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十五讲》是一本由燕继荣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学十五讲》精选点评:
●非常不错的政普书
●涉及范围广,非常浅显,直接结论。入门教材吧。校对有点醉_(:з」∠)_还有就是讲国际分析的那章,感觉没有讲的很重要的东西好多啊。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辣么基础而重要的概念??(于是在想其他章会不会在该专业的同学看来也是这样?)
●还是看得出作者的立场
●全面地介绍了政治学这门学科
●真的很入门,所以条理蛮清晰,也很平实易懂
●18年下半年唯一看完的一本书
●政治学入门读本
●总之是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但是,蒙蒙说是好的,应该没错吧。
●本季厕所读物
●书是不错,但是和另一本燕继荣的政治学教材重复太多了,有必要么?大牌教授不会也是被科研评估体系压迫的吧
《政治学十五讲》读后感(一):通俗版本的政治学基础
王浦劬的政治学基础是在特定的年代写就的,燕继荣也参与了,这也是本通俗本,少了许多原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全集的引用.
我的感觉:如果看过韦伯哈耶克诺斯等人的书,对这本书的体会将更深刻,我就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这本书是体系化的.比较全面.
《政治学十五讲》读后感(二):理清那些基本的概念
我觉得这是一本入门介绍的书,由于本人记忆力太差,时间也长远了,无法做出什么评价,但是,我仍认为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好书。
当时,让我理解了让我摸不着头脑的左派右派,还有关于自由的定义,那个x is free from y to be z. 似乎是这样表达的,让我映像十分深刻!
《政治学十五讲》读后感(三):在短时间了解建政治学体系
这本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自己构建政治学的大体框架;掌握政治学的一些概念。在之前的日子里,总是会被一些意识形态领域的概念弄得头昏脑胀,读完这本书后,起码可以明确这些概念发挥作用的领域。
政治研究的是国家之善,即如何安排和组织人类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一个领域内,政治意识形态充当着人们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的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而政治合法性赋予了掌权者手中权力的正义性,以便掌权者进行决策;政治结构是政治生活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政治制度提供了人们进行政治活动的游戏规则。
《政治学十五讲》读后感(四):知识框架(笔记版)
中国人对政治的现代理解,主要受到来自西方世界的文化和政治观念的影响。在这方面,“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解释最具代表性,因而,他对政治的定义和解释也经常为中国政治学界所引用。“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他强调了政治的两个特性:一是公共性,二是管理性。用我们今天的表述就是,“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2. 政治概念的不同政治观由Polis演化过来的Politics,就是指有关城邦的事务(What concerns the polis)。Polis已经发展成State(国家),所以,“政治”也就变成了有关国家的事务。 政治学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阐发了不同的政治观,因此,对政治概念也形成了不同的解释。除了神学性解释已经被淘汰出局之外,其他解释依然经常见诸政治学的文献之中。
(1) 价值性解释:政治就是追求和实现“善治”的活动。这是一种政治哲学的思维向度,从应然的理想的角度来定义政治,认为政治应当具有某种价值性特征或标准,背离这个特征或标准的现实政治,就是不正义或不道德的。应当承认,这种阐释为确立政治的价值评判标准提供了根据。
(2) 神学性解释:政治就是实现“天道”或“神意”的努力。这是一种宗教性的思维向度,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受命于天”的思想,在西方主要表现为“君权神授”的政治观。
(3) 权力性解释:政治就是权力的分配和使用。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思维向度。它把政治理解为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具体表现是,中国古代以法家为代表的“法”、“术”、“势”的政治之道;西方以马基雅维利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政治观,把政治的核心理解为夺取权力、维护权力和扩大权力;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是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认为,政治主要指“权力的形成和分配”。这种现实主义的思维向度力图从政治的核心要素出发来阐释政治生活,把政治理解为围绕权力而展开的活动。
(4) 管理性解释:政治就是组织管理的活动或过程。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现代管理的思维向度。它把政治视为公共管理活动。
上述不同定义也被归纳为四种概念或观点,即: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politics as the art of government);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politics as public affaires);作为妥协和同意的政治(politics as compromise and consensus);作为权力和资源分配的政治(politics as powe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3.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特点,有人把政治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1) 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
(2) 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要素,特别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引发政治变迁
(3) 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活动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国家政权决定和支配着经济需要的实现方式,所以,不同阶级和利益群体为争取国家政权而展开的斗争就成为政治的核心问题。
(4) 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阶级是政治主角,阶级斗争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推动下,随着阶级斗争的转化,政治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发展的特点
4. 区分两种政治倾向(1)“政治就是斗争”(暴力强权政治): 不管是阶级斗争,还是党派集团之间的较量,抑或个人之间的竞争,因此,政治就是区分敌我友。20世纪德国的权威主义代表人物、与法西斯政权有密切关系的卡尔·施密特被认为持有这种观点。
(2)政治意味着某种集体决策的方式(非暴力):劝说就是说理,政治就是讲道理,而不是动武。既然劝说,就要让人信服,而要让人信服,你的言辞就要合乎逻辑、符合理性,要具有说服力。讨价还价是一种妥协和让步,因此,政治就是一种谈判和妥协的艺术,政治排除使用武力解决分歧。
民主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好东西”,其原因就在于它属于政治方式,而不是暴力方式。“自由民主政治的实质,并不在于‘主权在民’,而是在于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坚信靠民主平等的争论而不诉诸暴力。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阐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时指出,在人类共同体的所有必要的活动中,只有两种活动是政治性的,那就是行动和言语。早在希腊城邦兴起之前,文明的希腊人就开始相信,行动和言语这两种属于人类的最高级的能力是齐头并进的。这也就是说,真正的人,要避免一切不借用言语的暴力。希腊人把暴力活动,也就是把以恰当语言进行合理行动之外的暴力活动,排除在了政治领域之外。阿伦特由此推论,野蛮的暴政以及各种不靠说理手段的专制强暴,都同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毫不相干。她特别希望由此引导现代人发扬希腊人的政治传统。她指出,在古希腊,人们强调符合逻辑的言语是进行人类政治活动的唯一可选择的手段,因此,演讲和辩论是政治家的主要本领。换句话说,以政治方式做事并生活在城邦里,就意味着所有事情都必须透过言辞和说服劝导,而不是通过强力和暴力来决定。凭借暴力威逼他人以及以命令而非劝说的方式对待他人,是属于“前政治”时期的手段。
5. 中性宽泛的定义政治是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process),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政治的主体多种多样,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国家和国际社会(international community)。政治决策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达成,既可能采用暴力的方式,也可以遵循传统习俗,还可以通过讨论、谈判和讨价还价,亦可以通过投票表决。现代政治文明要求尽可能减少暴力的使用,因此,民主体制和民主决策就被广泛接纳和推广。
1. 确立基本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
“人是政治动物”。我们生活在政治共同体内,过一种集体生活。能够将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除了利益因素之外,还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认识和理念。
“人是理性动物”。我们要为世界赋予意义和价值,要对周围的世界做出合理的解释,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恰当的理由。
2. 探索合理的制度安排,合理地规划政治生活。
政治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寻找一种合理、持久、能够为条件变化而做出调整留有余地、能够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实现适度平衡的制度安排。
3. 寻求文明的政治规则,文明地解决政治冲突。
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寻求不同团体和平、有效地实现自己目标的条件。从这一意义上说,政治学不是斗争的学科,而是富于建设和实践的学科。
4. 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
从国际的角度讲,全球化的浪潮将各民族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各国的政治理念、政治组织安排和政治游戏规则各不相同。要学会和别人打交道,就要研究别人的政治。 所有上述研究,都需要掌握认识和分析政治生活的手段,需要掌握研究政治现实的相应概念(concepts)、理论(theories)、途径(approaches)与方法(methods)。而这些正是政治学所要和所能提供的东西。
1. 秩序与自由的平衡 ——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一是对秩序的需求,以确保公正社会的稳定性;二是个人对自由的需求,以确保个人的自主性和社会的活力。前者转化为权力,后者表述为权利。所以,权力和权利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2. “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 —— 何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正义”
论及政治学的学科定位,不得不回到学科分类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上来。
所谓知识,就是关于“善”(Goodness)的学问;
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Man is by nature a political animal)。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要过集体生活,就存在一个组织问题。那么,人类社会生活到底如何组织和安排才算不失为公平合理,即符合所谓“正义”原则?这就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一个正义的社会应当是这样的社会:一个“中间力量”为主导的社会;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一个保有个人私产的社会。
3. 政治学研究的两个层面
一是理论研究,主要探究的问题包括:怎样安排才算公平正义?如何实现自由-民主-平等-效率-权威的有机整合?
二是实践研究,主要探究如何处理国家(政府)-社会(党派与社团)-个人(公民)三者的关系问题。
1. 文化以及知识体系的一般构成
在我们广义的文化或文明的概念中,作为其构成因素的物质技术-组织制度-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呈现出由表及里的关系:处于最表层的物质技术是最容易变动的部分,处于最深层的社会心理的部分是最不容易变动的部分。而社会的改造和变迁一般也是沿着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顺序逐步展开。政治学的知识体系也基本体现了这样一个结构,呈现出这样一个表里关系。 从中国古代关于“知”与“行”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将政治学的知识划分为两个方面的知识,即关于“知”的政治知识和关于“行”的政治知识。
2. 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研究
(1)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辨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如民主、自由、正义、平等等观念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
(2)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比如对选举和投票行为和结果的分析、对民意的调查研究、对政策结果的绩效评估等等。
3. 政治学的功能: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
(1)理论研究的作用在于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政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观点、原则和方法,并且为政治学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它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政治哲学、政治思想、政治学研究方法、比较政治学,以及一些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交叉而产生的政治理论学科如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等。
(2)应用研究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规范实际政治活动,包括政治制度研究、政治领导和决策研究、政治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组织理论、行政法学、人事行政学、市政学、公共政策分析等。
4. 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宏观政治研究和微观政治研究
(1)宏观政治研究从政治群体以上的政治现象入手,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学、政治地理学、政治人类学、政治生态学、政治体制理论、政府结构和运行研究、政治思想研究、政治发展研究等。
(2)微观政治学以个体政治人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化研究、政治角色理论、政治人格研究等。
5. 政治学研究对象: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
(1)静态研究主要指对于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包括对于国家、政党、政府、政治团体、政治制度的研究。
(2)动态研究主要指对于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及社会政治的变化的研究,包括对于政治斗争、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政治参与、政治过程、政治权力运行、决策和政策实施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还有按照政治研究的区域来划分,把政治学分为国别政治研究和跨国政治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