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达利自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19 04:04: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达利自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达利自传》是一本由萨尔瓦多・达利著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利自传》精选点评:

  ●又没有读完

  ●所谓学过画画的小孩都要知道的人。

  ●天才的梦呓

  ●小恶魔啊小恶魔

  ●笑死我了 在你吃不下饭的时候这一定是一本让你能吃下很多三明治的书

  ●达利真是天才!!!

  ●喜欢那幅记忆的永恒还有他那两撇向上翘起的胡子~

  ●funny

  ●他的难懂并非表达晦涩,而是所创造的意境难以被理解。越是天才的艺术家越特立独行,越想要和别人不一样,于是才有了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但是在生活中,他是孤独的,即使是找到了如弗洛伊德笔下的格拉迪瓦一样的加拉,也无法陪伴他走完这一生。但起码,曾有过如此安稳的内心与创作空间。

  ●难得比较注重故事本身的自传,值得自传的人物故事当然也是精彩而无需添油加醋的。关于艺术这一块对我来说当然只是业余且附庸风雅的,我个人认为真正的艺术当中的精神气质是不需要门槛去体会的。

  《达利自传》读后感(一):疯话连篇

  去年,应该说是去年了--时间真的是永是流驶啊,九月份的时候在读的达利自传,后来却一直没有读完,欠下了阅读债,今天终于看到结束语。达利是个乖戾的家伙。卓越的超现实主义者,最后不得不回归传统,在“抛弃传统已经成为传统”的时候,或许不是不得不,而是一种自觉的回归,一种文艺复兴式的回归。他会和一块鼻涕作战,会砸碎第五大道的橱窗玻璃--橱窗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陈列平台,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实验室,可是看看大街上的那些橱窗吧,商业到底为艺术做了些什么--并被捕,他画各种奇妙的画。可能他是最杰出的表现梦境的画家之一。可是就那个“永恒的记忆”而言,仿佛又不是来自梦境,而是一个苦苦追寻的意象,梦是无意识的,而画面看上去没有意识,却是作者苦苦追寻而灵感一现的结果,无怪乎临死的弗洛伊德说, “在古典的绘画中,我寻找潜意识﹔而在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我却寻找那有意识的东西!”他的整个一生难得的由心血来潮的举动组成。他是一个狂热的西班牙人的典型--似乎从唐吉珂德起西班牙人就具有了那样的典型。如果你想问什么是个性,去看看达利吧。他可以让你充分的厌恶他或者热爱他。要么厌恶他,要么热爱他,要么你被他打击的矛盾重重。他最终也没有发明那种他“将用其余生来完善”的能够拍摄人类思想的摄像机。他真是大话连篇,疯话连篇,而可贵的是,他把它们部分的呈现了出来。

  《达利自传》读后感(二):脚底抹油

  我觉得达利属于那种脚底抹油的人,也许还要包括脑袋在内。他对待许多事情,你可以说是出于一种西班牙式的激情,就像弗洛伊德那样说。他的许多行为会让你觉得,那些绝对是这个家伙的阴谋,蓄意制造并展示出来,给人们看。他在附和一种激情吗?如果激情对于他来说,是需要附和的话。我们是否还要扛着理性的大旗,来阅读一个人、看待一个人,如一个医生那样,又像是在砌一堵墙。我觉得那将是暴力的,野蛮的,是达利的画中抓着女人乳房的大手。激情在革命和各样主义之上,分开,岔道。也许直到这个时候,革命和主义之争才真正的像一场餐筵,大伙聚在一起,大吃大喝,没有谁知道究竟为什么会这样。

  达利和拉康的见面是怎样的呢?达利的描述并不能让我满意,我无法从达利的文字里体会到那种氛围。但是我可以觉察到一个相似,那就是达利与拉康的见面,就跟达利与米罗在一起散步一样。一个人的激情与自大,暗示了他的空虚。他想要填充,想要否认,结果却总是做出相反的行为。他夸张地打扮自己到那些有闲阶级去的酒吧里,他真的在等待,却不是等待未来,而是等待过去。达利的激情使得他不能从时间的褶皱里逃脱出来,恰恰相反,而是不断地回溯它,尽管在自传里并没有书写这个链条。他的家,他的父亲,他的女人。他对待过去的手段近乎残酷,他让它流血,还要静静地看。

  用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来说一个艺术家,一个达利一样的艺术家,多少都显得多余。判断在这里失去了意义,它被支解了,你在胡子上同时看到被支解的对立体的部分部位,它们在一片血肉模糊里叠压在一起。达利的胡子,蒙娜丽莎的胡子,达达主义的胡子。这个胡子可以加到任何表现的平面之上,我是说“任何”,无一幸免。

  达利在蓄意地分析自己,他是否曾经自诩是一个不错的精神分析师呢?在一个故事中,在他的自传中,我甚至觉得书写比绘画的分析更加让人觉得牵强,觉得他在蓄意这么做,像是他早年的游戏。这种声东击西术,使他在持续地回避着自己,又同时靠近着自己。他在隐藏自己,但是方式很奇特,他穿上鲜艳的奇装异服,或者还要在自己胸脯上画上奇怪的图案,然后到酒吧里,或者直接到大街上,叫喊共产主义和俄罗斯。他在夸大自己的弱和厌恶,然后连同他自己和他厌恶的一起嘲讽,他就是这样的。激情只是一个狡诈的幌子。

  他脚底抹油,在任何地方都站不住;他脑袋也抹油,甚至还可以从躯体上摘下来,用手,滚出去,像冰面上的玻璃球。你别指望他能说实话,但他的所有谎言就是他所有的真实,他就是,达利。

  《达利自传》读后感(三):狂热的绘画教徒-------达利

  当我决定写这篇关于达利的文章时,我的内心中翻涌出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我该用什么语言去开容这位超现实主义的画家呢?我该用什么方法去解释这位画家笔下每一幅艳丽而抽象的画呢?我没有任何言语可以去形容这位狂热的绘画教徒------萨尔瓦多•达利;

  一、 超现实主义

  二十世纪开始文学艺术中形成了所谓的“颓废派”艺术。而这种艺术之所以会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哲学的影响。二十世纪产生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将哲学的世界观推向了另一种方向。在这里尼采起到巨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以及思想在19世纪未20世纪初便开始弥漫到社会学、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

  而尼采所持的哲学是据有悲观主义的,尤以那句:“上帝死了!”闻名;信仰主义破灭了。而人也将面对终有一死的结局,这种无可泯灭的悲剧色彩令人的思想了支离;尼采说:在理性主义者看来,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就必须解决问题,即必须根据对世界的认识来确定人类的生存意义。但尼采否定这一说法,他认为问题应该倒过来,不解决人的存在意义就不能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因为他认为,哲学中的首要问题是关于人的问题。

  受到尼采的这种哲学理想影响,存在主义逐渐成形。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是:“存在先于本质”,本质即是指人性的普遍模式,而存在则是指人的个性存在。这个命题否认普遍人性模式的存在,否定环境条件对性格的。因此,在存在主义看来,生活处于无可把握的变动不居之中。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无不在随时随地的变化中;

  而人的精神在不断的变化中,昨日之日非我,今日之日非我,明日之日岂又于我?而这种精神的动摇产生了不可定性。在存在主义的思潮下产生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后现代性是西方社会危机与审美危机的术语,作为表征危机的后现代性也被理解为一种启蒙危机。源于般的启蒙运动承乌托邦的来自幻自由于解放运动都成了历史的影像,而缺乏现实性和真实性。

  达利就是一个现实现主义的代表者之一,他受到弗洛依德的影响,从印象性派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种风格。

  二、萨尔瓦多•达利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1904-1989),1904年生于西班牙菲格拉斯。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1904年5月13日12时萨尔瓦多.达利出生于西班牙的一个小镇上,在他之前有一名九岁的哥哥,但因病而亡。这令父母更倍疼惜这名孩子。在《达利自传》中,他可以说是一个顽劣而充满各式各样奇思妙想的孩子。

  “我是一位天才吗? 六岁时,我想当厨师。七岁时,我想当拿破仑。从此,我的雄心壮志一直不停地增长,就像我对各种伟大事物的狂热迷恋一样。”

  “因为我是天才,我没有死亡的权利,我将永远不会离开人间。”

  达利自传中他是一个性格古怪的孩子,性格孤僻、离群索居、思想上充满各式各样的奇思怪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着这个世界,并且鄙疑这个世界。他开始用一种开始用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境界。

  而哲学与弗洛依德的心理学则是培养达利这种天马行空思想的温床:

  “我不是阅读,而是贪婪地吞食我父亲图书室中的那些书。两年内,它们就被榨干了。伏尔泰的《哲学词典》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而《直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却让我觉得还不如我本人能写的东西。我偏爱阅读我毫不理解的康德的著作,这让我心中充满骄傲和满足。我喜欢迷失在他各种论证的迷宫中,这些论证就像天国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写出如同康德著作一样重要和无用的哲学的人,只能是位天使!我阅读不理解的东西的顽强精神,必定是受到强烈的精神饥渴的驱使。正如某些机体性缺钙会导致儿童刮墙上的石灰和石膏来吃一样,我的精神也同样需要这种绝对命令,我在一些年间一直反复思考这种绝对命令,可始终没能吞下它。然而,有一天,我终于吞下了它。门打开了,我明白了。我从康德走向令我激动的斯宾诺莎。此后,笛卡尔帮我建立了我后来那些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和逻辑学基础。先前我是为了笑而读哲学的,现在我却是以哭结束读哲学的。一本小说或一出戏无法办到的事,在我读懂一个奇妙的同一律定义的那一天发生了,我目前已经记不清当时是在读谁的著作。哪怕是在今天,在我对纯哲学几乎不再感兴趣时,一个思辨力的例子,不管它是属于谁的,仍然会使我双眼满含热泪。 ”(载自《达利自传》)

  而达利也一如儿童时代对自己说的那句“萨尔瓦多•达利!你现在到底明白了这一点如果你装成天才,你就变为了天才;”话一样,走向这条天才之路。

  他用自己的画笔以超现实主义的方法表达出来自己那些天马行空的思想,而他也做到了这一点,并终成为一代大家。

  《达利自传》读后感(四):与众不同的人

  “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差别,要远大于两个不同种类动物之间的差别。”斗胆借用法国作家蒙田的名言作为本文的开头。这是达利在其《一个天才的日记》卷首引用过的。我想这句话正是可以诠释他身上与众不同的特性。

  1904年5月13日,西班牙加泰隆尼亚北部的小城菲格拉斯市,四十一岁的堂·萨尔瓦多·达利·依·库西夫妇向法官米盖尔报告,自己的儿子萨尔瓦多·达利在5月12日8时45分诞生并登记了户口。

  在达利出生的三年前,他七岁的哥哥因患脑膜炎夭折了,达利的降生给绝望的父母带来了极大的安慰。他们为达利取了与哥哥相同的名字:萨尔瓦多。这在西班牙语中意为拯救者或救世主。而达利注定要像他的名字所寓意的那样,就是为了拯救现代艺术空白中的绘画。达利和他的哥哥长相一模一样,可是表现却截然不同。小达利童年时期便与众不同,他有着倨傲不逊的叛逆性格,敏感而又难于相处。他经常做一些非常之举。五岁时他与一个比他小一些的小男孩在一起玩耍时,突发奇想的将其推到桥下,然后跑回家说那男孩掉到桥下去了。六岁时,为了偷食而想当一个厨师。七岁时,他看到三楼阿根廷的马塔斯一家的马黛茶桶上的拿破仑那不可一世的高傲形象,便想当拿破仑。他尿床到八岁,仅仅是因为他觉得尿床好玩。十六岁时,他在学校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从台阶高处往下跳,摔得鼻青脸肿而心中感到快感。

  1917年,达利开始追随鲁奈斯教授在格拉巴多市立学校学习绘画,在这段期间,达利养成了用全部生命的热情和专心来画画的习惯。青春期的达利,以奇装异服来吸引别人的注意。1921年10月,达利正式进入马德里圣费南度美术学院就读,从此走上了与礼制冲突的道路。在马德里最初的日子里,达利充满热情地过着勤勉好学的近似于苦行僧的生活,但他很快发现学院传统的教学无法传授给他渴望学习的东西,他潜心钻研,探索毕加索、莫朗迪、基里柯等人的艺术,大受启发。他开始刻意与外界隔绝,独自一人在房间埋头作画,开始了他的立体主义创作。在马德里的第二年,有一次达利去参加艺术史考试。评审的老师抽中了他最喜欢的论述的题目,但是他身上忽然充斥了一种难以克制的懒怠。居然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说:“很遗憾,由于我比这三位老师聪明不知道多少倍,所以我拒绝接受他们的考试。我太了解这个题目了。”整个教室的人都目瞪口呆。最后的结果是,达利的学生生涯就这样结束了。

  达利是一个奇才,也是一个鬼才,当然他的性格也非常的奇怪。他特立独行,狂妄自大。但是在个人感情生活中,他对比自己年长十一岁的妻子加拉却爱得十分专一。1929年,达利的经纪人卡米耶同意达利在巴黎画廊展出自己的全部作品,并从展览收入中提成,这对达利来说自然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这不仅意味着他的绘画从纯艺术变成了商品,而且也标志着他从此进入了巴黎艺术届。画展期间,达利遇见了法国诗人艾吕雅的妻子加拉。加拉身材优美,眼睛迷人。就像他童年时幻想的伴侣——卡露琪亚。两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很快便陷入热恋之中。画展结束以后达利和加拉双双回到巴塞罗那,达利的父亲认为儿子贪恋有夫之妇是大逆不道有辱门庭的事,断然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只好在巴塞罗那东北部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利加特港,买下一栋小房子,在此继续他的绘画生涯。加拉在达利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人,达利的人格上有自大狂和妄想症,他性格暴躁,反复无常,加拉用富有母性的爱及神秘的心理安定作用,奇迹般地重塑了达利的人格,使其能笑傲一切讥讽和攻击,坚持着自己的目标走到艺术生命的终结。他们从1929年在巴黎相识相爱,到1982年加拉去世,两人始终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达利的才能不止表现在绘画上,他对艺术触类旁通,除了绘画以外,他还频繁涉足文学、时装、电影、室内装饰、珠宝设计等领域。如1941年的《迷宫》和1944年的《感伤的对话》。他还定期与一些时尚杂志约稿,深厚的文学功底使他以短短几周时间完成了第一步小说《隐藏的面孔》。他用自己的想象和双手丰富着世界艺术的语言。但是许多人又把他看成是最疯狂、最具破坏性、最超现实主义的人。到了1934年年仅30岁的达利已经成为欧美画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同年12月,他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诞生了一句达利式的名言:我和疯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我没有疯。1935年,达利在巴黎和纽约发表一篇重要的文章——《非理性征服》,阐明自己的绘画思想。他宣称:在绘画的天地中,我全部的野心,在于以最明确坚定的疯狂态度,把那些而非理性的幻象加以形体化。达利不断用艺术来实践自己的超现实主义思想和理论。

  达利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要用天才和勤奋去收获荣誉,远离贫困。他曾经公开说过:“画家必须懂得用画笔去寻找黄金与宝石。”“如果有人进门带来一座金山,我会毫不畏缩的接受。”他爱慕虚荣,讨厌被人忽视。达利的谈话录里有这么一段:去年圣诞节有人送我一个小铃铛,每在纽约街头散步,感到人们没有把足够的注意力放到神圣的达利身上,我就摇铃。显然我不能容忍有人没认出我来。这就是达利,一个天才与疯子,真实与虚妄奇妙融合在一体的超现实主义者。

  达利的人生和艺术在我看来总是呈现出矛盾的两大倾向。作为艺术大师,达利的言行举止和西方的那些传统艺术家格格不入。他追求今年名利,讲究虚华的排场,喜欢哗众取宠,自我炫耀。他坚信自己的思想和作品是天才的结晶,也是拯救现代艺术走向堕落危机的良方,所以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注意。这也是他用尽各种宣传方法出风头的理由。在他看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天才可以不经过宣传而飞黄腾达。宣传这种东西如同语言一样古老,古希腊的诡辩家早就能纯熟的运用宣传的伎俩,利用人们盲目的情绪激动来达到目的。但在艺术创作上,他始终坚持用最执着而严谨的态度。他从开始学习绘画开始,直至一生,都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创作。他认为艺术家不是人类的精神导师,而是对现实世界的信仰进行反省和不间断的追问者。对于自己推崇选定的题材,以圣徒般的虔诚全力以赴,运用他特有的精致细腻的技法结合精确周密的构图,提炼出震撼人心,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壮观画面。这些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肃的画家。

  达利在82岁时曾经说过:“由于我是天才,我没有死亡的权利。天才会死,天才的作品不朽。”虽然他一直资助着冬眠术的科学研究,但是最终也没能让这一技术延长自己的生命。然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达利也没有停止疯狂。他请巴塞罗那电视台安排全套录像设备,向世人转播自己走向死亡的全过程。1989年1月23日,达利追随他心爱的加拉而去。他以绝对的勇敢将他的原则贯穿始终,他一生中所进行的现代艺术创作正是在结合传统艺术的变革中不断重生,就像他说得:画家必须“重生”,要不然就永远死去。改变无信仰为有信仰,使“变革”成为“重生”。他强调“现代艺术必须再一次结合过去传统艺术的活力,以做为现代艺术重生的因素。

  达利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有着惊世骇俗的独特表现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将绘画与潜意识相结合,他把他的这种独特的创作方法命名为“偏执狂批判法”。他与真正的偏执狂患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积极而有意识的狂想来创造一个非理性的而又十分酷似客观现实的幻想世界,达利借助这种想象程序,将复杂混乱的幻象系统化,同时又营造出一种蕴含多层意义的“双重影响”。他生活多变,追求新鲜,但是他在爱情上却是一个专一的人。他是矛盾的,也是包容的。他是天才,但是他更是一个让人痴迷的疯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达利自传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