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12 01:31: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读后感锦集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是一本由牟复礼(编) / 崔瑞德(编)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9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精选点评:

  ●有些篇章像在写小说,翻译生硬,很多史实的堆砌

  ●我直接翻了最后三章,南明,使用的参考资料,以及资料说明。 本卷与其他明朝史的最大特点是注意到了南明的很多细节,非常棒。这样的编排不是简单的时间延续,而是讲明代与清代联系了起来,做一个交融的叙述。 很多地方注意到地方层面,会注意一个决定,一个行为的处境。 当然有一个优势是,他们有许多我们看不到的资料,比如南明朝廷向天主教皇寻求庇护等等。 最后一点,这本史书的叙述联系了后来的事件。让我们明白南明的存在,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并不是纯粹作为一个不道德的,不合法的苟延残喘。南明与雍正年间的吕留良,南明与晚清的思想,都是有断断续续的连续关系。作为一本史书,真实地让人感受到了时间感。赶紧看完下卷来个详细的书评~~

  ●上卷既是明朝的编年史,又是所有皇帝的本纪。 既是政治史,必然有诸多论述,只是合著本的历史,非常难以在写作逻辑和文风上统一,本书也未能幸免。第九章黄仁宇写的关于张居正和东林党的两节是亮点。 另外,翻译是本书的硬伤,确实太生硬了,影响口感。 不管怎么说,读西方人写的中国史,对于形成多元历史观一定是有帮助的。 明朝本身最大的贡献是使汉文化得以根深蒂固地传承,最大的失败是固步自封而丧失转型的机会。对明朝文人最准确的描述大概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 南明的历史就是现实版的“不作不死”。

  ●我看的第一部完整的明代史~感觉很好,读得欲罢不能,因为太厚导致脖子酸疼好久好久...

  ●前几章翻译的不好 后面翻译的好多了 南明为什么没有和南宋一样?

  ●读过的最差的翻译!翻译腔能忍,语法都错是什么回事?甚至有的话读四五遍也没懂只能放弃,所以作者这段话的观点到底是啥?看起来鸿篇巨制的气势其实言语啰嗦,论证的逻辑也不清晰……但是整箱书就这么弃了真是心疼啊,再坚持一阵吧,看作者能用这种文笔讲出什么花来

  ●详实全面的介绍明朝各皇帝统治期间的风貌。学术扎实,严谨。

  ●这是个神奇的朝代;具体到这本,比较简明。

  ●看史的態度

  ●翻译腔之严重,让人不得不感叹译者对汉语语法竟然能仇恨蔑视到这种地步,我也真是醉了。内容没什么说的,通史嘛,再加上明史也没什么好翻案的,所以并没看到什么标新立异引人入胜的观点,倒是看完之后的总体感觉让人耳目一新,竟然不是什么“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而是嗟尔大明,不过如此。看完之后彻底清除《明朝那些事儿》带来的民族主义情绪余毒,有助于通过对比客观看待明朝功过。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读后感(一):苦叹我大明,岁月如此蹉跎。

  煤山上的一曲悲歌,吹不散大明近300年辉煌。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我中华自汉唐之后又一盛世。但无论崇祯先皇如何勤政,如何严厉法度。也无论江南人民如何抵抗,大明终究亡了。

  大明亡国有很多说法,我比较推崇顾诚先生所说,大明在李闯和满清的双线打击下覆亡,南明覆亡于内讧。

  这部剑桥中国明代史我在大学图书馆陆续看了两个月,本书从各方面论述的大明覆亡。

  但无论学界如何争论,我觉得以下结论是前提:

  1 满清绝对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

  2 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大明的南方

  3 满清替代大明是窃取农民起义的果实

  4 农民起义是无奈的,但绝对不是正义的。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读后感(二):纠错及补充(版权所有)

  补充问题:

  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文官制度的消极作用。

  翻译错误:

  第222页,“马合木”应为“马哈木”。

  第257页,“(1340-1483)”应为(1340-1383)“。

  第296页,”杨士奇死后“应为”夏元吉死后“。

  第339页,“1437年”应为“1487年”。

  第452页,“1543年”应为“1453年”。

  第519页,“1557年”应为“1577年”。

  原文可能的错误:

  第433页,“1521年4月30日,也就是皇帝继位后的第三天(on 30 April 1521, the third day after his accession)”与第430页“1521年6月1日,皇帝继位以后的第五天”不一致。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读后感(三):翻译腔十分极其特别生硬

  这个书总体一般,平铺直叙。全是大白话,大白话也就算了。

  但是充满了翻译腔。想找到一点中国气息那是别想了。

  比如说,皇帝的工作人员。这多么奇怪啊,皇帝的工作人员………………翻译成皇帝的近臣、随侍、有点古意还比工作人员少打两个字呢。

  然后就是什么京城出现印刷品……别这样好吗,印刷品这三个字用在明朝实在让人出戏啊摔!

  然后明朝最出名的廷杖,里面最多用的替代词是【责打】。。。。。这一看就是从英文翻译到中文的翻译腔嘛!责打怎么能反映出廷杖的内涵呢。。。。。。。廷杖可是上朝拖下去狂打让你没面子。可不是仅仅责打就可以说完的事情呢!

  对于一些事实,历史人物的死法下场。都是很隐晦的带过了。

  比如说嘉靖差点被宫女们弄死的那一段儿,不仅没提宫女名字,而且宫女下场用【可怕的处死】一笔带过了。哎。。。又不是写给洋人看,你从英文翻译回中文稍稍做点功课,自由点翻译成寸磔凌迟不行吗?都是中国人,别这么死板行吗???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读后感(四):历史的多样性特征

  看外国人写中国的历史,由于作者成长环境,所受教育,价值观念等不同,特别是历史学论述方式与东方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我看完《明代史》后的整体感受。而这个感受,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从小接受历史教育和历史知识的缺陷,从单一历史观到多元历史观,最终接近多样性的历史视角。

  中国的历史,特别是编年体例的历史著作,更多的视野集中在人,在皇帝及其周边的人。对社会变迁、制度变革、文明浸润的阐述,有所涉及,但不深刻。所以,我们从小接受的历史观,就是皇帝的起居注,或者现在叫大事记略。我们忽略了一个根本的事实是:任何社会变革的产生及寅进,都是基于漫长历史过程中的准备过程。这样说,不是否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如果单纯从此论,那近3000年可记载的历史,为什么会以200至300年左右为一个朝代进行轮回,这是社会学或者政治组织学可以回答的问题,还是只是因为历史在惊人的重复。生产方式及社会组织形式,在近代工业革命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其实,这种历史的轮回周期,与朝代关联度最高的还是人的因素。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读后感(五):非常值得购买

  剑桥中国史系列,目前只看了明代史,书中所囊括较为详尽,有些章节写得格外生动,譬如军事部分,永乐部分。

  对于这套书有多高的可读性和研究价值,如题,就不再赘述了。这里说一说遗憾的部分:

  ①在某些章节中,具体事件出现的人物,没有任何介绍,这就需要读者要事先对明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②一些生僻的古代词汇,会突然出现在大段白话文中,没有任何注解;

  ③在某些原本就混乱的历史事件方面,表述也不够清楚,连篇累牍,会越看越乱;

  ④一些内容没能深入挖掘,草草几笔,十分可惜。

  ⑤书中偶尔有错误的地方,不知道是原文错了,还是翻译问题。

  要想深入地了解明代史,除了这套书,还需佐以其他相关的书籍与论文。并且,本书中偶尔出现的典型的西方人的视角与联想,有时并不适合解读中国古人。尽管这正是我们阅读西方人写中国史的目的,以不一样的角度,提出新颖而特别的观点。

  另外,有人说到翻译和断句问题,整部书多是大白话,有不多的古文引用,以及偶尔蹦出来的一些古代词汇,譬如“采邑”“大辟”“去势”等等,读来让人很惊喜(不知道原文是怎样的,毕竟这些词汇转换成英文,需要好一通解释)。而断句方面,除了第一章,句子过长,读起来费劲,后面的其实还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