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浴血罗霄》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3-30 03:04: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浴血罗霄》读后感锦集

  《浴血罗霄》是一本由萧克著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313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浴血罗霄》精选点评:

  ●太没意思了

  ●极其冷静的文笔,或许这就是沧桑吧

  ●打仗的事,日记式的叙述,没经历过困苦年月,所以读起来超级枯燥,跳着看完的

  ●人物塑造还是可以的。最后返回根据地后肯定是“坚持游击战争”,然后就算熬到新四军成立,还是有很大几率要被上官云香搞死,活到革命成功的怕是是不存一。

  ●感觉好好啊,给分好低啊。

  ●好书,读史明白大道理,读小说更加深入人心。说实话,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引人入胜,不如《亮剑》主线突出,文笔也一般,主角描写也不细腻,但是,这并不妨碍这是一本好书,有些情节过于真实,不是文人发挥想象力编出来的那种,就是感觉作者在讲自己的故事,虽然干巴巴的,但是真实!文笔粗犷,特别是对一些兵书的引用穿插、临阵前的会议描写中,都能感觉到。请看作者是谁:萧克(1907年—2008年),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和长征,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红六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等职。23岁任红四军12师师长,25岁任红8军军长,27岁任红六军团军团长,解放后授予上将军衔。

  ●照顾作者,评分太低,放弃

  ●作为回忆录看看吧……

  ●91年矛盾文学奖荣誉奖——人物单薄情节简单,在文学上的成就不高。

  ●很有意思的书

  《浴血罗霄》读后感(一):448.17.1 《浴血罗霄》--萧克(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作品)。

  从文学角度看,本书平铺直叙没有技巧修饰,情节单一,然而其真实是罕见的。这种真实非亲身经历刻骨铭心不能有其一二。抗战之苦不是嘴上的言语,而是身体的精神的物质的感情的方方面面的苦加在一起,让你说不尽道不清,苦尽甘来劫后余生之后,幸存的人大概也只能相视一笑。经受过太沉重的苦难,人往往显得木讷(祥林嫂除外,她是精神出了问题),见惯了海啸谁还会对小激流侧目,能说出口的都是没那么苦。

  《浴血罗霄》读后感(二):开国上将的小说

  开国将帅中,除了都有赫赫战功外,另有专才的也大有人在,有的擅长诗词,有的擅长书画,但能够上马指挥千军万马,下马提笔洋洋数十万言,写出长篇小说的,恐怕只有萧克将军一人了。他的这部长篇小说就是《浴血罗霄》。 __________http://lz.book.sohu.com/chapter-8917-3-1.html

  《浴血罗霄》读后感(三):七月二十七日看完书籍《浴血罗霄》

  作者萧克。 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战争年代生命是多么的不值钱。 一句话一个面子就能杀人,无所谓的就不管,有点良心的给个十几块几十块大洋就了结了。这他妈人命哪能用金钱衡量,我要是知道谁接下来要杀我我特么拼死至少也要同归于尽。 谁都是第一次活,也只能活一次,生死问题我最大。 这书写得太真实,就写到国民党一些军官随意剥夺部下生命,这一点让我无比厌恶,发自内心反感。 不过在台湾,大概率国民党在早期出版书籍里也会这么抹黑共产党。无论哪个党执政,只要这种事情有,就是人类发展史上愚昧低级的羞耻碑。 丧心病狂。

  《浴血罗霄》读后感(四):冷酷的历史和泯灭人性的英雄

  从文学水准上讲,《浴血罗霄》的故事简单有如竹篮,人物单薄好比竹篮打水。但归根结底,这是一本极为平实的书,带着军人特有的坚韧和冷静,讲述的都是平实的故事,没有“金日成打飞机”、“毛主席去安源”这样的天方夜谭,反倒是加入了许多新鲜有趣的小故事,颇值得一读。

  在许多故事里,有一个细节至今无法忘怀,它充满了内战史中独有的冷漠和无奈——

  红军没收土豪的财产似乎是惯例,鲜有人从客观的立场回望,萧克和土豪自然势不两立,但毕竟在四十年后做了一次匆匆的回望:红军在土豪家挖出一个大窖,起出白银三千二百两,它的主人也随之一同殉葬。

  红军没收了这些白银的时候毫不犹豫,抓获土豪张百万的时候容光焕发,例行公事开口敲诈“一万元罚款”的时候义正词严——最后老土豪讨价还价到两千,两下里交割完毕,土豪回家,看到了被红军挖开的大窖:

  “天呀!天呀!谁开了我的窖,我的窖——整整埋了七代的窖……”

  言毕,纵身跳入大窖,发出若断若续的声音:

  “我愿……死在窖里……!死在窖里……埋了七代的窖……七代……!”

  这个细节异常真实,想必是萧克亲眼所见,或者至少亲耳所闻。这个细节又异常残酷,萧克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白描,勾勒出的却是一群冷血的红军和身后凄凉的老土豪。这个画面仿佛素描,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红军战士那种看客一般的冷漠,难以释怀。

  作者在五十年后出版的这部小说,对这种行径究竟是赞赏还是批驳。

  或者无话可说?

  对于《浴血罗霄》的缺点,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指正。

  对于战争题材,读者最喜欢的莫过于两个实力相当的对手交锋,彼此竭尽全力,胜负也只是呼吸之间。比如“常胜”与“不败”,或者西庇阿对汉尼拔,要么就是蒙哥马利对隆美尔。

  一边倒的战斗是毫无乐趣的,不幸的《浴血罗霄》恰恰成了这句话的一个注脚。

  这其中的原因大概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人物”和“情节”。

  一般说来,在人物层面,主角应当优劣并存,而且越是主要角色越应该突出他的缺点,这样能保持平衡,而且令读者信服。

  然而遗憾的是,作为书中的正面人物,纵队司令郭松楚无疑是一个郭姓“高大全”,除了仅有的一次疏忽,其他时候都百战百胜,委实匪夷所思。他手下的三千好汉也是打了八五折的三千“高大全”,偶尔有个人吃饭不给钱,实在是难得的勇气。

  作为正面阵营中的反面人物,纵队政委杜崇惠只因为是小知识分子出身,遇到了一次失败(正是郭松楚的唯一一次疏忽),就封金挂印半路出逃,这也的确莫名其妙。

  作为几千条枪的政委,遇到一点失败就跑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至少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只因为他是小知识分子出身,遇到挫折就一定不能坚持下去,要跑路——这种论调未免太过草率。

  在故事的开头,作者尝试着做了一点铺垫,但后来就像忘了这回事,而且杜崇惠的存在也只是一台“向上级请示”的机器,其他时候就像没有这个人。于是出逃前插入的心理描写就成了今天的“评论员文章”,令人摸不着头脑——杜政委他老人家莫非是对“形式和政策”表示“谨慎的乐观”才出逃的么?

  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杜崇惠就理所当然地“全无优点”。然而他并不孤单,和他做伴的国民党阵营,在“情节层面”也如字面一般“全是草包”,于是后续情节大家闭着眼睛都能想出来——“会走路的伟大”和“会呼吸的草包”之间发生的战事,可有半点悬念?

  在我看来,《浴血罗霄》还没有跳出旧时代那种“满城尽是高大全”的窠臼,但萧克毕竟不是浩然之流,取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故事又全是白描,这样才造就了一个令人遗憾但又可以读下去的《浴血罗霄》。

  虽然主要人物个个死气沉沉,但次要人物却全都活灵活现,这怕不是作者的本意。

  曾士虎将军麾下的书记官,充满讽刺地挖苦自己人谎报军情;村子里老瞎子感慨地回忆红军白军的相互攻讦标语;伪装成白军的红军侦查员和国民党镇长畅谈蒋委员长的英明;年过花甲的潘湖婆婆深入敌营盗取情报……故事本身颇为有趣,又充满曲折,于是抛开两军的战事,还是值得一读的。

  最后,这本书在1958年杀青,1988年付梓,三十年沧桑,都在不言中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浴血罗霄》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