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论》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8-06 04:4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人论》读后感精选10篇

  《人论》是一本由[德] 恩斯特·卡西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8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论》读后感(一):《人论》读书笔记感悟

  《人论》可以大抵看作恩斯特 卡西尔学术专著《符号形式哲学》的简短版。

  本书主要是对恩斯特的理论进行解释说明,而不是进行论证,详细论述还是在《符号形式的哲学》中。

  摘录: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

  近代哲学开端于这样一个原则—我们自身存在的自明性是坚不可摧无懈可击的。(笛卡尔主义

  在柏拉图那里,感性生活理智生活被一条宽阔不可逾越鸿沟所分离:知识真理属于先验系列,属于一个纯粹永恒理念王国。(但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他拒绝接收柏拉图在理世界经验世界之间所作的这种割裂。)

  (苏格拉底对人的概念看法)我们绝不可能用探测物理事物本性方法发现人的本性。物理事物可以根据它们的客观属性描述,但是人却只能根据他的意识来描述和定义

  (苏格拉底 柏拉图)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态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

  (作者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人的定义)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人的知识和道德都包含在这种循环问答活动中。

  (苏格拉底 奥勒留)为了发现人的真正本性或本质,我们首先就必须摆脱人的一切外部的和偶然的特性。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们自身的价值。财富地位社会差别,甚至健康智慧天资—所有这些都成了无关紧要的。唯一要紧的就是灵魂意向、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种内在本性是不容扰乱的。

  在人那里,判断力是主要的力量,是真理和道德的共同源泉。因为只有在判断力上,人才是整个地依赖于他自己的,判断力乃是自由,自主,自足的。

  (关于辩证)在这个辩证过程中,每一个正题后面都紧结着一个反题。然而总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一个清晰逻辑次序,把这种辩证过程的不同阶段连接起来。

  (古典的形而上学和中世纪宗教和神学)它们两者都把宇宙秩序看成是有等级的,而人在这种秩序中占据了最高的位置

  所有这些都一下子被新宇宙学(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认作有问题的了。人要求成为宇宙中心权利失去了它的基础。人被置于一个广大无边的空间之中,在这种空间中他的存在似乎处在一种孤独的尽头。他被一个不出声的宇宙所包围,被一个对他的宗教情感和他最深沉的道德要求缄默不语的世界所包围。

  (于克斯屈尔)理解动物生命的唯一线索旧手机比较解剖学所给予我们的事实

  【整理与理解】每个生命体分别有一套察觉之网和一套作用之网,分别对应感受系统效应器系统,生命体依靠这两套系统互相协作和平衡。靠着感受器系统,生物接受外部刺激;靠着效应器系统,它们对刺激作出反应,它们被联结在同一个系列之中—这个系列被于克斯屈尔称为动物的功能圈。人类和所有其他动物都遵循这个功能圈的定义。但是人类的功能圈还是有特别之处。人类除了具有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在这两个系统之间,人类还有可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我们不妨称其他动物为有机体,有机体的反应和人的反应有个明显区别,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回答是直接而迅速作出的,而人类则是延缓了的—它被思想的缓慢复杂过程所打断和延缓。人不是生活在单纯的物理宇宙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因为有符号系统的存在,人类不再能直接地面实在。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因为人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中。即使在实践领域,人也并不生活在一个铁板事实的世界之中,并不是根据他的直接需要意愿而生活,而是生活在想象的激情之中,生活在希望与恐惧幻觉与醒悟、空想梦境之中。所有的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

  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就是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真正的分界线。动物的语言只能表达情感,而绝不能指示或描述任何对象。动物的语言中缺乏想象力,所以动物没有发展类似于人类的文化。

  (信号与符号的概念)信号是物理的存在世界的一部分,符号则是人类的意义世界的一部分。信号是“操作者”;而符号则是“指称者”。信号即使在被这样理解和运用时,也仍然有者某种物理的或实体性的存在;而符号则仅有功能性的价值。

  思考未来,生活在未来,这乃是人的本性的一个必要部分。

  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work)。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

  (宗教)它鼓励我们与自然交往,与人交往,与超自然的力量和诸神本身交往;然而它的结果则恰恰相反:在它的具体表现中它成了人们之间最深的纠纷激烈斗争之源泉。宗教自称拥有一种绝对真理;但是它的历史却是一部有着各种错误和邪说的历史。它给予我们一个远远超出我们人类经验范围的超验世界的诺言和希望,而它本身却始终停留在人间,而且是太人间化了。

  (禁忌)禁忌的本质就是不依靠经验就先天地把某些事情说成是危险的。

  摹仿是人类本性的主要本能和不可再还原的事实。

  我们可以谈论艺术家个人气质,但是,艺术品本身没有任何特殊气质,我们不可能把它归结到任何传统心理学的类概念下。把莫扎特的音乐说成是欢乐的或宁静的,把贝多芬的音乐说成是庄重的、低沉的或崇高的,那只是暴露了一种肤浅的鉴赏力。

  审美判断或艺术鉴赏的任务正是要在名副其实的艺术品与其他那些赝品之间作出区别,后者确实是玩具,或者至多只是“满足娱乐要求”的东西而已。

  科学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则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

  (历史)他必须在历史人物的数不清的而且常常是自相矛盾言论的背后发现统一性。

  数学是一种普遍的符号语言—它与事物的描述无关而只涉及对关系的一般表达—这种看法在哲学史上是很晚才出现的。

  关于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的定义:

  神话:莫名其妙的,情感的,对死亡现象坚定顽强否定

  宗教: 超自然的,超理性的,来源于恐惧,神秘的,来源于对神的绝对依赖感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我们不可能确定一个标明神话中止或宗教开端的点。宗教在它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不可分解地与神话的成分联系并且渗透了神话的内容

  语言:不与物理事物相关,也不是纯粹任意的信号。命题语言,有特殊结构和特征的

  艺术:摹仿的,情感和感情的流溢,发现的,展示事物各个方面的,有感染力的,强化和照亮的,有同情感的,促进人看见平凡事物的真面目的,直观的,丰富多样的

  历史:理想的重建,符号的,过去的新生,回顾的预言,多角度的,

  历史企图把发现的零乱的东西,把过去的杂乱无章的支梢末节熔合在一起,综合起来浇铸成新的样态。

  科学:简明的,真理的,有秩序的,数的,理论的,创造性

  名人名言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蒙田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无作为,较之其他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明察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之于视觉者多。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往一个人的灵魂中灌输真理,就像给一个天生的瞎子视力一样是不可能的。真理就其本性而言就是辩证的思想的产物。——《理想国》柏拉图

  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申辩篇》苏格拉底

  事物并不对灵魂起作用,因为它们是外在的并且始终是无动于衷的;而我们的骚动不安则仅仅来自于我们在自身中所形成的那种判断力。你看见的所有的那些事物,都是瞬息万变并且将不再成其为所是的;要牢牢记住你亲眼目睹了多少这样的变化。宇宙—变动不居,生活—做出判断。

  ——奥勒留《沉思录》

  这无限宇宙的永恒沉默使我感到惊恐。——帕斯卡

  沉思默想的人乃是一种堕落的动物。——卢梭

  使人扰乱和惊骇的,不是物,而是人对物的意见幻想。——爱比克泰德

  正因为荒谬我才信仰。——德尔图良

  关怀一切,同情一切,参与一切。——斯多葛派

  摹仿是人的从孩提时就具有的天性,人之高于较低级动物的优点之一,就在于人时世界上最善于摹仿的存在物,并且最初就是靠摹仿而进行学习的。——亚里士多德

  求知不仅对哲学家最快乐的事,而且对一般人来说,无论它们的求职能力多么小,也依然是一件最大的乐事。我们在观看艺术表演时之所以产生快感,就是因为在观看的同时也就是在求知—推测某些事物的意义。——亚里士多德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它只存在于关照他们的心灵之中。——休谟

  经验的实在,当我们从普遍的方面来考察它时就成为自然;当我们从特殊的方面来考察它时就成为历史。——李凯尔特

  如果你不知道事物的名字,事物的知识就会死亡。——林奈

  对立造成和谐,正如弓与六弦琴。——培根

  感想

  这本书主要给我的收获还是在于人与动物的区别的论述的部分以及后面对人类文化各个方面:语言、神话、宗教、历史、艺术和科学的论述。

  人与其他有机体比较的特别之处,在于人有想象力,有一个理想的世界,有未来。因此我们在与别人交流时,我们会不断的思考:我的语言会伤害到他吗?如果伤害到他会有什么后果?(对未来的考虑)在我们面临选择时,我们会想这个决定的最坏结果是什么?(想象)

  书中文字确实比较晦涩,不过作者在序言中也说了,这并不是一本“通俗”的书。因为还是有挺多段落读起来非常难,所以我也不太有资格评价这本书,我比较喜欢的两个章节是第二章《符号:人的本性之提示》和第九章《艺术》。作者提出的感受器和效应器以及符号系统还是挺形象的,在《艺术》一张,我也对艺术家和艺术品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是取材于生活的,他们和普通人的区别首先在于他们有更深的洞察力,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另外就是他们有将他们看到的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最近看了几本哲学书,越来越喜欢追问事物的本质和起源,感觉挺有趣,有时候也觉得烧脑。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体会就是语言不仅仅是大家沟通工具,在其中还含有浓烈的情感因素,大家在运用语言对事物进行解释时,对于同一个事件竟能有两个都看似合理却对立的观点。在看刘瑜老师对Metoo的观点时,觉得挺有道理,但看到几篇驳文后,确实也觉得驳的很有道理。在辩论的过程中,有关于事物本质的推倒,有关于观点的再澄清。这样终归将走向统一。但是这个过程也存在疑虑,当大多数人只是观点上站队仅仅积累气势而不针对观点和论据进行对话,那这个辩论可能就进行不下去。或者有人说谎,那么在事实层面就出现了问题。再有就是强行中止一个话题发酵,比如删帖,这样一个辩论就消失了。

  从这个角度看,我心目良好的社会应该有如下品质包容真实民主(这个词用的不是很恰当,我想表达一种没有具有一手遮天权力的人或机构的社会)。

  《人论》读后感(二):《人论》读书笔记

  承继康德的物自体与现象之分,卡西尔似乎是要“逼迫”我们承认:我们所触及的一切都是人对自身的关注所引起的一幕剧。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区别并非形而上学的区别,而是认识论的区别,它并不向我们表示有关物自体的任何特性,而仅仅是关于我们对事物的知识。卡西尔规避了从形而上学之路来求索共同范畴方式(类似的,海德格尔依托本体论的差异观念,声称一种比形而上学的抽象思想更为严格的思想),而是着重于功能的统一性,符号现象被当作是“Urphänomen”(原始现象),人在符号的能动创造过程中成为了自身文化世界的主宰。人类的文化创造有了先验的性质,但似乎与海德格尔一样,这种路径都无法避免地要走向先验的内在主义视角。

  【上篇 人是什么?】

  【第一章 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认识自我是哲学的最高目标,甚至怀疑论也是如此,“借着否认和摧毁外部世界的客观确实性,怀疑论者希望把人的一切思想都投回到人本身的存在上来”(p3);人类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转到“内向观察”的倾向,“认识自我不是被看成为一种单纯的理论兴趣;它不仅仅是好奇心或思辨的问题了,而是被宣称为人的基本职责”(p7);划分苏格拉底和前苏格拉底思想的标准就是在人的问题上,苏格拉底的哲学是严格的【人类学哲学】,哲学由此从独白转向【对话】,所以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和奥勒留都深信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斯多葛学派在人的问题上与基督教对立,斯多葛维护人的绝对独立性,而基督教中人有最根本的罪恶和错误,“希腊哲学所维护的一切价值都完全被推翻了。那曾经似乎是人的最高特权的东西被说成是对人的严重威胁和使他误入歧途的诱惑物;那曾作为人的骄傲的东西成了人的最深的耻辱”(p18-19),听从“内部的守护神”被看成是危险的偶像崇拜(没有超越性的内在性被认为是一种偶像崇拜)。

  在帕斯卡那里有了一个“隐秘的上帝”;新的宇宙学——哥白尼的日心说,成了新人类学唯一可靠的科学基础,“人要求成为宇宙中心的权利失去了它的基础······他被一个不出声的宇宙所包围,被一个对他的宗教情感和他最深沉的道德要求缄默不语的世界所包围”(p25),哥白尼体系成了十六世纪发展起来的哲学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在这样的危机之下,近代哲学与近代科学必须证明,“新的宇宙学远不会削弱或阻碍人类理性的力量,而是确立和巩固了这种力量”(p27),“这些体系都力图把新宇宙学的表面上的灾难转化为福音”(p27),如布鲁诺,他对哥白尼学说的解释是:“它意味着实在的广大无边和不可穷尽的丰富性,也意味着人类理智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力量”(p28),所以无限的宇宙使人意识到了【人类理智自身的无限性】。世纪世界所有形而上学家和科学家都在联合应对哥白尼体系所引发的理智的危机。

  此后,思辨转向【收集经验的证据】(卡西尔在《启蒙哲学》里重点论述了这一观点,从17世纪的思辨主导转向18世纪的经验主导,另外卡尔·贝克尔在《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中也有相关论述),而进化的一般理论为此提供了证据,达尔文把亚里士多德的【终极因】视为“无知的避难所”,“近代思想家们认为,在以往时代无数次徒劳无益的努力以后,他们确实已经成功地把有机生命解释为一种单纯的偶然的产物”(p33,【人的偶在性】)。然而在这种仅仅以经验方式去把我们在人类本性中发现的各种冲动相加的背后,还有另外一种需要:把这些冲动加以【分类和系统化】;必须假定它们具有一定的结构,所以就出现了尼采的【权力意志】、佛洛伊德的【性欲本能】、马克思的【经济本能】,关于人的理论失去了理智中心,个人的因素越来越盛行,这是近代哲学本身所处的奇怪状况;然而从事实到思想,还需要走一段路,“除非我们成功地找到了引导我们走出迷宫的指路明灯,我们就不可能对人类文化的一般特性具有真知灼见,我们就仍然会在一大堆似乎缺少一切概念的统一性的、互不相干的材料中迷失方向”(p39)。

  【第二章 符号:人的本性之提示】

  除了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以外,在人那里还可以发现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第三个环节——符号系统;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p43);正如爱比克泰德所说“使人扰乱和惊骇的,不是物,而是人对物的意见和幻想。”(p44);人是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

  【第三章 从动物的反应到人的应对】

  “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就是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p51);区分了signs(信号)和symbols(符号):“信号是物理的存在世界之一部分;符号则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之一部分”(p54);只有人才有【符号化的想像力和智慧】。符号具有普遍性,而又多变;从赫尔德的理论中可以看出符号系统对于人的生活的重要性。

  【第四章 人类的空间与时间世界】

  探索符号的空间,处理【抽象的空间】是关键;而“我们在抽象空间的情况中所涉及的并不是各种事物的真理,而是各种命题和判断的真理”(p75);记忆若要有意义,就需要一个观念化过程,得把时间看做是一个【一般的框架】,看做是一个包含了所有个别事件的【连续的次序】;记忆是【往事的新生】;“符号的记忆乃是一种过程,靠着这个过程人不仅重复他以往的经验而且重建这种经验。想像成了真实的记忆的一个必要因素”(p88);而对未来之维而言,它是一个“理想”,是一个“绝对命令”,并且“在它的最高形式中它超出了人的经验生活的范围”(p93),这是人的【符号化的未来】;人的符号力量大胆地超越了有限存在的一切界限,先知的预言不是单纯的预示,而是一种允诺。

  【第五章 事实与理想】

  卡西尔对康德做了改写,康德说人类理智是一种“需要映象”的理智(ein der Bilder bedürftiger Verstand),而卡西尔认为“人类知识按其本性而言就是符号化的知识”(p95);经验论者和实证论者总是主张,人类知识的最高任务就是给我们以事实而且只是事实而已,然而“科学的事实总是含有一个理论的成分,亦即一个符号的成分”(p99),很多科学事实“在它们成为可观察的事实以前就已经是假设的事实了”(p99,比如日心说);伦理哲学无法局限于现实性;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卢梭的“自然人”都是一个符号概念而非物理概念;“卢梭关于自然状态的描述并不是想要作为一个关于过去的历史记事,它乃是一个用来为人类描画新的未来并使之产生的符号建筑物”(p104),乌托邦的伟大使命在于,“它为可能性开拓了地盘以反对当前现实事态的消极默认”(p104,似乎乌托邦便是反对僵化的因循守旧的工具,但其中显然不乏危险,人对于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把控永远不会是那么克制)。

  【下篇 人与文化】

  【第六章 以人类文化为依据的人的定义】

  孔德抨击他那个时代的心理主义,他认为“我们研究人的方法确实是【主观的】,但却不可能是【个人的】。因为我们想要认识的主体不是个人的意识,而是【普遍的主体】”(p109);这个主体就是人类(humanity);人的本性是【功能性】的定义,人与众不同的标志在于人的劳作(work);历史学需要普遍框架、艺术史需要诸如“古典的”、“巴洛克式的”这样的范畴、哲学寻求一个所有个别形式的普遍的综合的概观;这里寻求的不是产品的统一性而是【创造过程的统一性】,这些不同的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所有这些科学都在努力追求某些原则,追求确定的‘范畴’,以图借助这种原则和范畴把宗教现象、艺术现象、语言现象纳入到一个系统的秩序中去。”(p120)

  【第七——十一章 神话与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

  神话不是教义的体系,它更多地存在于各种行动之中而不是纯粹的想像或表现之中,宗教的仪式也先于教义;神话的真正基质不是思维的基质而是【情感的基质】;相信一种【生命一体化】(solidarity of life);否定和蔑视死亡;用以与死亡相对抗的东西就是对生命的坚固性和不可征服、不可毁灭的统一性的坚定信念;禁忌体系是消极的,不包含理想,支配它的是恐惧,而成熟的宗教虽然没有取消这种禁忌体系,但发现了一种肯定的力量,把被动服从转化为【积极的宗教情感】:“禁忌体系有着使人的生活成为最终不堪承受的重负的危险;人的全部生存,不管是物理的还是道德的,在这种体系的持续压制下闷得透不过气来。正是在这里宗教插足了。······它们发现了宗教义务的一个更为深刻的含义:这些义务不是作为约束或强制,而是新的积极的人类自由理想的表现。”(p185)

  语词的巫术功能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语词的【语义功能】;语言的统一性也是功能的统一性,它从最初较为具体的状态进展到较为抽象的状态,“在人类言语的发展中,上升到普遍的概念和范畴的过程是显得非常缓慢的。但是,这个进程中的每一个新的进展,都导向更为广泛的概观,都导向对我们的知觉世界作出更好的定向和安排。”(p233)

  最初,语言和艺术都被归于【摹仿】的范畴,但最初的摹仿说也未艺术家的创造性留出余地;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最先清楚地证明了艺术的自主性;艺术不再是对一个现成的实在的单纯复写,而是【对实在的发现】;从柏拉图到托尔斯泰,艺术一直被指责为激动人的情感从而扰乱人们道德生活的秩序和和谐;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不鼓励想像力的自由运用;而审美的自由把情感强化,“使我们的情感赋有审美形式,也就是把它们变为自由而积极的状态。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构形的力量(formative power)”(p254);不同于科学“从原因中认识是在”,艺术是“从形式中见出实在”,它使我们更深刻地洞见了【实在的形式结构】。

  历史在打破埃利亚主义那种人类生活的【极端理智化】,“人根本没有本性,他所有的是······历史。”(p294);但是历史也需要某种同一性,“理想的重建,而不是经验的观察,才是历史知识的第一步”(p299);历史与科学的区别不在于逻辑形式,而在于对象与题材,科学以揭示物理世界的状态为目的,而是是要揭示人类生活和人类文化的以往阶段;历史在现实的、经验的重建之外加上了一种【符号的重建】;尼采批判历史带来的过度负荷,但是如果我们以正确的方法对历史加以使用,“它会使我们更从容地审视现在,并加强我们队未来的责任心”(p307);历史的对象需要被回忆,而“回忆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复制活动,而是一种新的理智的综合——一种构造活动”(p317);赞赏兰克的那种理智的和想像的同情心;历史学是【自我认识】的一种形式,“在历史中,人不断地返回他自身;他力图追忆并实现他过去的全部经验”(p328);在历史学中,对各种符号的解释先于对事实的搜集。

  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都不是在从事被动的搜集事实的工作,而是从事理论性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创造性】的工作;“在语言、宗教、艺术、科学中,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建造他自己的宇宙——一个使人类经验能够被他所理解和解释、联结和组织、综合化和普遍化的符号的宇宙。”(p378)

  【第十二章 总结与结论】

  人类文化中的这种统一性是一种【功能的统一性】,它并不预先假定这种统一性的各不同成分具有同质性,而是承认和要求各个部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的统一】;它们是靠着基本任务的一致性而结合在一起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人只有以社会生活为中介才能发现他自己,才能意识到他的个体性,但是除此之外人还能积极地参与创造和改变社会生活形式的活动;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之中都能发现一种基本的【两极性】:【稳定化】与【进化】之间的张力,“人被分裂成这两种倾向,一种力图保存旧形式而另一种则努力要产生新形式”(p383);语言即使是最牢固的保守力量之一,也有一种能动的创造性;艺术更是独创性压倒了保守力量;“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为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语言、艺术、宗教、科学是这一历程中的不同阶段。在所有这些阶段中,人都发现并且证实了一种新的力量——建设一个人自己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p389)。

  《人论》读后感(三):做一个“愚勇”的怀疑者

  在正文开始前的中译本序中这样写道:“因此,该书历来被人们看作一方面是《符号形式的哲学》一书的提要,另一方面又是最足以反映卡西尔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它是卡西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由此,可以得知一条关于此书最重要的信息——“《符号形式的哲学》一书的提要”。

  全书正文一共376页,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的主题是“人是什么?”,共104页。下篇的主题是“人与文化”,共272页。由此可以看出卡西尔把主要笔墨放在“人与文化”这一大主题上。

  让我们先从上篇说起。

  上篇一开篇即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在著作《形而上学》中的观点,紧接着便引出了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当然,若谈论哲学必然从这三位大师开始,更不必说从人的问题这一哲学领域了。接下来,卡西尔跟随者哲学思想的变化,将观点逐步分散到一个大领域——“人的定义”和五个小领域——“神话与宗教”、“语言”、“艺术”以及“历史”和“科学”(这六个领域是下篇的主要内容),从而自然地引出卡西尔一个大胆又新颖的观点——“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提出这个观点之后,卡西尔首先将人与动物作了明确的区分,同时穿插论述上文提到的六个领域,力求能使读者理解符号系统的原理并能置身于符号的世界之中。

  如此讨论一番后,下篇就可以正式出场了。

  下篇再次以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开篇,首先从“人的定义”这一大领域开始。讨论完“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后,卡西尔将人与众不同的标志归为人的劳作(work)。由“劳作”这一人类活动体系引出了其余的五个小领域。

  首先,“神话与宗教”。卡西尔认为,神话和宗教具备一定的条理性,它们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或没有原因的。而且,神话与宗教始终难分难解——神话一开始就是潜在的宗教。而宗教之真正的根源在于人的依赖感,于是巫术开始发挥作用——对巫术的信仰是人的觉醒中的自我信赖的最早最鲜明的表现之一。但是,由于每一种巫术都要求最高度的注意力,并且以正确的程序按照不变的规则来履行,否则巫术就失去了它的效果。因此,对巫术陷入绝望的人建立了宗教并看出了它的真正意义——伦理的意义取代和接替了巫术的意义。宗教思想的诸神经历了从功能性逐渐人格化的过程,然后,禁忌概念的发展使得宗教成功从最原始的概念和最粗俗的迷信之粗糙素材中提取他们的新品质,提取出它们对生活的伦理解释和宗教解释。禁忌体系成为了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石。然而禁忌体系越是发展,越有把人的生活凝结为完全消极状态的危险,于是宗教导师们将禁忌化为积极的宗教感情,将宗教发展向一切较成熟的伦理宗教。

  其次,“语言”。从语言的起源开始,到语言的形式与结构问题,再到语言的功能性,言语发展大体一共经历着三个阶段。在此不做多赘述,总结为一段话,即:语言是人类心灵运用清晰的发音表达思想的不断重复的劳作。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语言都削足适履地强行塞入一个唯一的词类系统,我们应该去寻找一个编年史的和发生学的次序。而且,我们应该在不同的语言内明确语言的结构和特征,从而加强对语言的认识。

  第三,“艺术”。卡西尔认为,艺术来自于模仿,但艺术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艺术必须经过构形。它不是对实在的模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语言和科学是对实在的缩写,艺术则是对实在的夸张。语言和科学依赖于同一个抽象过程;而艺术则可以说是一个持续的具体化过程。”卡希尔认为,展示事物各个方面的不可穷尽性是艺术的最大特权之一和最强的魅力之一。艺术的符号体系必须以内在的而不是超验的意义来理解。对于艺术,卡西尔这样总结道:“艺术给予我们以实在的更丰富更生动的五彩缤纷的形象,也是我们更深刻地洞见了实在的形式结构。人性的特征正是在于,他不局限于对实在只采取一种特定的唯一的态度,而是能够选择他的着眼点,从而既能看出事物的这一面样子,又能看出事物的那一面样子。”

  第四,“历史”。卡西尔对“历史”的论述一共62页,是全书内容最多的章节。在卡西尔看来,历史学家正如F·施莱格尔所说,是“回顾的预言家”——除了是对过去的一种语言以外,也是对过去的隐蔽生活的揭示。而且,真正的历史眼光需要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为了认识我自己,我不能力图超越我自己,这正向我不能越过我的影子一样。我必须选择相反的道路。”我们在历史学中所寻求的并不是关于外部事物的知识,而是关于我们自身的知识。历史知识的目的正是在于对自身、对我们认识着和感觉着的自我的丰富和扩大,而不是使之埋没。

  最后,“科学”。“科学作为人的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最高最独特的成就。”他被看成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历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主题。科学不是要描述孤立分离的事实,而是要努力给予我们一种综合观。面对着无限广大的自然,许多做伟大的科学家都会持有谦虚的态度。它们都不是从事单纯的事实搜集工作,而是从事理论性的工作,而这也就意味着创造性的工作。“在语言、宗教、艺术、科学中,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建造他自己的宇宙——一个使人类经验能够被他所理解和解释、联结和组织、综合化和普遍化的符号的宇宙。”

  六个领域依次介绍完,卡西尔做了一个总结,并提出结论:“在所有这些阶段中,人都发现并且证实了一种新的力量——建设一个人自己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它们趋向于不同的方向,遵循着不同的原则……每一种功能都开启了一个新的地平线,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一个新方面。不和谐者就是与它自身的相和谐;对立面并不是彼此排斥,而是互相依存:‘对立造成和谐,正如弓与六弦琴。’”

  全书到这里就结束了。身为读者,该怎么评价这部以崭新的眼光和角度看待老问题的著作呢?

  首先,本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顾名思义,‘人论’是研究‘人的问题’的。”正文开始前的中译本序这样写道。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主题用“人的问题”来说太过于宏大,相比之下,全书主要讲述文化部分,或许“符号形式下的人类文化论”更为合适。而且,我认为,卡西尔提出的符号形式的哲学是一种新颖的观念,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通览全书后,符号形式更像是一个装饰。它除了提供一种全新的观念以后,对哲学的研究并无多大用处,在具体领域里,卡西尔提到“符号”概念的次数屈指可数,更多的是运用自己巧妙的思辨能力,纵观领域的整个哲学史从而整合出一个新的哲学思想。“符号”不是装饰又是什么呢?但是,“符号”这个概念又有其妙处——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却找不出比它更合适的替代者。

  其次,“符号”和卡西尔的哲学思想相比,哪个更重要?我认为是后者。实不相瞒,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摸不清整本书的脉络,以为卡西尔通篇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收获经过嫁接和变异的果实。而边写边梳理整体脉络的时候,不禁为卡西尔的思辨能力所折服。无论是哪一个领域,卡西尔都能从那个领域的哲学史中缕清思路,最终走向目的地。(请允许我加一星)美中不足的是,卡西尔进行了完美的整合和再生,却只有“符号”这一“创造性”的贡献。如果把这个过程比作工作,那么卡西尔就是一个完美的整形医生,而不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师。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一眼中译本序——“……并在扉页上将其誉为‘当代哲学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现今思想界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诚然,卡西尔当之无愧是“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这是他的长处,或许也正是他的短处。对于我刚读完时对本书有失偏颇的评价,如果卡西尔知道的话,会不会打趣道“如果那些先哲的思想都是出自我口,你也就不会觉得我只是一个‘无能’的整形医生了吧”?

  之所以说是“做一个‘愚勇’的怀疑者”,是因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数处质疑和不解,同时也带来了思考。不解之处有二:1. “对把关系的单纯认识看成是预先假定了一种理智的活动,一种逻辑的或抽象的思想活动,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p84)2. “经验的实在,当我们从普遍的方面来考察它时就成为自然;当我们从特殊的方面来考察它时就成了历史。”(p319)也曾有过质疑:“反思或反省的思想是人的这样一种能力,即人能从混沌未分、漂浮不定的整个感性现象之流中择取出某些固定的成分,从而把它们分离出来并着重进行研究。”(p67)以及第一章第一节中:“真理不像一种经验的对象,它必须被理解为是一种社会活动的产物。”

  “如果一个人始于确信,那么他将止于怀疑;然而,如果他甘愿始于怀疑,那么他将会止于确信。”

  姑且,让我在众多先哲的光辉照耀下,踽踽而行吧。

  2:28

  《人论》读后感(四):《人论》读记{其实是作业……}

  《人论》读记

  书名:《人论》(An Essay on Man)

  作者:【德】恩特斯·卡西尔 著,甘阳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阅读时间:2015年3月

  卡西尔的哲学也被成为人类文化哲学,《人论》自然也是研究所谓“人的问题”。如果说尼采赞扬权力意志的人,弗洛依德突出性欲本能的人,马克思推崇经济本能的人的话,卡西尔则提出了人是符号的人。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回答了总的问题:人是什么。下篇则是人与文化的考察。

  在本书上篇的文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人是符号的动物,具有符号化的思维,符号化的行动,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的观点。他就以下几方面展现了人与动物的不同:首先,情感语言和命题语言之间的区别,是人与动物世界的一个明显分界线,。其次,他对于动物界存在的信号系统和人类所具有的符号系统做了区分,信号是对本能刺激作出条件反射,仅适用于特殊情况,而符号功能是有意义的,还具有普遍适用性。动物具有实践的想象力和智慧,只有人才发展了一种新的形式即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符号系统使人们得以脱离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人在复杂和艰难的思维过程中获得了“抽象空间”的概念,这种观念不仅打开了新的知识领域,而且开辟了人的文化生活的一个全新方向。最后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区别,只有在人的派生理智那里,可能性的问题才会产生,歌德有一句名言:“生活在理想的世界,也就是要把不可能的东西当作仿佛是可能的东西那样来处理。”在卡西尔看来,人总是向着可能性前进,能创造和运用各种符号,创造出自己需要的理想世界,并以“数”和“乌托邦”的概念为例证明人具有这种“建设”的力量:“数”的领域不断扩大,在假定和推论的过程变化着,不能用纯粹的现实性来思考,这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开放式领域。卡西尔指出“乌托邦的伟大使命就在于,它为可能性开拓了地盘以反对对当前现实事态的消极默认。”上篇最后一句话也算是一个总结:“正是符号思维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以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

  在本书下篇中,卡西尔主要考察人怎样运用符号创造各种文化。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给人下定义,在他看来,人与文化是不可分的,文化都是人以符号化的行动创造出来的“产品”。 “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人通过劳作这种活动体系,规划和规定了“人性”的圆周,所有文化现象如艺术、语言、宗教、科学、历史等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所以一种“人的哲学”就是:“它能使我们洞见这些人类活动各自的基本结构,同时又能使我们把这些活动理解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这些活动的结果,而是寻求“活动的统一性”和“创造过程的统一性”。创造活动把人塑造成了“文化的人”。文化包含两大主要成分:物质的和精神的,即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马利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提到,“我们所谓功能就是一物质器具在一定社会制度中所有的作用,及一风俗和物质设备所有的相关。”观念、习俗、法律等决定人制造的器物,而器物又是每一代新人物养成这社会传统形式的主要仪器。可见,人是文化下的人,也是创造新文化的人,而符号活动的功能就是把人与文化联结起来的中介物。所以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的,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这也是卡西尔的立场,他的人类哲学归根到底就是一种人类文化哲学。

  下篇中卡西尔主要就着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文化领域及其特殊符号文化意义进行了具体研究和深入探讨。人类具体的活动形式和结果来阐述自己对于人类文化哲学的思考,在所有人类活动中,有基本的两极性,这种两极性是稳定化与进化之间的一种张力。比如在神话和原始宗教中,稳定化的倾向很强烈,一套巫术咒语或一种宗教活动总是以不变的顺序来重复,不过,也有一种朝相反方向的持续进展,某些禁忌逐渐放宽,甚至失去约束力,个人的力量已经取得了对单纯的稳定化力量的优势。同样,稳定性保守性在人类语言中也是最牢固的力量,因为语言要完成它的主要任务——信息交流。为避免在交流过程中时间的消解和破坏导致信息流失和变化,需要一个固有的规则来抵挡。然而语音和语义的变化也是语言发展的必要条件,可见语言发展中同样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保存一种是革新。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称为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人们逐渐发现新的建设自己的理想世界,在其中不同力量存在的张力与摩擦,对立与冲突所造成的多样性和相异性并不意味着不和谐,对立面并不是彼此排斥,而是互相依存:“对立造成和谐,正如弓与六弦琴。”

  再回到卡西尔的中心论点,他回答了上篇提出的问题:“人是什么?”人是具有符号化思维和符号化行动的动物。并且人通过这样的特性创造属于人类的文化,符号活动的功能就是把人与文化联结起来的中介物。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书中举例的神话宗教、艺术、语言、科学等都只是文化的某一方面,但这些活动都是文化的“产品”。即使个体和形式有差异和对立,然而这些差异也不会阻碍向着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这个目标就是:创造人的历史,创造文化的世界。于是历史不停,文化不止,人类社会就这样延绵下去。

  最后引用卡西尔的思想结束: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就是他的人类文化哲学缩影。

  《人论》读后感(五):作为符号的人。

  ·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1、苏格拉底之前: 哲学是一种理智的独白

  2、苏格拉底: 转变成对话

  “真理就其本性而言就是辩证的思想的产物。”p.10

  “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 p.11

  不是外部客观环境塑造人,而是“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p.13

  3、中世纪: 理性被当作是危险的偶像崇拜。

  4、帕斯卡: “哲学家无权构造一个人造的人,而必须描述一个实在的人。”“要认识人,除了去了解人的生活和行为以外,就没有什么其他途径了。但是,要把我们在这个领域所发现的东西包括在一个单一的和简单的公式之内的任何企图,都是要失败的。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正是矛盾。人根本没有‘本性’——没有单一的或同质的存在。人是存在与非存在的奇怪混合物,他的位置是在这对立的两极之间。”p.21

  帕斯卡认为只有一条能揭开人类本性秘密的途径:宗教。

  5、十六世纪自然科学:古典的形而上学、中世纪的宗教和神学,都是把人看作是有秩序的宇宙世界中的最高级。而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这一点:“人要求成为宇宙中心的权利失去了它的基础。人被置于一个广大无边的空间之中,在这种空间中他的存在似乎处在一个孤独的尽头。他被一个不出声的宇宙所包围,被一个对他的宗教情感和他最深沉的道德要求缄默不语的世界所包围。”p.25

  6、17世纪数学理性:布鲁诺、伽利略、笛卡尔、莱布尼兹、斯宾诺莎:“建立一个摆脱了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错误和偏见的‘人的哲学’或人类学哲学。”p.29

  7、19世纪:生物学思想取得了高于数学思想的地位。达尔文的进化论。

  8、尼采的权力意志、弗洛伊德的性欲本能、马克思的经济本能:“每一种理论都成了一张普罗克拉斯蒂的铁床,在这张床上,经验事实被削足适履地塞进某一事先想好了的模式之中。”p.37-38

  9、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取代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

语言

  ·对原始人来说,自然与社会不仅是最紧密地相互联系着,而且是一个难分的整体。P.188 自然界本身不过是个大社会——生命的社会。P.188

  ·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并不是无声无息的死寂的世界,而是能够倾听和理解的世界。因此,如果能以适当的方式向自然力提出请求,它们是不会拒绝给予帮助的。P.188-189

  原始人认为生命是一体的,他想要和世界上所有的生灵进行交流,之后却意识到人的语言是不能被其他生灵所理解的。

  ·语词的巫术功能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语词的语义功能。P.189

  到了赫拉克利特那里,语言是逻各斯,是一个普遍的形而上的原则。然后智者却不承认这一点,智者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语言应该激发人类的情感,促使人们去行动。【语言的功能和价值:神话学的(智者)——形而上学的(赫拉克利特)——实践的(智者)】

  ·各种语言之间的真正差异并不是语音或者记号的差异,而是“世界观”(Weltansichten)的差异。P.206

  ·想要说话的渴望与热情,并非出自单纯的要学习或使用名称的欲望,而是标志着企图探知并征服一个客观世界的愿望。P.227

  对于成人来说,我们的母语已经和事物产生了联结,当我们去领悟一门外语时,实际上是进入一个新的理智结构的世界。

艺术 Formative power

  ·亚里士多德曾认为,为获得诗的效果,一桩不可能发生然而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然而却不可信的事更可取。P.238

  ·卢梭反对所有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传统的艺术理论。在他看来,艺术并不是对经验世界的描绘或复写,而是情感和感情的流溢。P.239

  古典主义:艺术就是模仿。从卢梭开始,赫尔德、歌德都把重点强调在艺术的情感方面,然而这也是不够的,这种情况下艺术仅仅是从对物理对象的复写转换成对感情和情绪的复写。所谓“独特的艺术”,是构形。

  ·所有这些都不仅仅是“表现”,而且还是再现和解释。P.243

  ·只受情绪支配乃是多愁善感,不是艺术。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是专注于对各种形式的观照和创造,而是专注于他自己的快乐或者“哀伤的乐趣”,那就成了一个感伤主义者。P.243

  ·像所有其他的符号形式一样,艺术并不是对一个现成的即予的实在的单纯复写。它是导向对事物和人类生活得出客观见解的途径之一。它不是对实在的摹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P.244

  ·语言和科学是对实在的缩写;艺术则是对实在的夸张。语言和科学依赖于同一个抽象过程;而艺术则可以说是一个持续的具体化过程。P.245

  (展现事物的不同可能性,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它们被显露出来并且有了明确的形态。展示事物各个方面的这种不可穷尽性就是艺术的最大特权之一和最强的魅力之一。P.247

  kant·他坚决主张,在我们的审美判断中,我们并不涉及客体本身而是涉及对客体的纯粹观照。审美的普遍性意味着,美的宾语不是局限于某一特殊个人的范围而是拓展到全部作评判的人们的范围。如果艺术品只是某一个别艺术家的异想天开的激情冲动,那它就不具有这种普遍的可传达性。艺术家们的想象并不是任意地捏造事物的形式。他以它们的真实形态来向我们展示这些形式,并使这些形式成为可见的和可认识的。艺术家选择实在的某一方面,但这种选择过程同时也是客观化的过程。当我们进入了他的透镜,我们就不得不以他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仿佛就像我们以前从未从这种特殊的方面来观察过这世界似的。P.248-249

  ·他会同意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话,即“教导人们学会观看”是艺术家的最高天赋。伟大的画家向我们显示外部事物的各种形式;伟大的戏剧家则向我们显示我们内部生活的各种形式。戏剧艺术从一种新的广度和深度上揭示了生活:它传达了对人类的事业和人类的命运、人类的伟大和人类的痛苦的一种认识,与之相比我们日常的存在显得极为无聊和琐碎。我们所有的人都模糊而朦胧地感到生活具有的无限的潜在的可能,它们默默地等待着被从蛰伏状态中唤起而进入意识的明亮而强烈的光照之中。不是感染力的程度而是强化和照亮的程度才是艺术之优劣的尺度。P.252

历史

  ·理想的重建,而不是经验的观察,才是历史知识的第一步。P.299

  ·历史学在这种现实的、经验的重建之外又加上了一种符号的重建。历史学家必须学会阅读和解释他的各种文献和遗迹——不是把它们当作过去的死东西,而是看作来自以往的活生生的信息,这些信息在用它们自己的语言向我们说话。P.303

  ·历史学家所寻找的毋宁是一个旧时代的精神的物化。P.304

  ·历史学不可能预告未来的事件,它只能解释过去。但是人类生活乃是一个有机体,在它之中所有的成分都是互相包含互相解释的。因此对过去的新的理解同时也就给予我们对未来的新的展望,而这种展望反过来成了推动理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动力。对于这种回顾和展望的双重世界观,历史学家必须选定他的出发点。他只有在自己的时代才能找到这个出发点。他不可能超越他现在的经验的状况。历史知识是对确定的问题的回答,这个回答必须是由过去给予的;但是这些问题本身则是由现在——由我们现在的理智兴趣和现在的道德和社会需要——所提出和支配的。P305-306

  ·物质的对象独立于科学家的工作而保持着它们的实存,而历史的对象却只有当它们被回忆起来——而且这种回忆的活动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时才是真正存在的。历史学家必须不仅像博物学家那样观察他的对象,而且还必须把它们保存起来。他想要保持它们的物理存在状态的希望随时可能受挫。烧毁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那把大火使数以万计的宝贵文献付之一炬;但是即使是幸存下来的遗物,如果不是靠着历史学家的工作而不断使之充满活力的话,也会逐渐地消失的。为了占有文化的世界我们必须不断地靠历史的回忆来夺回它。但是回忆并不意味着单纯的复制活动,而是一种新的理智的综合——一种构造活动。P.317

  ·伟大的历史学家们的才能正是在于:把所有单纯的事实都归溯到它们的生成(fieri),把所有的结果都归溯到过程,把所有静态的事物或制度都归溯到它们的创造性的活力。P.318

  ·在历史中,人不断地返回他自身;他力图追忆并实现他过去的全部经验。但是这种历史的自我并不是一个单纯个人的自我。它是拟人的,但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P.328

  ·借着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存在的多态性,它使我们摆脱了追求一种独特而单一的要素的偏见和妄想。历史知识的目的正是在于对自身、对我们认识着的和感觉着的自我的这种丰富和扩大,而不是使之埋没。P.328

  ·真正的历史只有当历史学家穿越时间的屏障开始解释活生生的人时才得以存在;p.333

  总结:

  ·人只有以社会生活为中介才能发现他自己,才能意识到他的个体性。P.381

  个体化(个体选择的自由和个体发挥能力的自由)是高级动物才会拥有的。

  ·人,像动物一样,服从着社会的各种法则,但是除此之外,他还能积极地参与创造和改变社会生活形式的活动。P.381

  ·人被分裂成这两种倾向,一种力图保存旧形式而另一种则努力要产生新形式。在传统与改革、复制力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无休止的斗争。P.383

  神话、原始宗教、语言、艺术、科学都是如此,从一个保守的稳定的力量缓慢变化发展,最终拥有建设一个人自己的世界,一个“理想”世界的力量。

  “对立造成和谐,正如弓与六弦琴。”

  《人论》读后感(六):上篇摘要

  人是什么?

  文化哲学/人类学哲学:不是结果的统一性而是活动的统一性,不是产品的统一性而是创造过程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一种自觉的“创造过程”才是人类生活的Urphänomen(原始现象)

  原始现象是一种“符号现象”,这种活动就是“符号活动”:自觉创造各种“符号形式”的活动,因为“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种条件。”人类能够创造一个文化的世界。符号活动功能:人类与文化连接起来的这个中介物、媒介物。【中译本序:011】

  第一章 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怀疑论:借着否认和摧毁外部世界的客观确实性,怀疑论者希望把人的一切思想都投回到人本身的存在上来…认识自我乃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003】

  但是认识的根基:存在的自明性也被破坏了;

  柏拉图:感觉(尤其是视觉)受到质疑 → 感性生活与理智生活被分离:知识和真理(先验)属于纯粹的永恒理念【005】

  亚里士多德:(从生命出发/一种生物学的观点)感官知觉、记忆、视觉、想像和理性都是被同一个共同的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它们仅仅是同一种基本活动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划分出向外的观察和向内的观察【006】希腊早期专注于自然的哲学,苏格拉底以后的哲学

  苏格拉底:(其)哲学的与众不同之处不在于一种新的客观内容,而恰恰在于一种新的思想活动和功能。哲学,在此以前一直被看成是一种理智的独白,现在则转变为一种对话。只有靠着对话式的亦即辩证的思想活动,我们才能达到对人类本性的认识。【010】

  斯多亚主义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沉思录》:从外部降临到人身上的东西是不真实的。【013,奥勒留:《沉思录》,第5卷,第15段】自我质询;一种判断精神——在存在与非存在、真实与虚妄、善与恶之间的批判审辨精神。生活本身是变动不定的,但是生活的真正价值则应当从一个不容变动的永恒秩序中去寻找。这种秩序不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而是只有靠着我们的判断力才能把握它。【014】

  (这种判断精神affirmation或者judgment,使得真理和道德具有了共同的源泉)

  人&宇宙处于平衡之中:属于自然,但是在人性上与外部自然无关; 静默 άταραξία的双重特性 { ?}

  基督教:人的独立产生了人的罪恶【016】奥古斯丁:理性的一切原初力量都被遮蔽了。而且理性如果只是诉诸自身和自己的能力,就绝不可能找到回返之路【018】帕斯卡:数学不可能解答人类的本性,人类必须使自己沉默,去倾听一个更高和更真的声音【022】

  近代哲学:

  狄德罗:理性的方法在于比较、组织已知的事实,并加以系统化,但是没有造就那些使我们有可能去发现新的事实的方法【031】

  通过质料、通过经验、通过生物学、数学等等的方法……可以达到部分的认识,

  但是一个可为人求助的公认的权威不再存在了【038】。

  第二章 符号:人的本性之提示

  克斯屈尔(Johannes von Uexküll):活力论,实在并不是唯一的和同质的东西,而是无线多样化的【040】每一种生物体都是单子式的存在物:它有它自己的世界,因为它有着它自己的经验…每一种生命体,即使是最低级的生命体,都不是仅仅在某种含混的意义上适应于(angepasst)它的环境,而是完完全全地符合于(eingepasst)它的环境。【041】

  人(不同于动物)不再能直接地面对实在…人的符号活动能力(symbolic activity)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043】

  第三章:从动物的反应到人的应对

  不同的语言层次:

  动物也会通过不同的发音表达不同的情绪,但是是完全主观的:

  它们的这些表达根本不具有一个客观的指称或意义。【050】不指示或描述任何对象。

  巴甫洛夫实验证明动物会对直接刺激或者各种间接刺激即替代刺激作出。

  名称:普遍适用性【061】

  符号在原始人的认知过程中被视作一种事物的特性,就像其他物理特性一样。所以神话思想中,名字是神的本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宗教的典礼、献祭……这种一致性都必须加以保持以维持效力【062】

  但是随着认知的发展:

  它们不再是与某一特殊的具体场景连在一起的特殊音调了,而是成了抽象名词,因为被这个儿童想象出来的新名字不是指称一个新的个人,而是指称在一个新的关系中的同一个人。【064】

  高级动物:具备“对知觉成分加以分离”的能力【066】

  赫尔德:言语不是一件物体,不是一个我们可以寻出自然的或超自然原因的物理事物。它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心灵的一种一般功能…“反思”或者反省:人能够从混沌未分、漂浮不定的整个感性现象之流中择取出某些固定的成分,从而把它们分离出来并着重进行研究。【067】

  具体指的是一种理论活动,用一般概念或者范畴进行思考的能力,对普遍事物加以把握的能力。【069】

  第四章:人类空间与时间世界

  空间:

  行动空间&理论/科学空间【077】:具体理解和抽象理解之间的区别;

  那个土著是非常熟知那条河的航线的,但是这种熟知还远远不是我们在一种抽象的、理论的意义上说的认识。熟知仅仅意味着表象(presentation);认识则包括并预先假定了的表现(representation)。

  表现≠操纵:

  操纵:只不过是彼此相同或彼此相续的一系列确定的身体运动。不断重复,不断施行的行动所获得的习惯。

  表现:对对象有一个总体概念,并且从不同角度看它,以便发现它与其他对象的各种关系。我们必须在一个总体化的体系中指定这个对象的位置并规定它在体系中的地位。【078】

  笛卡尔:普遍的数学概念和理想——几何学的基础:所有我们关于空间和各种空间关系的知识都可以翻译成一种新的语言,即各种数的语言,而且由于这种翻译和转换,几何学思想的真正逻辑特性就能以一种更清晰更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了。【083】

  时间:

  记忆-包含一个认知和识别的过程,以前的印象不仅要被重复【085】,而且需要被整理和定位,被归在不同的时间瞬间上……对时间的意识必然地包含着这样一种连续的次序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与我们叫做空间的那种框架相对应的。【086】

  伯格森,《物质与记忆》:(记忆)意味着“内在化”和强化,意味着我们以往生活的一切因素的相互渗透。【087】在符号记忆的过程中,想象成了真实的记忆的一个必要因素。【088】

  ——现在和过去的关系;

  意识所抓住的与其说是对过去的关联,不如说是对未来的关联。【090】

  ——未来之维

  第五章:事实与理想

  动物、人与上帝的区别:对“可能性”的把握

  低于人的存在:囿于其感官知觉的世界,只能对现实的物理刺激作出反应;

  上帝:纯粹的现实性(actus purus),所构想的一切都是现实的。上帝的理智是一种原型理智(intellectus archetypus)或创造性直观(intuitus originarius)【094】,它思考一物的同时就借助于这种思考活动本身创造和产生出此物。

  人:派生的理性(intellectus ectypus),“推论的知性”依赖于两种异质要素构成了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区别的根源:概念+直观(知识的根本条件)【095】

  自然科学领域: 这样的变换要求我们在心中同时具有我当下正在对之作出反应的对象以及我将要对之作出反应的对象。一个在前台,一个在后台……在幕后的这个对象在那里是作为一个为未来的反应的可能对象而存在的……【097】科学事实总是含有一个理论成分,可观察事实多少都是通过假设事实转换而来的。

  政治和社会改革家亦是如此 e.g.卢梭:卢梭关于自然状态的描述不是想要作为一个关于过去的历史记事,它乃是一个用来为人类描画新的未来并使之产生的符号建筑物。≈乌托邦的作用

  虚构:

  人抽离某些特性的能力【066】+想象的能力;空间时间的延展【088】+再现的能力【078】

  听说下篇更精彩……我有空再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论》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