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论》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17 02:17: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论》读后感100字

  《人论》是一本由[德] 恩斯特·卡西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3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论》精选点评:

  ●: C912.1/2212-1

  ●五年后,智商低到看也看不懂了。。。

  ●我觉得全书最精彩的是第一章中形而上学、神学、数学和生物学是如何来看待“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论述,当然纵观全书来看第一章只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书的第二章及整个下篇“人与文化”才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卡西尔认为上述学科的视角始终不能走出认识人自身的内在困境,他给出的答案是(我并不喜欢):只有在创造文化(包括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的活动中人才成为真正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又是一种符号(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而文化无非是活动的现实化和具体化,人的哲学也就是符号的哲学。我发现卡西尔除了喜欢用一些人类学研究的成果作为论证依据以外,他还喜欢借用动物的例子和病理学的例子,特别是后者,有点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病理学还原的味道,颇有意思。

  ●这本书是卡西尔为他煌煌三大卷《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所做的简要阐述,哪里简要,简直煌煌一发不可收。在他晚年时能有这样的力量,把“文化哲学体系”条分缕析清楚呈现,人生真是圆满。卡西尔认为的“自由”,是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获得的。他认为人并没有与生具来的抽象本质,没有永恒不变的人性,一切都在work中。人性不是实体,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超越“现实性”。(看第二遍却是比第一遍轻松

  ●有点乱

  ●可以读很多遍的思辨。

  ●人是符号的动物。

  ●卡西尔 代表作 人文科学经典书目

  ●上篇的问题太永恒了所以还好,下篇是真的有点陈旧感。

  ●苏格拉底转向的意义和启示,希腊精神的最后一个答案就是人的绝对独立性

  《人论》读后感(一):宗教与哲学

  个人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地方在于揭示了宗教与生命哲学或存在哲学的关系,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说明。从人类认识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关系是一种递进和上升。特别推荐看看关于一神宗教和多神宗教的部分,从基督教和希腊神话的关系,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辩证法、二元论和多元论等哲学问题。这本书的重要不在于证明了什么,而在于对于人类认识给出了一条历史线索,读了很有启发。

  《人论》读后感(二):思维方式的历史

  从人类思维方式去梳理人的演变。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理解的神话、宗教思维,是思维方式本质的不同。原有的表达的意涵是什么,这是更根本的,这与思想史,精神、意义一点点在现在流失了,现在无法理解。

  原始思维,有其自身的逻辑,尽管我们还无法理解。同宗教思维一样,精神的本质是什么更重要,表述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圣因时易”。

  《人论》读后感(三):如此多彩,如此绚烂

  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本书给出的回答是人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文化生活的不同领域不断地探索和发展自身本性的动物。而对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本书给出的回答是。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了解人类斑斓的文化,并且在其各个领域进行创造从而发展自己的本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状态不好的时候,也许我还是会陷入自己的芝麻点大的苦恼中无法自拔,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却深深地感受到能作为人活在这世上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生命可以如此多彩,如此绚烂。

  《人论》读后感(四):关于人论

  考察人或者人性应该从什么方向入手?卡西尔选择的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异于禽兽者几稀”,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会注意到这个视角,并且是最容易想到这一点。卡西尔所做的,是把这个问题推进了一步:人和动物不同在人使用“符号”,是“符号”的动物。人建立了一个言说系统,阐释世界和自己,并且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从生物上说,人与300年前相比仍然是人,与猴子和鸡鸭狗同300年前相比一样,没有变化,但是“符号”却发生了很深刻的革命。乾隆时期的人穿越过来,肯定不知道跟自己长得很像的“人”是什么了。

  人创造了符号,只有在创造符号中才是真正的人。从这点来说,卡西尔肯定了艺术和艺术家的重要性。不断地发展,知识量不断地增加,人也就越丰富,越进步——不论从人类整体和个体都是如此。那些贬低文科的人士应该好好读一下卡西尔。卡西尔的这个观点无疑影响了福柯,“人死了”也正是从符号学角度入手的,只不过在福柯自己的思想链条中变成了知识考古的成果。

  卡西尔默认了人比动物世界要进步。人是与动物对立的?是动物的一部分?我以为是后者。人身上存留的动物性不被考虑,这应该是卡西尔的一个缺失。甘阳认为卡西尔只看感性的人,没有注意到人的感性存在,是有道理的。人本身是有血有肉的,生龙活虎的,会哭会笑的,是个活物。

  符号在卡西尔这里也变成了先验的正确的东西,没有经过反思。弗洛依德的看法可能相反。人类的文明就是对人本性的戕害,对本能的剥夺。我不同意弗氏的这个看法,但是觉得,野蛮和强力之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人类进化不能或缺的因素。竞争既然无处不在,直接就落后,间接就文明?

  《人论》读后感(五):人是符号的动物

  人论

  An essay on man

  Ernst Cassirer

  在《人论》中,卡西尔首先提出了人类哲学史上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人是什么?相较于新康德主义而言,卡西尔的文化人类学更接近孔德的社会学,他们都把人看做普遍的,而非个体的,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也力图揭开存在于漫长历史年代中人的普遍结构,无论变化还是传承,都是作为整体而非部分的存在。《人论》一书中有许多启发性的观点,引导了之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发展。

  康德的知性范畴让人类的直观能力显示出其特殊性,卡西尔认识正是知性的这种特征让人类成为了“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最基本的就是从人类语言开始。在人类学界的生理学派认为人的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与动物一样,属于本能,只是表现不同,而卡西尔所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本能”、“理智”等词汇的使用本来就是未经批判的滥用,并没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任何的作用,因此,他认为哲学工具才能胜任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哲学史的争论有益于文化人类学预设的选择,如实证社会学的预设可能是哲学上实证主义的纲领,将社会看做简单事实的归纳,而在卡西尔的文化哲学所预设的前提是“人类文化的世界并不是杂乱分离的事实之单纯集结。它试图把这些事实理解为一种体系,理解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94)。这种有机的整体观在卡西尔看来早在神话阶段就形成的,在人类各个极端的发展史上都可以见到这种符号化的对社会自然的理解。

  人使用符号不仅具有描述客观事物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人“只能根据他的意识来描述和定义”(9),显然,要理解人无非从基本的符号开始,卡西尔在《人论》中运用大量篇幅去讨论人类社会的符号与动物及其表象能力之间的关系,他赞赏苏格拉底的哲学,他将理智的独白转变为对话,让符号间形成关系,而这种关系恰又只能被符号表述,因此,理解这样的符号间的关系即可以理解人类之间的关系,“真理不像一种经验的对象,它必须被理解为是一种社会活动的产物”(9),“对话”就是卡西尔所认为的辩证的思想活动,也是有机社会成为整体的链接纽带。

  另一方面,在人类理智活动中也存留着符号的印记,为了发现人的本质,人试图摆脱一起外部的和偶然的特性,只为达到内省的必然性,在这一点上,康德则使用知性范畴来连接感性直观与概念直观来表达这种内省的必然性。除此之外,数学则试图打通内省和外部的联系,以求达到真正的精确和明晰,数学史显示了数仅是符号的一部分,它仍然描述不了普遍的人类社会。

  在人类文化活动中,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只能在哲学的综合下才能达到特殊的结果,它们同时符号化的活动,却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对其综合不可能是简单的加合,也不是比较研究,在卡西尔看来,对其的综合“寻求的不是结果的统一性,而是活动的统一性;不是产品的统一性,而是创造过程的统一性。”(109)在哲学史上采用的符号不仅能够刻画人类社会的假设条件,并且在从事具体的综合分析时,也能凸显其特殊功效。寻求活动的统一性是卡西尔文化人类学的目标,他认为人类社会不同的文化活动必定有其特殊性各不相同,但它们却向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才有人的本质,他的《符号形式的哲学》即是从这样的前提出发:“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能是一种实体性的定义。……人的突出特征……是人的劳作(work)”(105),因此,卡西尔的文化人类学又被冠以功能主义的称号,而功能主义社会学在现代已经成为特定的派别影响巨大。

  连接文化活动各个部分的纽带不是实体性质的,而是功能性质的。各个部分也不是任意的创造,在整个有机社会中,惟有深入到文化各个部分的各种形态下才能发掘其最基本的功能,即人类的符号功能,卡西尔用这样的方式来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一种文化的人类学在符号形式的哲学影响下开始显示生命力。

  人论。(德)卡西尔著,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6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论》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