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国大报》是一本由辜晓进著作,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进美国大报》精选点评:
●可以作为工具书来用。
●要是在去美国之间读完这本书就好了。
●感觉比外国新闻史课程有趣
●阮清钰赠书
●学外国新闻史时看的,报纸背景信息+访谈录+感想,读起来不累。
●做事不要太看重形式
●作者采访了美国20家主要报纸或集团的负责人,介绍了报纸或集团的情况。采访的主要背景是9/11以及金融泡沫之后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光,后来在修订时增加了报纸运营的新变化、以及人员的调整,许多负责人在短短两三年内辞职下台,令人感慨美国的传媒生态。对报纸的介绍大多来源自负责人的介绍,内容覆盖的很全面,但是有些部分不够清楚,而且欠缺条理性略显凌乱。另外作者也记录了在采访过程中在美国生活中的小事,真实记录了美国的社会文化。不管怎么说,作者能不辞辛劳、不远万里面对种种困难仍锲而不舍地走访各大报业,实在值得敬佩。
●从经营理念,报社的部门设置与建构,再到具体新闻的内容,版式的安排,与国内的媒介经营大有不同,值得学习。其中最吸引我的是NIE教育工程,和讣闻报道。
●了解报业的好书,强烈推荐
《走进美国大报》读后感(一):要点有多少
道•琼斯公司的主营业务主要有三块:一是印刷媒体,二是电子媒体,三是社区报纸。
《华尔街日报》总编保罗说:“我们一版的风格有60年未变了,我们的确极少用新闻图片,本报甚至没有摄影记者。我们的读者已经习惯并喜欢我们的样式,我们每天发行180万份报纸可以说明这一点。头版样式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报纸的最明显的表面特征。当然,这种固定的格式也方便排版,几乎不需要每天设计。9.11事件发生那天,我们就是从新泽西州的办公室将几天前的版式调出来后灌入新内容的,否则我们不会那么快。”(案:这是21世纪初的老黄历了。)
《纽约时报》之特殊,主要在于其声名远播的“档案记录报”特征。该报有一句被浓缩了的编辑方针,即“一切适于刊印的新闻”(AlltheNewsThat’sFittoPrint),该报对国际国内大事,特别是包括纽约在内的美国国内重要新闻覆盖无余,疏而不漏,其完整和全面的程度,美国报纸无出其右者。该报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总是唯恐不详,重要新闻常常不惜篇幅。《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的发行量都比《纽约时报》大,但《华尔街日报》偏重财经,已经将许多综合新闻拱手让人,而人们从《今日美国》又很难读到详细深入的分析类报道。
编辑部人数超过1000人的只有两家报纸:一个是《纽约时报》,另一个是《洛杉矶时报》。列为全国第四大报的《洛杉矶时报》在很多方面似乎都向《纽约时报》看齐。
《纽约时报》年发行收入大约5亿美元,包括零售和家庭订户。报纸订价本地与全国不同。全国(外地)的价格是星期天刊每份4.75美元,平日刊每份1美元,全年订价(含平日刊、星期六刊和星期天刊)是559美元。我们平日刊的成本是每份0.65美元,星期天刊是每份2.75~3美元。
《走进美国大报》读后感(二):朴素但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客观地说,这本书并不能算十分优秀。作者于2001年至2002年在美国进修,“其间访问了18家著名报社和4家著名报业集团,并独家专访上述报界老总、普利策奖获得者、评论家等资深报人近40人”。对于这本书,说它是采访笔记似乎更恰当一些。对于像《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这样的报社以及服务于这些机构的资深人士,相信每一个略具常识的人都不能不从内心深处升腾起探寻,接近和了解他们的欲望。普通人的天性就是希望揭开著名事物的神秘面纱,找到它们与自己的生活范围有交集的部分,以此来安慰并且满足奇怪而复杂的出于自卑而好奇的心理需求。这就是我决定读这本书的缘故。
事实上,《走进美国大报》并没有批露什么让人兴奋的内幕,你不能期望这些著名的机构对一个毫无背景的,仅仅靠不厌其烦地发邮件和打电话来冒昧地联系采访的陌生人提供什么很重要的信息。接受他采访要求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对远道而来的中国新闻界人士充满好奇,或许是对持之以恒者的尊敬和礼貌。事实的确是这样,作者在书中列出的,除了对他所见到的人物的素描之外,就只剩下一些看上去是众所周知的背景和数据。
但是,仅凭上述言论,千万不要就以为我对这本书充满着蔑视的情绪。大概两年前我在网上找到它的电子版,直到现在还在暇余的时间找出来翻看。翻看得时候,总是被那些朴实的介绍和白描的文字搅动起澎湃的思潮。这本书对于我们的意义,是它可以给我们一个了解那个充满财富与诱惑的世界的窗口。我们借助作者的视野,得以了解那些游走于商业、新闻和道义之间的人们,从所能获知的有限的信息之间,他们被充分地想象和崇拜。作者在有限的篇幅里用十分西方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美国的报业世界,我们习惯性地会想到,毫无疑问将来的中国报业会更强大—人口是美国的数倍—或许这是这本薄薄的书带给我们想象空间的另一个重要缘由。
《走进美国大报》读后感(三):走进辜晓进先生
今天辜晓进先生来我们系开座谈会,虽然之前没读过此书,但是还是希望能把与辜老师面对面的谈话,整理成有价值的信息与大家分享。
辜老师之所以选择了走进美国大报,其原因并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主要是在中国报纸产业化的大趋势下,无论是个体形态,还是报业集团的形态,美国都是最值得中国借鉴的。为什么不是日本呢?因为日本的报业结构与中国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不是英国呢?因为英国尽管是欧洲报业的鼻祖,但是亦面临着日趋下滑的命运。而据辜老师本人介绍,他走访了美国的许多城市,发现美国的许多城市都能够在中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有相似之处的城市。比如奥兰多与深圳就有颇多的相似之处。
下面再介绍一下辜老师所讲到的几点花絮性的有趣见闻。当然这种稀罕只是对于我这样的孤陋寡闻之人了。辜老师介绍,1995年他去美国的时候,一下飞机就买了一份《洛杉矶时报》(非周末版,售价1美元,近100页),临离开美国时又买了一份,为周末版,售价3美元,700页。这在中国人看来是相当不理解的,但是同样的,西方人也认为,中国的报纸这么薄,有什么看头呢?1995年的中国报纸,4个版是最为常见的,当时《广州日报》有12页。美国是最早跨入厚报时代的国家。早在一九一几年的时候,美国的报纸就已经达到了36个版。
另外,美国的报纸,分众化十分明显。有专门面向一些特殊人群发行和征订的报纸,比如来美的旅游者;军人;监狱犯人等。
美国报纸做的还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板块,就是天气预报。这和中国非常不一样。在中国,天气预报即使做,也是非常容易被挤下去的一个模块。但是在美国,他们认为,天气预报是媒体告知公众的重要的信息,不仅要做,而且要大做特作。他们甚至会在颇具时效性的报纸上,加上看似昨日黄花的昨日天气预报,以便于公众能够在比较中获得冷热的感受度。
还有一点,也是另我本人非常受触动和感动的一点,就是美国做副文。比如纽约时报会预写很多关于人的新闻,每年更新,这些文章通常都是最好的文笔,然后待有时机成熟之时发表。许多生命,都曾经美丽的绽放,但是却因为媒体不知道他们,就那么死去了。而副文,令许多人为那些美妙的生命留下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
辜老师的这本书,是利用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驱车行遍美国各大报的编辑、总裁,没有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支持或介绍,这很令我们疑惑,辜老师是如何做到让他们接受自己的采访的?辜老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以采访《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辑为例,做了回答。先是给报社公关部联系,但是无回应。于是与报社总编辑联系,亦无回应。又与总编辑秘书联系,秘书注意了此事。接着,最为关键的就是下一步:辜先生给其总编辑发E-MAIL,主要告知了他这么几点,彻底打动了华邮的总编。第一,我是中国某报业的主编,我对报业有过很多研究,我不是对美国一无所知;第二,我对您本人也并非一无所知,水门事件的大胆报道让我十分的尊敬和仰慕您;第三,中国现在开始报业产业化,我们急于了解和学习美国的经验;第四,我已经访问了许多大报的主编,我欲进行分类的介绍和研究,打算回国出书,若没有华邮的介绍将会是很大的缺憾。对方收到此信后,立即予以了回应。
讲到这里,辜老师又顺便提及了一个多月之后的情形——美国911,炭疽病毒将美国上下弄得人心惶惶,而华邮的驻地离国会非常的近。辜先生很担心他们所约的这个时间要失效,况且这是一个多月前定下的时间。但是没有。这让他,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美国人时间观念的严谨,以及诚信。
最后,几句简短但是极具深意的语录,以示纪念。
“记者的底线是,坚决不说假话。”
“大众传播理论是要好好学的”
“记者很辛苦,要牺牲很多东西,所以,需要你的热爱”
“政治新闻回归本来面目的时候,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政治新闻不等于政务新闻”
“中国人正在缺失阅读精神”
“河水变清了,清不值得报,河水本来就是清的,浑的时候才是值得报道的。”
《走进美国大报》读后感(四):《走进美国大报》读书笔记
一直以来对于传媒、出版就比较有兴趣,但仅限于兴趣,没有读过什么比较专业的书籍,但知识性的读物算是有所涉猎,《走进美国大报》是最近读的一本。
对于美国的报纸,平时从各种媒体上看得听得比较多的就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洛衫矶时报》等几家,也订阅过《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邮件列表,不过对于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报业始终缺乏更多的认识。说开来去,其实对于大洋彼岸的很多事物,我们都缺乏更多样的视角去了解。
作者辜晓进是深圳日报(Shenzhen Daily)的总编辑,多年从事新闻编辑工作。他利用去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寒暑假驱车行遍美国主要城市,采访了近20家美国报纸和报业集团。从一个亲身调查访问者的角度来带我们走入美国大报,其中很多细节之处是其他视角所不可能顾及的。整本书以作者访问美国各大报的路线为主线,按照不同报纸划分章节,内容是对各大报的总编或相关人员的访谈,中间穿插作者收集的背景资料、采访过程以及作者的一些思考。
作者去美国各大报社访问,没有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介绍和支持,就凭着一份执着和勇气,发了大量的电子邮件,打了大量电话,最后成功地访问了近20家美国报纸和报业集团,采访对象从报社总编辑到报业公司总裁,这一点就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但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美国报纸的开放度,作者去访问期间正逢炭疽病毒闹得美国人心惶惶之时。反过来想一下,如果是一位美国记者,在这样一个时候,访问国内的报社,还不知道有多困难呢!
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内容就不多说了,只列一些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信息。
1、《华尔街日报》上的人物肖像画。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华尔街日报》上那些独特的人物肖像,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的确是该报的一大特色。《华尔街日报》没有摄影部,他们只为比较重要的报道配人物肖像,这些肖像竟然都是专门的美工在照片的基础上,用钢笔在纸上用小点描出来的。每天都有八九个美工专门干这个,真是了不得。
3、美国的新闻自由。在访问到《华盛顿邮报》的时候,介绍了该报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披露“五角大楼文件”和报道“水门事件”两件大事,第一件事导致报社和美国司法部对簿公堂,并最终胜诉;第二件事则在后来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改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中分量最重的公众服务奖。
4、庞大的星期天刊。与中国的日报一到周末就大幅缩水恰恰相反,美国的报纸星期天版比平时多了两倍都不止(当然广告也多了很多)。书中也没有说原因,不过我觉得星期天正有空看报,应该内容多才对啊。为什么国内恰恰相反呢?是因为周末休息吗?
5、奇特的JOA模式。JOA是“报纸合作经营协议”(Joint Operating Agreement)的英文缩写。这种模式是指两家竞争激烈的报社把除编辑部门之外的广告、发行等业务合并起来,组建一家公司进行运作,所得利润按协议规定分配。美国的报业竞争十分激烈,一些城市经过多年的竞争,只剩下两家报纸在运作。如果继续竞争下去,市场容量有限势必会导致只剩下一家报纸存活,这就对该地区的言论多元化造成了威胁。为了这一点,美国专门颁布相关法律,使JOA成为可能,并免受美国反垄断法的制裁。可见,即使在信仰自由竞争的美国,为了言论的自由和多元化,也是会有变通的。
6、电话推销报纸和报童大军。在访问到《斯塔藤岛前进报》的时候,作者介绍了该报的电话推销以及总数超过700人的报童大军。该报仅仅是纽约市斯塔藤岛区的报纸。国内的报纸基本都被各级政府和机关牢牢地控制在手中,报社基本上都是衣食无忧,有什么动力和压力去把一份小小的区级报纸做好呢?关于电话推销,书中说傍晚6点是打推销电话的好时候,因为这时候工薪一族刚刚下班,还没开始吃饭,基本没什么事情,对接电话不会太反感。估计是经过调查得出的结论吧。给比较陌生的人打电话值得借鉴。书中关于报童的故事也挺有意思,报童的薪水对于孩子而言比较有吸引力,而该职位则需要花钱从上一任报童那里买来。
7、一些有特色的版面:《纽约时报》的讣闻版和改错版,Op-Ed版(Opposite Editorial,和社论版相对的版,即社外评论版);《今日美国》的彩色天气预报;《斯塔藤岛前进报》的情人节广告;
http://goodknight.blogbus.com/logs/2005/07/1317124.html
《走进美国大报》读后感(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绝对是一本好书,作者通过这本书详细完整的向我们介绍了美国著名的大报小报,以及这些报纸的与国内报纸截然不同的办报理念,新闻运作和发行制度等等。让我对美国报纸运作的方方面面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是人家“美帝国主义”的石头,但好东西就是好东西,不服不行。
下面我就以《纽约时报》为例来详细比较一下中美报纸运作的不同,来看国内报纸的诸多不足和须改进之处。当然中国的报纸运作之所以差人家很多,很大部分是因为党管报的掣肘,这是根本的问题,因为美国的报纸是独立的企业,与政府毫无干系。所以在这里的比较,我略去了因为这一点而造成的不同之处,否则这样的比较就是没有意义的。毕竟党管报在中国长时间内是不会有改变的,就别在那儿废话数落它的不是了。。。
1. 美国报纸的编辑部大多采用的是采编合一的制度,以编辑为中心,编辑对记者有绝对的指挥权,编辑记者合署办公。
这样的情况在中国视报纸的性质不同而有不同表现,比如中青的《冰点周刊》应该是典型的采编合一,编辑至上。不过就我曾实习的一家晚报来看,除了部门主任在一些采访上对记者有所安排以外,大部分时候记者都拥有绝对的自主权,跑自己的线写自己的稿,而做编辑的不过是编遍稿起个题目而已。这一点,也许我以后经历过更多的报纸单位后,会了解更多。
2. 美国的大报如《纽约时报》这样的报纸,在白宫,以及市政府,警察局等一些重要的单位(新闻量大)都设有专门的记者站,以保证第一时间拿到新闻。我感觉这一点很先进,值得学习。在国内,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了,有些单位甚至连信息都愿披露给你,更别提让你的记者驻在那儿了。不过也有一些变通的情况,比如在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等一些单位发展自己的通讯员,这样就能及时的拿到一些新闻事件稿,当然这也只能在人家单位允许披露的事件之内。
3. 美国的报纸大多有自己的星期天刊,星期天刊是单独出的,报纸厚度是平时出刊的好几倍,价格也是3倍左右,但销量却大大超出平时刊(比如平时刊销量只有100万份,而星期天刊却能有170万份)。因为星期天刊内容极其丰富,除了与平时相同的新闻之外,增添了大量的特稿(深度报道),专刊(旅游,娱乐,休闲等),副刊(文学等),还有多出平时2倍的广告。同时也因为美国是一个重视阅读的国家,大部分美国人都习惯在星期天抽出半天的时间来阅读报纸。
而中国情况则刚好相反。国内的报纸大多是周一到周五内容极度丰富,报纸也相当的厚(因为广告多),但一到周六周日,报纸立刻就“瘦”下去了,销量也非常低,因此国内大部分日报周末的发行量都很低,因为首先市民们周末看报纸的少,其次就是广告也不愿意周末上,因此周末的报纸“瘦”了,大部分是因为没了广告。当然不管胖瘦,报纸全年价格都不变。
其实中国也有自己的“星期天刊”,不过就是有其他的表现形式,比如大型的报业集团都有自己的周刊,其性质与美国的星期天刊类似,也是信息量大,同时供市民娱乐休闲的成分多,比如南方报业的《南都周刊》,文新的《上海星期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申江服务导报》等,都有“星期天刊”的意思。
这个差异是很值得玩味的一个地方,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中国人不重视阅读,呵呵,大不了叫它作“文化差异”吧。
4. 招聘人才上,美国更有一套。那些大报名报都要求应聘者工作5年以上,坚决不要应届大学生,哪怕你是博士学位。因此在美国,你必须要从基层小报干起,不管你是啥学位啥学校毕业的。这一点上中国报纸幸亏还没发展到如此成熟,否则我们这些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更难。。。
5. 美国报纸新闻部门与评论部门严格分开,平行运作,互不干扰。报纸总编辑与社论部主编是平行的地位,都只对发行人负责,就像独立开的两个部门,这样社论部的言论发表不能影响新闻报道,反之亦然。报纸要求新闻必须力求客观,而社论部则必须主观,必须发出报纸自己的声音以体现自身的立场。社论部分社论和评论两部分,社论的作者是报社内的记者,而评论则都是社外作者,有时候甚至评论观点正好与社论相左,这正是美国报纸平衡舆论的一个方法。
中国就不是了。一报总编辑统管全报,评论部(或者时评部)只是与体育新闻部或经济新闻部等一样的下设部门。相同的是,报纸的社论是报社自己人执笔的,而评论也多由社外作者投稿。大部分报纸目前的评论版并不怎么样,受限制的原因吧,发的评论要么不痛不痒,要么又红又专。南都的时评是难得的有所突破者。国内报纸现在很难去发出自己真正的声音,命运牵在人家手里,自然不敢太过放肆,不过相信有榜样就会有后来者,界限是需要时间或者机运来突破的。终归有一天大家都会通过评论版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现自己的立场,一家没有立场的报纸是多么的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