧”;当我们讨论这位悲剧英雄的时候,我们只能称呼他是那位“苏格兰君王”,因为即使仅仅是说出那个词,都是在召唤女巫,都有可能遭致不幸。在莎剧演出史上,《麦克白》有太多的演出事故,使得人们对这部戏有着非同一般的敬畏心理。而今Ethan Hawke则试图要揭开这部戏的神秘面纱,还原莎士比亚笔下真实的《麦克吧》。
看点1:内心的黑暗
对于早期现代的英国人来说,“女巫”和“鬼魂”一样,并不仅仅是为了插科打诨、增添异域情调的存在。相反,人们真诚地相信这些超自然的事物存在于他们每日的生活中。国王相信她们的存在,他甚至相信女巫会推翻他君权神授的统治。麦克白也相信她们的存在,相信她们许诺给他的一切诺言,相信自己会成为王——而他,只是顺势而为? 实际上,在我看来,这些女巫更像是莎士比亚的笔下的一个媒介,她们连接起了现实世界和那个怪异、黑暗的超自然世界;从戏剧的角度来说,也正是她们连接起了舞台和观众。我们变得和麦克白一样,被黑暗所笼罩、所包围。令人不解的是,这黑暗与邪恶到底是女巫们通过法术种入我们体内,还是早已潜藏在我们心中,她们只是让我们看见它?个人非常喜欢Greenblatt的一番话:“就像我们看到的恐怖电影一样,你回家,关上门,锁门,再锁门,锁上第三道门,奔进卧室,锁门。然后你发现,你最害怕、最恐惧的东西,它已经在那里了。”黑暗已经在那里了,它其实就存在于我们内心,我们脑海。
看点2:麦克白夫人的形象及夫妻关系
麦克白夫人满手鲜血的形象,也许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最为经典的形象质之一,有无数多的拉斐尔前派画家以此为题进行创作,而麦克白夫人的形象,也历来是学者、演员、导演感兴趣的话题。Judith Anderson所饰演的麦克白夫人是嗜血的,人们甚至称呼她为吸血鬼Judith。Ellen Terry则是许多拉斐尔前派画家的灵感来源。而观众们显然更喜欢以为强势独断且极具操控性的麦克白夫人,比如Charlotte Cushman,一个十九世纪的著名的美国女演员。她的麦克白夫人让扮演麦克白的人、甚至她的观众都有些害怕,但同时观众也对她印象深刻。而Sarah Bernhardt显然是另一种风格的麦克白夫人。她探索了本剧中麦克白夫人的性意味,她塑造的麦克白夫人性感而艳丽,这甚至使得某些观众产生厌恶:这个女人是邪恶的,她不应该那么迷人。
邪恶而迷人的女性形象,其实某种程度上正符合了厌女症的矛盾想象:强大而富有女性魅力的女人是危险的,她们会让男人因为她们犯下错误,她们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比如美国人心目中的希拉里·克林顿。然而,事实真的是这么简单吗?我们当然可以认为是麦克白夫人在操控麦克白,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倘若麦克白不去实施他所许诺给他妻子的,他就永远不能像个男子汉一样在她的面前抬起头来。因为她是性感而艳丽、富于女性魅力的,如果他不去“弑君篡位”,他就没有办法确认他的男子气概(masculinity),他作为男性的自己。
换言之,这对夫妻的 “弑君同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两人对自己性征的认同。而这个同盟一旦瓦解,这种认同感也会荡然无存。无论是强势独断的麦克白夫人,还是性感艳丽的麦克白夫人,都光彩不再。而麦克白也似乎“封印解除”,变成了一头真正的野兽。宴会一场后,两人没有再同时出现在舞台上,这对夫妻的“同盟”宣告瓦解。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五):个人长评与总结
关于莎士比亚的台前幕后,很棒的纪录片
1、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 & 皆大欢喜 As You Like it,2、麦克白 Macbeth,3、理查二世 Richard II,4、暴风雨 Tempest,5、亨利四世 Henry IV & 亨利五世 Henry V,6、哈姆雷特 Hamlet。
1、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 & 皆大欢喜 As You Like it,共同点是都有男女性别错位的部分,男装女女装男各种错位达到各种喜剧效果,还有一点是都有一个比较持续贯穿性的小人物。个人认为腐国成为腐国的原因,对于性别方面的宽容,还真要感谢莎翁几百年前塑造了雌雄莫辩却吸引人、值得人爱的角色;反观史记、资治之类,差距挺大。
2、麦克白 Macbeth,通过各方面的分析很能帮助理解。1、原来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苏格兰王;2、牵涉到犯罪心理和macbeth夫妇之间的爱、共谋与背离;3、400年前是莎翁去世后才出版的;4、最后的杯具无可避免,尚活着的macbeth也知晓这一点。发现这部纪录片每一集都是从Shakespeare's Globe Theater出发,果然是公认的权威原版。
3、理查二世 Richard II,这一集笑死我,Ian爵的各种基友各种出现,1939年的ian爷爷在40岁演了macbeth,1971年32岁演过RichardII(那个叫自恋!);1938年的Derek Jacobi爷爷在40岁时演了RichardII;在本卫肖的空皇冠E1里面,有Pro.X的帕爵饰演Rory的亨利IV的老父亲(这绕的);神总结就是演RII的都是gay2333。另外这里关于莎翁身份的存疑(16th牛津伯爵)和当年伊丽莎白一世的政治背景也是蛮有意思的。不过E2macbeth联系到了911,E3RichardII联系到了独裁政治,都有政治的隐喻;倒是E6的Hamlet,无关政治,仅仅人性的丰富就能留下这样一篇传世名作。
4、暴风雨 Tempest,莎翁创作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被认为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50岁的主角,操心女儿遇人不淑、最后放弃了魔法天赋神马的,好虐;2010电影里本卫肖居然演Ariel噗;globe的双关应该是故意的,那段独白还真是很走心;里面还提出类似共产平等的思想简直惊讶;还有这里应该是人性本善的论调。总之很想看一看啊似乎没有很好的版本哭死。另外连续四集SGT的演员都!好!眼!熟!
5、亨利四世 Henry IV & 亨利五世 Henry V-抖森:原来这部剧如此丰富是集大成者,虽然有完全来自编年史的段落,不过很多内容很棒,从亨利IV的父子关系到亨利V的领导才能,很多名言金句都很棒:“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等等忘记记了。想重看一遍空皇冠了。
6、 David Tennant on Hamlet唯一有中英双语字幕,从台前幕后历史背景全方面解读哈姆雷特,有很多背景阅读很有意思:1.自带吐槽Hamlet太有名了,人人都能来两句,这也是我觉得这么多演员的演绎却没有一个人真正能代表唯一;2.当时莎翁失去了儿子Hamnet;3.维多利亚时期对鬼魂的看法比较中立;4.关于独白和提问的分析这就是哈姆雷特尤其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同时复仇的动机又预示了杯具的必然;5.采访裘花花和本韦肖等等扮演者;6.找到原始的珍本会发现最早的四开本和后来很大的出入;7.关于母亲和性生活的探讨和诡异的发展趋势,然后又是自带吐槽杀完人喋喋不休老妈的罗曼史神马的;8.Yorick的坟墓和经典的头骨场景;9.剧情高潮的分析,关于Hamlet当时的东方情怀也许也是他这么独特的原因之一;10.“the rest is silence.”莎翁的双关好棒,然后下一瞬间腐国按头小分队瞬间笑出戏。总的来说纪录片剪辑的超棒,各种采访根据剧情和主题分别接续一起,可惜没有全字幕要不然很能帮助理解。另外私以为,这里莎翁有探讨自杀的意思,他人作用下的自杀是不是自杀?这些从很多小片段里都有体现,不管是独白还是闲杂人等谈论奥菲莉亚的死亡。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六):理查二世和那些暴君们
这一集由英国著名演员Sir Derek Jacobi主讲,看点主要是有以下几个。
看点1:莎士比亚阴谋论
所谓的莎士比亚阴谋论(Shakespeare Conspiracy)在英语文学界中指的是,这位来自斯特拉福埃文河畔的演员威廉·莎士比亚,并没有写下任何我们所熟知的“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另一个人写的。至于这个人是谁,学者们似乎还没有办法统一答案。本集的主讲人Derek Jacobi和大多数赞同此论说的学者一样,认为“莎士比亚”的真正作者是第17代牛津伯爵。他们认为,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只有本地语法学校教育程度的中产阶级后代,如何能够对政治、对宫廷对贵族有如此深刻而准确的认知呢?这是不可能的,这些作品理应出自熟知宫廷的贵族之手,而最有可能的,就是这位在贵族内颇具诗名的牛津伯爵了。至于他为什么不能在戏剧上冠上自己真正的名字而是让威廉·莎士比亚去荣享后世无尽的诗名呢?答案也非常简单,因为贵族可以写诗但不能写戏剧,写戏剧是下贱的;也因为《理查二世》如果是贵族写的,无误他将会被以谋逆罪而被斩首。如果你对这个学说有更多的兴趣,也可以看2011年的电影《匿名者》(Anonymous)。
“莎士比亚阴谋论”能作为一种学说堂而皇之地登陆BBC,这不得不说是英语世界莎士比亚研究的一大进步,对不同的、颇具挑战(甚至可以说是挑衅)意味的学说有了更多的宽容。当然,这不代表你就一定要同意Derek Jacobi的说法,牛津大学古典系教授Jonathan Bate显然就不同意。他认为,莎剧中充满了一个演员看世界的视角和方式,一个非戏剧从业人员是写不出来的。至于为什么他会对宫廷和贵族生活如此熟悉呢?演员是要去宫廷表演的。与此同时,尽管莎士比亚只受过语法学校的教育,但当时的语法学校是需要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这点在《温莎的风流娘们》和《爱的徒劳》中都有体现),他的所学其实让他早已具备了深厚的文字和文学功底。
或者,究竟“谁是莎士比亚”根本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莎士比亚是什么?”
看点2:《理查二世》在当时及现世非凡的现代性和警世意义
在历史撰写者的眼中看来,理查二世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暴君,深信君权神授,深信自己是永恒的、不可战胜的,却最终被拉下神坛,被推翻,被唾弃。
《理查二世》首演于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时期,这当中隐喻不言而喻。伊丽莎白曾自称“自己就是理查二世”,而密谋反对她的“柏林波洛克”,则是她曾经一度非常信任、喜爱的埃塞克斯伯爵。由于谋反者在谋反前一天曾经观看了在环球剧场演出的无删节版《理查二世》,环球剧场本身也差点被牵连进这场政治密谋当中。当然,埃塞克斯被斩首处决,莎士比亚毫发无损。
即使是在今天,《理查二世》对于那些暴君或者独裁者来说,或者更广阔意义上的,那些相信自己无所不能将永恒不朽的人来说,都是一种警示。从前苏联的解体,到撒切尔政坛的瓦解,到卡扎菲政权的陨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理查二世》要告诉你的是,如果你真的相信你的皇冠你的荣耀你的地位才是“你自己”的话,一旦被剥夺,“你”也将会“融化,消解,变成一滴露水。”(would melt| Thaw, and resolve itself into a dew!)
看点3:从中世纪到早期现代的转折节点
理查二世在他最后的那段戏剧独白中,终于明白了他是一个凡人,他是一个会消逝的肉体,而不是一个不可战胜的、被天神所保佑的无可匹敌的“神之代言者”。在中世纪,无论是君王还是最下贱的游民,每个人都真诚地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子民,自己生来所处的位置、是上帝安排的位置,不能否认也无可撼动。也正因如此,直到亲手将皇冠交出去,在那之前理查二世都不相信他会被推翻。然而就如同莎士比亚令人拍案叫绝的“井喻”,中世纪的理查二世黯然退场,被清算,被掏空,早期现代社会(或者称为文艺复兴)随着亨利四世的加冕一齐登场。人们尽管依旧敬奉着神,却同时开始积极思考其自身和其所处的位置、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自我”和“社会角色”的挣扎中,也许是第一次,人的主体性悄然抬头,像他们的祖先约伯一样,质问上帝。
继续题外话:说某人(我头像上那货)的Richard II是被宠坏的小孩,其实我还蛮同意的,因为他演的第一个广受好评的角色就是彼得潘嘛……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七):《暴风雨》:莎士比亚的伤感谢幕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和其他莎士比亚剧作最主要的一点不同是,它没有非常明显的故事来源,我们不知道它的Source是出自《十日谈》还是出自《坎特伯雷故事集》,只知道它来自当时一场真实的事件,一队冒险船队在百慕大三角洲消失了一年后又平安归来的离奇事件。莎士比亚用一个当下的真实事件,是为了表现些什么呢?爱情?复仇?宽恕?还是,像本集的主讲Trevor Nunn所相信的那样,为了表现的,是剧作家自己?
看点1:普洛斯布罗,莎士比亚的另一个自我
普洛斯布罗是《暴风雨》中最主要的人物,他出场时50岁了,而莎士比亚在当时,也正是知天命之年。非常有可能他亲自饰演了普洛斯普罗,就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暴风雨》不仅仅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的谢幕演出。
当然,说普洛斯普罗就是莎士比亚的依据并不仅限于此。普洛斯普罗是一个魔法师,能够使唤精灵、呼风唤雨,他是这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至高无上的君王,编织着他的复仇与宽恕的故事。而莎士比亚呢?他不也是一个魔法师么?施展着他的想象力,他用他的文字,他的台词他的演员他的剧场,把剧场变成普洛斯普罗的荒岛,编织着他笔下的情节。
甚至普洛斯普罗试探斐迪南的情节也有影射他自己的生活,当时他的小女儿正在和一个不怎么可靠的男人交往,那个男人曾经让别的姑娘为他怀孕了。即使是在今日,女儿的婚事也仍然是父亲心头的一块大事,更何况在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结婚生子是女性一生要做的唯一一件事。莎士比亚作为父亲的心情其实并不难体会,他必须要知道女儿的情人是否可靠,就像普洛斯普罗需要知道斐迪南是否可靠。
当然,让读者/观众深深地感受到普洛斯普罗就是莎士比亚的,也许并不是这些可以“对得上”的细节,而是普洛斯普罗的戏剧独白和收场诗中传达出的一种悲悯的乞求,一种谢幕的苍凉。就像普洛斯普罗丢弃了他的魔杖(笔的隐喻),莎士比亚在他最后的一部戏里,乞求他的观众还他予自由,让他可以离开他的演员、他的剧场。因为,无论是作为魔法师还是作为剧作家,他们都不是上帝,他们没有绝对的掌控权。对这位50岁的剧作家而言,是时候“回归人间”了。
看点2:莎士比亚的“第一部戏”
《暴风雨》也许是莎士比亚的第一部室内戏剧。和露天的环球剧场不同,烛光是这个小小的黑衣修士剧院里唯一的光线来源。与此同时,相比露天的环球剧场,黑衣修士剧院的密闭空间有着更好的声学效果——能更好地表现暴风雨中的各类声效。甚至观众也是不同的,在当年你至少需要交纳六便士才能进入黑衣修士剧院,而这已经是环球剧场的最高价了。这些钱显然不是白付的:肆虐却突然无影无踪的暴风雨,变成鸟人的爱丽儿,华丽而虚幻的盛宴,以及盛大的婚礼庆典——这些都是魔法,普洛斯普罗的,也是莎士比亚的。甚至为了讨好这些明显是社会上层的观众,莎士比亚也有意地让他的演员穿上更好的戏服,比如普洛斯普罗的法师服,比如尼泊尔一行人海难后反而更鲜亮的朝服。除此以外,《暴风雨》也同时探索了黑衣修士剧院无尽的声效可能,可以说,整部戏就像卡列班所说,‘the isle is full of noises,|Soundsand sweet airs that give delight and hurt not’。
看点3:从复仇到宽恕
复仇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人看来,是一件毫无疑问的正义的事。莎士比亚在之前的《哈姆雷特》中已经质疑了这种观点,哈姆雷特已经开始质疑其复仇这件事本身的道德合理性。到了普洛斯普罗这里,莎士比亚可以说终于脱离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道德思辨,走向了更为现代的道德概念:宽恕。之所以说是“现代”而非“崇高”,是因为这宽恕仍然是苦涩的,被伤害的仍然是被伤害的。他之所以愿意去宽恕,不过是发现了‘we are such stuff that dreams are made on’,不过是明白了,禁锢尼泊尔一行人的岛屿,也禁锢着他自己。而现代,也是因为他放弃了“血债血偿”这种原始而被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所推崇的做法;他的选择是一种更为现代的选择:他要安东尼奥求偿还原本就属于他的公国,要求他的“物权”。这种现代性的诉求,在随后不到40年的时间里就随着内战,一并爆发了。
说好的黑小本:凃那么白活该被黑 凃那么多发胶活该被黑 你裸了一整部片子比人A篇裸的都多你家那位造么 你整部片子都是CGI亮瞎我钛合金狗眼了你造么2333333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八):《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莎士比亚笔下的女主角们
本集由著名莎剧演员Vanessa Redgrave的女儿Joely Richardson主讲,以《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为主,讲述了莎士比亚早期的职业生涯和他的喜剧创作。以往观众和学者总是给予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历史剧更多的关注和研究,然而莎士比亚的喜剧是绝不应当被轻视的,因为它代表着生活,代表着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代表着生、老、病、死。
看点1:莎士比亚的早期戏剧生涯
在《理查二世》那集中,Oxfordian表达了他们自己的观点,即认为莎剧是由牛津伯爵写的。而在本集中,Stratfordian也坚持并委婉地表达了他们的观点:正是这位来自埃文河畔斯特拉福的莎士比亚写下了所有这些莎士比亚的戏剧。因为莎剧中有太多的痕迹表明这是由一位精通戏剧业务和剧场表演的人写出的,它是“圈内人的戏剧”(insider’s play)。相反,一个毫无表演经验的贵族,纵然有再高的文学造诣,也无法写出这样的戏剧。
至于为什么莎士比亚要去伦敦,可能只是因为要讨生活。斯特拉福是一个只有2000多人的小镇,仅仅依靠帮助父亲制作手套,恐怕难以维持生活。因此他出发去了伦敦,因为在那里他有更多的机会,然后他当上了演员,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同时也开始了写作。《错误的喜剧》是他早期的一部作品,然而即使是在这部早期作品中,他的戏剧灵敏度已经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其结构之精妙令人惊叹。在《错误的喜剧》中,他塑造了一堆双胞胎兄弟,然而就像嫌弃一对还不够似的(其实有点类似于曹雪芹的“繁中愈繁”手法),他又给这对双胞胎兄弟加了一对双胞胎仆人。莎士比亚对于双胞胎的关注程度在伊丽莎白戏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无疑和他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子女有关。到了《第十二夜》,这种关注程度无疑加深了,因为这次他直接设定了一对双胞胎兄妹,维奥拉和赛巴斯辛。维奥拉坚信自己失去了一个哥哥(奥利维亚则是真的失去了一哥哥),而莎士比亚不久前正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双胞胎兄妹中的哥哥。任何作家都无法不借鉴自己的经历来写作,这一点,即使是莎士比亚,也不能免除。
看点2:易装的喜剧
在伊丽莎白时期,“易装”是常见的喜剧手段,这主要有两方面的考量。首先,从现实层面上,由于女性角色都是由男性演员扮演,因此让“她们”再“变回男性”,某种程度上要容易得多。比较典型的是John Lyly的《嘉拉迪亚》,剧中的两位女主角几乎从头到尾以男性身份出现。其次,从剧情角度,“易装”也更容易产生更多的笑料和误会,易于丰富剧情。然而,没有一个同时期的剧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把易装手段玩到了极致,这点在《皆大欢喜》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一个男性演员扮演的女性Rosalind易装成了青年男子Ganymede,而这位Ganymede又在Rosalind的恋人Orlando面前假扮Rosalind。而在《第十二夜》之中,这种易装带来的效果则更是惊人:Orsino公爵爱上了Olivia,他让他的仆从Cessario去为他追求Olivia,而Cessario其实是女子Viola假扮的,而且她深深爱上了公爵。就好像嫌事情不够糟糕似的,Olivia对Cessario的女儿真身Viola一无所知,她深深地爱上了Cessario。莎士比亚为什么那么执着于描写易装?
我从来不认为莎士比亚是个女性主义者(《驯悍记》告诉我们他不是),但是显然,莎士比亚认为女性和男性是一样的人。这一点在他的时期是相当罕见的,因为当时的社会认为男性和女性本质上就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对莎士比亚来说,易装不是禁锢,而是解放,易装让演员找到自我。作为一个男人,Viola说出了她在女性的状态下无法启齿的一些感受和爱意。作为一个男人,Rosalind让我们看到了她是一个多么出色的谋略家和政治家。换句话说,莎士比亚以他能力所及找到了一个能让女性发声的方式,伪装成一个男人后,女性通常做得不错,甚至做得比男性更好。
看点3:不合时宜的声音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里,似乎总有那么一两个不合时宜的角色,说着一些不合时宜的声音。在《皆大欢喜》中,我们遇到了Jaques这么一位讽刺家,他讽刺婚姻,讽刺爱情,讽刺舞会,讽刺一切。可是我们似乎对他的讽刺无能为力,因为他说的每一句都是事实。在“人生七阶段”的独白中,我们所感受到的无外乎戏梦人生,生老病死。莎士比亚的戏剧灵敏度不仅仅在于他能纯熟地运用喜剧手段,或者是铺架纯熟的戏剧结构,而是在于他对于舞台与人生的准确深刻认知。在“人生七阶段”的独白中,Jaques所表达的,我们所感受到的,说到底,离《哈姆雷特》,或许并不那么遥远。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九):Shakespeare and His Henrys(莎士比亚的亨利三部曲历史剧)
这一集由《空皇冠》中亨利四世的扮演者Jeremy Irons主讲,详尽地介绍了《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的台前幕后,与此同时将目光聚焦在了环球剧场近几年出品的舞台剧以及2012年由BBC出品的《空皇冠》系列。在观看的时候,可以注意以下四个看点。
看点1:哈尔王子的人生选择与精彩的戏中戏
一个几乎贯穿莎士比亚所有戏剧的主题就是:我们自己和我们所扮演的那个人。在喜剧中,这多是通过易装/易性的方式来呈现的;而在悲剧中,莎士比亚展现的则是那些找不到或找错自己角色的人的挣扎(比如哈姆雷特,又比如麦克白)。而在历史剧中,“做自己”与“扮演一个自己”的双重性某种程度上更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嬉皮笑脸游手好闲的哈尔和一个终将要背负起王国命运的哈尔,哪个才是真实的他?和福斯塔夫厮混在一起的哈尔是不是真的要放逐福斯塔夫?放逐是他的本意,还是他不得已为之的无奈之举?在戏中戏里,我们看到哈尔坐到了王的位置,戴上了铜制皇冠——这不仅仅是他未来的加冕的预示,更是一个无可避免的转折点:收起自己的本性,好好扮演起一个国王。莎士比亚让哈尔王子最终承担起了这么一个角色,似乎不仅仅是为了符合历史事实,更是为了表达:在我们所扮演所承担的角色面前,我们的自我是多么的脆弱。
看点2:《亨利五世》的致辞与环球剧场的特殊性
《亨利五世》最伟大的地方或许在于其开幕词,它毫不避讳地告诉观众,这里只是一个由破木板搭建而成的简陋剧场,我们只有这么些演员,但我们演出的是帝王将相,万马奔腾千里远征,从英格兰到法兰西,我们讲述的是我们英格兰最伟大的君王的故事。为了能完成这个故事,我需要你们的配合,请运用你们的想象力,想象这里是法兰西,这里是战场,这里不是几个演员,而是有成千上万的大军在交战。《亨利五世》很有可能是在环球剧场首演的一部戏,因此开幕词和谢幕词似乎变成了一种惯例,保留在了之后的几部历史剧中(《理查三世》则比较特殊)。
环球剧场无疑是个特别的剧场,和现代剧场不同,演员和观众共享着相同的气候条件和光线条件。演员看到的不仅仅是黑压压的一片,而是一张张清晰的观众的脸。在这样的条件下,演员很难不去和观众对话,交流,碰杯(被《暴风雨》中特林鸠罗碰过杯的人飘过←_←),拥抱,调笑甚至对峙。而观众,也并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导演和演员带给他们的对莎士比亚的理解,而是和演员一起去创造、去诠释、去表现。
看点3:对战争双重性(duality)的描绘
战争的本质,也许和爱情的本质一样,没有人能描绘殆尽,却始终有人乐此不彼。福斯塔夫对荣誉的质问精准到位,和《亨利六世》里那场亨利王目睹的父杀子子弑父的戏有异曲同工之处。奥利维尔为了鼓舞二战时期英国人的士气,亲自导演并演出了《亨利五世》,然而他却把全剧中亨利五世最为残酷、血腥、暴力的台词删得一干二净。士兵们都愿意相信圣克里斯斌节(St Crispin’s Day)的许诺,然而那许诺里的苦涩、危险与无可奈何,却也在《空皇冠》版的《亨利五世》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提亚没有让主演在全军面前、以鼓舞士气的方式来作这段演说,而是选择了让亨利五世在一小群人面前,以一种酸涩而迷惘的语调,探讨了荣誉与生命的选择,国家与自我的权衡。莎士比亚有的时候看起来具有“非同寻常的现代性”(extraordinary modern),这些议题,在400年后的今天,对正在经历着中东战争的英国人来说,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看点4:莎士比亚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什么样的风格才是莎士比亚式的风格?永远处于矛盾当中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莎士比亚只给了我们他的台词,他的文字,他的角色他的人物;他却把自己的想法巧妙地隐藏在剧本后面,用上帝般的视角审视着四百多年来导演、演员和学者们一次又一次的诠释和解读。哈尔是违背他游手好闲的本性、被迫承担起国王的重任,还是心中早有全盘打算,和福斯塔夫厮混在一起只是为了演戏?亨利五世是为了荣耀为了英格兰而战的明君?还是嗜血成性不顾普通人死活的暴君?战争的本质究竟是捍卫、还是掠夺?福斯塔夫究竟是不是真的爱哈尔?还是只是把哈尔当成了他炫耀吹嘘的资本?中国的文学评论多数把福斯塔夫定义为一个“衰败的封建贵族”和“封建势力瓦解的最佳缩影”,而在剧场,福斯塔夫却永远是最受欢迎掌声最多的角色——因为他代表着生活。
这一切的一切,莎士比亚都没有给我们答案。他只是把问题抛给我们,从劳伦斯奥利维尔到提亚,我们试图寻找的不过是可以说服我们自己的答案。
题外话:很遗憾这集里没有《亨利六世》的事,可能相比起来前两部更为大众所熟知,更受学者和演员的喜爱。我个人倒是很喜欢《亨利六世》,不仅仅是因为玫瑰战争,更是因为它对”空皇冠“这一主题的进一步探讨,以及和《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相比更为饱满的女性角色。
《揭秘莎士比亚 第一季》影评(十):总觉得这里应该有个话痨普及帖
这部关于莎士比亚的六集纪录片是今年伦敦“文化奥运”的特别项目,由Blakeway Productions & THIRTEEN制作,和BBC以及环球剧场合作,与“The Hollow Crown”系列同期在BBC4&HD播出。
虽说今年伦敦奥运办得不咋样,但文化奥运搞得还是不错的。英国人打文化牌,自然就得搬出莎士比亚他老人家。于是,就有了开幕式上Sir Kenneth Branagh念的那段《暴风雨》,以及闭幕式时这段话由虫尾巴Timothy Spall又念了一遍…还有Damien Hirst设计的米字舞台上最大最显眼的那句“2B还是不2B”,和第二显眼的“The rest is silence"…
岛国四月份就开始了“世界莎士比亚戏剧节”,几乎出动了全体莎剧演员导演和学者,还吸引来全世界的莎士比亚剧团。
作为国家电视台的BBC自然是同步配合,与戏剧节同期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系列节目称为Shakespeare Unlocked Season。1978年到1985年间,BBC曾一口气把莎翁37部戏剧全都搬上了电视。这样的壮举在如今看来都是值得钦佩的,不知道当时的观众是不是很激动抑或很累...(反正我是一部都没看下来…
自那以后,BBC这样大规模的搞莎士比亚大概就要数今年了…当然今年还是比较理智的(因为经济困难?…)重点拍摄的是“建岛国大业”亨利四部曲The Hollow Crown,这个就不必多说了。
(顺便八一句,Hollow Crown系列其实挺不容易,就是因为经费问题,BBC Worldwide怕赚不回来钱,不再出资,最后是NBC Universal出钱买了DVD版权。。)
此外还在皇家戏剧学院的剧院拍摄了现代版的Julius Caesar,大概因为没大明星,并且背景被设定到了非洲…所以远不如hollow crown受关注。喜欢这部原作的不妨去看今年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意大利片《凯撒必须死》,也是现代版,背景设定是在监狱,虽说因为不懂呆梨语,听着不如英语原文有感觉,但电影的主题和演员的表演都是相当震撼的。
另外,油炸叔Stephen Fry主持的问答游戏节目QI也做了一期莎翁特辑,叫Immortal Bard(阿西莫夫致敬莎翁的小说名),这期的嘉宾有喜剧演员David Mitchell、Sue Perkins以及《布莱克书店》里曼尼的扮演者Bill Bailey,然后大家还都弄了一副中世纪造型…问答内容是各种莎剧相关的轶事和八卦。(lz去油管扒下来传了土豆,见lz微博shakespeare标签)
除了电视,广播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四月到五月的时候BBC radio3播了三套广播剧,《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暴风雨》,莎剧小王子David Tennant当然也不会错过这样的卖声机会,出演了前两部。
其他的谈话类广播节目有My Own Shakespeare和Shakespeare's Restless World,现在在itunes上都可以下到,极力推荐第二个~
瞎扯了一大堆最后说回这部Shakespeare Uncovered,个人非常喜爱这个系列,倒不只是因为岛国老中青三代莎剧演员齐出马的华丽阵容,还在于每集的构思和制作真的都非常精良。不同于流水账一样讲述作家生平的纪录片,这个系列更着重于由作品衍生出的问题、联系历史和当下进行论述。每一集的主线是所讲作品的基本故事情节,然后根据讲述人的疑问和思考,穿插实地的走访、真实的幕后排演、一些古旧的影像资料,特别是对演员导演和学者的采访,许多观点包括质疑都非常有意思。
:就顺便说说…这个系列在BBC播出时没有正式的poster,有好心的豆友给豆瓣这个条目加了个,不过那是一本书的封面…而且是部莎翁“野史”,也就是关于传说中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牛津伯爵Edward De Vere的,去年有部电影《匿名者》就是专门拍的他,这个系列里第三集讲《理查二世》的时候也有讲到。
另外,和空王冠系列一样,这部的DVD版权也卖给美国佬了。。PBS电视台从2013年1月25号到2月8号每周五晚播出两集,DVD亚马逊有售。
————————————————————————————————————————
看到有人说这个系列很无聊没深度,就忍不住想再多说两句。
这个系列严格的说都不能叫纪录片,而是伦敦奥运前期的文化宣传片,也是为配合后面电视剧的播出,娱乐性和普适性当然会比较强。如果太学术估计也没多少人要看吧。
除了第四集的Trevor Nunn导演,这个系列其他几集的presenter都是演员,剧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也都是关于演员的采访、演员的排演、在不同时期的舞台影视版本中演员们不同的诠释。再次强调,这是宣传片,请明星出演不外乎是为了吸引到更多的观众(事实上也吸引到了。。.
但同时,我觉得倒不妨将此看作是一个新角度,就如Jonathan Bate教授在第三集中所说,“莎士比亚自己就是一个演员,他的作品里充满了一个演员看待世界的方式。”对此我不能同意更多。从麦克白的独白“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到哈姆雷特在戏班演出前的那一大段讲解和指导、再到《皆大欢喜》中Jaques最后那段“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的独白...作品中比比皆是这样的例子,都无不证实着这一点。
至少对我来说,能通过这个系列看到几代莎剧演员的体验和感受是难得和有趣的。戏剧之所以和小说不同,就在于它不是让人翻着书阅读钻研抠字眼的,它需要被表演,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舞台反复的表演。
所以如果是秉着学术精神来的,我只能说这种片子权作消遣、看看就算吧,还是读论文查文献靠谱一点。
差不多就这些吧。(于是这正式成了一个话痨帖= =。。#真的不是哔哔西的托#……)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