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达利》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30 20: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达利》读后感10篇

  《达利》是一本由[法] 埃德蒙·波顿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5.00元,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利》读后感(一):超现实主义的达利

  萨尔瓦多•达利是谁?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样,在看到本书的封面时忍不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确,使我对本书感兴趣的不是达利,而是本书的作者,用天马行空的画笔绘就《驴皮公主》的波顿大叔。 波顿大叔绝没有让人失望,可以看得出在绘制本书之前,对达利做足了功课,以其毛笔粗犷而又不失细节的笔法完美地重现了达利疯狂诡异风格,与其精髓相得益彰,诡异而美丽,可以说只是这画面就已经值回了定价。请看达利最著名作品时间永恒》,中学时期应该都见过,软趴趴的钟表,诡异的人脸,密密麻麻的蚂蚁,衬着远处的海面与礁石,诡异扭曲,却又深深地吸引你的注意。由此也可以看出波顿大叔入魔之深,俨然已经化身为达利本尊,描绘自己传奇一生。与其说这是一部传记漫画,不如说是一位漫画艺术家向自己偶像的礼赞。

  《达利》读后感(二):达利,菲格拉斯的达利

  我是一个从小就看不懂漫画的人,虽然画画是打记事起就有的爱好。于是,在漫长成长路上,被安利过无数次各色漫画,但是,我没有安心看下去一本。大多数的情况是,因为这漫画太多人夸,或者太经典,于是我硬着头皮看完,然后说,我看不懂。

  《达利》不同,我几乎是只看了两页书摘就迫不及待想读。曾经懵懂喜欢过他的画,甚至去菲格拉斯朝拜过他的博物馆。但是,关于达利,我所知不多。

  一气呵成地看完,酣畅淋漓。这本书在漫画书里来说,算是有非常多的字。我依然不太看得懂漫画,经常需要把字和画分开来看。但是,这不影响我对这本漫画的喜爱,甚至是到了这本漫画,我才第一次觉得,文字和画放在一起,是如此和谐,两种表达形式同时成了主角。用画来讲画家故事,用画来诠释漫画家对达利作品的理解

  黑白故事中出现的彩色、男女主人公从自说自话到对话历史中的人物忽然进入故事开口说话、渐行渐远小船,以及漫画家自己最终走进了这个故事……这一切,都值得读第二次。

  嗯,没有需要努力才能读完的书,碰到对的那一本,就不会舍得放下。

  《达利》读后感(三):天才的世界你不懂

  漫画《达利》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家萨尔瓦多 达利的一生。不同于文字,作者用艺术化的方式展示艺术家的一生,我认为这种方式很有意思,也很合适

  艺术家不同于常人之处,就是在于他思考问题,看待日常生活角度和方式与普通人不同,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天赋异禀。当然你如果不往他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去看问题,你永远是无法理解他的。况且艺术家会用非常抽象的方式通过画笔来描述他的想法,不同的想法以及表现手法就造成绘画艺术不同的流派,比如印象派,抽象派,以及本文所谈的超现实主义以及偏执批判主义。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一定的基础以及脑洞,是无法理解他提出的高度抽象化的理论。在这点上,我认为艺术家和科学家有某些相似之处,而不能简单的通过文理两个界限将其严格割裂开。

  之所以达利的流派能收到公众认可以及艺术界的承认,可以说是因为主流社会,主流的认知,需要不同的思路与想法,不是说是标新立异,而是看了他们的作品确实能引发很多的思考。

  从这本漫画我们了解到达利从小就显示出极高的天赋或者是不同于普通人,比如说他用脚踢自己的妹妹,早上裸着身子女生看,坐在屋顶上以上帝视角看傻兮兮的在玩耍的孩子们等等。这些零碎的细节足以看出达利比一般的孩子要早熟,以及想法与众不同

  达利仍然很勤奋,并且去了很多国家,结识了很多艺术界的风云人物以及文学界的才子,可以说与他们接触过程中,思维想法之间进行了很多的碰撞,产生了大量的火花,因此打开了达利的眼界,为达利的作品提供了很多的思路。

  达利还为别人设计舞台背景以及商店商品陈设,很在意自己的想法有没有被干预,一旦被篡改,他会毫不留情的予以反击,所以说他也是个很有个性,很遵循自己内心想法,很有原则的人。

  总的来说达利的成功靠的是他的天赋,努力,机遇,以及对他照顾十分周到妻子,所以说艺术家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看完漫画后,我对达利进行了一些搜索,达利是历史上最富有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也是20世纪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达利的家人友人和人他的情人对他的创作的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当时的人们无法理解他的绘画和他的言行。尽管达利的言行举止和艺术行为总是遭到人们的不理解,但他却丝毫没有被世俗偏见束缚,依然精力充沛地从事自己的各种创作。与本漫画所要表达的十分契合,当然漫画不同于文字,漫画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越简单的东西面包含的内容也就越丰富

  另外,这本漫画的画风用主流的观点来说,实在是很诡异,创作手法十分的大胆想象力也很前卫,所以看惯了美国漫画的人,对于法国漫画乃至欧洲漫画的认同接受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总的来说,欧漫透露出的思想则要深邃得多。

  《达利》读后感(四):傲慢与偏见与达利

  “我所有的自负皆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的软弱。嘴里振振有词是因为心里满是怀疑深情是因为痛恨自己无情。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情虚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会有阴影,这深夜里一片寂静,是因为你还没有听见声音。” ——马良 《坦白书》

  说实话,我没有看懂这本书,也许我就是那些所谓的凡人,但我依旧对达利着魔,毕竟达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我相信,每一个人来评论达利时,总是会用尽他们手中的每一个负面词语,那么达利究竟是谁呢?他又有着怎样的一生?使我如此着迷。

  他与毕加索、艾吕雅、弗洛伊德、希区柯克以及迪士尼都是朋友。他的加拉为他付出了一切,他的加拉在波顿老爷子的这本漫画中,是少数拥有色彩的, 温暖的金黄、赭石、海蓝。在加拉的影响下,一直以黑白色,身边充满了无数想象的达利也参杂了一抹红色,那是达利最好的日子,毕竟,在加拉死后,达利的生活,也没有了任何意义

  那些凡人即使看不懂他的画,也会心甘情愿的为他奉上掌声名誉鲜花。他想成为不朽,成为传奇,只是因为他的自卑,他极力掩饰着这一切,他成功了,但是他还是他哥哥影子,他永远无法为自己而活。

  那么,究竟是什么,创造了达利?

  我不清楚。但是我想继续说下去:

  达利有一种奇怪能力,它能将离奇的梦境带入现实,并将其表现在自己的超现实画作里。这些梦境都是他内心的恐惧不安困惑

  整个故事都发生在西班牙东北角引人注目的海岸线——利加特港,从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现海洋才是这部漫画的主角,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留给海洋。因为这片海洋是达利的灵感所在

  达利曾说:“我是在这些礁石里被创造出来的,就是在这儿我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我与这里的天空,海洋和礁石不可分离。”可以这样说,没有利加特港,就没有达利。

  当然,还有一切的根源——那一股“顽念”。

  没有人知道“顽念”是什么意思,汉语词典上也查不出来这个词儿,猜吧,顺便联系联系上下文,就当是一道语文阅读题了。

  在这种时候我也许能够说我语文不好了吧,因为我真的解答不出来,我不是达利,没有一个人都成为达利,我们最高境界,也只能弄明白他的一点皮毛而已。

  达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玩世不恭,留着一个可笑胡子,每个人看他都像看小丑一样,而他看每一个人也像看小丑一样。但他认为自己是伟大的,他永垂不朽

  他在上学时曾经断言,没有任何一个老师能够看懂他的画作,因此他被开除了。但是同时,他真正的成为了一名艺术大师,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人,一个伟大的,永垂不朽的人。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在上学时,都曾经有过这样的豪言壮语,但在第二天我们也都安安分分的继续上课,放学。毫不逾矩,但是达利,他迈出了这条界线,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年轻时的达利知道了自己的天赋,他拥有自己必须完成的使命。他掩盖的一切,他有着傲慢的资本。同时,人们也对他产生了极大深远的偏见。

  他与自己的亲人好友,多次断绝关系,而又恢复关系。他曾经放言,没有人能够看懂他,了解他,他有着诸多的缪斯。最后,加拉靠在了他的身边。

  达利,一个满目非黑即白,只有手中的画笔才有几分彩色的人,在遇上了一个色彩缤纷女孩时会是怎样的呢?

  那就像白鞋子会遇到白衬衣下雨天会遇到巧克力,海绵体会遇到括约肌。

  命中注定,加拉会遇到达利,达利必将对加拉着迷。

  拐杖永远是达利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词语和玩意儿,在他行凶未遂的那一刻,这个细长的,一分为二的东西,对于达利而言始终象征着死亡,象征着复活。以至于他眼中的死神手中的圣器都是拐杖。

  软化和扭曲,在达利的画作中毫不罕见,例如《记忆的永恒》,人们依旧对那三个软化的钟表念念不忘

  蚁群,在达利的“画语”中,代表着极大的性冲动,而在这部漫画里,他们会说话了,难道这指的不是我们吗?我们不是凡人吗,我们都是。

  达利,究竟是什么?

  《达利》读后感(五):大概也是一篇梦呓吧

  对于每一个艺术家而言,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多少都透漏着强烈偏激执着,似乎艺术这个概念从出现伊始,它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便与如何解构和阐释我们所存在的世界这一命题有个密切的相关,也与神的存在,密切相关。

  但本书并非注重解读作品,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作者本身,这可能是被人们所忽视的,多数情况下,人们总是先看到作品,通过分析和理解作品来虚拟作者的模样,最后再把作者的阅历作为作品诞生理由,但似乎这套思考方式本身就违反了作者们所希望被理解的方式。

  本书的阐释方式更符合我自己的看法,促成作品本身的作家,才能有趣

  达利是个有趣的人吗?在我看来并不尽然,从他童年时期怪异的行为和逻辑来看,不受欢迎肯定的,甚至是在病态中寻找自己的逻辑,但又看起来是出于本能的,

  人们热爱梵高的作品,除掉梵高坎坷惋惜的一生所能给人带来的悲伤之外,似乎我们都渴望能透过梵高的眼睛看世界,渴望能够理解他所见闻的阳光和天空究竟是如何,每次纪录片解说和博物馆讲解在费力解释梵高神奇的利用三种颜色描绘向日癸的时候,你能看到人和人之间那种薄弱而牵强的相互解读多么尴尬

  那种迷幻而瑰丽的阳光幻化下的魅力,使熟悉的世界多了一层浪漫的渲染,而那个蚕食了梵高脑神经病痛,也在不断摧残他的同时,压榨出新鲜思绪浸染了画布。

  但与他对等却又对立的,这似乎是另外一个时代艺术家们共有的传染病,生存在战争喘息之间的年代中,见证了哭号的尸体变成婴儿的肉糜,还有钢铁的枪炮变成了政治的咽喉,只有文字和画作的艺术家们的呐喊变得没那种重要,也正是越发哽咽的表达,化成扭曲而尖锐笔触,或冰冷或张狂的控诉着。

  似乎超现实主义的成功便是因为人们对现实的不解和再议。

  漫画中的分镜画面几乎都在使用达利的作品中的元素作为内容出现,无数的鸡蛋,螳螂,蟋蟀还有钟表和抽屉,这算是对达利作品的一种致敬和呼应吧,在面对达利的作品的时候,总会有些人妄图揣测达利此时的言语,好在漫画的作者并没有解释画作的内容,大量的书中人物对话和有趣的小插曲在黑白杂乱线条中穿插,句读之间的喘息也能看到海边升腾的人面云和拐杖支撑起的面孔,借用书中的语言和漫画作者的二次描绘更让读者在阅读时有所趣味

  个人比较欣赏漫画作家的除了在画面上的风格之外,还有打破第四堵墙的设计,比如书中年轻男女之间的对话会经常被加入另外一个人物,无名无姓的角色也会开始阐述故事和某些人代表的看法,这些扁平的人物在作者的眼里几乎就是所有在看这本书的人了,干瘪又充满兴趣的眼神,相互交换着知识和看法,直到最后,作者自己也发现了自己的干瘪,让画面的维度跳脱出来,自己描绘着自己在讲述达利故事时的兴趣。

  燃烧的长颈鹿。

  《达利》读后感(六):梦中的天堂

  作为一位著名的西班牙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以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然而,在读过这本波顿的《达利》之前,我对这位大名鼎鼎的达利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他那最负盛名的作品“永恒的记忆”:融化的时钟,弯曲的孤藤,实在是只有梦中才会出现的场景

  然而波顿的这本《达利》给我印象中的达利又增添了许多新的色彩。说来惭愧,当初吸引我要读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其一当然是对达利的兴趣,其二却是由于它图文结合的巧妙构思。我从来不是一个喜欢看长篇大论的人,即使是自己非常欣赏的人,我也不愿事无巨细地读那样一本本描写主人公全部生平的传记。而波顿,在贯穿整本的画作中,穿插进对达利的描写,使我不致感到枯燥乏味,又不会被无字天书的画搞得摸不着头脑。

  为了还原达利疯狂头脑中幻想出的梦中的天堂,波顿甚至实地走访了许多地方。用他自己的话说,“画笔将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作为疯狂、天才、偏执狂、内向等等诸多形容词的代表,达利实在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很少有人能客观地为我全面展示达利这样一个艺术家,但波顿做到了。

  《达利》读后感(七):艺术家致敬艺术家,传记可以这么美

  2011年,伍迪艾伦电影《午夜巴黎》中,阿德里安·布洛迪饰演了一个留着一撇小胡子的帅帅的有点神经质的艺术家,让我记住了“达利”这个名字。

  当我在漫画《达利》看到那张爬满蚂蚁的断手画面时,我才记起,在《午夜巴黎》很久以前,这位超现实主义先生已经把我“恶心”过了——世图朱小姐说这本书让她越读越不舒服,而对我,它简直唤醒了一个噩梦: 多年以前我以影迷自居,观看了这部彪炳影史、据说比第七封印还难懂的《一条安达鲁狗》。恶心吐了。朋友问看懂了导演意图了吗,我用阅读理解的范式,说这个短片刻画了大萧条时代资产阶级的堕落腐朽,表达了导演对资本主义的忧虑和讽刺......

  《达利》读后感(八):绘画——艺术家无声的对白

  《驴皮公主》是我看的第一部埃德蒙·波顿的作品,波顿的画风极具个人特色,线条的描绘粗犷,人物外貌细节处被刻意的放大。他的画作很有冲击力,他对分镜的处理近乎炉火纯青,他笔下的人物没有被束缚在方块间,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拥有鲜明的外貌以及个性。《达利》这本书中,波顿通过分格与去格的漫画手法,将主观情感镶嵌到客观事物里,确切的说她的笔绘就是萨尔瓦多·达利画作外面的那层框架,更是对达利画作的重版与装帧。

  提及达利,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他的小胡子以及偌大的双瞳,他的外貌与他的绘画风格贴合的天衣无缝,弗洛伊德说:“即使是内容痛苦的梦,也可以用欲望的满足来解释。这一类梦的解释,肯定会牵扯到很多我们不愿意讲出来或者不愿想到的事情。每个人都要有一些隐私,不愿意告诉别人,甚至自己都不愿意承认。但是如果在梦里就绝不仅仅是偶然事件的巧合。梦中唤起的痛苦感情,正是为了阻止我们提及或者讨论那些痛苦的事情。”达利作画的风格,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响,他将梦境与现实结合绘画风格,称为“超现实主义绘画”,如果将作家与画家分为同一个派系的话,达利一定与萨曼·鲁西迪和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同一派系。达利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因为所处国家的兵荒马乱,他四处辗转,寻找合适的栖息地,当手中的画笔无法调节栉风沐雨的生活时,他对陈旧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变现手法失去了兴趣,弃如敝履。对于达利来说,画作就是精神的延伸,是现实世界的避风港,是灵魂的栖居地,他将弗洛伊德的理论运用到艺术表现手法中,将毫不相干的事物杂乱的拼凑在一起,将炮火纷飞的世界抛到九霄云外,现实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在他落笔的那一刻,似乎都不复存在了,超现实主义画作也因此而诞生了。

  波顿的《达利》,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画传,波顿将自己的艺术掺进达利的作品当中,两个艺术家,相隔两个世界的对话,绘画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好的交流方式。《达利》这本书中并不全然是对达利从小到大重大事迹的描绘,更多的是对达利精神层次的分析。达利是个多面性的人物,恃才傲物、刚愎自用、天才、偏执、多情、沉默寡言……即使是意思截然相反的词语用在他身上似乎都毫无违和感,他是画家,是作家,是编剧,是常人眼中无法理解的疯子。达利说:“每天早晨醒来,我都在体验一次极度的快乐,那是成为达利的快乐。”

  曾经看布努埃尔与达利合作拍摄的影片《一条安达鲁狗》,电影只有十六分钟,黑白无声,由一组组无逻辑无理性的镜头拼接在一起,就犹如中国的百衲衣一样,五颜六色的布匹缝纫到一起,只看一小块的布,没有任何意义,但是连接到一起后,就成了一件衣裳。达利的艺术手法也是如此,将毫不相干的事物组合到一起形成的超现实主义拍摄风格,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人的手中不断涌出的蚂蚁,手是人类身体上最重要的一个器官,权力以及金钱的攫取,“手”功不可没,而不断涌出的蚂蚁则代表着人类的欲望,从手中连绵不断爬出的蚂蚁,暗示着人类对欲望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达利》中,波顿也穿插了许多蚂蚁的对话,蚂蚁以不同的视角和感知去评判达利生平的事迹以及画作,与《一条安达鲁狗》的拍摄手法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达利》读后感(九):还原一个真实的达利

  在读这本书之前,达利给我的印象一直是狂放不羁,以及晚年时期各种商业合作。

  不过读了之后的确有了印象的改变,作者波顿的叙事方式也比较有趣。最关键的是达利原来小时候也是脆弱孤独的,并且不被自己的父亲认可。一直憋着一口气的他终于凭借自己的才华得以最后成功,这其中除了他天生充满自信地一定要发挥出自己才华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他在刚刚崭露头角的人生最美好时候就遇到了加拉,是对加拉的爱让达利获得了进一步发挥才华的可能性。抛开许多加拉对达利的负面影响不谈,作者从达利的视角画出了许多温暖。

  莫顿如果是达利的同龄人,应该会和达利成为挚友吧,毕竟莫顿看待达利的目光如此温柔。

  《达利》读后感(十):达利-画如人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也就有一千个达利,翻阅这本书,印入眼底的首先是一些达利不同年龄段黑白的肖像,你可以看到贯穿全书达利的一些具象事物,蚂蚱,妻子,符号,以及面孔,呈现出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下的达利,我个人比较喜欢有妻子的那张达利肖像,达利的自信,睿智在画中一览无遗。

  书中用连环画的形式描述达利小时候的一些生活琐事,展现他从小就无与伦比的在思维逻辑上的一些天赋,比如他爱家人的方式,他对不开心的事的发泄,可以说达利是个疯狂的人,他为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而疯狂,早期的达利是个熊孩子,长大后仍然孤独,不爱跟女孩子接触,靠自己的想象给子描述一些惊世骇俗的故事,达利凭借自己的才能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画家达利的创作与他的朋友,与他的生活密切相关,他踏足于导演,演员,达利的“哀伤的游戏”画中有腐烂的人体,勾画也显得凌乱,但是这也正是达利的内心世界,他害怕战争,害怕死亡,达利的占有欲很强,可能跟他的童年息息相关,他与加拉的在一起,极大的促进了他的创作灵感,正像巅峰的达利说的,我是天才,这是那个时期的达利绝对的自信,接下去达利的画来到了世界,中间反反复复,但是达利创作出了不少超现实主义佳作,晚年的达利回顾年轻时候,办了回顾性画展,从中摄取经验和灵感,得到艺术的升华,他不惧怕嘲笑,不惧怕死亡,艺术是永恒的。

  书中用简单平实的画风,尽可能详细全面的介绍了达利跌宕起伏,精彩的人生和他的部分成名画作以及的他的灵感起源,书中大篇幅涉及到加拉 ,加拉对达利的影响至关重要,可以说,加拉在年轻的达利的时候是加拉激发了他的灵感,没有加拉,也就没有达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达利》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