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隋唐五代史(上下)》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18 04:05: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隋唐五代史(上下)》读后感100字

  《隋唐五代史(上下)》是一本由王仲荦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5.00,页数:13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隋唐五代史(上下)》精选点评:

  ●看政治史、官制、兵制部分。看府兵制到募兵制的演变。此书讨论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的篇幅相当大,以后再学习吧。

  ●内容相当扎实,不过重点在制度经济沿革和文化上,不是在讲述朝代事件,需要明白

  ●對於我這種小白來說,多少有些吃力。

  ●这是从苦难步入辉煌的序章,也是瞬间跌落谷底的悲幕,至此,开放与包容与我们渐行渐远,直到红色的光芒再次绽放。 伟哉,大唐!惜哉,大唐!

  ●后面文学部分是亮点

  ●啊,这功力,我真的要好好再读几遍。

  ●看不完也不敢打分系列

  ●有见底有功力,文字漂亮。

  ●通读了政治史部分。

  ●业余爱好读者非常适合

  《隋唐五代史(上下)》读后感(一):长相思,在长安

  老先生这本《隋唐五代史》胜在在全面。

  其顺序为:隋朝历史事件+隋的政治经济

  唐朝历史事件+唐朝经济、政治、军事、少数民族关系、国际关系

  唐末、五代历史事件

  隋唐五代的宗教、文化、艺术

  可作为有历史基础的入门书,或者工具书来进行查询阅读。

  最喜欢里面的有关于唐朝的少数民族关系以及国际对外关系,这部分写的很详尽,涵盖了众多民族、地区、国家。这些信息里,有许多对未来的中国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党项北迁,虽忠于李唐,但受了中原文化影响,休养生息,发展人口,昔日的伙伴到了宋朝,却变成了西夏,威胁了宋朝近200年。

  唐朝,被无数历史学者赞誉。其中,最突出的是开放的民族政策以及活跃的对外交流,这造就了文化经济上的高峰,甚至影响到整个东亚。从书中也看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除了作为首都,更是海纳百川了各族和各国人,许多国家派人来大唐学习。

  即使大唐,也有曲终人散的时候,老先生总结“唐王朝的灭亡,亡于藩镇与宦官,亡于扬、益的战乱与脱离中央......"

  《隋唐五代史(上下)》读后感(二):为什么中学历史课本上只有梁唐晋汉周,只有柴荣和赵匡胤留下了姓名?

  

最近得闲开始看五代十国的历史,以前一直对这一块不熟,历史课本一笔带过,影视作品也很少涉及,于是决定补补课。总体观感唐末和东汉末年差不多,也是地方诸侯并起,群雄逐鹿,军阀割据,四处烽火。但五代十国和三国最大的差距,就是没有曹操、刘备、孙策那样的乱世英雄,大家都是王八拳乱抡的水平,打来打去谁也奈何不了谁。

另一个特点就是唐末真真算的上是礼崩乐坏,父亲睡儿子老婆,儿子睡父亲小妾,这些大概都是跟李唐学的。兄弟相残,儿子杀老子,老子杀儿子,比比皆是,更别说臣属造反叛乱,真的跟吃饭喝水一样稀松寻常,感觉士大夫阶层垮了,上台的那些泥腿子们完全没有道德羞耻感。这大概也是短短50年,皇帝换了50多个的原因。

最苦的永远是百姓,易子相食是常规操作,因为整天打仗,军阀们缺壮丁缺粮草,于是抓到年轻的就充军,抓到年纪大的就杀了做军粮储备。人只要饿极了,吃人肉是没什么心理障碍的。

就算再来一个罗贯中,写一本五代演义,也很难出彩,因为里面那些土匪军阀,和三国那几个大佬比起来实在有差距。为人行事只顾私利,没有一个心怀天下,也难怪中学历史课本上只有梁唐晋汉周,只有柴荣和赵匡胤留下了姓名,因为剩下的那些人不提也罢。

  《隋唐五代史(上下)》读后感(三):一本中规中矩而又颇具个人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断代史教材

  在隋唐五代这个阶段,比较出名的断代史教材有吕思勉的《隋唐五代史》、岑仲勉的《隋唐史》、《剑桥中国隋唐史》以及这一部。相比较而言,本书和吕著更显全面,而本书比吕著更易入门。

  这本书除了相对而言比较全面以外,还颇具作者的个人特色,比较强调府兵制和均田制这两个唐朝前期的两大核心制度,这应该是和作者长期研究这个领域有关,在这方面引用的史料也很丰富,在这方面比吕著要详细一些。同时本书也很重视文学艺术和宗教这些断代史著作中容易忽略的部分,特别是有一百多页关于唐诗的内容,算是写了一本唐诗简史了,这些领域虽然非作者所长,但读完也可以看出作者是花了很多功夫来总结整理,这样的态度是很值得赞的。

  重点说一下这本书的缺点吧:

  1.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是作者的唯物史观的确是学的不到家(不知道是不是高级黑),很多地方笔锋一转,突然加入一段生硬的史论,让人大跌眼镜,考虑到成书年代,也算是情有可原。

  2. 在政治史方面,作者罗列排比了很多史实,但并没有揭示出制度变化、阶级升降、社会变迁的主要脉络,作者没有具体论述陈寅恪、汪篯、唐长孺、岑仲勉这些隋唐史大家的相关研究,这算是本书一个很大的不足和遗憾。

  3. 作者的资料整理水平的确不错,但史识和史观方面就显得太落后了,全书很少能看到有独到而精彩的论断,可能作者是按照统编教材的思路来写的吧。

  《隋唐五代史(上下)》读后感(四):唐朝何以在安史之乱之后延续百余年?

  自安史之乱至唐王朝灭亡,凡一百四十四年,其国祚能在“藩镇相望于内地”的局面下延续如此之久,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第五琦、刘晏的财政改革与两税法的实施,保障了唐王朝的财政收入。榷盐法与常平法的实施与改进增加了政府通过专卖食盐与平抑粮价取得的收入;德宗时期两税法“舍人税地”的模式,使得税收之客体从大量减少的均田户扩大至官僚贵族以及大量依附农民,亦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来源,较天宝以来不断瓦解之均田制而言更能够支持国家的财政。 唐王朝并没有失去对较为富庶的南方地区的掌控。安史之乱后不听从中央的藩镇,主要有河北地区的魏博、成德、卢龙三镇,山东地区的淄青镇以及淮南地区的淮西镇,其中仅有淮西镇不属于北方。淮西镇虽在德宗、宪宗时与中央对抗,但在元和年间之后基本未发生叛乱。江南地区在历经东吴至隋历代统治者的开发,已不再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而蜀地又素称“天府之国”,故南方地区仍可满足唐王朝的财政需求。 江南至关中的漕运尚未中断。唐代的漕运路线与隋代大致相同,江南地区的物资若要输送至关中,主要是通过通济渠。淮西镇曾对这段运河上的漕运构成威胁,故唐宪宗不惜在数年中花费巨大代价予以平定,保障了这条“动脉”的安全。 唐王朝内部不乏明君、贤臣、良将。虽然我们不提倡这种带有“英雄史观”色彩的论调,但不能否认他们发挥的作用。宪宗、武宗、宣宗、裴度、李愬、杨晏,他们对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的统治,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蜀地、关中为皇帝提供了逃难的去处。我们不妨列举一下唐朝皇帝出逃的案例,玄宗僖宗入蜀、德宗逃至奉天、昭宗奔华州,他们之所以能够免于命丧兵乱,部分程度上还是有赖于这两个地区仍在中央掌控之中。 神策军为打击藩镇提供了充足的武装力量。虽说这支军队长时间为宦官所把持,成为他们发动政变、擅兴废立的工具,但是在发生叛乱时,这支武装力量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大唐天子的地位,对叛贼予以平定,再不济也能起到威慑作用。 只可惜,到了唐昭宗时,王建割据蜀地,李茂贞于凤翔虎视眈眈,神策军在面对黄巢起义军时一触即溃,两淮地区的战乱切断唐王朝的漕运命脉,唐王朝已无力回天。此时唐昭宗在面对高呼万岁时的百姓时,也只得劝道:“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引人唏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隋唐五代史(上下)》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