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讲记》是一本由李辛著作,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健康讲记》精选点评:
●有大量的提问,提出问题的人本身就有问题~~~
●了解自己,学会觉察,学会放松。
●这是读李辛的第三本书,一如既往的喜欢,听他在书中娓娓道来,通透,中正,举重若轻,直入症结之所在,太疗愈了。读书是为了行动,终于,我也开始跑步了。
●放松与能量,必须写读后感的一本书
●读完想流泪,慈悲!
●#2020年手边书1#《精神健康讲记》,李辛老师在书中强调的是:觉察、运动、自然、行动,把宝贵的精、气、精放在更深入地学习、提升、开阔眼界中去,用来建设好自己的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 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踏上四国遍路。
●纯阅读都感受到了很高的疗愈能量。可读性强,提供的建议很有实操价值,也可以推荐给家人,希望自己能在实践生活中去行动,去做。
《精神健康讲记》读后感(一):人不可能从任何外在找到真正的安全感
慢慢看慢慢品,随手一翻。
外面的标准永远在告诉我们,需要这样,需要那样。当我们放弃自己、过度依从外在标准的时候,内外不合一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分离会越来越大。
要注意培养我们的精力和体力、思想的清晰度和精神的稳定度。在这三个部分都还不够的时候,学什么都是白搭。
作为现代人,外在知识特别容易获得,而且已经过多,而我们发展内心感受到这部分非常不足。
《精神健康讲记》读后感(二):神藏则主明,主明则下安。
初读这本书,感觉有点沉闷,仔细咀嚼,感觉讲的蛮有道理的。现代社会信息量大,有些人意志过用、劳神过度,精力耗散的厉害,再加上社会环境喧嚣浮躁,心神总是难以安宁。心神安定的柱石应该是信仰,应该是明确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信仰或信仰不坚定的人,心神容易被外在的人事所扰动。另外,精气不足的人,心神也不易安定,易被外来的情感思想所扰动。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是现代人得病的主要原因,如何克服这方面对心神的不利影响,这本书给了一些提示。作者试图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遗憾的是,这方面的引导没有深入展开。养生先养心神,先修性修德。如何修性修德,读书是一个捷径,读书当然要有选择。最近听王东岳先生讲中西哲学启蒙课,颇受震动。课程揭示现代工商文明对人类身心的伤害大于它对人身心的维护,人类文明越发展,生存危机越深重。心物一元,心即精神、情感、心理。感应是物的属性之一,也是人类精神的源头。人类的感知是为求存而设定,不是为求真而设定,知识越多越迷茫,人类永远得不到真知。既然得不到真理,那就让心神安守体内,护养好自己的肉体。生命存在就是意义,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精神健康讲记》读后感(三):找到适合自己疗愈身心的方法
如书中所写的一样,我也是成长在这样缺乏真实或深入交流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之间因为长期的冷战而互不沟通,我与父亲之间也是近乎0交流,而我属于心思细腻、内心情感比较丰富的人,后来觉察发现自己属于有大量内心活动或者想表达的情感而没有宣泄口的情况,长期以往容易压抑自己个性得不到释放,而且也不善于表达自我,遇到困难或挫折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闭环的场,容易让负能量和身体的“垃圾”一直堆积在体内,无法及时消化排解。
看完此书,让我想到自身有时候的不舒服也是来源于自己当下的精气神受到了搅扰,无论是气乱还是深散,都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平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能多觉察出自己身心的变化很重要,要记得时刻提醒自己,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路向上的,就像股票一样,有跌有涨,起起伏伏波浪似的前进的,一时的低谷并不能代表我们漫长的一生也不能因此轻易地给自己下定论,保持运动的频率,放松自己紧张的头脑,有机会多接触大自然,在顺时调和的生活中调养自己的身心。
希望以后退休后,能和自己的另一半去徒步,去不同的国家欣赏人间美景,去森林里呼吸,去用脚感受大地的厚实,去看天之广阔人之渺小,去体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
《精神健康讲记》读后感(四):中医养生指南
结合《精神健康讲记》和小林老师的《脾妈妈》,写一篇中医养生指南
一、
1. 中医诊断人,首先观察人的神(意识、思维、注意力)、气(能量)状态,而非首先以身体来诊断,并且认为身体内有经络系统,是能量运行的路线。
2. 能量储备的重要性,在于人的行为、情绪、思维运行都需要消耗能量,你的工作、家人感情、学习、生活都需要你有能量去维持。例如,能不能开心,以及情绪稳定否,取决于能量水平。通常能量足,情绪才容易开心。情绪低迷,一般是能量不足了。
3. 认为是人的生活方式,及与世界的交互方式,即认知、行为、人际关系(沟通方式、情感状态)决定了神气状态(精神状态和能量储备),所以,我们要通过行为习惯达到精神稳定、清晰,能量充足、平衡,以此达到身心和谐、健康。
4. 精神“稳定”对应“散乱”,“清晰”对应“浑浊”。能量“充足”对应“不足”,平衡对应“不均衡”、“封闭”。后者是生病的前兆。
5. 我们与外在世界的构成交互,外在世界由物质、信息、能量构成,外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的风寒湿邪气,也包括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6. 可把神、气当成可流动的物质,神气也在我们内部经络系统运行。精神紧张、眉头一皱时,筋络收紧气血流通不畅;生气时气血冲向头部;内外层面神气的卡顿、堵塞、封闭,人都会出问题。
7. 中医认为一般是精神层面出现问题,进而影响能量层,最后反应在身体上。所以如果你只是感觉精神和能量状态不好,而身体还没事,可以先调节生活方式。
二、具体生活方式建议:
(一)觉察身体松紧、情绪平静涌动、头脑想法,觉察放松不用力。一是因为觉知身体、情绪、想法可使精神稳定清晰。二是因为可使能量往身体集中,去身体需要的部分;三是放松可使经络放松,能量均匀流动;四也可使注意力开阔,不像思考时集中在一个狭窄的点上,进而打开感官,体验到新鲜世界。方法是,时刻觉察自我手脚、情绪是否足够放松,觉察自己的思维,也要观察他人状态;与人讲话时注意自己、他人,也要注意到周围。
(二)觉察呼吸。肺主气,气也是能量来源。生气烦躁时很容易呼吸急促。
(三)运动。四肢发达,可储备能量多一些,使保护体厚一些;运动加速气血流通,增加身体阳气;使神气均匀运行(神气过偏紧在身体某处久了易出问题),将神气从外在人事收回自己身心。另,因现代人情感冷漠封闭堵塞,使内在某种程度封闭,对抗性运动带来的阳气可冲破旧有封闭精神模式。
(四)头脑简单,多行动,少想,少说套话。只有两种选择,放下或者行动,把想法转化为行动,不思虑,不说套话,不分析过去,是精神层面的运动。
(五)深入交流,即表达内心真实感受、想法,而非谈话浮于日常事务表面。因为气血的通是全方位的通,思想情感交流不通也会封闭内在。也因为深入交流可释放压力。
(六)关于饮食
1. 能量来源之一就是饮食,由脾妈妈主管饮食的能量转化,脾妈妈好坏决定食物吃进去转化成能量还是垃圾。(而不在于吃了什么食物)
2. 不食生冷,比如冰酸奶和冰水,不吃水果,因为保暖才能保住气血,身体热起来气血才能流通。
3. 饮食清淡,比如少油不辣,脾妈妈运化压力小;
4. 分量适量,因为减少气血淤积在胃部,且吃撑对脾妈妈伤害很大。
5. 水一次三小口,不要无脑喝很多,脾妈妈运化水湿能力有限。
(六)其他生活方式
1. 泡脚和慢跑类运动,因为可将气血均匀传至最远的四肢,减少气血淤滞某一处。
2. 22点前睡觉。11点到3点之间一定要是睡着的状态,熬夜会肝血不足。卧则血归肝,躺着就行。睡好了的标志,是双眼放光,面色红润,不想再睡。
3. 接触自然。因为与自然交换能量,到更大空间有益于扩大自身精神和能量格局。
4. 不看恐怖片,接触太刺激的东西,因为保持精神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