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开演!默片中的莎士比亚》经典影评有感
日期:2020-10-24 23:11: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开演!默片中的莎士比亚》经典影评有感

  《开演!默片中的莎士比亚》是一部由詹姆斯·斯图尔特 / ·布 杰洛拉莫·洛·萨维奥 / 珀西·斯托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演!默片中的莎士比亚》精选点评:

  ●现场伴奏一人分奏多种乐器棒呆。默片布景出色,龙套也演得挺好真意外。

  ●带ppt的钢琴演奏会(要冷哭了,工作人员,这片子的字幕翻译是计算机系的嘛? !!!!

  ●如此之新……攒的片子!诚如有位豆友所说就是莎翁默片的重复堆砌,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分了几个主题,大概除去序幕和结尾,中间有4幕吧。看了半天才明白这种十几部片子循环播放的共性在哪儿。第一幕是诡计,第三幕是剑术什么的。Stephen Horne现场配乐特别棒,要坐得近才能感受到,但黑咕隆咚也看不见啥

  ●#电影资料馆# 本次影展唯一想看的,因为有现场配乐。服装道具演员演技均一流。虽然是默片,如果对某段莎剧很熟,你是可以辨认出他们在念哪句台词的,好几次突然萌生泪感,因为演得实在太有感染力了。

  ●#2016SIFF# day2 并不觉得惊艳

  ●小型音乐会

  ●#siff#这种花絮碟真的没什么营养

  ●就是简单的默片片断的堆砌,没什么特别的。Stephen Horne的现场配乐表演真是太灵了。

  ●1901-1926,第一次看默片。现场配乐超棒。可是看的的确煎熬。充满对电影起源的肃穆。

  ●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你的脸,希望这种状态早日结束

  《开演!默片中的莎士比亚》影评(一):穿越时空,重遇莎翁

  整部默片分为五个单元来带领观众回顾莎翁作品的特点,将20多部莎翁著作进行剪辑,穿插播放。看到影片中的情节,既感到熟悉,有觉得从另一种角度将作品进行对比,倍感新鲜,再加上默片伴奏家史蒂芬霍恩,一人使用多种乐器伴奏,更好的烘托出作品中的诙谐幽默和沉重悲痛。很感慨,从影院外车水马龙的世界走进影院内,看着这部默片,恍惚穿梭到百余年前的莎翁时代,每一个画面都像是一副黑白油画,场景,人物,都那么考究。虽然制作工艺贫乏,拍摄条件也不理想,但那时的艺术家们已经有了极高的造诣和欣赏能力。

  《开演!默片中的莎士比亚》影评(二):默片中的莎士比亚

  幸亏有音乐的伴奏,虽然是默片,但看得有滋有味,比小维克的《桥头风景》有趣!

  我们不仅是在欣赏早期莎士比亚电影的魅力,亦是在了解电影的童年模样。

  20世纪初期拍摄的胶片,能保留到现在,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微微晃动,稍显别扭的跳帧,闪动的细细划痕,高温炙烤出的小脓泡,不成熟的时间的印迹。手工上色的绿和红都透着股鬼魅之气,至少代表着不断改进的努力。

  深切理解视听艺术和声画结合的含义。画面上人物的情感,都要在音乐的烘托下才能触动人心。

  钢琴、长笛和手风琴,三种乐器交替使用,其中钢琴占的比重最大。风笛既能表现婚礼的欢快和爱情的甜蜜,也能极好地烘托某种疑惑不安的情绪。

  应该是李二王中的一幕吧!女儿和女婿为了夺取王位,谋杀了熟睡中的国王,他们的惊恐癫狂全靠眼神和动作表现,这是对演员们的极大考验,虽然没有对白,但是仅凭肢体语言就体现出了很强的表现力。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默片,独特的体验,还是巨幕厅!

  你真的不能忽视电影的娱乐性,其实一开始,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新奇性去吸引观众的。第十二夜中变成驴头的农夫,跳来跳去,擅长隐身的仙子,都是为了逗乐观众而进行的戏耍。现在看起来有些蠢笨,可是在当时,应该很能博得喝彩吧!

  《开演!默片中的莎士比亚》影评(三):笔记(摘自文工团)

  对有声电影的到来,爱森斯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这是电影作为艺术的末日。他认为,“真实”的效果将由于观众听到了声音而大大加强,结果,“电影将沿着单纯追求真实性的令人恼火的斜坡走下去,丢弃一切创新”。同时,爱森斯坦本人也认为,如果这一发明能够恰当地、富有意义地加以利用,反而会带来形式创造的革新。爱森斯坦所谓的“富有意义”,是指“以对位方式利用声音”,也就是让声音与画面分立,以便造成两者之间的冲击效果。这位“蒙太奇理论”的创立者,试图在单纯的画面蒙太奇之外,进一步利用音画之间的蒙太奇。

  视听在电影中的编码化结合,与视触在绘画中的编码化结合一样,都是社会性幻觉的基础模式。这种结合强加给你一个完整的感受框架,规训你对事物的感知以及进一步的理解。这就像你谈了十次恋爱,每一次你都以为自己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将会有一段特别的恋爱体验。但通常发生的却是,在事后,或在旁观者看来,你始终都找的是同一种人,并用同样的方式与之相处,得到同样的最初新奇感,渐渐增长的不满,同样的失望,同样的失败。你谈十次一百次恋爱,也还是一样,因为你自以为最个体化的快乐与痛苦,其实都是模式化的。这种模式化很大程度上正是依赖于视听或视触结合的娱乐/艺术/文化模式,大规模复制粘贴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却始终戴着自我的面具。

  因此视听和视触分离,就成为强行撕扯开既定体系的必要手段,目的是让你有机会从破裂的茧中挣脱出来,真正呼吸到另一种空气,用被清洗过的感官重新感知这个世界,看到另一种生存的可能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开演!默片中的莎士比亚》经典影评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