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集(全四冊)》是一本由柳宗元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15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柳宗元集(全四冊)》精选点评: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许渊冲译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从小学就会背的诗,直到如今才真的能体会一二。柳宗元的固执隐忍为太多人所不解,宁愿孤独而不愿低头的性格也从未被太多人发现,但这恰恰是他最可爱之处。感谢所有授课的老师,越发让我明白汉语言的无穷无尽。生而为炎黄子孙,多么有幸。
●文章还是唐宋的最好
●最符合当代人口味的唐朝散文,见解也是没的说。
●不提河间传这种良家恶堕,柳宗元的文章也是真的好。
●柳宗元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为官典范。自永贞革新后,被迫深入基层,关心民瘼,并提出吏为民役的主张,所著《封建论》、《永州八记》皆是文章中的佳品。
●感谢王叔文对我国文学事业的支持
●重读此绝妙文辞,觉身世之感胜于家国之思,得屈子楚辞之血脉,哀怨之词易好。
●
●柳先生很厉害的 总体保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准 意思就是……吊赞碣诔 碑铭表奏 ……居然……都还蛮好看的 至于 书启 郁闷时候看了想死 高兴时候看了想哭 并不是所有贵唐名诗人的别集都能保持这么高水准的 越著名的水货越多 也很正常 写文成为谋生赚钱社交往上爬的手段 不水怎么可能 然鹅柳先生倒霉一辈子……用韩愈的话讲这种悲剧是成就他的文章 虽然话冷酷理却很对 柳先生自己说 吾观古豪贤士,能知生人艰饥羸寒,蒙难抵暴,捽抑无告,以吁而怜者,皆饱穷厄,恒孤危,稢稢忡忡,东西南北无所归,然后至于此也。豪贤如此,文章也如此。
《柳宗元集(全四冊)》读后感(一):读柳文
韩柳素以古文并称于世焉,考究其全,子厚似不及退之声名之盛,然予之耽好柳柳州则过之也。昌黎先生之文如古鼎彝,如骏奔,如山川原隰,如高标瞰闾阎历历,如目精不摇以视日,如鸿濛澒洞斡维坤舆,如挽歌,如笑声震壑,如饮烈酒人皆辟易,如抚棺吊叛面斥万乘,迅雷烈风,蹈海扬尘,探道本而义正,义正而无惧,无惧而靡不达。是诸如,柳奄有而弗能及。虽然,河东先生之文如汲寒泉,如涉涧濯足,如玩月,影冉冉而不定,如清夜闻语,寒夜晤故人,如贤主妇待客,如鹿饮溪,如养病翼鹤,如淑女幽绁而不废栉沐。可相坐晤对,可起坐日用。所谓祖述典坟,宪章骚雅,上轹三古,下笼百氏,极万变而不华,会众流而有归,颓然沛然,横行阔视。是诸如,昌黎所无。其往也独,小子妄悖之言,非所以志君子者,自达而已。
《柳宗元集(全四冊)》读后感(二):中国诗歌文化中的精粹:禅文禅诗
禅宗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也产生重要影响。禅是最典型的中国佛教,是中国文化改造印度佛教的产物。禅在印度古已有之。从佛弟子达摩东渡到五祖弘忍,禅宗在中土不断发展壮大。然而,使禅宗发生根本变化是六祖慧能。慧能是文盲,少数民族,地处边远,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获得衣钵,对禅宗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改革,被称为“六祖革命”。这场革命,使印度佛教改造成了中国佛教,禅宗本身获得极大发展,几乎成了中国佛教的代名词。禅的实质是追求真我,追求生命的自由与解放。这种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反过来又对中国哲学、政治、思想、文学、艺术、民俗等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禅宗思想影响下产生的禅诗,成为一种“禅文学”,此外,还有充满禅味的散文、小说、戏剧等。在内容上看,禅诗可分为禅理诗和禅意诗两类。禅理诗,又可分为示法诗、开悟诗、赞颂诗等,这类诗富于禅家的哲理和智慧。 禅通过内省体验,产生妙语,形诸文字。禅诗精妙、小巧,注重启示和象喻,需要有深切而敏锐的感悟,读后令人“身世两忘,万念俱寂”。禅诗充满禅家超尘脱俗、淡帕宁静的情趣。禅诗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其中一些名作广为传颂,如慧能的示法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及永嘉禅师证道歌等等,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广为传颂。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文人崇信禅佛,有崇佛参禅者,也有尊儒崇道者,出现了众多禅诗人,如谢灵运、王维、柳宗元、白居易、苏东坡等等,蔚为大观。崇道的李白写下《庐山东林寺夜怀》一诗有“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之句,充满禅味,尊儒的杜甫也有“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之咏。古人写了很多以“学诗浑似学参禅”的诗句,还涌现出了不少以禅论诗的诗学著作。禅诗是中国诗苑最重要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禅反而在英、德、法、美等国得到特别的发展”。近十多年来,在中国一部分有识之士中,也掀起了一定程度上的“禅宗热”。
禅宗、禅诗与伊斯兰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最引人关注的派别——苏非、苏非文学,有极大的相似性,二者可谓异曲同工。
《柳宗元集(全四冊)》读后感(三):共来百越文身地
小时候背课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我就想,这要是编成戏文来唱一定很好听,后来才慢慢了解到谪守、巴陵等等词的意义。屈原有诗句,“洞庭波兮木叶下”,于是杜甫才会写,“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岳阳楼西临洞庭,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地方,实际上岳阳一直都是很多诗人南游的终点。唐人诗句说“岳阳多异境”,作为中原的南岸,一直都流传着楚地的旧风物。若再往南一点,如潭州(长沙)、永州(零陵)、郴州、桂州、柳州、潮州、崖州……那就只能归于诗人被贬谪的命运。于是我才慢慢懂得,贾谊路过长沙,那是何等寥落的一件事。
自屈原开始,流放成为诗人几乎共同的命运。宋之问逐岭南,所谓“远投魑魅乡”,沈佺期放驩州,所谓“昔传瘴江路,今到鬼门关”,李白流夜郎,所谓“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韩愈贬潮州,所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柳宗元谪柳州,所谓“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听闻王昌龄谪龙标,李白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听闻白居易贬江州,元稹写道,“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诗人在流放途中听到的竟然是好友流放的消息。
元和十年,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诸人一同遭贬,柳宗元赴柳州,刘禹锡先是播州,后改赴连州,二人一同上路,在衡阳分手。也许是预感到来日无多,此生再无相见之期,柳宗元一连留了三首诗赠别。而一到柳州,便是这首《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五年后,刘禹锡重至衡阳分别处,而故人已然故去。
诗人也懂得,诗人的流放不过是众多政治玩笑之一。如同柳宗元在那句玩笑般的诗句中所写,“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在一个谐音的游戏中便堆积起了诗人们悲惨的遭遇。“柳”在诗人那里,也许代表的是挽留之“留”,尽管这挽留大多数时候不过是一句空谈。诗人独在湘南荒远之地,遭遇到“挽留”之树,真不知道他该何以自遣了。
李商隐在潭州(长沙)有诗写道,“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刘禹锡有诗句写,“夜泊湘川逐客心,月明猿苦血沾襟。湘妃旧竹痕犹浅,从此因君染更深”。读到这儿,我终于懂得,为何诗人总是对“湘竹”情有独钟了。“竹”之为“逐”,湘浦长久之为古来诗人放逐之所,更何况还有湘妃怨这种迷离凄艳的传说。诗人到此,恐怕一腔心血只能灌注在这湘南的斑痕上了。
http://zaichangan.blogbus.com/
《柳宗元集(全四冊)》读后感(四):你要漆黑中紧记当走到最尾
柳宗元在三十三岁的时候,被流放永州。
到永州之后,柳宗元失眠,总在清晨和半夜游荡。比如薄雾的清晨太阳还没有出来,登上与香零山相对的江边石矶,去看日出:
隐忧倦永夜,凌雾临江津。猿鸣稍已疏,登石娱清沦。
日出洲渚静,澄明晶无垠。浮晖翻高禽,沉景照文鳞。
……
禽鸟翻飞,锦鳞游泳,美则美矣,也并不是什么非看不得的奇伟瑰怪,不过有大把的时间需要打发,这样也是打发,那样也是打发。
柳宗元跟韩愈都会写一类被后世引为绝好文章的“雄文”,气势汹汹。技巧,典故,披排而下。仿佛世间的大道理都被他攥在手里,他必须这样劈头盖脸写来打你的冥顽不灵。
但是柳宗元也写一类韩愈绝不会写的文章,写他游荡在山水间,有时候出神,回神时惧怕;写他在心里反复较量自己向来所为是对是错,是否应该为此愧疚;写他问天是否被时代抛弃就是他注定的命运;他犹犹豫豫的,仿佛要在这样复杂的人生里反复推算排出一条通路,又仿佛只是有大把闲暇的时间,不如用来想一想。
我看唐诗人的作品不多,但在最有名的那几个的别集里,很少看见这样多的“犹豫”,愧疚还是不愧疚,后悔还是不后悔,反反复复的自我诘问而后再去问天几乎成了柳宗元的一个特点,他并不信命运由天注定这样的道理,可是他又渐渐信了佛。
来到永州前的三十三年,他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其实小到大都过得很艰难:少年时遭逢战乱,而后是父亲因为正直被排挤流放,他好不容易考上进士那年,父亲又去世了,而后为了担负起家庭,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参加考试想要早些做官。但是他看到一条高歌猛进的路,可以实践他人生的大道理。他也确实有过一阵幸运,他成了王叔文的朋友,成了所谓“永贞革新”里的重要人物。而后在他成就的最顶点,永贞革新失败,他奔跑在大道上一路撞进了断头路。事实上,在这场过于迅速失败,又语焉不详的革新里,柳宗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也很难说,更有可能,他明明就是被他高调实干的好友王叔文、刘禹锡所牵连。但不管,总之,他所笃行确信的方向和路径现在都走不通了。
他还曾经有许多朋友,毕竟他少年天才。但都离他而去了。别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的是不能,有的是不愿意,再去扛他灌了铅一样疾坠的人生。况且他还爱面子。再有去看他的人,不管是出于好奇心,对过去名声的仰慕,还是纯粹去观赏落水狗的,他都还要表现出潇洒体面。
《永州八记》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写的。璧如常常被选入课本的那篇《小石潭记》,为什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那陪着他游玩的两个崔家小哥的名字真的天生便叫“恕己”和“奉一”吗?还是他的自我暗示呢?
柳宗元在永州待了差不多十年,所谓“万死投荒”。而后被短暂地诏回京城,再次出贬柳州。
柳宗元到柳州的时候,四十出头。膝颤、腿疼、脚气病;毒疮、伤寒、老寒腿,过去的十年里,他旧日的发小同事跟着“元和中兴”翻腾搅和,轰轰烈烈。只柳宗元万死投荒。奇怪的是,哪怕流放永州最悲惨的时候,他也想着要翻本,到处求告。现在日子好些了,他却忽然爱上种树,柳树,柑橘,木槲,一种几百棵,发病一样。写了好几首种树诗,有两首很有名: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这首诗俏皮平易,但视角很精致。今天的柳刺史种下一棵柳树,树参天覆地的成长,是时间由今而后的推移,在这个推移的过程里,柳刺史在树的生命里成为过去,退隐成其中的 一圈年轮。
在柳宗元眼前的文学传统里,树是比人更合适的时间的度量物——可能是他所知的生命体里最能标记时间的种类——山和海都太沉默冷静了,它们几乎与时间同属,人不能参与它们生命的任何变化,自然谈不上以它们为时间的标记——总得找到人的眼睛可以掌握的尺度才能算作“标尺”。
树的年岁正好。可以八百岁一春,八百岁一秋;也可以在人有限的生命里被观察到新生与摇落。所以,当他想与未来发生连接,靠一棵树,几乎是最保险的办法。他想,在他不能够去往的时间里,柳刺史种的柳树,说不定与召公的甘棠一样,可以把一部分最值得被记住的柳宗元带去他肉身不能至的未来。在那里,他、他的朋友、他的敌人,还有那个不喜欢他的宪宗皇帝都已被时间碾成齑粉,当后世忘记踩在他身上的脚都属于谁时,他们还能够凭借一棵树,得到一部分柳宗元。
在这里,比起聊胜于无的求告朝中大佬,他终于找到更高级的战胜不公正命运的方法:他用一棵树实现了与永恒时间的连接:如果没有终止,则没有完全的失败。哪怕他死了,哪怕他死的时候,也依然没能重振家族,没能回到京城,甚至也没能讨到一个门当户对的老婆。他也依然可以寄望一棵树(一首写种树的诗)保留柳宗元的骄傲。当然,话不能说得这么白,所以他要说“惭无惠化传”——必要以做一个好官作为最正当的留存理由。
在另一首诗里,他谈论种下的两百棵柑橘树。当然这让他想起屈原那首有名的《橘颂》,传说屈原写《橘颂》的时候还很年轻。所以《橘颂》里弥漫甜蜜的惊叹,一切都是生长的样子。屈原反反复复地咏叹向上生长的橘树,“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喜欢得不得了,尽情发了一通花痴。
柳宗元不再有这样少年的浪漫。他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何人”与“若教”的使用是这首诗里最“柳宗元”的部分。比起常年与他并称的另一位诗人,柳宗元有一种迟疑,他写想不明白,也写疑问。“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先坚定不移相信的东西都在他眼前破碎,包括善恶对错的判断,包括情感,信念。他书写这种怀疑的时候,比永远正确永远有理永远热泪盈眶激情澎湃那另一位,更像一个诗人。他说,种下这些橘树,不知道多久能开花,不知道谁来采果子,如果我能够看见它成林的那天,每天吃吃橘子也够了。
他可能遇见到自己并不能活得很久,但人所共有的一点侥幸让他带着疑问写下“也许”。
据说,柑橘树从种下到结果需要四年。
柳宗元死在到任柳州的第四年。
《柳宗元集(全四冊)》读后感(五):唐宋八大家之一:“儒释兼通、道学纯备”的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祖上世代为官。其父曾任侍御史等职。773年,柳宗元出生于京城长安。四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因此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公元785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父亲长期任职于府、县,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803年,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805年,唐顺宗即位后,柳宗元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主要革新有,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权力;废除宫市;贬斥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地方官吏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进奉,并试图收回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的兵权。随着顺宗的病情加重,宦官集团朝臣联合外藩反对改革,向朝廷施压。805年,他们立李淳为太子,请太子监国。后顺宗被迫禅让帝位,史称“永贞内禅”。李纯即位,即宪宗。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前后共180多天。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815年,柳宗元离开永州,生活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815年, 柳宗元接到诏书回京。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回到了长安。后被改贬为柳州刺史。819年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岁。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为六类。1、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也受佛教影响,寻找精神上的解脱。2、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3、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4、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作品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5、诗词骚赋:独具特色(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等,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柳诗现存140多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江雪》《渔翁》《溪居》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柳宗元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言论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为幼时的盲目、为政时期的附会时尚和贬官后的自觉三个阶段。他称赞那些与自己同时代人的那种“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认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柳宗元虽然好佛,但他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儒家。他一生两项重大活动:一是参与永贞革新,一是领导古文运动,都与他复兴儒学、佐世致用的思想有关。他身体力行了“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政治理想,又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 “辅时及物”的主张和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的原则。柳宗元“自幼好佛”,天台宗也把他列为俗家弟子。但他博采众家,苏轼赞许他“儒释兼通、道学纯备。” 他对佛教的接受,主要是领会佛教义理,以图“统合儒释”,把佛教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存诗较少,但却多有传世之作。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心境。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领导的古文运动,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不平则鸣”,革除时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指出先“立行”再“立言”,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为后世留下了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被千古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