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通史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1-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通史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通史》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通史》读后感(一):很棒!

  在看到“汉武帝的内政外交”这章时,我想到了曾去过的居延海。那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去额济纳看金黄色的胡杨林,其次期待的是神秘惨烈的黑水城,对居延海的兴趣倒是很一般。记得当时从银川出发,穿过贺兰山没多久眼前就成了一片荒芜,公路两旁除了沙子还是沙子,车子开了十多个钟头才见到一个有人的镇子。当时我下了车一边扭着腰一边对领队抱怨路途太远坐得我腰酸背疼,太痛苦了。领队笑着对我说,当年霍去病打仗的时候跟我们走的路线差不多,但是更绕一些,因为他们要找有绿洲的地方,而我们现在这条最便捷的沙漠公路在当时可是死亡之路……最后领队建议我第二天去居延海时把眼睛睁大点,如果运气说不定能捡到汉代的木简或者箭头。

  《中国通史》读后感(二):读起来很酣畅

  《中国通史》这本书读起来很酣畅,因为吕思勉先生语言太精练了,基本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字,所以阅读速度比较快,有时感觉自己思维好像都有些跟不上眼睛了。

  在看到“汉武帝的内政外交”这章时,我想到了曾去过的居延海。那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去额济纳看金黄色的胡杨林,其次期待的是神秘惨烈的黑水城,对居延海的兴趣倒是很一般。记得当时从银川出发,穿过贺兰山没多久眼前就成了一片荒芜,公路两旁除了沙子还是沙子,车子开了十多个钟头才见到一个有人的镇子。当时我下了车一边扭着腰一边对领队抱怨,路途太远坐得我腰酸背疼,太痛苦了。领队笑着对我说,当年霍去病打仗的时候跟我们走的路线差不多,但是更绕一些,因为他们要找有绿洲的地方,而我们现在这条最便捷的沙漠公路在当时可是死亡之路……最后领队建议我第二天去居延海时把眼睛睁大点,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能捡到汉代的木简或者箭头。

  《中国通史》读后感(三):中国通史通一遍

  读非自己专业的书很好的一点就是可以不用那么功利的去看书,不必划着知识点,认真抄录不用像高中一样去记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整本书除了语言是半白话读起来比较费劲外,表达的观点清晰易懂。所以,就这么看下去,历史没有重点不是吗?过去发生的,大也好,小也好,都是历史。因此,从这本书得到的,不是具体的知识,更多是对历史的思考

  从序言懂得了学习历史在于以事明理,学习那些“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得出其中包含的理,运用到现实事件的解决当中。因此,能成为前车之鉴的,并不是历史中发生的一件件事,而是一个个理。

  搞懂了作者把秦汉之后认作资本主义的缘由,也借此知道了好多对封建不同的划分方法。抛弃高中历史课本中所学的官方观点,现在要用更广阔的眼界去看历史。

  从九品中正制度与门阀的兴衰知道了一种社会现象的风行不是一朝一夕,有时候不是一项制度改变的,更多的是制度来适应已有的现象。

  书中评王莽改制时的一句话“因为根本上注定要失败的事,绝不是靠手段补救得来的”。然而没有人知道自己做的事是注定要失败的,就算知道,这种尝试与勇气也不绝不会是没有价值的。

  “世界是无一息不变的,人,因其感觉迟钝,或虽有感觉而行为濡滞之故,非到外界变动,积微成著,使其感觉困难时,不肯加以理会,

  设法应付,正和我们住的屋子,非到除夕不肯加以扫除,以致尘埃堆积,扫除时不得不大费其力一样。”有先见之明的人实为少数,普通人变化不是视而不见而是真的看不到、跟不上变化,就像马云说的。说到除夕打扫这件事,为什么平时不做?因为知道即使打扫了用不了几天就会恢复原样,知道这只是给别人看的而已。“制度的改变,总是由事实逼迫出来的多。”即使被动,能愿意去改变,而不是破罐子破摔,也是好的。

  如果现在的人指责当时的人,觉得自己可牛逼了,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断不会作出那种愚蠢的决策,那这些事后诸葛亮们大概也只会吹牛逼了。时代总有局限性,分析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没人看透了过去,也没人看得透现在。

  “其实物质文明的本身,是不会构祸的,就看我们用之是否得当。”很多时候一项实物本身是没有好坏的,都是人的意志加在上面,也可以说它本身就有正反两种作用,那就尽量把好的那一方面作为主要的吧。

  “康有为《物质救国论》说:国民的风气,侈居为上,侈衣次之,侈食为下。”这个观点很好玩,原来大佬们百年前就开始担心吃货们的问题了。

  “以利用为目的,以学习为手段,学到的,至多是技术,绝不是学问。”此理即学无用之学问。我们上大学,不能想着怎么把学的东西变成钱,而要把学问做成学问。说大学都是水课,却也是这些水课才是真学问。

  “向来讲究写字的人,多数是有闲阶级;而但求应用的人,则根本无暇讲究写字。”在现在这个基本上靠打字的时代,除了所谓的有闲阶级,基本上只有但求应用的学生才会讲究写字了。写字好看成了那些学过书法的人的专利,一时羡慕,自己想学却觉得无用。反思。

  “假使有一个人,生在穷乡僻壤,和非本地的人永无交接,单用学校教授形式,教他学国语,是断不会学得好,学好了,亦终于要忘掉的。所以这一个问题,断不能用人为的方法,希望其在短时间之内,有很大的成功。”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外语教学的失败之处。虽然十几年也学不好英语,然而我们的教学环境是没办法改变的,个人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了。

  “民族的特征,乃文化而非血统”说的真好。对他族,我们不应以异样的眼光相待。我们之间的不同,实非血统的贵贱、种族的优劣,而只是在文化上有些差异罢了。然“文化的异同易泯,种族的外观难改”,种族歧视依旧存在

  不愧是抗战时写的书,满满的民族主义气息,感觉中国历史的主线就是各朝各代与各民族之间的纠葛了。

  整本书的立论都是很严谨的,而且基本都有可信的例证。(非专业学生眼光)然而说吴三桂降清,只用了“冲冠一怒为红颜”一句诗,就大加悲叹吴三桂为了美人就这么断送了大明江山。明明书的前半部分有相当多例子说明这种文学作品的不可靠之处,比如高中课本就有的四时雷电镇一例。但现在作者不是分析李自成、满清的对比和吴三桂的个人,而是简简单单一句诗盖过,实在是个大的漏洞。

  “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待我长发及腰,许你一个大好河山国泰民安。盛世中国,如你所愿。

  《中国通史》读后感(四):读起来很酣畅

  《中国通史》这本书读起来很酣畅,因为吕思勉先生语言太精练了,基本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字,所以阅读的速度比较快,有时感觉自己的思维好像都有些跟不上眼睛了。

  在看到“汉武帝的内政外交”这章时,我想到了曾去过的居延海。那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去额济纳看金黄色的胡杨林,其次期待的是神秘惨烈的黑水城,对居延海的兴趣倒是很一般。记得当时从银川出发,穿过贺兰山没多久眼前就成了一片荒芜,公路两旁除了沙子还是沙子,车子开了十多个钟头才见到一个有人的镇子。当时我下了车一边扭着腰一边对领队抱怨,路途太远坐得我腰酸背疼,太痛苦了。领队笑着对我说,当年霍去病打仗的时候跟我们走的路线差不多,但是更绕一些,因为他们要找有绿洲的地方,而我们现在这条最便捷的沙漠公路在当时可是死亡之路……最后领队建议我第二天去居延海时把眼睛睁大点,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能捡到汉代的木简或者箭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通史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