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罗念生全集 第三卷》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10 02:55: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罗念生全集 第三卷》的读后感大全

  《罗念生全集 第三卷》是一本由欧里庇得斯 / 罗念生译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念生全集 第三卷》精选点评:

  ●装帧非常好。

  ●可是为傻麽独独如此刻薄地对待Andromaque的译本呢?!

  ●现实主义的悲剧创作,欧里庇得斯笔下更多了生活中本来面目的人,或许显得凶残冲动,伤感易怒。这种本来面目是建立在对人心理描写的细腻刻画,大段大段的,尤其喜欢《特洛亚妇女》中安德洛玛克失子的哀嚎,一层一层,《美狄亚》中美狄亚疯狂的报复心理,又少不了对自己血肉的怜爱,人终归是复杂的。多了哲学家似的劝诫,欧氏也给出了不同的悲剧结局,也可以是好的,如阿尔刻提斯,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重要的当是戏剧冲突,当然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面对命运,欧氏提出了质疑,特别喜欢他的《酒神的伴侣》,欲使其灭亡,先使其疯狂,结构上堪与《俄底浦斯王》媲美

  ●洞察力,慰籍,灵感,宗教道德,社会功能的感觉很灵光。

  ●喜欢罗念生先生

  ●当习俗和法律不能主持心中的正义时,当一切后路都断绝时,受伤的人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复仇,不管这种方式在旁人看来多么可怕,美狄亚如是,告白中的年轻母亲亦如是。

  ●分明是悲剧五种。编辑也忒没水准了,再版时也不改

  ●伟大证据的残留。

  ●美狄亚

  ●欧里庇得斯第一个在文学中发现了“女人”

  《罗念生全集 第三卷》读后感(一):摘抄和记录

  《阿尔刻提斯》

  阿波罗“但是,如果她老了才死,她的葬礼一定更丰厚。”

  死神“啊,阿波罗,你不过是帮那些富人定下这条法令。”

  歌队“死是一种债务,我们大家都要偿还。”

  我认为死亡的神圣性也源于它的公平性,就是对这种完全一致的公平性的恐慌,濒死的人可能会抓住信仰,因为信仰把死亡的归宿,那种灰蓝色的永恒进行了划分。

  《美狄亚》

  《特洛亚妇女》

  战败后的妇女群像,哎。这里的女性人物让我想起《百年孤独》

  赫卡柏--乌尔苏拉 卡珊德拉-- 阿玛兰妲

  《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

  伊菲革涅亚“凡是遭遇不幸的人,对于那些比他幸运的人总是不怀好意的。”

  伊菲革涅亚“只有男人扔下家死掉才可悲;至于一个女人,倒是无关紧要的。” 哦豁

  《酒神的伴侣》

  “神明的行为是多样的,他们做出许多料想不到的事。凡是我们所期望的往往不能实现,而我们所期望不到的,神明却有办法。这件事就是这样结局。”

  反对狂乱,推崇自制与理性。

  《安德洛玛克》

  《罗念生全集 第三卷》读后感(二):欧里庇德斯

  欧里庇德斯的剧读得越多,就越是无法爱好他,索福克勒斯的只读了三出,却都很喜欢。欧里庇的世界如元夕灯节,银花火树,叫人看了好不快活,可那对一个悲剧家而言,总不好太引以为豪吧。人物对话过于拉拉杂杂,布局欠紧凑,高潮不是来得太早就是貌似没有,送神送得太唐突。

  拿《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的结尾来说,那陶里刻国王托阿斯发现中了女祭司伊菲革涅亚的招——后者帮助弟弟俄瑞斯忒斯和妹夫皮拉得斯逃跑,自己也带着偷来的阿尔忒弥斯神像上了船,使国王在全国人民眼前遭受愚弄——正待派兵去捉了他们仨回来钉木桩子时,雅典娜坐着送神机翩然而降,说托阿斯不学好。托阿斯便立即服服帖帖,说什么我不生气了,对他也不生气,对她也不生气,他们想回老家就回老家好啦,同谋的歌队女人我也不追究了,还要派船把她们送回“幸福的希腊”。托阿斯啊托阿斯,你是巴巴罗萨人的王,希腊人骂你是蛮夷,前文里你也不卖希腊人的帐,此时虽说面对着泛希腊的神明,这态度转变也太大了吧。

  更离奇的是,雅典娜训完托阿斯,竟对着托阿斯分派起此时已在黑海上荡舟的俄瑞斯忒斯和伊菲革涅亚的命运来——想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七感。欧里庇让女神自我圆场说“你虽然不在这里,也听得见一位女神的声音”,越发显得心虚了。虽说送神的事三巨头都干得不少,送得这么吊儿郎当的,还属欧里庇。

  狄俄倪索斯是被欧里庇葬送掉的神。《酒神的伴侣》中,他做事不光明,趣味不高尚,手段太曲折,身为神祗却对一介凡人彭透斯连哄带骗,把他送给自己的母亲去撕裂,也太过残忍;虽说是彭透斯先冒犯他,但以狄俄倪的身份,似乎不需要搞得这么猥琐吧;况且又不时卖弄自己秀丽的鬈发。说到酒神,的确是需要加以特殊考虑,但这里的狄俄倪身上更多体现的是小人的清醒,而非伟人的疯狂。在某些时刻,观众会以为是在欣赏阿里斯托芬了。

  但欧里庇也有他的魅力。他富于创新,改编素材时下手又快又狠,许多传说是因为他,而非埃巨头与索巨头,才流传下来的。此外,再没有比他更多情的人了。他的剧本很少能引起恐惧和怜悯,却并不是不能打动人。阿里斯托芬在《蛙》中待他如此刻薄,确乎过了头。

  《罗念生全集 第三卷》读后感(三):俄瑞斯忒斯和伊菲革涅亚的“发现”

  俄瑞斯忒斯和伊菲革涅亚的“发现”

  “伊菲革涅亚”在当时是一个普遍的悲剧题目,不同的悲剧诗人用这个题材写过不少悲剧。而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都写过这个题目。自从欧里庇德斯写过以后,大家都喜欢这个剧目。在他的《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姐弟二人的认识。虽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把这一段的两种认识方式分到了水平完全不对等的两个地位,但是从悲剧要表现的最终目的:情节来看,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亚氏认为,突变和发现,以及苦难,是悲剧情节的三个部分。悲剧致力于表现情节是第一位的,而作为重要部分的“发现”来说,又有不同的分类,其中最好莫过于情节自然的发展需要,更好能够与突变同时发生。最次莫如通过某些标记或者干脆由诗人拼凑,这是悲剧诗人缺乏才华并且缺乏艺术性的一种。很不巧欧里庇德斯在《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剧中同时投中亚氏的两个极端“发现”的表达方法。这实在是有趣的现象。但这并不能顺着亚里斯多德的意见往下走:我们认为无论是俄瑞斯忒斯发现伊菲革涅亚正是他姐姐,或者伊菲革涅亚要证实对面这位将要被献杀的男子正是他弟弟,这两种认识都应该是情节自然发展的结果:前者自不必说,后者要看当时二者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俄瑞斯忒斯是将要被伊菲革涅亚送上祭祀台的牺牲,皮拉得斯作为一个忠诚的朋友很有可能会因为要救朋友而谎称他就是她的弟弟俄瑞斯忒斯。这作为一个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希腊家园悲惨家庭遭遇的始末的女子来说,心中是有仇恨的,不会轻易原谅父亲阿伽门农把她作为牺牲献出去这样愚蠢的行为的。所以伊菲革涅亚一定是保持这些许警惕,当然不会让回忆自由活动(“回忆”是被亚里斯多德当作“发现”的最佳形式的)。所以是人物情节自然发展的特殊阶段决定了用回忆来解救“发现”这条路是行不通了。有时候我们不妨认为,情节作为悲剧的灵魂它主宰一切人物的一切行动从而决定性格,它不仅促成人物行动的选择,还促成人物的拒绝行动,拒绝行动其本身也是一种行动,是悲剧要模仿的东西。所以我们转而可以认定从人物行动这个方面伊菲革涅亚放弃轻易相信瑞是他弟弟并且质问这种说法的过程是披着“做作”外衣的人物行动自然流露。相信欧里庇德斯这样的大诗人不可能察觉不到这种认识是双方的所以自有不同的出场方式。

  或者我们站在悲剧主人公单方面的立场来看,有时候我们只需要一种发现,就可以完成情节的布局了。我们只需要俄瑞斯忒斯发现姐姐,而剩下的“发现”将不复重要。我们完全可以全身心的享受那种超乎文字的欢乐,我们已然享受到了悲剧的魅力。我们忍不住也要呼喊出“姐姐”来表达心中的激跃。

  另外一方面,由于伊菲革涅亚想要寄信回家乡这件事实在是几乎可以用平凡来引起观众共鸣的行为表现的十分完美,其他任何一种立即就要得到回应的“发现”未免显得唐突了,但这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在还没有享尽俄瑞斯忒斯这“发现”的“超乎文字之外的欢乐”的时候就要来被催促着等待伊菲革涅亚的回应了,显得有点急躁,但这又是非常必要的。客观来说这种事情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都不会是自然流畅的,所以引起观众的一些不适倒也正常。有时候这世间的人事物本不超然,我们又何必强求呢。

  我们有许多“发现”,在那些喜欢用悬念的作者的作品中,有的不乏精心的布局,这也说明并不是只有悲剧这样重要文学种类才遵循这个“情节”至上的规律。

  参考内容:亚里斯多德《诗学》

  ~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与歌曲。

  ~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模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 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的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关重要的。

  ~什么是“发现”,种类如下:1,由标记引起的发现。最缺乏艺术性。2,诗人拼凑的发现。例如《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中伊对俄瑞斯忒斯的认识。3,由回忆引起的发现。4,由推断而来的发现。5,由观众似是而非的推断造成的。一切发现中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通过合乎或然律的事件而引起观众惊奇的“发现”。例如《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中俄瑞斯忒斯对伊菲革涅亚的发现(送信)。

  ~突变和发现是情节的两个成分,第三个成分是苦难。

  《罗念生全集 第三卷》读后感(四):欧里庇得斯的女人群像——论《美狄亚》

  合上书卷,不得不感叹欧里庇得斯确是极长于塑造、描写女性的作家。他对女性的书写,在《美狄亚》里达到了悲剧之美的巅峰。

  诗人写过不少良善的女子,既有刚强勇毅的伊菲革涅亚,又有高尚善良的阿尔刻提斯。可是,对这些纯洁美好心灵的歌颂,在欧里庇得斯笔下的诸多“恶妇”形象面前,竟是完全的黯然失色了。而美狄亚就是这些“恶妇”的集合体,残忍的集合,悲惨的集合,疯癫的集合;从更大的层面来说,是女性一切苦痛与不幸的集中体现。

  1969年帕索里尼在执导《美狄亚》时,很得这部剧的神髓。剧情大体上按照金羊毛传说和欧里庇得斯的剧本进行,拍摄手法如何暂且不说,其中有几处改动实在意味深长:在影片开头,美狄亚带领教众进行活人献祭,此时她的身份是月神的大祭司、太阳神的孙女,法力高强,是接近神的存在。而她看到伊阿宋时,昏了过去,再次醒来她的身份已然发生转变。因为她得到了爱,美狄亚从神界跌落凡间,失去了法力,这与她后来独自行走在荒原中大声呼号“地,为什么我不认识你了呢?”遥相呼应。在她得知伊阿宋负心再娶,绝无回转之时,又昏了过去。这一回,她失去了爱,昔日的神性又回来了,美狄亚重又变成了不带人性、精通巫术的女祭司。美狄亚的两大人生转折,通过几个场景深刻又扼要地叙出,可谓用心良苦。

  《美狄亚》的创作颇有背景。欧里庇得斯是极注重家庭和女性的书写的,而在女性的书写中,他又尤为注意那些悲惨不幸的妇女。诗人主动去研究这些扭曲变态的心理,还为他招来了骂名,被人指责为歧视女性的人,阿里斯托芬还批评他“不该描写妇女不健康的心理和不道德的行为”。而事实上,欧里庇得斯并不是仇视女性,反而是怀着极大的同情和善意去描写这些妇女。

  在《美狄亚》里,诗人假美狄亚之口,吐露了他对现今男权社会的不满:

  “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首先,我们得用重金争购一个丈夫,他反会变成我们的主人;但是,如果不去购买丈夫,那又是更可悲的事。而最重要的后果还要看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好丈夫,还是一个坏家伙。因为离婚对于我们女人是不名誉的事,我们又不能把我们的丈夫轰出去。一个在家里什么都不懂的女子,走进一种新的习惯和风俗里面,得变作一个先知,知道怎样驾驭她的丈夫。如果这事做得很成功,我们的丈夫接受婚姻的羁绊,那么,我们的生活便是可羡的;要不然,我们还是死了好。

  一个男人同家里的人住得腻烦了,可以到外面去散散他的心里的郁积,不是找朋友,就是找玩耍的人;可是我们女人就只能靠着一个人。他们男人反说我们安处在家中,全然没有生命危险;他们却要拿着长矛上阵:这说法真是荒谬。我宁愿提着盾牌打三次仗,也不愿生一次孩子。”

  人们往往看到美狄亚的狠毒,看到她的扭曲,却不曾想到那样一个在科任托斯“受人爱戴,事事都顺从她的丈夫”的女子,究竟是何事驱她走到如斯地步。现在一切都真相大白了,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导致了妇女的异化。

  帕索里尼的电影是片段的呈现,观众靠着零星的场景去遐想画面外的故事,削弱了美狄亚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感染力;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充满了大段女主角的独白,词句悲愤激烈读者为之动容。欧里庇得斯在剧本中是明显偏向美狄亚这一方的,先借保姆、保傅之口表达他的同情与忧虑;在美狄亚与伊阿宋对质之时,不失时地让伊阿宋前后矛盾、破格连连;又或者在写到科任托斯公主时,讽刺地写到“向伊阿宋多情地飞了一眼”;一切意在表达诗人的同情!那么对于美狄亚来说呢,欧里庇得斯对她心理的把握简直出神入化。和伊阿宋对质时,美狄亚义正词严、议论有据,反观伊阿宋,带着“文明人”和“丈夫”高高在上的嚣张气焰,不仅矢口否认美狄亚给他的帮助,还一再为他的再娶狡辩。“你害了朋友,又来看她;这不是胆量,不是勇气,而是人类最大的毛病,叫做无耻。”看到这里,相信大多数读者的心都偏向美狄亚了。

  美狄亚在杀子之前,内心一直天人交战。她出身高贵、能力强大,这股傲气自然是极难被驯服的;虽然跟随伊阿宋后暂时做了一阵子贤妻良母,可一旦她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本性立即恢复,傲气必然化为有眼无珠的悔恨与睚眦必报的决心!一方面是身为母亲的无限柔情,另一方面则是复仇女神的熊熊怒火,都在不停煎熬美狄亚的心;此外,伊阿宋的另娶不仅让她看清丈夫的丑恶嘴脸,更是点燃她身份归属之问的导火索。

  从肢解兄弟的那一刻起,美狄亚已经与故乡无缘了;而对她怀有杀父之仇的伊俄尔科斯,更是绝不肯容纳她的;科任托斯的克瑞翁又因着女儿的缘故无情地驱逐了她;加上当时希腊的城邦之间大大小小的同盟无数,难以保证她居住的城邦不会把她交予仇人。“我却孤孤单单在此流落,那家伙把我从外地抢来,又这样将我虐待,我没有母亲、弟兄、亲戚,不能逃出这灾难,到别处去停泊。”这时雅典国王埃勾斯来到,美狄亚向他许诺给他子嗣,作为交换埃勾斯担保美狄亚在雅典的安全无虞。一直以来,都有评论家质疑埃勾斯在此处的作用。埃勾斯的承诺,让美狄亚断了后顾之忧,也使得她能更放心大胆地去完成复仇。

  结尾处最是体现欧里庇得斯对女性心理的把握,看似是两人的嘴炮,实则慈母之爱和复仇之恨重重交织,其中有两句对话尤其传神:

  “可是你为什么又把他们杀死呢?”

  “这样才能够伤你的心!”

  笔者读到这两句时,不禁拍案叫绝,这样一个结尾可算是完满了!

  美狄亚曾诅咒伊阿宋无子终老,落得被阿耳戈船碎片砸死的凄凉下场,而事实也的确如此。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总被我们美化太甚,这也是王子与公主的故事,而且是英雄的王子与英雄的公主、被放逐的王子与被放逐的公主的故事,可读来却那么的令人心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罗念生全集 第三卷》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