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德国通史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19 02:54: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德国通史读后感精选

  《德国通史》是一本由丁建弘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5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国通史》精选点评:

  ●不推荐大家读,没什么好处

  ●評注不錯,不过某些章节马哲味重了点

  ●德国史好像没俄国-苏联-俄罗斯史那么好玩。一分给丁健弘很不客观的口气。

  ●历史是离得越近就越看不清楚,近现代的篇幅太长了,这部分是要减分的。

  ●作为德国历史的概论尚可一读,虽然涉及苏联和东欧的部分遮遮掩掩欲盖弥彰,但在国内教材范围内写得勉强可以接受。从普鲁士军国主义到纳粹的部分较好。

  ●还算中正持平

  ●大一大二时候读的吧。

  ●不好看

  ●神一般的意识形态减分完毕。

  ●看来我对亲父的执念已经到了脑缠粉的地步。关键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放在人物所在的历史环境中,这不是历史学常识么?各种历史学家(特别是天朝)已经黑他黑到了一种令人发指的地步。真不知是对他恨铁不成钢还是天生nc黑。

  《德国通史》读后感(一):既记史,也评史

  上海社科院的全球通史系列,个人认为是了解外国历史的较好初级读本,不仅比较详细的记载了史实,每一章之后的史评也是精辟的,太史公修史贵在写史又评史,我们现代人也要继承这一点,学外国史,尤其是先进国家的历史,就是在远望未来的我们,寻找优秀的出路,避免重蹈覆辙,读他国历史,思本国问题,才是学史人的分内职责。

  《德国通史》读后感(二):简评

  一年前看的,感觉还可以吧。印象最深是前言,老学者写了一堆谦虚的话,令人肃然起敬。

  看这本书最关心16-19世纪政治外交等部分,此书还是把纷乱的历史写清楚了,毕竟人家治学那么多年。奥地利部分少了点,有点可惜,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著作。从大德意志的角度来看,奥和普走了两条路,值得去比较看看。

  总之德国思想史以及19世纪以后的政治不好写也不好把握。通过看专著然后自己概括来学习这些知识可能更好。通史这类的能叙述清楚事情就足够了。

  《德国通史》读后感(三):任何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读这本书是先读了吕一民的《法国通史》,两本书横向一对比就发现,前者更像是一本饶有趣味的历史故事书,而这一本的着墨重点就一直在于文明发展过程中各阶级势力的此消彼长,以及它背后的历史规律。

  查理曼帝国解体后,封建势力难以控制以部族制为集出的公社、以及控制自由的农民,进而催生了进行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又反之抑制了王权,王权不得不向罗马教廷构建联盟,扶植德意志领土内的宗教势力。时过境迁,王权又不得不与教廷开展进行争斗,与此同时的诸侯便从中不断进行均势的博弈。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的兴起也是伴随着地方诸侯以此为工具来对抗王权。而最终普鲁士的崛起则伴随着民族主义的思潮和其军国政策的发展。

  到了工业革命时期,长期陷入分裂的德意志地区无法催生强有力的资产阶级,保守的普鲁士采取了一种有限的改革将封建势力逐渐与资产阶级进行了利益绑定,通过对农民的压迫来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德意志地区的资产阶级发展缓慢使得其往往面临着封建势力和无产阶级的双重压迫,进而催发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这也揭示了法国大革命无法在德意志地区掀起摧枯拉朽的革命的原因。

  而到了近代时期,化身容克资产阶级的原封建贵族则一直在寻找其政府代言人,因此普鲁士始终是容克贵族的利益代言人。普鲁士的统一也是通过催发军国主义、民族主义以及抗衡无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下兴起。德意志地区从一战到二战,尽管政体进行了一定的改良,但其维护的阶级利益始终是容克贵族,维护的工具则是民族主义,这也成为了德意志地区因而诱发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

  除了一些历史逻辑,文中穿插的一些文化、思想潮流,往往都是和政治事件深深结合起来的,作者在这方面的联系是很深入的。作者的史观也是非常根正苗红的历史唯物史观,在介绍一些事件时会点明其“反动”和“开倒车”的本质,以及当时世界的发展潮流。

  《德国通史》读后感(四):我读的一点也不通

  也是咱见识太浅短吧,我在书店里抱着一本《德国通史》就乐呵呵的回家开始看,根本就没考虑到历史书的写作水平也能极大的影响人的阅读快感这回事。结果事实证明我犯了一个大错误。

  中国人写中国史尚且不能用相对公正的历史观和考究的手法处理,那么对于德国这个马克思恩格斯希特勒的故乡,就更甭指望读出什么有教益的东西。通篇作者都在用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蹩脚的分析从腓特烈到俾斯麦这干人物,并且十分粗暴武断的用所谓“进步”、“反动”的字样来简单的给历史事件还有人物定性。作者还在序言里美其名曰:“纵观以往的历史著作,很少有从现代化和历史进步的角度来评述德国史的……”同样是立一家之言,您比不上司马迁好歹也高明点啊?我明显的感觉到写这本书的人的水平不会高于高中的历史课本编者(或者他根本就是写高中历史课本的?),也许这种有色眼镜是出于对他们无理的不尊重和崇洋媚外的怪口味,但不管怎么说,写得糟糕就是写得糟糕。这本书,明显的给人感觉是史料干瘪而组织方法平庸,还夹杂一些不怎么高明的倾向性和自以为是的“作者评曰”。让人不能忍受还有还故作新颖的擅自处理一些早就约定俗成的译名——非要把腓特烈大帝翻译成不伦不类的“弗莱德里希大王”。诚然那个时候普鲁士还只是一个德意志的王国,诚然咱也知道翻译成腓特烈也不是太规范,或许还真是咱孤陋寡闻,也许国内专家都管他叫“弗莱德里希大王”呢?我小白也就算了,总之是只看到他不止一次的在津津有味的品咂自己对一个译名的处理,而不见其对于事件人物精心独到的分析解读。

  最最让我不能忍受的就是写社会民主党的那部分,完全就是按照国内那帮庸俗的家伙一样,简单粗暴的倾倒于斯巴达克的李朴克内西还有罗莎卢森堡,带着股酸味儿对伯恩斯坦考次基还有社民党右派大加鞭笞,虽然表面上还假惺惺的来一句“修正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斯巴达克派在斗争方法上存在失误”试图找找平衡,但是一眼就能让人看出来其实他想说的是“他们就是罪人,革命万岁,暴力万岁,其他都是错误,都是反动派。”而丝毫不提社民党人在争取普遍选举权、工人福利方面的作为。对于左翼党同纳粹的斗争,也只是轻描淡写的略过。因为前一阵子刚刚读完英国人写的欧洲左翼史,所以对于这方面的反差感觉非常强烈,读到这里我就像到此为止吧,甭继续了,但是因为不好意思半途而废,所以还是忍着读完了。

  然后就是对思想文化方面的论述,同样是畸形的夸大了马克思恩格斯,用那种明显倾向性的叙述方式给了他们俩大量的篇幅,对于在哲学上影响更大的尼采只是草草提及,还不乏贬损之辞。

  总之,这是我有史以来不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外读过的最糟糕的历史著作,我将深刻的纪念这本书和他的作者,并且将继续寻找高水平的德国通史,希望诸位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推荐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德国通史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