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罗念生全集:第五卷: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10 02:55: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罗念生全集:第五卷: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读后感精选

  《罗念生全集:第五卷: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是一本由罗念生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7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念生全集:第五卷: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精选点评:

  ●列了一个人物表,以及诸神支持哪个阵营……最近不在状态,这密密麻麻的专有名词令我烦闷,略略,以后有机会再精读

  ●神样的罗念生。目光炯炯的雅典娜。赞。

  ●此生最喜欢的、最想买、最常看、最充满渴望、惊赞、钦佩和激情的全集:古希腊——罗念生全集;诸夏——周氏兄弟全集;语音学——赵元任全集;莎士比亚陀翁契诃夫尼采洛特雷阿蒙李xx毕希纳巴尔扎克全集。徐梵澄其实排不上…哈哈哈…但是罗念生全集属“洋洋大观”的书,不属最美最智慧的书。

  ●这是我珍藏的罗念生先生全集中一部。

  ●断断续续看完了《伊利亚特》,外国人名真是烧脑,全书最感动的地方是赫克托耳和安德洛玛克的分别,赫克托耳之死,和普里阿摩斯去求取赫克托耳的尸体。希腊神话歌颂英雄主义,但人世间的英雄未免都有缺陷,正因如此使得英雄形象更有血有肉。还有普里阿摩斯对海伦的保护让我感动了许久。

  ●第一遍

  ●神样的荷马

  ●青春和壮勇,命运的悲苦。

  ●死亡就是待黑暗遮住双眼

  ●可以看出羅念生的譯本很遵循原著,即便某些地方處理下來不太符合現在的語言習慣,且羅的字句功底實在厲害,很多描寫都相當出彩。最喜歡詩中人神的處境以及對於命運的對抗,以及那些帶有原始生命力的戰爭描寫。儘管礙於口述的習慣有些拖沓,但依舊是偉大的史詩鉅作。

  《罗念生全集:第五卷: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读后感(一):伊利亚特

  资治通鉴写赤壁之战,共用两千二三百字,决策过程就用了一千六百余字,对于战场的描写可谓刀光剑影,一笔带过。打开厚厚的伊利亚特,却是另一种气象,浓浓的战场烟尘铺天而来,杀戮就在纸张上一页页的演绎,神一样的勇士投出有力的标枪,穿透对手的锁骨,阿开奥斯人和特洛伊人的呐喊,冲锋,投掷,坠落战车,厮杀,争夺尸首,这一幕幕惨烈而恢弘的画面仿佛跃纸而出,那真是荷马笔下人神相近的史诗时代。

  《罗念生全集:第五卷: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读后感(二):#2.10 读完《伊利亚特》#

  或许因为是有史实,所以伊利亚特里面大多情节其实去除神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里面大多是描写战争,看的时候其实蛮沉重的,虽然可能因为我不懂希腊文也看的不是原文,也没有听过,所以看文字有时候还是感觉有点平淡,描写死亡的句子基本就几种形式,“黑暗笼罩了他的眼睛”、“放松了他的(膝)关节”… 而且确实十分残酷,你不知道在英勇杀着敌人的将领会不会在下一刻就被杀害… 所以能够来帮助阿伽门农来特洛亚的人真的有点无私的感觉… 不过根据历史判断,能够来除了是所谓的“义气”,可能也需要有一些物质的激励吧。

  不过为了不让看书看得太沉重,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吐槽。我真的觉得战争时拖尸体的危险性很大!书里面不知多少开心地杀敌后在剥落对方装备的时候就被杀死了… 以及古希腊人的臂力真的… 十分可怕! 还有那些将领的名字… 怪不得人们有时候想要更加出名… 小兵小将是没有名字的… 不够出名别人也记不住你的名字… 而且战争多围绕将领来写… 将领的尸体对士兵来说也极为重要。一切实力为重…

  《罗念生全集:第五卷: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读后感(三):特洛亚战争的几场关键情事

  影响特洛亚战争发展的几次重大事件都不是发生在战场上,而是发生在情场上。

  影响特洛亚战争的第一场情事,众所周知是海伦与墨涅拉奥斯、帕里斯的三角恋。帕里斯访问墨涅拉奥斯的国土,被盛情款待。墨涅拉奥斯外出办事,让海伦招待帕里斯(考虑到帕里斯是有名的美男子,墨涅拉奥斯让海伦这样的绝世美女与帕里斯单独相处,心也是够大的了),结果帕里斯恩将仇报,拐走了海伦还带走了好多财物,确实很过分。但事情并没有不可挽回,即使后来希腊联军达到特洛亚城脚下,还有议和的机会。希腊方面要求特洛亚人归还海伦并赔偿财物,即可换取和平,特洛亚人开会讨论,安特诺尔建议接受希腊人的条件,但帕里斯不同意,他愿意赔偿多的财物,但是不同意归还海伦。普里阿摩斯居然赞成帕里斯的意见,按照常理说,出了这样给全体人民带来灭顶之灾的儿子,不吊起来打死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居然还言听计从。所以,特洛亚战火继续烧旺。

  影响特洛亚战争的第二场情事,是集云的宙斯精虫上脑,被老妻牛眼睛的赫拉色诱。趁宙斯缠绵于赫拉的怀抱,波塞冬直接参战帮助阿开奥斯人,挽救其于危难。赫拉关键时刻色诱宙斯拯救希腊人,就像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救了中共一样,是一个关键的转折。若没有这一场情事,特罗亚战争的结果可能要完全改写了。

  影响特洛亚战争的第三场情事,是阿基琉斯和帕特罗克洛斯之间的同性恋情。阿基琉斯和阿伽门农之间的争吵让阿基琉斯愤怒不已,就此赌气休战,并且还让他的女神母亲求宙斯让希腊联军吃败仗。后来希腊联军被特洛亚人打惨了,阿伽门农向阿基琉斯求和,不但归还阿基琉斯的侍女布里塞伊斯,还给与很多奖品,包括强壮的马匹、美貌的女子、人烟稠密的城市、数不清的金银财宝,甚至还答应把三个女儿中的一个嫁给他,不要聘礼,还给很多嫁妆。但即使这样有足够诚意的道歉也不足以平息阿基琉斯的愤怒。但帕特罗克洛斯战死后,阿基琉斯立马要披挂上阵,并且首先向阿伽门农道歉,与其和解。这足见帕特罗克洛斯在阿基琉斯心中的地位。另外,从失去爱人后阿基琉斯的表现也可见阿基琉斯心目中谁的地位最高。异性伴侣布里塞伊斯被夺走后,阿基琉斯只是愤怒、伤心,赌气退出战争,但他愤怒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自己被侮辱了,而不是失去爱人。而当他听到帕特罗克洛斯战死的消息时,荷马细致地刻画了他的反应:“阿基琉斯一听陷进了痛苦的黑云,他用双手抓起地上发黑的泥土,撒到自己的头上,涂抹自己的脸面,香气郁烈的袍褂被黑色的尘埃玷污。他随即倒在地上,摊开魁梧的躯体,弄脏了头发,伸出双手把它们扯乱。”(第十八卷)两者对比,异性恋人和同性恋人在阿基琉斯心中的地位高下立判。

  虽然阿基琉斯并没有直接攻陷特洛亚城墙,但阿基琉斯为同性恋人复仇而重新投入战斗彻底扭转了战局,并最终导致了特洛亚的毁灭。所以,可以说特洛亚战争始于一场异性三角恋情,而终于一场凄美的同性恋情。

  《罗念生全集:第五卷: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读后感(四):“为他构思死亡”

  最近在读罗伯特•麦基的《对白》,关于“语言敏感”这一话题,把以前读伊利亚特的零散笔记整理上来。

  我非常疑惑某位里尔克译者为什么会对罗念生(和王焕生)的汉语译笔大加挞伐,在我看来,或许没有哪个从古希腊语原文翻译的史诗译本比罗王本更精准地直击了美。“他只想或是把黑夜遮住某个特洛亚人,或是自己倒下”,这个“把”字用得多精妙,尽管还带着鲜明的民初语法特征,但要替换成“让”甚或是“用”,都大大削弱了亲手将死亡带给对方的强烈主导意志。而意志,这种摧枯拉朽的、将自身凌驾于一切敌人之上的主导性,正是《伊利亚特》的内在气质。

  再说可以跻身我心中文学作品最佳汉译之一的这个例子:

  “阿开奥斯人本可以凭借帕特洛克罗斯

  攻下巍峨的特洛亚,他那样勇猛冲杀,

  若不是阿波罗站在精心建造的城墙上,

  为他构思死亡”

  (卷十六,698-701)

  从卷幅来看,应是王焕生的译笔。对这段诗句的任何鉴赏都是多余的。在嗜血的诸神所降下的那片黑压压的集群意象前(关于《伊利亚特》所描写的死之群像,可以参见这篇评论: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01035/),再也没有一个句子比“为他构思死亡”更精确地传递出那种巨大的恐怖了。

  而陈中梅译本是:

  “其时,要不是福伊波斯•阿波罗出现在筑造坚固的

  壁墙上,盘划着把他置于死地,助佑溃败的特洛伊人,

  阿开亚战勇或许已经攻克城门高耸的伊利昂,

  凭借帕特罗克洛斯的勇力”

  陈译的整体缺陷在于需要简洁的时候堆叠辞采,需要精当描写的时候反而无法传神。且不说这段将原诗语序重新调整导致过于冗长,短短一段遣词造句也远远不如王译洗练讲究:陈译“城门高耸的伊利昂”,王译一个“巍峨”形象地带过;陈译阿波罗站在“筑造坚固”的城墙上,而王译作“精心建造”,对应阿波罗是当年特洛亚城墙的建筑者。“构思”一词的深意笼罩在整部诗篇之上,而“盘划着把他置于死地”何等表面和平庸。

  除了一开始给阿开亚人降下的那场灾难,阿波罗在诗篇中的形象是温和而捉摸不透的。他避开了雅典娜激进的锋芒,诸神混战时他也拒绝和波塞冬交手。当黑发的震地神问他为何要帮助曾侮辱过他的特洛亚人(史诗最后也没揭示其原因),他默不作答。因此“构思死亡”就显得尤为可怖了。这种彻骨之寒,对我而言或许只有《奥德赛》中这一段可以比及:

  “这时雅典娜

  来到拉埃尔特斯之子奥德修斯身旁

  鼓励他上前向众求婚人乞讨饭食

  好知道哪些人守法,哪些人狂妄无羁

  但她并不想让任何一个人逃脱灾难”

  (卷十七,360-364)

  《罗念生全集:第五卷: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读后感(五):评《伊利亚特》

  对于学术界热衷于讨论的“荷马问题”,即荷马有无其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是怎样形成的,我没有兴趣。不是说这个问题不重要,显然对于一部作品,了解其作者和写作背景非常重要,有时还特别必要,只是“荷马问题”尚在争论中,一时好像也难以定论,而我又不是考据学家,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把重心放在作品的文本上。但我声明我的观点,我赞成“统一说”,即史诗作者就是荷马,理由是省事。

  就像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我唯一没产生过反感的女性,赫克托耳也是《伊利亚特》里我唯一没产生反感的英雄。他符合我对英雄的两个定义,即“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这两点共同体现在特洛伊战争中。不同于阿喀琉斯的侵略者形象,赫克托耳的理想是统率特洛伊联军抵御希腊联军的侵略,保卫特洛伊以及他的家庭和整个民族。然而他也深知希腊军师出有名,特洛伊是理屈词穷的一方,所有的一切都注定要在这场战争中灰飞烟灭,在知其必死的信念下,他肩负起保家卫国的大任,誓死与命运抗争,站在自己民族的利益上违心地义不容辞地战斗。当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和解释怨、为替亡友报仇兵临特洛伊城下的时候,赫克托耳拒绝了父母请他进城保身的哀求(他的想法是,或者杀死阿喀琉斯胜利回城,或者被阿喀琉斯打倒,光荣地战死城下,赫克托耳承受的来自特洛伊人的期望太大,总之不能有任何过失。从这个层面上说,除了天神与希腊人,特洛伊人也是杀死赫克托耳的凶手。),最终宙斯的天枰一倾斜,赫克托耳绕城三匝,惨死在阿喀琉斯的枪下,人亡家破城灭。这是多么伟大的牺牲精神!这是多么至上的理想主义!

  而阿喀琉斯让我反感的地方,不在于他杀死了我钟爱的赫克托耳(他自己不久也被帕里斯和阿波罗杀死在斯开埃城门前),而在于他的个人主义,阿喀琉斯只在乎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人:失去了女俘他就不再参战,阿伽门农向他求和也遭拒绝,眼看着同胞流血袖手旁观;而好友代他出战而死,他就愤怒不已地杀入敌阵,还拖着赫克托耳的尸体不依不饶。阿喀琉斯这么做并没有错,毕竟不同人的追求不同,只是就胸襟而言,他与赫克托耳孰高孰低一目了然。然而,阿喀琉斯是个有主见的人,他很有自己的想法,在希腊联军伤亡惨重、阿伽门农派人向他求和时,阿喀琉斯展示了自己的雄辩能力,连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都不能说服他,最后只好灰溜溜的回去禀告阿伽门农。阿喀琉斯武功盖世,称得上英雄,但称不上大英雄,他太年轻,可惜命运没给他成长的机会。所以阿喀琉斯也是个可怜人,这就涉及史诗的主题,荷马史诗里的神把人当成了玩具,人注定斗不过神,也逃不过神的意志决定的命运,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

  从写作手法上,荷马史诗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称道。荷马善用比喻来描写笔下的人物,也喜用固定的形容词来给人物一个绰号。值得一提的是,荷马对死亡的描写极具借鉴意义,例如描摹赫克托耳之死,说“神样的阿喀琉斯一枪戳中向他猛扑的/赫克托耳的喉部,枪尖笔直穿过柔软的颈脖。/沉重的梣木铜枪尚未能戳断气管,/赫克托耳还能言语,和阿喀琉斯答话。”放大局部进行细节描写,且动作具有连贯性,带给人强烈的动画感;荷马还喜欢把死亡比作“黑夜”、“迷雾”等,如“他这样说,死亡降临把他罩住,/灵魂离开肢体前往哈德斯的居所,/留下青春和壮勇,哭泣命运的悲苦。”在每个人死后都会追述他的家世,有时起到煽情的效果,如“伊菲达马斯随即倒地,沉入铜样的梦境,/可怜他为了国人,离开结发妻子,/尚未享受恩惠,却付过不少聘礼。/他先给了一百头牛,答应还要从他的/数不清的畜群里送给山羊绵羊一千头。/可现在阿伽门农剥下了他的精美铠甲,/提着它们回到阿尔戈斯人的阵线。”

  赫克托耳死时我几近哭泣,于是我不禁感慨,公元前古希腊的这个故事,历经两千年漂洋过海,竟能感动身处当代中国的我,荷马史诗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无须多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罗念生全集:第五卷: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