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名家词选讲》是一本由叶嘉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五代名家词选讲》精选点评:
●入门好读物,跟着作者不知不觉就熟悉了名家代表作,了解大概时代背景、词人特色。不过确实太啰嗦了,同样的意思反复讲。后来我又买了本《中国文学史》教材,感觉十几页内容就讲完这本书里的重点了。
●原想看一本正襟危坐的书,结果又岔到幽径里去了,小园春深呐。
●主要讲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和李后主的词及词初期的发展脉络。叶老讲得很细,虽然我也没记住多少,但终归还是有长进的。不过还是想说,抛却“演讲集”这个理由,从讲课录音整理落到书面,其实是要费大功夫才行的。因为看书与听课感受是不同的,这便是抄本的意义了。这个讲稿最多做到2.5抄的程度,读起来其实有些累,因为重复的地方太多了。Anyway,还是继续读咯~
●考学位的学纸你伤不起!考唐宋名家词导读的你更伤不起! 但是有了这本书就不同了,每当无法忍受教材的时候我就拿出来翻一翻……清泉啊。
●叶先生讲的真好,很多我觉得平平无奇的词一经讲解,才觉得闪光点被一一点亮,读来口齿生香。不过,可能是讲稿的原因,太繁复了,后面的附录基本重复。
●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演讲集多重复。
●略嫌啰嗦,演讲记录都这样。
●词的意境美在哪 叶先生不仅仅对温庭筠、韦庄、冯延巳和李煜四人写的词本身分析,还分析了四位词人写词的历史背景及生长经历,不过分理解词中的托喻却也不轻易错过词更深层的喻意。
●眼界之阔大,心底之宽。
●陈兄赠书
《唐五代名家词选讲》读后感(一):词的意境
如果说读书有捷径的话,那就是以人选书,真正的大家写的书会给你深刻的启发与完美的阅读体验。偶然从一本书中发现了叶嘉莹,记住了这个名字,找到的第一本就是这《唐五代名字词选》,其最大价值在于使我了解到了词的意境,如何通过“比兴”的手法展现出特有的意境,使读者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不仅词,任何文学作品甚至艺术作品都可以借鉴。
《唐五代名家词选讲》读后感(二):想读懂词,就从这本书开始看吧
这本书很系统地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这四位词人各自词的特点。中间也列举了一些其他诗人词人的名句佐助读者能有更好的理解。我最喜欢的词人是李煜,但作者介绍他的篇幅却相对较小。对我个人而言,有些意尤未尽。看完后本人受益匪浅,对冯正中的词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对温庭筠华丽的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对韦庄的词也更加推崇,虽然作者也指出了韦词的局限性。
总之,这本书值得一看,而且叶嘉莹其他同系列的书我也正在看。
《唐五代名家词选讲》读后感(三):真正理解词,从这本书开始
从汉魏六朝诗歌开始追随先生,一路看来,这大概是第十本书了。先生仿佛是古典文学的海洋,可以带着你窥探无数宝藏。先生的知识太渊博,既有传统教育的家底,又有海外教习的经验,更有跌宕坎坷的阅历,看似“跑野马”似的的讲述,其实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广阔天地,那里的人物和故事,即便无法一一牢记,但总会有那么一两件对我们的人生有所助益。
诗言志,文载道,平凡如我辈,总是难以从中读出切身的好处。诗歌这种文学体式在唐朝达到巅峰,“词”成为宋代的“一代之文学”。那么,相对于“诗”,“词”的特点究竟是什么?是哪些因素推动了其间的演变和发展?在晏殊、欧阳修、苏轼等大家写出那些著名的小词之前,又是谁做了重要的铺垫?为什么在我们眼中纤弱柔媚的小词,却赢得了方东美先生这样的评价:五代战乱后中国的人心不死,而且到宋朝在文化上还有了很好的成就,就是因为五代的小词?
先生的讲解,逻辑清晰,论证严密,特别是对不同版本的辨析令人折服。最最重要的是,先生不是做单纯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作者背景、文本本身,还是文学史和批评理论,先生都是带着人性的感情去思索,并在潜移默化中把欣赏诗词的技巧教给读者,用先生的话来讲,就是把如何保持心灵不死的技能教给了心里空旷的我们。
《唐五代名家词选讲》读后感(四):相见恨晚的诗词欣赏入门课
语文给我留下的最恶劣回忆没有之一是阅读理解,给出一首诗词或一篇文章,然后问某句好在哪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面对这类题目我能得几分纯属凑巧,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看不出参考答案的道理和思路,不能知己知彼也不知道怎么进步。好吧,在我看来答案就是个写答案的人自说自话怎么说都对但是别人根本没法捉摸的东西。
我会把各种地方见到的,喜欢的诗词记下来,以前抄在本子上,现在记电子版的笔记。遇到一首词,觉得真好啊,至于为什么觉得好,除了“音韵美”,“准确传神”就没话了,其实是根本弄不明白为什么爱此而不爱彼,喜句却不喜篇。
上了多年语文课,读过不少诗词,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直到开始看叶先生的演讲集,简直要涕泪横流地抱大腿,相逢太恨晚啦,就像在山脚打转多年忽然看到上行的路,若无明师,几时才能入门呢。
我喜欢叶先生的讲述,理科一般的清晰,精确,透彻。理解一首词的好不再缥缈难以把握,而是像理解一个数学证明一样从头到尾条理逻辑分明,所有的结果具有必然性。第一次知道文本幽微深隐难以表达的内蕴也可以像定理一样罗列讲解,拳拳到肉,绝不含糊,毫无勉强。更高明的是帮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欣赏和评价基准,授人以渔。所谓“深入浅出”,“娓娓到来”大概就是这样了,高手才有的风范吧。是否缘于叶先生东西结合的广博学问和理论素养,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把达成同样目标的学习困难度刷刷砍下几个级别,缺乏基础天赋较差的人也可以轻易上船。
唯一能吹毛求疵的地方,因为是演讲集的缘故,有些基础性的内容重复出现,无伤大雅。
《唐五代名家词选讲》读后感(五):2019.05.16由叶嘉莹先生评论冯延巳的一部分内容所想到的
叶嘉莹先生在《唐五代名家词选讲》提到冯延巳时说道:“词一般都写伤春怨别,内容都差不多,其中的分别是微妙的,不容易辨认的。”
我以前一直只是觉得抒情是仅仅只有类别差异的,诸如伤春悲秋、思乡离人等等。可是近几天才知道,这些情感的力度是有差别的、表现的形式是有差别的、投射的方向也是有差别的。
例如叶嘉莹评论冯延巳的情感是:“冯中正的妙处则是尽管他说出‘人’来,却可能仍不是实指的人,而是他心中一份长存永在的相思怀念的感情……他有一份感情,他希望这份感情有一个投注和收获,但是不可得,他一直为一种惆怅之情所控制,他不是说‘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吗,所以他说的这个‘人’根本没有办法实指,他所盼望的‘人’在宇宙天地之间是否实有,我们不需要知道。总之,他是有一种期待、怀思、怅惘的感情,这种感情正是使他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远近之溟漠中凭栏久望的缘故。”
我意识到,以前我也是这样想的——我会将自己所有的感情都投入在有一个“人”身上,并且将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了一个人进行匹配——我追求他,但其实我只是在追求理想中的那个“存在”而已。我现在不喜欢他了,但是我不否认当初喜欢过他,并且承认我有过这样的情感、这样的经历,只不过我现在又长大了一些,认清了自己的偏执而已。
我和夹心说我有多喜欢他,并且描述自己的情感;夹心知道有这种情感,所以当我用自己所谓逻辑的语言,跟他说到这种情感的时候,他一点也没有感到吃惊。以为他是理解了我说的话;现在想想,他不仅是理解了,而且他早就见识过了。所以当他听到我说这些话的时候,一点也不感到吃惊,反而还说,相信我这种情感是真实存在的。
我一直以为这种细微的、微妙的情感是我所特有的——尽管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肯定还有其他的人,也是有这样的情感的——但是现在真实地看到这种情感就摆在你的眼前,并且是为很多人所知道的时候,还是感觉到很惊异。
不由地感到感动:先是后悔自己放弃了一座这么大的宝矿没去发掘,这么久以来一直都认为自己对这个没兴趣,对这个抱有偏见;然后庆幸自己能够找到情感上的共鸣——真是读书越读越不会把自己当回事儿,那点子破个人情感体验,早就都已经被前人们体验过了、说过了、写下来过了;再是感叹自己认识中文、能够读这些诗词,是多么地有幸——文化作为个人审美的根:我虽然没有去接触这些诗词,但是这些文化已经浸入到了我的潜意识当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