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女娲之为母则刚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19 00:04: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女娲之为母则刚的读后感大全

  《女娲之为母则刚》是一本由阿改 念远怀人 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娲之为母则刚》读后感(一):听万民百世轻唱 只留下神的传说

  女娲炼五石,天缺犹可补。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

  关于女娲造人补天的传说,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此处不再赘述。由阿改和怀念选人共著的《女娲之为母则刚》,成功的引入了赤子这个全新视角,让女娲的传说迸发出别样的精彩。

  赤子为何人,我本以为也是以为神话人物,但是查了一下,似乎是虚构的人物。赤子,现代汉语解释为,刚生的婴儿,后比喻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诚的人。也指纯洁善良的人,例如:赤子之心。

  继续查究下去,发现“赤子”最早是老子所用的比喻,在老子是这样记述的: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就像“赤子”一样,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鹰隼不搏击他。他虽然筋骨柔弱,但是两只小拳头却能握得紧紧的;整天号哭嗓子却不会嘶哑,这都是因为他气运醇厚的缘故。

  这一记载倒是可以和书中至真至纯志诚的小赤子对上号,他也具备精气旺盛充盈、百兽不伤其身的异能。作者阿改和怀念选人将《道德经》中赤子的概念实体化,融入到女娲的神话传说中,利用赤子一梦九千年的设定,将女娲的神话带入了我的神啊体系中,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成功的。

  作者以赤子的视角,描绘了共工与颛顼的天人之战。《列子·汤问》记载,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本作中,共工与颛顼的争执分不清谁对谁错,争斗的原因也是颛顼“绝地天通”的政策。其中争斗的场面大气磅礴,与本书前半部分的母子情深,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本书两个亮点之一。

  本书中,出现了很多珍奇异兽,比如比翼鸟,比如勃皇。其中勃皇戏份诙谐有趣,令人难忘。在神话典籍《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没有名字的“战牛”,笔者用它的叫声“勃皇”来代指。上古神话中,勃皇是一种全身红褐色的妖牛,它长着八条腿,两个脑袋,四只眼睛可以喷出熊熊烈焰。勃皇的实力已经明显超出了凡兽境界,它体内蕴含着浓重的杀伐之气,是当之无愧的“战牛”。勃皇一旦出现,就预示着凡间会爆发战事。结合本书来看,勃皇的出现,就预言了天地大灾变的降临。

  《女娲之为母则刚》读后感(二):试看她如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母亲

  女娲形象人类总是对于远古,或者说久远的事有兴趣,因为他们一定会好奇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如果要问一个人是哪里来的,所有人的回答自然是母亲,如果追问上去,将是祖母、曾祖母……很长的一段女性亲属名单。那更久远的发问呢?中国人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不用生物学的知识,用更感性一点知识来说,人类来自女娲。感性的经验告诉我们,女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母亲,也是最伟大的母亲。 国人从来不缺乏对女娲的想象,屈原就很有趣的追问过,女娲自己的身体是谁造的呢?中国现当代,关于女娲最有趣的想象出自大宗师鲁迅的《故事新编》: “女娲忽然醒来了。 “伊似乎是从梦中惊醒的,然而已经记不清做了什么梦;只是很懊恼,觉得有什么不足,又觉得有什么太多了。煽动的和风,暖暾的将伊的气力吹得弥漫在宇宙里。 “伊揉一揉自己的眼睛。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插图]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然而伊并不理会谁是下去,和谁是上来。 地上都嫩绿了,便是不很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的娇嫩。桃红和青白色的斗大的杂花,在眼前还分明,到远处可就成为斑斓的烟霭了。”

我的神啊系列丛书

  这是很符合常理的描写,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女人,她自然是迷茫了,只要是人,就会迷茫,因为她面临的全新的局面,历史交给她的也是全新的任务。本书女娲的任务是逃离一片不容自己的故土,历史逼迫她去一个新的天地,她无意中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她成为了历史上所有的母亲。 但她和她的子女之间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她如何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母亲呢?在母亲生涯中,她如何从一名“被驱逐”的小女孩成为一名坚强的女性呢?当她成为一名母亲以后,当她的孩子受到了危险,她将做些什么呢?她能做些什么呢?这些在神话里广为流传的故事其实反应的就是我们日常的行为。不论你是男生还是女生,亦或是已婚男女,想清楚这些问题我想都对你的人生是有帮助的,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将在本书中找到。 熊猫欢迎你阅读《女娲之为母则刚》。

麻耶熊猫的《女娲之为母则刚》

  《女娲之为母则刚》读后感(三):女娲赤子的舍生补天,创世神话的时间偏移

  

念远怀人的上古神话三部曲从《后羿》始,经《蚩尤》变,到《女娲》成。

看完《女娲》,可以知道“我的神啊”系列的阅读顺序应为《蚩尤》—《女娲》—《后羿》—《大禹》,基本上是按照从神到人统治人间这一条线索进行的。这一部《女娲》之所以我把它排在了《蚩尤》之后,主要原因是书中有几乎一半的故事都是发生在涿鹿之战以后若干年,按书中说法,那个时期伏羲女娲已经是几千年前的远祖神了。

外封,硬皮精装的本体

而这一本《女娲》,作者念远怀人花费了最大的心血,基本上把整个华夏创世神话的时间序列都打乱了,但是打乱之后也没有显得特别突兀。相信,前两本的创作给了作者强大的自信,也更好地完成了关于母爱这一永远命题的创作。

关于女娲,几乎所有国人都知道她人首蛇身的形象,也了解她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丰功伟绩,而且这些形象和功绩深入人心,如何在这个基础上推陈出新,显然就是作者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本书主角女娲

神话中女娲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捏出来泥人,既然女娲是人首蛇身,那为什么我们人类会是两条腿而不是蛇身呢?这一点从典籍中可以推测到,女娲开始出现在《山海经》内时,并没有对其形象的具体描写,可以想象在诞生女娲造人传说的时候,女娲并不是人首蛇身的。而她的形象变为人首蛇身是把她和伏羲结成夫妻之后,两者的形象开始趋同。

古籍中也没有说女娲的形象,那作者直接把女娲和伏羲设定成龙族中人首龙身的异类,也无不可。这个形象和典籍中人首蛇身虽然相似,但些微的不同却又透露着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在内。

既然是异类,那不容于龙族也就理所当然了,紧接着发展出了被龙族追逐而逃亡的剧情。逃亡过程中直接用龙身虽然能逃得快,但会被感应到,女娲因此利用大能改变形态,生出了两条腿走路。在逃跑过程中出于无聊塑造了泥人,这时候按照自己的样子捏出来的就非常自然地有两条腿,完全是“人”的样子了。通过这种方法较圆满地解释了人和女娲外形不一样的破绽。

另一方面,把女娲设定成龙族,那她造出来的“人”自然就是“龙的传人”,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图,在神话故事中完成对大众的价值导向传输。从这一点来说,《女娲》这部神话新编恰恰暗合了古代统治者为了宣扬统治的正统性,创造、修改或整合神话这一事实。《女娲》后文中把女娲用昆仑山玉石造的第一个赋予生命的孩子取名为“赤子”也是同样道理。

伏羲和本书原创角色赤子

在赤子诞生之后的故事中,由于女娲被西王母囚禁在昆仑山玉石之中,赤子也开始漫长的沉睡。随后,作者一下子让故事的时间线跨越了数千年,赤子重新苏醒之时,地上已经布满了人类和神族。作者在这里又增加了一个全新的神话设定,那就是女娲之后的各种神也都是女娲创造的人,只是这些人有着不同寻常的异能。通过这个设定,除了创始神龙族、西王母等少数巨神之外,作者把整个华夏的神族体系全部纳入了女娲之下,全都变成了“龙的传人”,在故事中再一次确立了华夏神话的正统延续。

也是基于这个新的设定,作者把女娲补天的故事时间背景挪后了很长时间,而天倾地斜的原因作者采用了《论衡·顺鼓篇》中共工和颛顼争斗怒触不周山弄倒天柱,其后女娲补天的说法。这样一来,由于世间已经住满了人,补天是为了拯救子民,就把女娲作为人神共母的母性完全体现了出来。再者,女娲补天用昆仑山玉石,又把赤子也是玉石这一点用上了,最后完成了母子同心拯救万民的史诗。

每一本都会附赠的长绘卷

在故事的最后,神话传承从女娲、黄帝等流转到了帝俊。而正是基于这个故事最后的那段话,把《后羿》中最高神是帝俊这一和系列中其他三本不同的情况给圆过去了,可谓非常高明的做法。

  《女娲之为母则刚》读后感(四):上古神话体系的全新解构,教你重新认识那些传说中的人和神

  

中国的上古神话体系是原始住民在社会活动中逐步总结和创造出来的,从世界的起源、人类的诞生、炎火、水患、大自然的各种力量,以及人们在狭义的世界观的认知上,形成的一系列的“美好向往”。从我们熟知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伏羲画卦、炎黄大战等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流传上,无不充满了人们对于这个世界强烈的探知欲。原住民生活的那个年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现象对于人民的影响力颇大,人们对于各种神秘的自然现象所迷惑和吸引,对于不理解的事物充满了恐惧和敬畏,在极其艰难的生活中,搬动巨石、飞上天空,能与动物搏斗的想法逐渐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幻想,出于最基本的求生欲望让人们相信在世界上充满着超自然的力量,神话由此逐渐产生。

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

在我的认知里,对于上古神话最早的接触,应该是钱运达导演在1985年拍摄的国产动画片《女娲补天》,八零后应该都看过这部动画片,虽然在当时那个年代,这种类型的动画片并不讨喜。这部时长10分钟的动画片采用我国上古壁画、岩画的色彩和人物造型,充分展示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女娲氏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对于当年的印象,就是女娲用一条鞭子沾上泥水抽打创造出很多泥人,还有就是最后女娲托起五彩巨石填补天上一个个空洞,并最终用自己的身体嵌入了最后的空洞和裂缝,防止了天与地的碰撞,保证她所创造出来的人们可以安静、快乐的生活。

流传至今的上古神话中的神、人、兽、灵等对于现代人来说,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在潜意识的认知里,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些神话中的描述。毕竟,对于地球的诞生和人类的起源,科学业内还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和说法,从来都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让人们绝对认可这些基于科学和自然发展的论述,但这毫不影响人们对于上古神话体系中那些传说和人物的向往,认识他们,从故事中可以学到原始住民们总结的经验和智慧,为了单纯地生存,先民们在必须时刻体会到现实的艰难,并作出不懈的努力。了解他们的故事,可以帮助现代人在面对当今的生活时,坦然的面对所有的艰难。

由资深媒体人、作家念远怀人、阿改、从周等统筹编著的“我的神啊”系列丛书共计包含四本,分别是《女娲之为母则刚》《大禹之人世降临》《后羿之英雄日暮》《蚩尤之冲天一怒》。这套书的亮点在于,立足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我们了解到的那些传说或者故事,而是经过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各个神话人物和故事,打乱固有的思维,打乱时间线,重新演绎成的新故事。

《女娲之为母则刚》——女娲和她的哥哥伏羲被设定为龙族中的异类,人首龙身的他们因为能力和力量太过强悍,引起了龙族的不满,以至于被龙族追杀。伏羲为了掩护女娲去了南方,而女娲则一直往西逃亡,在路上她用泥土创造了人类,并在到达西王母所在地昆仑山之后,用瑶池中的玉创造了孩子“赤子”,由此引发自身的母性。九千多年以后,颛顼与共工之战撞毁了不周山,天地即将相合。在赤子的呼唤下,女娲从封印和沉睡中醒来,炼石补天,为她所创造的人和人类社会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最大的看点在于女娲九千年后被赤子唤醒,救人类与水火和灭世灾难之中,九千年的加持尤其突出了创世神和始母神的形象。

《蚩尤之冲天一怒》——残暴的蚩尤被设定为炎帝的儿子,生性木讷,跟着姐姐丽娱和姐夫轩辕一块共同生活,并且还有一个双胞胎的妹妹女娃。炎帝牺牲一切所要避免的灾难终究没有躲过去,蚩尤的狂暴在妹妹女娃死后彻底激发,从而展开与姐夫轩辕的战争。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编,炎黄之战淡化了,转为文化意识上的转型,但是蚩尤和轩辕的大战则强化了。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是一部富有深意的神话电影,年轻的主人公历经磨难终于觉醒,但结局仍然逃不开天命的束缚,就像历史进程无法阻挡一样,西王母和九天玄女的现身必然预示着蚩尤的失败,只是这种表述过于戏剧化而已。

《后羿之英雄日暮》——后羿是被人类抛弃的灾娃,某天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吸引了天地主宰神帝俊的关注,被赐予射神的地位,并被帝俊召为驸马,娶了帝俊的小女儿嫦娥。嫦娥是月后的女儿,月后的死对头日后有十个儿子——三足乌鸦,两边素来不合,直至冲突升级,后羿为了被三足乌鸦欺负的妻子嫦娥报仇,最终搭弓射日,射下了九个太阳,也因为此,他和妻子被帝俊收走了神力,成为了凡人。后羿从昆仑山西王母处获得了不死药,阴差阳错之下嫦娥被迫吃下不死药重新飞跃月亮,后羿则在最后被徒弟逢蒙杀死。看完这个故事突然让我想起了《特洛伊木马》神话故事中的阿喀琉斯之死…

《大禹之人世降临》——这完全就是一个全新的故事,类似于大禹治水的前传,讲述年轻的文命(大禹)的故事。作者对这一个介于神人剥离阶段的最具影响力的故事进行了全新的解构,并引入了水神共工作为大BOSS参与到故事中,最终大禹理解了父亲的遗志,在神力基本消散的时代,带领勤劳和勇敢的凡人们,共同治水,在这一刻回归到了应有的传说框架中,大禹治水的故事圆满终结。(在看到文命的父亲因治水失败被困在妖兽的身躯之中时,突然想起来了日本1979年东映动画出品的动画片《龙子太郎》)

最近十年来,全社会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就是创新,各行各业都在不停的创新、发展,开阔头脑,开阔思路,放大想象力,创出新意境。《我的神啊》系列四本都是在原有的上古神话体系上,对原有的传说和故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开发,人为的将一些故事和人物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使故事看上去更加的饱满,所表达的寓意更加的深刻。女娲的奉献、蚩尤的愤怒、后羿的迟暮以及大禹的醒悟,经过重新排列整合的故事加持了这些神话人物的能量和形象,性格鲜明、形象夸张,作者将后世总结的一些内容颇为细心的融入进去,勇敢、信心、使命、能力,无论是神还是人,都不能失去自我,需要时刻警醒。

这套丛书的改编亮点多多,某种程度上说,神和人一样,在各自的体系和架构中,同样有着不同的约束力,我们可以人为将这些明显区别神和人的条条框框忽视,专注于故事想要表达的内涵。我们相信,人们在面对各种麻烦和难题时,都必须要勇敢面对,认真的对待,历史的车轮轨迹会告诉我们走过的路是否正确,在此之前,还有一个信念需要强调,那就是:人定胜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女娲之为母则刚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