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20 01:31: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摘抄

  《唐宋词十七讲》是一本由叶嘉莹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5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宋词十七讲》精选点评:

  ●叶先生有一颗玲珑剔透的心。

  ●入门首选

  ●20130912-20131015

  ●很好的宋词入门书,叶先生讲的真好,要是早先有幸能聆听到先生的讲演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叶老的品词是非常独到的,只是自己太浮躁了,这本没怎么好好读

  ●毕业论文参考书

  ●比较文学的视角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啊,所说偶尔在接受上会有些隔阂感~非常喜欢嘉莹奶奶=]

  ●【2018.2.28~3.25】温飞卿秾丽绮靡,韦端己直抒胸臆,冯正中在温韦之上含蓄曲折。李中主用语古雅,后主凄哀而境界博大。大晏圆融观照,欧阳文忠胸襟开阔嬉笑人间,小晏精细雅致而于词之发展影响微弱。豪苏腻柳,东坡虽极力背弃柳七,温婉处却多有继承。秦少游一点文心自成一格。词至南宋周美成,路开两岔,不矜感发矜思力,结北开南是此人。姜白石、吴梦窗、王碧山宗法美成,主导南宋词风。辛稼轩专一填词,半生倥偬,坎壈终身,独秀于南宋词坛,词中巨手,亦为叶先生最为推崇。迦陵先生以晚唐南北宋16位词人之代表作,诠讲词之演进,每位词家特色于文本细读中阐发,兼及西方文论,横纵向俱为齐全。

  ●: I207.23/6044-4

  ●听得如痴如醉呢。20141201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一):读透 读懂

  知道叶先生的名字是在大学学校的书店里看到的叶先生的一本书,好像是叶先生整理恩师顾随老先生的一些讲稿,书名已经忘了,大概知道叶先生是诗词名家。我个人喜欢看书,但一直没有好好地读过诗词,除了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外,很少一字一句去读诗词的,可能觉得自己没有音韵学知识,加上缺少文学背景知识,很难读进去。但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到以前读词似乎有点像喝大碗茶一样,很少能体会其中滋味,而叶先生的这本书有如品香茗的味道,确实有让人理解文人作词背后那种难以言表的东西。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二):看懂唐宋词

  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觉得不错的唐宋词究竟好在何处。叶尤其推崇辛弃疾,那一章也读得我激动不已。在这本书的带动下,后来买了作者的魏晋诗讲录,也不错,但主要观念和十七讲差不多了。两书都是讲稿整理,因此深入浅出。相比之下,其他几本专著和论文集对我这样的爱好者来说就显得有点枯燥了。还有,网上可以搜到叶的网页,有几段讲词录音,可以听听作者的声音,一点也不像北京人。另外,惭愧的是,当年看到叶的书时并不了解,还嘲笑买书的师妹:国内这么多讲词的大家,非要看加拿大人写的吗?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三):也谈叶先生讲稼轩词

  叶先生讲词讲比兴,讲寄托,多有知人论世之语。例如讲温飞卿、周清真词,都有涉及。讲稼轩词也不例外。但稼轩为人,却不是象叶先生讲得那样。稼轩为人,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酷”,一个是“贪”。所谓“肆厥贪求,指公财为囊橐;敢于诛艾,视赤子如草芥”。理学大家朱、陆都是他的同时代人,陆九渊曾写信委婉劝他不要贪墨,而朱子则曾在官任上截获稼轩偷运牛皮的商船。朱子《与黄商伯书》云:“辛帅之客舟贩牛皮过此,挂江西安抚占牌,以帘幕蒙蔽船窗甚密,而守卒仅三数辈。初不肯令搜检。既得此物,则持帅引来,云发赴浙东总所。见其不成行径,已令拘没入官。昨得辛书,却云军中收买。势不为己甚,当给还之,然亦殊不便也。”稼轩共遭四次弹劾,罪名都是出于贪酷二字。这个可以用他的家产来证明,稼轩官做的不大,但从他的词以及洪迈替他写的《稼轩记》中可以证明他的产业委实不小。罗忼烈先生写过一篇小文《漫谈辛稼轩的经济生活》有比较详细的说明,罗先生说,宋词四大家里(东坡、清真、白石、稼轩),除白石外,他的官最小,但豪富远胜东坡清真,而且娶妾养妓,出手阔绰之极。小妾有名有姓的,至少有整整、钱钱、田田、香香、卿卿、飞卿六个。名字起的煞是有趣,钱钱田田的,透出一股土财主气。:)

  文不必如其人,这个道理许多人都讲过。《日知录》有篇“文词欺人”。冯延巳小人一个,写出词来忠爱缠绵,卓然正宗。但用比兴寄托讲词,则难免要“知人论世”。叶先生喜爱稼轩词,则把稼轩讲得伟岸高大。其实没有这个必要。诗人不一定非要伟大才能写出伟大的词,其实我觉得稼轩的词沉雄豪放,关键是其中郁结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怨怼之气。对于稼轩这样的人来说,唯独有这种气,才能写出这样的好词。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四):好书消得一天半

  居然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就把这本足足五百来页的书看完了,这样浓郁的热情只有好久以前看朱光潜先生的《诗论》时有过了,不过那本书终究差了俩章节没看完。

  从前在看周振甫的《诗词例话》的时候,看到里面摘录了一些俞平伯《清真词话》的片段,讲周邦彦的词,惊叹赏玩不已。老先生讲得真是细致绵密,解人所不能解,遣句行文,亦的是论词家当行语,真是读得痛快。不过,读叶嘉莹此书,我竟要用酣畅淋漓、食髓知味来形容了。“食髓知味”这个词好像不大妥当,但食的确实是精髓,品的确实是至味,姑妄用之。

  我一直觉得词比诗要难读。大约正如叶嘉莹所引王国维所说的:“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在很多时候,那种思想,那种意境,那种气象,那种风神,是直面人心的,即心可感的。词更有一种曲曲折折、曲径通幽的意味,作者的情思更似难以捉摸。更何况词之遣辞用句的妙处又似与诗完全不同,这一点我也觉得颇有隔阂。不过叶嘉莹的讲解,几乎快把我心中的这些迷信破除得差不多了。

  还来不及细嚼慢咽,只谈谈囫囵吞枣得到的几个明显印象:

  其一,讲词的手法真是抽丝剥茧,左右逢源。一首词,她不是一片一片地讲,而是一句一句地讲,甚至一字一字地讲,精微之至。不只讲字义、词义,也析其读音、辨其字形,也溯其源出、考其嗣响,也品其肌理、咀其滋味。然后,逐字而成句,探其意思;逐句而成篇,论其情思、精神、气质。真是步步为营。并且在此之间,与此词相关的各种典故、轶事、诗篇、理论,随手拈来,将整个河道掘得更宽、更深,使人俯仰呼吸、游弋自如。

  其二,讲词人则特色鲜明,讲词史则脉络清晰。书名为《唐宋词十七讲》,从唐末温庭筠、后蜀韦庄、南唐冯延巳及李氏二主,到北宋晏殊、欧阳修、晏几道、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再到南宋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共十六位词人,除晏几道几乎略过,其余十五位词人之间在词史上的开拓、继承与发展关系,兼五代十国、北宋、南宋之间的融通与分野,讲得鞭辟入里,很是清晰深刻。讲词人,以其身世为线,而以其词篇为珠,更细揆其心灵之根本,深掘其词章之特色。是以人大略可知温庭筠词,其破解点在其语码之联想轴;南唐及北宋诸人词,其破解点在其感发之生命力;周邦彦以下南宋诸人词,其破解点则在其思笔之安排法。

  其三,理论运用融贯中西,开人眼界。叶嘉莹以为中国古典的文学欣赏与批评,不可谓不精妙,但是往往是感性的,缺乏逻辑化、体系化、理论化,因此她引用了不少西方学者的理论来分析古典诗词或是验证古人词论。我个人觉得,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作为其精粹的诗词,多有一种不能说破、甚至不可说的妙处。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也。这也是承东方哲学的神秘、玄虚、感性而来的特质。是以连诗论词论,大体也是这样一个风格,说某个诗好,从不是冷静理性的、剥筋分骨的分析,就是一个笼统的、玄妙的词,如意兴悠远、气象雄浑、风骨苍劲之类,初学诗词确实惘惘然不知所云。不过毕竟我们的文化之根是扎在这片土地上的,当在其中浸淫日久,你自然而然就明了了,就好像参禅一样,洞彻了、觉悟了。此时再回头看某些西方理论的分筋错骨手,便深恨其暴殄天物。当然未必全如此,叶嘉莹在文中讲到的阐释学、现象学、符号学等,对我理解文中那些词确实亦深有助益,这个时候结合古人的某些言说理论对照参看,往往有一种妙会于心的乐趣。不过我始终还是觉得,读诗词时,什么理论都好,要入得进去,也要能跳得出来,就好像佛家那个比喻里,那个指着月亮的手指,手指不过“径”而已,古人所谓:得鱼忘筌、得意忘形。

  读完此书,亦深觉诸般修养之重要与迫切。是该把历史、哲学、心理诸书籍好好拾起来了,人言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吾恐己之蓬头垢面,直不可面见天日矣!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五):观念的更新

  读完叶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之后,收获不少,以往很多对于词的错误观念也被更新了。

  首先是对词的认识,以前说起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情况时,我们通常会说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等等,所以才形成了词多半是宋朝才兴起的顽固观念,虽然经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已经知道词不是宋朝才有的,在唐就有了,但是即便如此我对于词的发展脉络还是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直到看了这本书之后,才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或许跟这本书的编写顺序以及作者的讲述有很大关系吧,这是观念上的第一个更新。

  第二个观念的更新是对词人的认识。书中总共涉及到了十五个词人,从温庭筠到王沂孙,在这十五人中除了李后主、晏殊、欧阳修、苏轼和柳永这几个经常在教材和作文中出现的老熟人外,其他几个几乎没有去了解过。读了这本书后,算是对他们稍微有了一点了解,下面就是我对他们的重新认识。

  温庭筠:一个玩文字和抒情的高手,一个大才子,虽有远大的抱负,但已没有了实现抱负的时局和机会,多从女性的角度去述说衷情。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更多的看到,在古代,女性的地位和男性确实不在一个维度上,但女性这一社会角色背后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性别符号,而是更多的成为了男性在社会中不得意的情况下的一个倾诉和吐槽的载体。

  韦庄; 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是他的最大注脚,后来在后蜀算是得了相对较好的结局吧。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词里充满了隐晦的吐槽的和直白的对于女子的思念,当然,肯定还有对故乡的思念。“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应该是他悲哀的最大写照吧。

  冯延巳:没有什么政治才能,词才却很高,但他偏偏又身在一个需要政治人才的时代和国家,这对于他,真是十分的纠结和苦恼。能给人强烈的、直接的感动和丰富的联想,显著的代表就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李璟:一个昏庸君主,印象最深还是只有“菡萏香销翠叶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李煜:天生“词帝”,奈何生在帝王家。《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最欣赏的词人之一,感性词人,他的抒情用一个词形容的话“一招毙命”最为恰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向东流”为其中代表。

  晏殊:理性词人,与李煜恰巧可以做个对比,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带着正能量的人。他的抒情和李煜的“一招毙命‘相比较的话,就是温水煮青蛙。

  欧阳修:生活的榜样,有才、有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带着悲观生活,在词中永远带着乐观,这一种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晏几道:绮丽香艳到了一定境界,但是和他父亲还是有差距。

  柳永:又一个不得志的才子,其实他不只是婉约,豪放他也缺,如《八声甘州》。

  苏轼:以前的偶像之一,绝对的全才,词的豪放阔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生活态度也是十分豪放,周旋于中国“三大家”之间,以儒家入世,以道家避世,以佛家出世,在三者之间游刃有余,毫无违和感,真是奇才。

  秦观:悲情才子,运气不佳,心灵又十分脆弱,而且还敏锐善感,活脱脱就是一个伤春思夫的闺怨女子,也难怪他寿命不长。“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州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令人伤感,印象也最深。

  周邦彦:词的发展史的一个重要人物,注重构思,懂得音乐,但是缺乏境界,十分讲究技巧,和苏轼以及后来的辛弃疾有一个鲜明的对比。他的思维绝对十分活跃,不然怎么会那么多转折跳接的词来。

  辛弃疾:一个热情的词人,完全的把自己报国热情寄托在了他的词作中,可惜生在了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实在是让人十分痛惜。

  姜夔:身负全才,却只能靠朋友接济过一生,多少有些悲苦,而且还是一个专情的男子,是在难得。

  吴文英: 由北追南的代表,喜好用典,词风质实。

  王沂孙:词发展的巅峰的最后一个组件,喜欢咏物,其他的看了叶先生的讲解还是不怎么懂,以后有机会再慢慢领悟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