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镜头里的老北京》是一本由Hedda Morrison著作,Beijing chu ban she出版的JP Oversized图书,本书定价:100.0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洋镜头里的老北京》精选点评:
●北京已不在了
●王土最失落的一段历史,亦是北平最快乐和惬意的时光
●街头巷尾里的老北京~
●今天偶见莫理循的介绍,真想看这个姑娘镜头里的old Peking.
●赫达·莫理循的这些中国照片,凡看了不感动的很难说他/她对华夏审美有任何理解对中华历史有什么认知
●值得收藏,不错的老照片,当年老北京的几面侧影,看起来回味无穷,也为现代化带来的某些变化感到惋惜。
●最喜欢的一张,有个男人坐在花木扶疏的院子里吹笛,面容清肃。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那后面有很多故事。。。
●在清河录排公司
●毕竟是专业选手,比她公公拍的好
●真实好看! 在老外眼里酸梅汤是:特别苦的李子汁
《洋镜头里的老北京》读后感(一):文字讲述镜头的故事--洋镜头里的老北京
今天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发现是一本很细致的记录20世纪前半叶的北京。作者利用工作的便利并且也是自身的爱好,用镜头记录下那个时期北京的风貌,对于图片的解读作者更是下了功夫。看老照片有时遗憾的就是图片说明,拍照人不写好多细节都无法了解,而好多外国人写的,又有道听途说、臆断的色彩。这位女摄影师秉承德国人严谨的作风,文字上仔细解读了当时北京的各方面的生活,说法都很确切,表达客观而准确,确实是难得的一份记录。
《洋镜头里的老北京》读后感(二):你没有消失
下雪的城楼底列队经过骆驼漆黑的身影
穿长袍的人担担踏过雪地像一个有小小头的五角星
被白色空旷下来的城市外部
小乌鸦站在树枝黑暗线勾勒的表述路径中作提炼生动的叹号流苏
驼队会在另一个页面曲线绕过被积雪堆积椭圆的街心岗哨
半空中电线分据城市大钝角
那些眼神还是我所熟悉的
阳光照旧倾泻下来覆盖住角度适当的阴影
只是忘记了颜色的必须 难怪他们都穿着陈旧
用麻绳当腰带 补丁是自然的装饰 面幅的衣外套还搭上龟裂的光泽
脚踏满是砂砾尘土的地面
细致柔软的精力被投入分配到构件的酿造中
华表 竹篾 不动产蛇皮纹 花袖口 对折衔接处挂靠小花蕾
这个风吹动只听见纸声响的手工年代
过手物件都在不小心处暗拓下了彼此手指的纹路
quot;一个巨大的木制铜钱模型悬挂在白云观院落中间一座桥的下面,如果用一枚铜钱击中了它,就预示来年要交好运.人们乘小船将铜钱捞出,作为白云观的收入."
quot;'烧火判'巨大且空心的判官体内填满了煤球,从身体许多穴孔中发出光亮.春节期间在另一座道观---城隍庙亮相."
小贩用敲锣呼唤小买主的驾临
小摊子上陈列众多小一号的日常品
小唢呐 小水壶 小拉车 小木人儿
百景樓飯館 "應時小賣隨意便飯 歡迎主顧物美價廉"
清華呂宋紙烟行
滿三元羊肉莊
卖布摊贩横贯在已收拾打包好的细软堆上睡着了
手脚分散不放松占领包裹的表面积
一只手还抓牢警惕为了不丢失也为了悬挂的必要
街沿墙上有贴报 大汉字写
quot;漢口陷落"
提醒酸梅汤的声音是响铃
·
·
·
发光汉白玉圜丘漂浮在月光里
·
·
·
·
·
《洋镜头里的老北京》读后感(三):另类假设—非首都的北平城市意象
这个命题,是看完《洋镜头里的老北京》这本书后不禁作出的假设。这本书是一个在北京开设德国照相馆的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里逊,于1933年到1946年拍摄这个城市各行各业的人物与方方面面的社会风情的一个影像集合。这一时期,可能是这片王土最失落的一段历史,八百年中第一次失去了这个国家首都的地位,而回到了旧的称谓北平。但是,辩证法的角度上看,放下了都城光环的20年,却可能是北平最快乐和惬意的时光,所以,黑白老照片上的城市若延续至今,这种假设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暂且恢复旧有之称呼北平,穿越一把平行宇宙:
首先最显著的是,圆环套圆环的大饼城可能摊不起来。摊到四环,可能就到外环了,而现在的二环,原来用金元砖明清瓦修的城墙,门楼和护城河形态很可能会依旧,四九城也不会在四九年后被装修敲掉,即使是除四旧,也不会除得那么干净,可以对比一下如今的南京和西京,你就知道拆迁工作量之大了。而且,城墙上的弹痕累累,无不讲述着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的烧杀抢掠,简直就是生动现成的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省去了为帝国时代城墙捶胸顿足的清华梁先生,可以稍稍放松些,我们或许可以在改革开放时候还能聆听到大师的教诲。
在城市的Y轴上,现实中世界上最大的广场的所在地,遵循着视线先收后放的原则,可能是会是世界上最长的文化长廊,或者是历史商业街,中轴线或比今天尺度小些,自前门延伸到钟鼓楼。X轴上,长安街上,虽然挂着“中国”大牌子的单位少了,但是依然是最繁华的主干道。曾经作为整个城市背景的灰色四合院,倒是不见得会比现实中多保留多少,毕竟降低了首都历史风貌整体控制的力度,加上城墙内六个海这样的稀缺景观资源的卖点,精明的开发商们会让中轴线以西产生很多大型高容积率的高端生活社区,广告词可能是:阜内SOHO,让你站在阜成门边看北海。当然梁先生和林先生此时可能要为保留灰色背景而忙碌。不过,鸟蛋,鸟窝和裤衩门,还有还是效果图中的国家美术馆,国学中心,会存在于另一个首都城市中,不断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即使没有国家级的科学院,工程院和国立中央大学等众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本部,清华,北大,燕京和辅仁协和等高校的名望和优势,依旧可以撑起北平“中国的波士顿”的称谓,这里依然是中国头脑风暴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不过,北平市的全国高考分数线可能要比现实高一些,这样津市与冀省的考生,心理会平衡点,但是齐鲁省依旧会会最先放开户籍,吸引外地考生。外地生源的学生数量也会有所提高。当然,高校集中的海淀区的学区房价还是会很高,毕竟还比邻西部玉泉山颐和园的优质景观资源。
现代化对于每一个有特色的城市,都是一种诱惑,但是穿梭于剩下的原汁原味的,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域胡同之中,北平的市井氛围浓郁依旧,遛鸟的,卖金鱼的,捣腾古玩的街巷依旧红火,许多老字号的店铺德云社里仍然笑声不断,戏院里依然歌舞升平。不过老北京与外地人,关系会更融洽,在这个城市生活的门槛和成本,也都会有所降低。
空气质量不会改善多少,因为即使书里的年代,西北风就开始从戈壁上向东运送沙尘,不过如果测试PM2.5,化学物质的含量可能会低些,毕竟一年一次和五年一次的大会,摊到哪个城市,都是一笔巨大的花销,都不容易。
联想到此为止,言多必失。
《洋镜头里的老北京》读后感(四):Old Peking in old time
得知这本影集,是从维一先生的《我在故宫看大门》里。维一先生说这本影集的难得之处,一是留下了很多反映老北京风俗人情和不在的老建筑的珍贵影像,另一更难得的是这些图片均由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德国年轻女性摄影师拍摄,图片的视角,构图,用光堪称独一无二。本想着留心思慢慢去找,没想到很容易就找到了。2001年底印了3000册的一本影集这么容易就找到了,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不夸张地说,感觉像得着了一件宝贝。
我见过一些关于老照片的影集,图片很拥挤,五六幅大小不一的图片挤在一页上,像是漫画书,文字解释也不对应,非常难看。收到书后让我意外的是如此厚而大,整本胶版纸。莫理循夫人的文字介绍和图片相结合,很有条理的分成“城墙,宫殿和园林”,“寺庙和牌楼”,“街道生活,店铺和集市”,“饮食和娱乐”,“艺术与工艺”,“周边地区”六个部分。图片每页只配一张,完整且清晰,同时配上简单的解释,很容易理解,排版透着一种从容和大气。这本影集的图片有整体概念,分类也很清晰,而且看得出图片都受到了妥善保存,并用心挑选成集。是一本非常完整的关于旧北京的回忆的影集。
莫理循夫人1933年只身从德国来到北京,受聘在一家德国照相馆工作。这本影集中的图片摄于1933年至1946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剧烈的革命风暴中,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正处在风暴的中心。莫理循夫人作为一位外国年轻女摄影师,拍出了这座城市的残败,也拍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透着悠闲和讲究。
旧北京是座相当讲究的城市。直到现在地道的北京土著的言行里仍透着这股讲究劲儿。当然凡是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特殊一笔的城市,都会因此带上某种类似优越感的气息。像是如果你质问一个西安人为何普通话讲得不标准时,他会理直气壮的告诉你陕西话在秦始皇时代就是普通话一样,北京四九城里的老老少少,不论落到怎样的境遇里,总多多少少保持着“祖宗的老规矩”。这本影集对我来讲的可贵之处,除了有“城墙,宫殿和园林”,“寺庙和牌楼”,作为一个喜欢一切旧人旧事旧物的人,覆着雪的角楼或结冰的后海我并不是没有看过,而那些活生生的人物,作为旧北京各种景致的主角,使一个遥远并使我向往的旧北京生动起来。我想这和莫理循夫人经过专业摄影学习和作为一位女性的独特视角是分不开的。
同时作为一个外国人,莫理循夫人对中国人的生活有很多有趣的看法,在“饮食和娱乐”这一章里有很多图片配的文字让我忍俊不禁(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我笑点奇怪且很低)。她带着一种新奇甚至不可思议的态度去看庙会上卖大力丸的人在寒冬光着上身用牙拉一张硬弓,或是一位据称给慈禧太后做过表演的老者在结冰的北海上滑冰,用一种具体的带着科学的严谨的语言描述那些世俗的食物或器具,并且用一台反光照相机将他们记录了下来,于是我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与感动。在“艺术与工艺”这一章里,她又用一种微微带着敬畏的态度记录了很多已经绝迹的旧北京的传统工艺。
有时候我真的很希望回到过去的时光。过去的时光中,人们用大几天半月的时间去制作一把油纸伞,打磨一把檀木梳,安静的坐着下一盘象棋,坐在下午的阳光里赏玩着老物件或欣赏着一幅山水画作,大好的春日里在山野草地上踏青放风筝。过去的时光中,人们这样缓慢安逸的生活。现代文明的巨轮带我们进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崭新的时代,同时也碾碎了旧时光中的旧人旧事旧物。
前段时间在豆瓣看了一篇疑似标题党的文章《玩摇滚的真悲催》,其实讲的是一个搞摇滚的,爷爷是北京爆肚冯的传人,苦劝这个青年很久,劝他继承家传祖业。最后的结果是这个青年成了爆肚冯第五代传人。看完我觉得挺皆大欢喜的,北京城绝对不缺一个搞摇滚的青年,但是爆肚冯如果没有继承人,或传给了外人,这种家族式的传统就彻底消失。但是后来我又没有那么肯定了,在执着于旧人旧事旧物的过程中,同样我们也会失去一些其它,在这样艰难的取舍中,最终我们还是会选择向前,而不是留在原地。这是个沉重且复杂的问题,我并没有能力和资格谈论。所以我把这样一本影集视为珍贵之物,有些东西已经消失不见,无论是物质或非物质的形式,但至少还留下了影像,就不至于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本影集原名是A photographer in old Peking,我觉得《洋镜头里的老北京》这个翻译非常好,这是从一个洋人的视角里看到的旧北京。我注意到莫理循夫人在提到义和团运动时讲到清政府支持义和团农民屠杀在中国的洋人,而我不久前在考研思想政治的指定科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提法,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勾结镇压义和团运动。我并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也不能辨别到底哪种是实际情况,或者是两者兼有。提出它来,是想说明看待一件事物,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看,我们很自然就会选择性的看到事物不同的部分,最终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但这就更加体现出了这“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对我们是多么可贵。
我们藉此站在现在这个时空的节点上,看待我们的过去,保留我们的回忆,更重要的是继承我们民族性的传统,让它们融入我们的精神,成为更加无形的却坚强的力量。
于我个人来讲,我仍然向往一个旧时光中的旧北京,并坚信它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