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术师》是一本由[英] 约翰·福尔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30元,页数:8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巫术师》精选点评:
●喜欢最后那段:让没有爱过的人得到爱,让爱着的人得到更多的爱。
●还算精彩吧~
●好魔幻,作者的局太大了导致我一度无法相信主人公经历的任何事是真实的,最后的结局也很迷。
●一星是给翻译的,我的天这是我见过的错翻最多的中文书了,只要有人物对话出现必有错翻,导致非常多的对话不对照英文原文来看根本就不知所云,而对话在这本书里那么重要!例:朱莉首次承认自己是演员时,对于尔菲说Your sentiments altogether are not totally unshared,意思是并不只有你才有这些感觉,暗指她也对这个游戏感到迷惑,但竟被译成‘你的情感并不专一’,这是怎样的理解水平啊?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With respect'是拒绝或表达不同意见时的礼貌用语,却被译成'关于';‘Just lie still'--’躺着别动‘,译成’还在撒谎‘……译者对英文语用是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不必说翻出哪怕一点原文辛辣的文风了!若是为消遣而读此书,请避免中文版吧!
●全书在心理描写上极为细腻深入,结构奇巧,故事在历史和现实间不断切换,扑朔迷离,更揉合了文学、哲学、绘画、音乐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是疯狂还是失控还是不了了之?
●三星半。PDF版让我这一个月以来读的非常痛苦,但再痛苦也不如被作者折磨的精神分裂的痛苦= =。少年,玩心么?
●一本很好的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如何具有有限性的小说....我觉得福尔斯作为男人很关注女性生存境遇什么的嘛...很奇妙,《收藏家》里就是女主角更好一点更具备爱的能力之类的。ps.很感慨20世纪可以写出这样的小说,或者说小说可以这么写...
●前半部非常精彩,到后半部,就显得十分的拖沓了,故事变得没有来由。
●作者承认狄更斯『远大前程』跟此书确实像。我是处女作也是青春小说爱好者。作者要保留它因此的混杂不清。受过诺奖提名的福尔斯底色纯真,但叙事上有泥沙俱下的大匠风范。
《巫术师》读后感(一):巫术师
要评价此书真是异常之困难,我想所谓言浅意深便是如此这般吧。这二战前后英国的几个象牙塔里的作家可真不让人省心,战战兢兢地看他们的作品,表面上觉得没什么,放下来却总是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此书算是福尔斯的重量级作品。于尔菲的出身其实也与作者类似,算是中上阶层家庭出身的受过非常高等教育出身的青年,可是显然也带有那一代人的空虚自私,极度追求着个性自由。他来到一个希腊小岛上任中学老师,遇到了神秘的富豪康奇斯以及爱上了一个莉莉的姑娘。可是这一切到最后仿佛全部成空,到底是遇上了巫术师还是遇上了神秘的心理学试验呢!我想不管是于尔菲还是读者都想知道,可是都没办法真正知道。也许这是没有觉醒的“黑客帝国”吧! 小说似乎没有结尾,但于尔菲与被误会(是误会还是让其误认为?)已经死亡的艾莉森会面了。这将是怎样的故事情节呢!
《巫术师》读后感(二):你是哈姆雷特,却配不起那身份。
你只有24岁,但是已经老了。你审视自己过往的生命,发现不过是一系列的失败。你翻开相册,看到每一张照片都在上演悲剧。你一直在焦虑、悔恨、欲求不满的状态中过活,你是哈姆雷特,却配不起那身份。你瞧不上很多东西,但又为它们所累,这充分证明了你的虚伪和无聊。你以为生命中最该有的就是爱情,你也的确爱过,也好像被人爱过,但都是旋转的木马鏖战记,你不曾品尝过谁的核心,谁也没有深入过你。所有的门开了又关,风通过了,而人没有。这种情形在持续。你想去到另一个地方,没有阴暗的冬天,四季如春,阳光下的日子,但从来不曾行动。你渴望在路上,却把脚主动地插进这濡湿城市的泥土。你贪恋所有美丽的、深刻的、智慧的东西,但是你的手段不过是占有。把书堆满三座书柜的意义和穿一件昂贵名牌没有不同,本质都是反映出缺乏安全感和不自信。你内心向往着圆满完整,却在第一时间损毁了它。你有时觉得这种状态才是真实的状态,所以你才一直这么过来。黑色的梦境里你梦到很多东西,你失却的,想要的,追忆的,你没有流泪,因为梦里的你替你流了,而醒来,却发现不外乎一场空虚,这也是你经常在一大清早写东西的原因。
《巫术师》读后感(三):折腾
朋友STEVE向我推荐的这本书。说是他有一次碰到个德国朋友,在酒巴喝酒,谈MM谈德国啤酒的空当里,STEVE问他这辈子最喜欢的书是什么。他说了这个新鲜书名《巫术师》(The Magus)。后来斯帝夫找来看到一半时和我说,“这书太神了,我现在看谁都不象好人,看什么事都觉得后面有鬼。This book totally fucked my mind!”听得我大乐。也去找来看了。果然废寝忘食得看得人都傻了。
一层层的秘密展开来,所有的想当然都不存在,所有的过去都是假的。这份折腾!过瘾啊!看过很久之后和STEVE再见面又说到这本书,他说,“那个男主角真可怜!”我眼睛瞪得老大,“有没有搞错?!是他始乱终弃,他活该!他那女友才可怜!”这回轮到STEVE眼睛瞪得老大,“可是那小子给整成那样儿。。。”他说了一半就边笑边摇头。我也乐了,敢情了两个人喜欢了这么多年的一本书,原因却如此不同啊!
喜欢这本书结尾的两句诗:
may he love tomorrow, who has never loved before
and may he who has loved, love tomorrow as well
愿无爱得人明天会爱
愿爱过的人依然爱明天
在网上找到一篇中文评论:
-一场盛大的假面舞会:http://202.130.245.40/chinese/RS/96199.htm
《巫术师》读后感(四):表演与文学
文学这个东西,如果和电影像比对的话,那么写作到底是导演的成分多一些,还是编剧的成分多一些,又或是表演的成分多一些呢?
编剧的那一部分虽最基础,但并不重要
导演的那部分当然是重要的
但也许还有表演,这一点在看巫术师之前我并未明明白白认识到,小说写作者写作时也是在表演,只有最蹩脚的小说家才会去全盘摄影不去表演,他们写“我”时是明着表演,写“他”时很有可能是暗着表演,但无论怎么表演,最终又回到了自己,回到了一句影视评论中的套话——“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角色”,在文学中,“用自己诠释角色”和“用角色诠释自己”其实无甚区别
我们评论一部小说“表现了@&¥#@*&”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说作者身为导演的活儿,我们评论一个作者“表达了……&%¥¥#”时,我们是在说他身为演员的活儿,我们应该能从一切伟大作品看到作者的自我,“自我”主要蕴含在表演中,只有一小部分蕴含在导演和编剧工作中,而那一小部分都是要靠分析作品之外的东西才能看到,在纯粹的文本中,只有“表演”才能外露“自我”
在巫术师中,康奇斯同时是导演、演员和编剧,表面上看他在创作一出戏剧,但实际上他也是在写一部小说,甚至我们可以说,他主要实在写一部小说,因为这出戏剧中,文字性代替了戏剧性成为其核心
这出戏剧是如此吸引人,以至于可怜的于尔菲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它如此吸引人的原因正在于它是如此虚假——极致的虚假、登峰造极的虚假——虚假到了会让人怀疑:它不可能如此虚假,没有人会这么虚假,于尔菲不相信如此没有目的的疯狂的虚假,他要去寻找里面的那一丝可能存在的真实——开始是寻找浅层的真实,例如老头和莉莉的真实身份,后来慢慢变成了寻找深层的真实——即寻找虚假的目的
不读小说的人可能会误解阅读是一种学习:获得某种道理和某些感受,读小说的人更倾向于认为阅读是一种经历和体验,这出戏剧/小说最妙的部分,在于于尔菲不单单是观众和读者,他也是演员,福尔斯暗中告诉我们,如果说伟大的写作中包含了表演,那么伟大的阅读中也一定包含表演,读者同时表演三个角色——作家理想中的读者角色、小说中的角色和小说背后的作者,他不单单在经历,也在代入、假设并和角色以及角色背后的作者碰撞
刚读完时,我和推荐这本书的LC说,巫术师很好,但是最精彩的部分在中部,在于尔菲刚刚进入迷局时,小说后部(从审判开始到结束)陷入了混乱和失控,节奏出现了不一致,又过了两周,我发现尽管小说中部确实是最吸引人的部分,但作者所想表达的核心却在于后四分之一,即戏剧已经结束,于尔菲进一步寻找真相的部分(当然,最后我们知道,这其实始终是戏剧的一部分)
小说中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有三个高潮——康奇斯讲二战时候自己被枪毙的一刻、康奇斯讲年轻时在疯子住的小屋前看到的人神交流(我尤其喜欢这一段)、于尔菲最后扇艾莉森的那个耳光,前二者是虚假中的虚假,最核心的虚假,是虚假的人物(康奇斯)在虚假的戏剧中讲述的一个不加掩饰的虚假的故事,但虚假的核心是真实,是康奇斯的课堂核心;最后的那一记耳光,则是全书中最“真实”的部分,从里到外皆是真实的,于尔菲在这一记耳光中,展现了康奇斯的戏剧/小说/课堂带来的全部成果——于尔菲从这成吨的虚假中,看到了真实,也学会了如何去变得真实,他学会了两种态度,用康奇斯般残酷的、冷静的、嘲讽的智者的微笑来看待世界;用艾莉森般真诚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真诚对待自己便包含了真诚对待爱人)和生活,这是福尔斯对文学所作出的最美好最温柔的解读
《巫术师》读后感(五):求求你夸夸我-我看《巫术师》
我想夸夸我自己
这书首先来说很厚 很厚哦正文840页
从来没想过是否能让我读完的书 不经意间就那么读完了 所以说我想夸夸自己
很难说这是一本多好看的书 起码来说就像是JEAN说的这书看起来谁都不是好人
没有好人 真的
不过都是普通人 普通的让我从男主角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怎么说那?男主角的一些天性和我一样 自私 好面子 胆小 懦弱 --当然我没有他生活放荡 我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中国男人(*^__^*)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男主人公--我(第一人称描写) 叫 尼古拉斯·于尔菲 父母都是英国人 从小受了良好的教育 父母在他大学时期飞机失事 从此他成了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人 在我看来失去了他的根。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没有了家庭这个根 人是很容易迷失方向的。虽然男主角是个放荡的英国小伙子但是没有了家庭这个根的他就像是一个浮萍。在人生的波涛中随波逐流
他的工作是一个教师 虽然他不爱岗敬业 只是把教师当作工作 糊口的事业来看 在盲目的人生中的一个工具 这点作者好像也没有怎么提到 反正他一直衣食无忧。
他和一个澳大利亚人-一个比较混乱的女孩同居了一阵子 这个女孩由于对她的爱 而让他躲躲闪闪。他初期对这个女孩的情感很复杂 像是一个“炮友”一样 只是满足床第之欲的伙伴。当他腻烦了这样的生活,他准备继续漂泊 去一个他认为风景如画的地方--希腊的弗雷泽斯岛
弗雷泽斯岛是一个被遗忘的小岛 岛上的居民是年复一年的过着一样枯燥的生活 学生很平常 而他于尔菲作为一个英语老师。在这么一个虽然风景如诗却枯燥的小岛上度日如年 他几乎没有朋友。
也许周末他去雅典逛逛妓院成了他唯一的业余生活,他曾像很多著名诗人一样开始写那些诗歌。但是却有因为自己的才华而有始无终。放荡的生活终于让他得到了应有的教训--他患了“梅毒”
在那段不堪的日子里 他痛苦异常 甚至想到了自杀 再一次无聊的自杀演习之后 他只能靠给远方的朋友写信而度日 以获取生活的新鲜感。
直道有一天 他遇到了这个岛上最古怪的老人--康奇斯
康奇斯是个神奇的老头 他是一个二战逃兵 是一个鸟类研究学家 是个富翁 是个喜欢戏剧的发烧友 一个音乐家(他的古钢琴的弹奏甚至超过了巴赫) 是个对美术和哲学有深刻体会的人 是一个精神分析家 荣格的徒弟 是一个神秘的巫术师。。。或者是什么?
布拉尼是个神奇的地方 魂萦梦绕的让他突然有了新生的感觉
摆脱了枯燥的生活 他开始听那个老家伙讲故事
于是有一个老人的故事开展了起来 全是关于他--康奇斯这个传奇人物的故事,故事又回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段我仔细和路易·德·伯尔尼埃的《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比较过 希腊人民还真是多灾多难的了。
好像开始德国人或者意大利人和当地人都能相安无事,后来就会发生一次次的惨案。也许吧 战争是残酷的 这段怎么看都和姜文的“鬼子来了”有的类似。
其实看到这里,我还以为也就这点伎俩了。可是作者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怎么说那?
康奇斯老头说自己是一个巫术师(台译:占星师) 他可以和天外沟通
说得我对此感到神神秘秘的 于尔菲和我都不相信 可是一个个画面让人顿生谜团。
好像看过老头子推荐过的书真的就那么好看 以至于于尔菲真的好像见到了鬼魂一样 让他错觉丛生 后来又邂逅了如鬼魂般的端庄美丽的女子 莉莉 或者说是朱莉 以及她的姐姐 罗斯 或者说是朱恩
于是我们可怜的于尔菲先生陷入了爱情和谜一样的诱惑中。
他为此抛弃了远从英国来看他的前女友--艾莉森 让她伤心欲绝
可是接下来的生活让他陷入了怪圈。
究竟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什么是谎言?什么又是真实?这是一出戏剧?还是一个开放式的舞台?或者是某些精神实验?又或者是一个什么圈套? 一切故事像是谜团
让人紧迫的想知道接下来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于是在我把书看到一半的时候 大约400页左右 故事开始峰回路转起来 紧凑 谜团层层剥开 又层层出现 谎言和爱情交织着男主人公的生活
让人放不下书 我就是这么废寝忘食的看下去的。
后面的事情很诡异 充满了新鲜感 让人的猎奇心丛生 到底康奇斯是什么人?莉莉和罗斯 还是 朱莉和朱恩 梦一般的主人公的爱欲与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难道是小说版的楚门的世界?
一切还需要我们自己去辨识 去寻找。
小说里面涉及的题材很多 知识也很多。从希腊神话到古迹 绘画 雕塑 建筑 文学诗歌 文人典故 精神理论 医学纷繁异常 没有点西方文学艺术基础有时候看那些人名还真力不从心。不过还好这个中译本里面的注释很多很丰富 让我们很容易就了解了其中作者的博大。
JEAN小姐的点评用的是这本书最后两句 那么我就用这本书第一部的题语来作为结束吧
放荡成性的人极少有值得同情的。
--------萨德《美德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